<p class="ql-block">(全文约1050字,根据朱宸宇作文整理)</p> <p class="ql-block">南京,这座饱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里,有一座明初建立的古建筑-中华门。</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原名聚宝门,大明京城十三座内城门之一,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宏大的城堡,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为什么叫聚宝门呢?这其中有一个传奇故事,今天,让我来给你讲一讲这个“聚宝盆”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相传,明朝有个人叫沈万三,有一天,他看见一个渔民手里拿着几串青蛙,加起来有几百只吧,青蛙看着很可怜的样子,沈万三于心不忍,便买下了这些青蛙,并把它们放在了离家不远的池塘里。</p> <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睡觉时,只听见青蛙“呱呱呱”一直在叫,声音非常大,似乎要跟他说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他觉得很是奇怪,等到天刚亮,沈万三便跑到池塘边,一看,一只漂亮的盆漂浮水里,盆边还围绕着一群在呱呱叫着的青蛙,它们奋力地想把这个盆推向沈万三,等沈万三拿到这个盆,青蛙又纷纷跳入水塘不见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沈万三非常惊讶,捧着盆,左看右看,只发觉异常精美,也不知其它还有何用处,心想,先拿回家再说吧。</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沈万三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夫人,夫人低头欣赏着漂亮的盆,一不小心,头上的银钗掉入了盆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盆里的银钗竟然一变十,十变百,很快装了满满一盆!原来,青蛙送给沈万三的竟是一个聚宝盆!</p> <p class="ql-block">沈万三拿了家里的金子放入盆中,很快,变成了一盆金子!就这样,沈万三成了江南城里最富有的人。</p> <p class="ql-block">明朝皇帝朱元璋,想要修建最坚固的城门,可是屡建屡塌,怎么也建不好,朱元璋十分着急,于是派刘基到民间打探。</p> <p class="ql-block">刘基走到街头,听到孩子们在唱着:“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个聚宝盆,找到聚宝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头顶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墙笃定建得成。 ”</p> <p class="ql-block">刘基听懂了儿歌的含义,便去汇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听,想着也不能硬夺呀,于是,想出来一个主意--借!他派出徐达来到沈家,向沈万三借用聚宝盆,并约定好五更天归还。沈万三心里呀是一万个不想借,但迫于皇帝压力,不得不同意,盆借出去之后,他在家里像只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扒着手指,盼着五更天早点到来。</p> <p class="ql-block">这边朱元璋拿到聚宝盆,立马把它埋在了城墙根,只见金光一闪,一块块垒砌的墙砖再也不坍塌,城墙顺利建好了!很快便要到五更天了,聚宝盆早已被埋在城墙根下,也无法归还了呀,这该怎么办呢?皇帝可不能说话不算话,于是,朱元璋眼珠一转,又想出来一个主意--如果没有了五更,不就不用归还了吗?皇帝权利就是大,他马上下令南京城所有的更夫都不准打五更报时。为了不让鸡在五更打鸣,朱元璋又连夜让人把全城的鸡都杀光了,并下令从今以后南京城不准养鸡,百姓不能养鸡,那就养鸭吧,于是南京城从此便有了吃鸭子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家长手记,共三小篇,约2650字)</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镇淮桥</p> <p class="ql-block">“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写下那首传送千古的《乌衣巷》后,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写下吟咏朱雀桥的诗篇。乌衣巷、朱雀桥因此名声大噪,如今夫子庙边的乌衣巷成了旅游胜地,而朱雀桥原址却鲜为人知。据考证,历史上的朱雀桥就是如今的镇淮桥,位于中华门正北侧,中华路最南端。</p> <p class="ql-block">镇淮桥跨内秦淮河南段,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东吴,因秦淮河在当时都城的南边,故取名“南津大桥”,足有130米长。东晋时期称“朱雀桥”,亦称“朱雀航”。历史中朱雀桥几经废毁又数次重建,杨吴时期,都水使王逊在朱雀门原址重建此桥,始称“镇淮桥”,取“镇住秦淮河”之意。直到宋朝,镇淮桥都是十里秦淮诸桥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坚固、装饰最华丽的桥梁,历任官员都反复加修。明代以后规模缩小,到清朝宏伟气势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镇淮桥在建国前仍是二孔石拱桥,1960年拓建加宽,1995年因城市发展需要,在镇淮桥的东西两侧分别新建了镇淮东桥和镇淮西桥,2001年又再次修缮此桥,使其成为中华门景区的一部分。如今的镇淮桥成为了最安静的桥,它通向中华门瓮城的大门,长不过32米,宽26米,只供游客步行和停泊车辆之用,不再通行汽车。桥下是十里秦淮游船码头,镇淮东、西两桥供车辆单向通行。</p> <p class="ql-block">镇淮桥曾经见证无数次惨烈战争。在历史上,当发生战争时,朱雀桥就成了敌我双方攻守的军事要地,尤其在六朝期间,占领了朱雀桥意味着能长驱直入皇宫。因战略地位重要,从南唐起便在此筑有坚固的城楼,明太祖朱元璋曾将城门建造的特别坚固,也就是今天的中华门瓮城。</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中华门</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位于中华路南端,是明朝南京京城城墙的十三个城门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中华门在原南唐都城南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坐北朝南,是明代南京城墙的正南门,因毗邻雨花台侧的聚宝山而命名为聚宝门。直至1928年,国民政府认为原有的城门名称“多含封建帝王思想,或神秘观念”,遂更名为中华门,并由蒋介石题写“中华门”三字。</p> <p class="ql-block">南京古城,东有紫金山,北有长江天堑,西有石头城,三面天险,唯有南面地势平坦,如同一扇敞开的大门,难以防守,只有秦淮河是天然屏障。南唐时期,对六朝时期的城墙进行大规模扩建,在内秦淮河南岸重修朱雀门,将秦淮河(现内秦淮河)包入城内,在新建的城墙外重挖护城河(现外秦淮河),这样在南京的南面形成三道防御线。南唐时期所建的南门为后来建造聚宝门瓮城奠定了基础,明初构筑南京京城城墙时,聚宝门被当作保卫京城南面安全的关口来营造。可见,聚宝门不仅是南侧南京京城城墙的交通要道,还是一座军事防御堡垒。目前,中华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堡垒式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誉。</p> <p class="ql-block">内、外秦淮河自西向东从中华门前后流过,通过内秦淮河上的镇淮桥和外秦淮河上的长干桥连接中华门内外交通。从空中俯瞰,中华门整体呈“目”字形结构。中华门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三、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当敌方进入瓮城,从城墙上落下千斤闸,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屯兵3000余人并储备军需物资,有“藏兵三千不见影”之说。城门东西两侧设有登城马道,战马可以从城下至城墙上,也可以用车辆将守城防御所需物资送至城墙上,提高物资运输效率。</p> <p class="ql-block">历经了六百多年的风雨,明城墙年久失修,常有城墙坍塌的情况发生,同时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人们活动范围扩大,人们觉得城墙成了城市发展的阻碍,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两次大规模拆除城墙,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拆城运动开始时,《金陵古迹图考》作者朱偰先生四处奔走呼吁,阻止拆城风潮,最终中华门瓮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城堡因其极高的军事、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主楼二楼的藏兵洞如今被开发为城墙历史文化的展览厅,整个中华门城堡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当我们行走在中华门城堡上时,所见所听,所踩所触,皆是历史。身边的、脚下的、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个字,都有着六百年的生命,正是因为它们的缄默不言而成为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也让六百年后的我们能够感受到古昔工程之坚美。</p> <p class="ql-block">站在苍老的明城墙之上,一边俯瞰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眺望南京新城的天际线,一边仰观西天落日的余晖,当最后一抹夕阳照耀在从城砖缝隙中生长出的小树和缕缕苔痕上时,一种油然而生的沧桑感和凝重感,便悄悄地爬上心头,让人不禁抚今追昔,畅叙一段幽情。</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长干桥</p> <p class="ql-block">从中华门城堡出来,即迈上了凌空越阻的长干古桥。步上桥面,当觉宽敞开阔,气度不凡。长干桥始建于杨吴时期,用于连接中华门和长干里,自南唐起,长干桥就成为南唐宫殿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的必经之道。南宋咸淳五年(1269),户部尚书马光祖重建长干桥,更名长安桥。明朝初年再次改建此桥,又叫聚宝桥。</p> <p class="ql-block">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长干行》里有两句千古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的是男孩、女孩从小在一起玩耍,天长日久,互生情愫,长大后结为连理,白头偕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典故就来源于长干里,随之长干桥也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长干桥曾屡遭战火损坏,几经重建维修。1937年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之际,中国军队为阻止敌人快速通过护城河,炸塌了清代光绪二年重建的长干桥桥身中段,又经日军炮火轰击,桥身严重受损。随后,侵华日军在中华西门的西侧架设浮桥攻城。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和傀儡政权为恢复城南的交通,拆除附近建筑后获取木料,在原长干桥遗址上搭建了一座临时木桥,以维持交通。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始终没有重修长干桥。旧桥的部分桥墩,甚至因年久失修出现塌裂。</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南京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长干桥。当时,长干桥是南京主城区通向南京南部最主要的陆路交通要道,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这条交通要道也日渐繁忙,因此重建长干桥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1951年,重修的长干桥为钢筋水泥桥,桥碑“长干桥”三个字是由南京第一任市长刘伯承亲书,用汉白玉碑镶嵌在桥头栏杆左右。当年主持设计改建长干桥的是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随着交通发展的需要,并且为了提高秦淮河排涝能力,1975年又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长干桥长百米,宽约24米,共8跨。</p> <p class="ql-block">立桥望水,只见远处帆樯顺着古老、恢弘的城墙移动,桥下秦淮湍流,桥畔春风如絮,桥上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一派春意盎然的升平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