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代草书迎来高光时刻,张旭、怀素、孙过庭等大家辈出,却有一卷无名氏墨迹撼动后世书法史。 </p><p class="ql-block">这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人月仪帖》,因作者失传仅以“唐人”代称,却以**“宋以后无出其右”**的至高评价,成为历代书家钻研的终极范本。</p> <p class="ql-block">泛黄的黄麻纸上,墨迹跨越千年仍清晰可辨。 卷首至卷尾钤满“御府宝绘”“群玉中秘”等宋金明清内府鉴藏印,从金章宗到乾隆帝,历代帝王皆将其奉为至宝。十二个月份的书信模板,既展现唐人日常交往的礼仪规范,更暗藏魏晋正统笔法的千年密码。</p> <p class="ql-block">清代书法家王文治在题跋中直言:“此帖笔法之精,宋元诸家皆不能到。” 其草书线条圆劲流畅,轻重缓急的节奏肉眼可辨,与孙过庭《书谱》的变幻莫测形成鲜明对比。尤为珍贵的是,作为墨迹本真迹,其笔墨层次清晰度远超《十七帖》等刻本,堪称窥探唐人运笔奥秘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卷中草书旁配以灵动小楷释文,刚劲笔力与秀美结字相映成趣,字距行距的精密计算更显布局功力。落款处“吾前后书,叭此本佳也”九字,似在诉说书写者反复推敲的创作历程。</p> <p class="ql-block">尽管网络流传的图片略显模糊,仍可辨识出笔锋转换的细微精妙。 对于书法研习者而言,这卷集墨法、章法、笔法于一身的千年遗珍,无疑是突破草书瓶颈的终极指南。</p> <p class="ql-block">《唐人月仪帖》,又称《十二月友朋相闻书》,此贴草书,动合规矩,用笔轻重、缓争,历历可睹。小楷释文结体秀雅,书势飞动流美,应出于同一人之手。</p><p class="ql-block">初学草书的人,比起难以上手的《十七帖》《书谱》来说,从此帖入手,求其法度,可为一径。</p> <p class="ql-block">历史名家对此帖评价都非常高,遗憾的是没有名款,只写了“吾前后书,唯此本佳也。”九字落款。从字义上看,作者大概练写了很多遍,最满意这一版。月仪是书仪的一种,还有事文类书仪,朋友书仪等等。月仪内容大致按月写景叙情之类的内容。形式大致以四字句为主。以月份开头,然后结合月份说一些有关气候的华丽寒暄话,再进入正文。月仪类书仪最晚大致出现于西晋时期,初唐以后,月仪类书仪在我国史籍中不再见有著录。</p> <p class="ql-block">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取才代替六朝以来的门第出身等选才标准,也带来了相应的繁文缛节的简化,文风的转变使得唐以后这类作品日趋没落。后人认为《唐人月仪帖》之所以被传存于秘府也只是因为其书法的原因。月仪类作品当然不会消声灭迹,后来大概付流潜行于民间的应用文书中,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流传广远。</p> <p class="ql-block">唐人月仪帖用的是益州的黄麻纸。益州的黄白麻纸是唐代比较著名的纸品之一,它延用了西汉麻纸的制作工艺,有白麻和色麻之分,是当时的贡纸。当时皇帝的诏书多用麻纸誊写,像罢免啊、征讨、赦令之类的,包括立后,就用白麻纸,制敕则用黄麻,制敕就是皇帝的诏令。当时的集贤殿书院也是用麻纸书写的。(集贤殿书院就是当时唐朝由宰相主管的,专门搜集、整理典籍的这样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名人名帖也是用麻纸,比如李白的草书《上阳台帖》墨迹本使用白麻纸写成,杜牧的行书《张好好诗》墨迹本也是麻纸所写,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草、楷两书体写成的《月仪帖》墨迹本,也是用黄麻纸书写而成。可见当时麻纸运用盛行天下。另外江苏扬州六合造的麻纸也较有盛名,并有“明透岁久,水濡不入”的赞誉。日本书道博物馆藏的《敦煌卷子》即是此种麻纸实物。</p> <p class="ql-block">书法易 2025.4.9 广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