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 年 7 月,中共富锦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满怀着对历史的敬重与珍视,毅然决然地启动了一项意义重大的 “与时间赛跑” 文化工程 —— 编写《富锦杭州知青史》。这一举措,不单单是对 1038 名杭州知青奔赴富锦插队那段波澜壮阔且充满激情岁月的系统梳理,更是对即将消逝的集体记忆展开的一场争分夺秒的抢救行动。</p><p class="ql-block">《富锦杭州知青史》的内容和形式在全国地市、县级城市中堪称首创,作为首部系统性记录知青群体的 “正史” 著作,它以极具权威性的视角,首次揭开了尘封半个世纪的知青档案的神秘面纱。其为当代中国知青研究树立了地域性历史书写的典范,拥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献价值以及深远的现实研究意义。</p> <p class="ql-block">身为这部史著的主编,在整个编撰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整理、搜集、抢救知青史料,已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毕竟,一代知青的历史已步入尾声,我们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知青人,肩负着为后代留存一部真实、全面《知青史》的重大使命。</p><p class="ql-block">从《富锦杭州知青史》的一稿样书到二稿样书排版期间,众多专家学者和知青朋友踊跃参与审阅。他们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提出了诸多中肯且宝贵的修改建议,为这本书的逐步完善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满怀期待,真诚希望能与每一位读者一同翻开这部佳作。让我们借助书页的力量,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再次重逢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权威性与独特性</p><p class="ql-block">(一)政史融合的创新编撰体系</p><p class="ql-block">本书的编委会阵容强大,由市委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市委宣传部长和知青代表共同组成。政协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全程统筹协调,人社、档案、教育、卫生等多个部门紧密协同参与,开创了地方党政机构主导知青史研究的先河。承担编写任务的人员构成丰富多样,杭州知青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中有从省委、省政府,及部委、厅局退休的原领导干部,凭借丰富的阅历为史书增添厚重感;有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保证内容的专业性;还有公务员、医生、教师、经理等来自不同领域的老知青,他们用亲身经历为这部史书注入了生动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此外,富锦本地多名从事史学研究和著书的学者也参与其中,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为本书提供了专业的视角。更有四位在校研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参与编辑工作。还有二十多位五十年前曾受教于知青老师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地提供资料,从独特的角度丰富了史书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二)首次披露珍贵史料,填补研究空白</p><p class="ql-block">为了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知青史料,富锦市档案馆和党史办精心抽调了六名年轻的专业人员,成立了知青史料搜寻小组。他们如同探寻宝藏的勇士,在资料数据库和物品堆放处仔细搜寻,终于发现了沉睡半个多世纪、约三千页的知青史料。</p><p class="ql-block">这些珍贵的资料完整呈现了 1968 - 1978 年所有的知青工作记录,涵盖了知青安置、病退、特招,以及知青口粮、盖房子所需木材和玻璃。御冬物资,如狗皮帽子和棉胶鞋的采购和发放等原始卷宗。其中,还包含大量此前未公开的知青个人资料与政策文件,以及文件起草手稿、县委和县革委会常委会研究知青工作会议记录手稿等。人社局领导无私地提供了当年知青办移交的所有知青历史档案,卫生局和教育局也分别贡献出七十年代知青赤脚医生、知青教师等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这些详尽的原始史料,填补了区域性知青研究长期以来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三)富锦杭州知青的特殊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当年前往富锦插队的杭州知青,其身份和家庭背景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据富锦知青办当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 85.9% 的知青家庭属于 “黑六类”。在 “文革” 期间,浙江省和杭州市被定为 “走资派” 的党政领导、技术和学术权威,以及有其他所谓历史问题人员的子女,大多被安置到富锦插队。</p><p class="ql-block">为此,富锦县革委会(〔69〕第 52 号文 )曾向黑龙江省、合江地区、浙江省三地革委会呈送报告,认为家庭历史有问题的杭州知青,不适合安置在地处战备三线的富锦,希望将他们退回并另行安排。</p><p class="ql-block">更为特殊的是,兴隆公社甚至用广播在全公社宣读知青的档案资料,这一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给知青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p> <p class="ql-block">二、内容亮点与价值内核</p><p class="ql-block">(一)全景式历史叙事,展现知青岁月全貌</p><p class="ql-block">本书上篇首次披露了杭州市革委会对 “老三届” 下乡前后的工作方案、分配政策、安置措施等重要信息,尤其是各学校工宣队制定的内部规定。同时,生动地介绍了知青们初到北大荒时,如何艰难地适应茅草屋、大炕、苞米碴子等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他们在黑土地上使用原始劳动工具进行耕种、收割等劳动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知青们初到北大荒时的艰辛与坚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中篇详细讲述了知青们在富锦的历练和成长历程。</p><p class="ql-block">在当时,一年一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代表大会,县、公社的知青政工会议,县、公社的妇女代表大会等活动中,杭州知青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许多知青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被充实到县、公社、生产大队的领导和管理班子,勇挑重担。公社和生产大队的民办教师和卫生员,基本上都由杭州知青担任。富锦县各级组织和领导对杭州知青关怀备至,生产队的农民也像亲人一样照顾和帮助他们。知青们对当年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的好书记、好大娘、好房东充满感激,他们饱含深情地撰文,抒发心中积淀已久的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富锦插队的年轻人,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砺,几十年后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成为党和国家、省部级的领导人,省、市厅局的领导,大学的校长、教授,以及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下篇聚焦于后知青时代,展现了富锦各届领导和杭州知青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在杭州知青下乡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之际,富锦党政领导都会前往杭州慰问知青,或者邀请杭州知青返回富锦。杭州知青也始终铭记富锦这片曾经挥洒青春汗水的土地,他们饮水思源,积极为富锦的发展贡献力量,投资筑路、建设自来水站、植树造林建公园、援建希望小学等,用实际行动回馈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二)跨时空的记忆传承,凝聚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本书通过 50 余位亲历者的口述笔录,结合 200 余份档案文献,真实地还原了知青们在黑土地上的奋斗足迹,构建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代际传承精神纽带。兴隆岗镇年轻的党委书记,被老书记和知青们的故事深深触动。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他在新时代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他深刻地意识到,老书记和知青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兴隆岗镇实现新时代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传承,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持续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三、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一)赓续精神遗产,助力当代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提炼出了知青群体献身边疆、创新务实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在当代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参照价值。它激励着当代人在乡村建设中,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为实现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二)填补学术空白,提供研究借鉴范例</p><p class="ql-block">作为县域知青研究的范本,《富锦杭州知青史》的编撰方法论具有开创性意义。多部门档案交叉验证、口述史与文献相结合等方法,为同类研究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为学术界深入研究知青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知青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p> <p class="ql-block">(三)搭建情感联结纽带,促进两地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2024 年 10月 16 日,在富锦召开的 “感恩杭州知青教师座谈会” 上,20 余名富锦学生深情回忆知青教师的启蒙之恩。这一活动生动地印证了这段历史在两地人民心中引发的强烈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富锦杭州知青史》成为了连接富锦和杭州两地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富锦杭州知青史》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史书,它更像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它以严谨、细腻的笔触唤醒了人们沉睡的集体记忆,用温情脉脉的叙事方式连接起富锦和杭州两地人民的血脉亲情,为当代中国留下了一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