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从中华门城堡,沿内秦淮河逆向去夫子庙,路过朱雀桥。这是马道街上一座横跨内秦淮河的两边有人行道的车行桥,看似普通,名字却是沿用了一千多年,集历史与文化于一身。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乌衣巷》的绝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使朱雀桥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为南京历史沧桑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p><p class="ql-block"> 站在朱雀桥上,两岸皆都市繁华,虽然未必就是刘禹锡诗中朱雀桥的历史位置,但看着秦淮河水静静地从桥下流过,感慨还是油然而生:朱雀桥边月季稠,旧时草野遍绮楼。人间沧桑多变化,唯有秦淮一脉流。</p><p class="ql-block"> 朱雀桥东西向,内秦淮河从桥下流过,经中华门内的镇淮桥,至西水关入外秦淮河,流往长江。朱雀桥现今在夫子庙景区范围之内,东南象限是长乐渡高档住宅区和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东北象限是大油坊巷、小西湖历史风貌区;西南象限是信府河路、中华门城内;西北象限是信府河路、南京市第一医院。</p> <p class="ql-block">朱雀桥下秦淮河南段(下游)</p> <p class="ql-block">朱雀桥下秦淮河北段(上游)</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是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是《石头城》,第三首是《台城》,这三首诗最为出名,影响最大。第四首《生公讲堂》说的是苏州高僧竺道生说法的典故,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其实与金陵并不直接关联,所以也有说这首诗为《金陵五题》之外咏史诗的。第五首《江令宅》,是借南朝江总故居的存废,感慨六朝兴亡的历史沧桑,现已无确切遗址留存。 </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自己说“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 秣陵就是金陵,就是南京。也就是说刘禹锡并没有游览过南京,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金陵诗篇。这说明了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决定性。刘禹锡没有来过金陵,不等于他不了解金陵。他当时在安徽和州(今和县)当刺史,就与南京接壤,所以对秣陵常“跂而望之”。他的《金陵五题》最直接的动因,就是“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我不知道刘禹锡的这位客人是谁,但肯定向他相示的诗写的是金陵。客人的《金陵五题》的小题目,或许就成了刘禹锡诗作的小题目,和诗同样统称《金陵五题》。只不过,刘禹锡作为“诗豪”,水平更高,思维更绝,在缺少具象的情况下,发挥意象的能力,结合他对金陵的了解和历史洞察,“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以致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流芳百世,而客人的《金陵五题》不见经传。</p><p class="ql-block"> 过去常说:“秀才不出门,安知天下事”,而刘禹锡未游金陵城,却知金陵事,写绝金陵诗,就像诸葛亮躬耕南阳,作出《隆中对》纵论天下一样,说明“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由此,我以为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重要,当然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更好,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发达,更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