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敬的柳世君连长★鲜为人知的援老抗美亲历记……

徐保成🙏無名掃地僧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长左春茂1976年在迎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央慰问团大会上致欢迎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96岁的老团长左春茂近年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敬的左团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敬的柳世君连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国际主义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全世界人民服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援老抗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挝老兵委主席松潘一行访问昆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挝老兵委主席松潘一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访问昆明(点中间白三角)观看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战友们和柳连长当年在老挝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鲜为人知的援老抗美作战筑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敬的柳连长在老挝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喜迎祖国慰问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春节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部部长吕村夫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率团赴老挝慰问援老部队。大家离开祖国亲人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在通信十分不便的那个年代,身处陌生国度,信息闭塞,外出受限,常年与班里的战友左右相伴,迎着日出到工地,踏着晚霞进宿舍,点着蜡烛思故乡,重复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找个新鲜话题都很难,这种感觉,如同一首凄美的诗歌萦绕在战友们的心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祖国慰问团入老慰问的喜讯,像春风一样迅速传遍援老部队各个连队的角落,瞬间鼓舞着全体官兵的士气。连队早操和集中教育、点名时,战友们的口号声震耳欲聋,气势和斗志一下达到了一个高峰,如同一道道火焰,燃烧着每一个人的激情。大家决心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大的干劲、最温暖和最贴心的准备,迎接祖国慰问团的到来。营区被美化清理的十分干净整洁,室内物品精心的排列成行,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清新与干净。有一段通往团部的泥泞道路,影响慰问团车辆通行,战友们就用最快的速度,把木料用大锯锯成两米多长如同铁路上的枕木铺在路上,又把树枝切成寸结,连同自己对祖国亲人的那些情感一起铺垫在枕木上面,使车辆通行时更加平稳。团部修建的一个舞台下面,有一个能容纳几千人的大广场,我们将它平了又平,扫了又扫,用自己的热情、感激和期待精心打磨了广场上的每一米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迎接祖国慰问团的日子里,战友们就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心情无比的激动,营区里爱的气息扑面而来,把大家的心都缠绕起来,原本平静的营区,瞬间变的无比欢乐。连队和团部到处营造在迎接慰问团的氛围中,红红绿绿的彩旗在阳光下飘扬,如同一片艳丽的花海。“热烈欢迎慰问团的首长和同志们到来”、“多快好省地完成援老筑路任务为五个伟大争光”、“忠实地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等标语温暖而鼓舞人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祖国才深深的感到,祖国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无法割舍的归属感。连队的宣传教育,思想抚慰再细微,却无法淡去战友们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夜幕降临,总会有人仰望星空,寻找熟悉的北斗七星,寻找熟悉的银河,寻找那颗耀眼的金星。十五的晚上,还会望着明亮的月亮,希望远方的亲人也能同赏一个圆月,共享一轮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当此时,那些故乡的亲人、故乡的记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那些亲切的乡音以及与亲人、同学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如同一部部老电影在我们的脑海中回放。这种感觉并不只是战友们的孤独和迷茫,更多的是对祖国的挚爱、对亲人的思恋。乡愁是援老战士心中永恒的一份主题,在远离祖国的陌生国度里中,大家会更加珍惜和感恩祖国和故乡给予的生命和文化滋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有孤独、有煎熬,却也充满着自信,因为大家的心有归属,那就是祖国和亲人时刻记挂着她们这些战斗在异国的儿女们。在等待和期盼中,终于迎来了祖国慰问团的亲人们,见到祖国来的人员,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战友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并深深的感到祖国是我们心灵的归处和永远的依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部在驻地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总政群工部部长吕村夫在会上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慰问信,老挝政府派员出席了大会,代表老挝党、政和军队欢迎中国慰问团并感谢中国政府对他们的无私援助。远离团部的各营、连分批组织部队从各自的驻地来参加了大会,观看了慰问团带来的精彩文艺演出。总政和国家级的一些文艺团体,派出的相声演员、歌唱演员、杂技演员、舞蹈演员等阵容强大。印象很深的有相声演员李金斗、石富宽等,电影《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工程兵文工团在《地道战》中扮演传宝、牛娃、村妇、伪大队长的原班演员等个个演技高超,每场演出高潮迭起。其中黄婉秋的演出更是受到大家热烈欢迎,她在台上一连唱了七八首云南花鼓、采茶调、放马山歌、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但战友们仍然鼓掌,还想听她唱几首。她的歌声使人陶醉,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演出现场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会场上的歌声和飘扬的彩旗,汇成了欢乐的海洋。慰问团特意为援老部队创作的节目和歌曲,把大家的心紧紧的与党中央、毛主席和祖国亲人连在了一起,倍感温暖和振奋。“披着北京的阳光,带着毛主席的关怀。慰问亲人到老挝来,毛主席关怀同志们,时刻把同志们挂心怀。您们为世界人民做贡献,为祖国人民添气慨,哎……哎……您们艰苦奋斗向前进呀,中老友谊花朵永放光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锣鼓响,歌入云,捧鲜花,献亲人。锣鼓响,歌入云,捧鲜花,献亲人,捧上鲜花献上心,献给援老的英雄们,捧上鲜花献上心,献给援寮的英雄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祖国的情呀,人民的心,党的关怀比海深。你们筑路到老挝,祖国派我们来慰问,你们筑路到老挝,毛主席派我们来慰问,毛主席外交路线来指引,你们五个伟大记在心,国际主义放光芒,中老友谊万年青,万年青。这些亲切而温暖的歌词和演唱,给战友们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慰问团的人员还走进连队看望官兵,深入工地体验生活,为战友们洗衣服送慰问品,把大家与祖国的距离一下拉的更近了。他们带来的融融暖意,极大地激发了部队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炽热的爱国情怀,更加顽强的战斗意志。纷纷表示要把祖国和人民的关怀,变为施工的强大动力,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拼命精神,坚决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国际主义义务,以辉煌的战果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厚爱。半个多月的慰问很快结束,慰问团的首长和同志们离开我团。可我们的心却很长时间沉浸在温暖和幸福之中,慰问期间的每一次活动,都穿越老挝的热带雨林,山川江河,传遍援老部队的各个连队,祖国和人民带来的那份厚礼,永久定格在援老官兵们的心上,成为镌刻在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甜蜜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领导与老挝琅勃拉邦省负责人及该省慰问团演员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凯旋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随着公路向前延伸,我们第三次前移,连队驻在一个山丘的半山腰上,各排一层一层的分布在山坡平整出的平台上。连队四周被翠绿的竹林包围着,竹子中间夹杂着一些大树,登高远望,一望无际郁郁葱葱,一派南国景色。我们排驻在最高处,排里平整出来的院子一头办了一个《学习专栏》,另一头有一棵高大的树,树上吊挂了一根十几米高的竹杆,每天早上或业余时间战友们就顺着竹杆爬上爬下锻炼身体。我排下面就是连部,连部下面平整了一个大操场,还建了一个大会议室。操场两头的上下山坡上,分别是一排、三排、四排,最下面是炊事班。大家都知道连队在这里住不了多长时间。可是,部队有一个好的传统,虽然是临时居住,也要把营区和房子建的正正规规。各排之间都是比着建成最好的房子和活动场地。因此,要在长满大树、竹林和枝条的山坡上开辟和平整出大块场地,非常艰难。战友们就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施工间隙,把大墩大墩的竹子根和树根挖出来移走,再用小推车把土运到低凹的地方填平,修成如梯田一样的大块场地,建成了美观、正规的营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期工程,连队远离村庄,远离团部,平时很少见到当地老百姓,部队生活很单调。主要任务还是采石,工地就在山下面的深沟里,离连队约两三公里。为了宣传好人好事,鼓舞士气,让封闭单调的连队生活富有生气,同时也为更好地配合当时的宣传教育,连队专门把一些有文艺特长的战士集中起来,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文艺演唱组,用表演唱、快板、相声、三句半等形式宣传连队的好人好事,连部大广播里,每天收放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中播放的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的诗句,特别振奋人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站在云岭看着云卷云舒,满眼翠绿的青山使人心潮澎湃。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回国的日子一天天向我们走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我们将胜利完成任务,大家怀揣着满满的成就感,心中充满着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思念,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希望的田野上,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与亲人相聚,战友们无比的激动和期待,人人归心似箭,士气特别高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国外的日子里,我和战友们一样时长想念祖国的大好河山,想念家乡的土地和亲人,更加珍惜与家人、同学朋友之间共同相处的美好时光,并把这份真挚情感化为工作的动力。入老以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流血流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两年多来,历经了无数次艰难险阻,在波涛翻滚的南乌江悬崖上劈石开路,顶着雨季随时侵袭的暴雨,用生命极限与千万年的顽石拼搏,终于在当年9月20日前,打通了一条600多米长的道路,保证了全团按期入老;迎着美帝飞机扔下的航空弹、子母弹、钢珠弹、菠萝弹奋不顾身,一个个排除,为此,有的战友不幸炸伤致残;在泥泞的原始森林中,面对毒蛇蜂毒和被蚂蝗咬伤,血水染红了发肿的双脚却没有一个人掉队;向连队后运物资中路上遇到的种种艰险,120里的路竟然爬行了12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2月在四届人大精神鼓舞下,同时为了迎接祖国慰问团,在大战高潮中,战友们以最原始的铁锤、钢钎和缠满纱布带着伤口的手,搬平了一座大石山,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采石任务;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加之潮湿,很多战友都经历过烂裆的苦衷;同时还要忍受着痢疾、疟疾等传染病的折磨以及敌特的侵扰,等等。我们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中老友谊的壮丽诗篇,用热血、忠诚和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人民军队的荣光。艰难险阻把我们锤炼的更加坚强和成熟。正是这种苦与险、生与死培育了连队的铁血精神,形成了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正是这种苦与险,让我军在国际斗争中名扬天下,展示了一个大国的国威、军威;正是这种苦与险,造就了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优秀的品质;也正是在这种苦与险的磨炼中,成就了我个人从成长到不断成熟的荣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有幸在先遣队回国的前一天,连队首长宣布了团党委任命我为排长的命令。我是全团四千多人中唯独一人在老挝提升的干部,这使我既感动,又惋惜。全团有那么多优秀人员却没有我幸运。更让人痛心的是还有一些战友没能等到回国的日子,却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亲人,深爱的祖国,深爱的战友,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多岁。他们的亲人有的至今都不知其儿子、哥哥或弟弟长眠与何处……留给他们的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悲伤和遗憾。牺牲在异国土地上的这些悲壮的英雄们,他们的浩气长留环宇,他们与青山同在,与大地永存,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未完待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凯旋的日子 (接上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6月13日,我们终于盼来了回国的这一天,先遣队提前半年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当我们乘上解放牌军车,快速行驶在自己亲手建成的公路上时,心情十分激动。都想最后多看一眼战友们用血汗、甚至生命筑成的这条宽畅道路。在这条路上,倾注了我们绝对的忠诚和浓浓的深情。在道路建设中,全团有12名干部、战士牺牲,100多人负伤或致残。发生了那么多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动人场面,即使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却已永远烙印在战友们的心灵深处。此时此刻太多的激动、留恋、伤感和向往一起在脑海中涌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努力寻找着入老时,后运连队物资时乘坐的一辆车,在下山的盘旋路上转弯时,突然车头猛然往下一沉停了下来。我和驾驶员下车查看时,发现前边靠近山体一侧的前轮掉了下来,车前保险杠顶在靠山体一侧的便道岩石上。我俩转过身来伸头再往道路外侧一看,不约而同地大吃一惊,啊,太险了!几十米深的山崖下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庆幸的是在只能通过一辆车的便道上,靠山体内侧的车轮掉了下来;还有拉猪的车辆下坡时由于路滑侧翻,最后靠在一棵大树上停下来,车上的十几头从兰州拉来的猪,有一半倒出来跑进了森林。我们费了好大功夫才从森林里把猪赶出来装上车。结果,还是有一头猪跑进森林没有找到,我感到十分惋惜,少了一头猪,我的心里很内疚;再有路过一条大河,当最后两辆车过河时,正好遇到上游下大雨河水上涨,车快到河对岸时突然息火停下来,大家焦急地看着河水在不断上涨,眼看水快淹到驾驶室了,汽车五十团带队的副指导员站在车头上,几次扑到河里,顺水游到前面的一辆车头试图挂上钢丝绳,都没有成功。我心里也非常着急,几次都有下到水里帮一帮他的冲动。结果第二天,我们从后面赶来的昆明军区舟桥营的战士中,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他们营有一名战士在运器材过河时被河水冲走,想着真是后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大雨后,由于山路便道泥泞,车辆在山上停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从山上下来时天色已晚,大家一天没喝水,口渴难忍,我和一名战士摸黑找到昆明军区沿路居住的一个连队,一名战士很热情地将我们带到他们的厨房,因被森林覆盖的深沟里一片漆黑,进了厨房我急于先找水喝,摸到一个坛子里的水就用随身携带的缸子舀出来一口气喝下,突然感觉又酸又咸,才发现坛子里面的水是淹过蒜的,等等这些入老时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可是车行一路,找了一路居然连一个都没有找到。入老时走过的泥泞便道,有的改道、有的河流变成桥梁、涵洞,原来弯曲的便道已如同一条巨龙,在深山之中,云岭之上穿梭。道路一侧的边坡修整的非常漂亮,远看有的像一幅美丽的扇子、有的像画师画出的山峦,路的两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战友们坐在车上尽情的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享受着从未有过的自由和畅快,心情十分愉悦,身心得到入老以来从未有过的放松。车上歌声嘹亮,大家兴奋地奔向祖国的怀抱。路上,当遇到养护道路的友邻部队战友时,就兴奋的向他们挥手告别。看着他们用羡慕的眼光向我们招手送别时,我深深的体会到此时他们的心情,越是临近回国的日子,越是想念祖国、想念家乡、想念亲人,心情就越是不平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时刻,我又联想起在一次慰问大会上,老挝琅勃拉邦省交通部长的一段话。当时他带领老挝慰问团来部队慰问,在我团欢迎晚会上,他用老语致辞中有一段说:“你们为我们老挝修路很辛苦,很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早日修好这条路,以方便今后中国更好的援助我们”。开始大家以为翻译翻的有误,当我方翻译看到坐在操场上的战友们开始交头接耳,并小声在下边嘀咕时,又重复翻译了一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时很多战友开始小声议论:“怎么还要没完没了的援助”。是啊,在我国当年还很贫穷的那个年代,我国为支援老挝人民的革命事业,无私地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我们拼尽全力把路修好,就是给老挝人民创造一个自身发展的良好条件,没有人想着修好路是为了更好地再来援助这个国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贫穷让这个国家失去了动力,也限制了领导人的想象力。战争给这个国家造成了巨大创伤,自身当时的确无力大规模投入国家建设。眼前的这条路,是中国军人用缠满纱布的双手、浸泡着血汗的石子一寸一尺铺建起来的,它见证了中国党和政府对老挝人民的慷慨援助,我们非常爱护它,珍惜它。这条路连接着中老人民的友谊,连接着老挝人民的梦想,连接着我们的祝福,也连接着我们的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甩在后边的路离我们越来越远,我默默的祝愿老挝和世界人民都远离战争,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希望战友们不再远离祖国为异国的事业献身青春年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一路行军,车辆很快进入了国门,大家万分激动。当我们看到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汉字,车上一下子暴发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祖国我们回来了!回来了!”有的战友眼里含着泪花高喊。大家把在国外两年多积蓄的思念之情,如洪水般倾泻出来,汹涌澎湃,无法抑制,重复着“回来了!我们胜利回来了!”此时,温暖淹没了战友们的整个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带着满满的幸福到了勐腊县,又重新戴上领章帽徽,自豪、荣耀与责任,使大家充满了力量,个个像新兵入伍一般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部队驻地贴着“欢迎援外部队凯旋”,“向援外部队学习”,向“援外部队致敬”等标语。当地政府为我们举行了欢迎晚会,放映了电影,使大家感到无比的温暖,祖国母亲在热情地迎接我们归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短暂休整后,乘车北上,经过几天的行军,到达昆明,在昆明休整了半个月,战友们参观游览了昆明的滇池、西山、城内几处公园等景点,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叹不已。随后坐火车向兰州进发。到兰州后,兰州军区在西站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军区首长亲自到车站迎接我们,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激情在战友们胸中澎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欢迎仪式结束后,从火车上卸完物资,坐上汽车回到了久别的营房,一颗漂泊的心终于落地了,大家感受着回到祖国的那份深深的归属感,感受着整个军营的温暖。这里有我们从军后许多个第一次的记忆,这里是我们在国外昼思夜昐的终点,又是军旅生活的起点。大家期待着能早日与家人和朋友团聚,憧憬着未来重新书写属于我们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3月,我团全团回国归建,兰州军区司令部隆重召开大会,热烈欢迎我团凯旋。1978年3月16日,中央军委通令全军,嘉奖和表彰了我团。老挝政府与1978年4月8日,在庆祝中老友谊一号公路(老挝政府对新东线的命名)竣工移交大会上,授予我团一级劳动勋章一枚,授予在援老作战、筑路中牺牲的我团烈士二级劳动勋章两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军人在我国还比较困难之时,以巨大的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克服千难万险,无私地为老挝人民的和平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从1968年至1978年,中国政府应老挝人民党和民族团结政府的请求,先后派出工程兵以及地面警卫、防空、后勤等兵种计十几万人的部队投入援老抗美作战、筑路。仅在1969年3月至1973年的4年间里,就对空作战95次,击落敌机35架,击伤24架。同时地面作战消灭了大批敌特。1971年5月14日我高炮部队在对美空战中受伤60多人,牺牲24人。援老部队中有2000多人受伤和致残,269人牺牲,这些烈士永远长眠在老挝孟赛和班南舍的烈士陵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永远记载着援老部队为老挝人民的和平建设献身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永存。那段中国军人以无畏之勇、坚毅之志,牺牲自我的豪壮建立的功勋,震撼天地,在岁月长河中刻下了不朽的传奇。由于当时保密的需要鲜为人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转眼间已过去了几十年,那段挥洒了我们青春热血和汗水的激情岁月,那些熟悉的战友们的身影,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忆起,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动与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3月兰州军区司令部直属工程兵建筑第一0二团(84542)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1977)圆满完成(援老抗美)作战、筑路任务胜利(凯旋)归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兰州火车站受到热烈欢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援老抗美(老兵)奔赴老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我团援老抗美牺牲的战友)扫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宝泰烈士1964年入伍,宁夏贺兰县人,牺牲时为三营机械连指导员(照片由兰州战友2024年赴老挝为烈士扫墓时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挝扫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