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我而言,阅读是少年行囊里一本磨破的字典,是深夜营房被窝里一盏长明的手电筒,是人生岔路口一束穿透迷雾的光。它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在不同阶段重塑我的认知与选择,让每个看似偶然的转折,都成为知识积淀后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一、初悟读书:从困顿中凿开命运的缝隙 <p class="ql-block"> 十五元的学费曾像一道无形的墙,将少年的我挡在教室门外。1984年深秋,带着母亲连夜改制的出征行装,揣着翻烂的《新华字典》,我意外踏上从军之路。绿军装裹着的不仅是保家卫国的热血,更藏着对知识的懵懂渴望。直到1986年,当考军校的机遇摆在面前时,我才惊觉:没有高中毕业证的门槛、军事与文化的双重考核,都在倒逼我重新拥抱书本。</p> <p class="ql-block"> 熄灯号后,我借着被窝里手电筒的微光研读高中教材,用报纸练习书法和写作,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成语典故。一年翻烂一本新华词典和一本成语词典,五百个日夜的咬牙坚持,最终让我以优秀“班长”和“共产党员”的光环,破格获得军校入场券。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后勤士官学校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读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深意——知识,正是人生这场持久战的“粮草”。</p> 二、地方深耕:在多元领域搭建知识的桥梁 <p class="ql-block"> 从军营到地方,从安居工程到城建监察,2003年非典肆虐时,一篇《生命卫士》让我意外摘得全国网络征文大赛一等奖,也让我以“风雅”的笔名,成为《晋城网站》论坛站长。面对历史、经济、摄影、戏曲等多个板块的管理重任,我第一次尝到“本领恐慌”的滋味:当摄影版主追问“如何用光影表现古建筑神韵”,当戏曲爱好者探讨“上党梆子的历史渊源”,书架上的《中国建筑史》《戏曲概论》成了我的“及时雨”。</p> <p class="ql-block"> 那些在键盘前查阅资料的深夜,在古籍中追溯文化根脉的周末,让我逐渐明白:阅读从不是单一领域的深耕,而是在不同知识图谱间搭建桥梁。当论坛用户从最初的数百人增至数万人,当民生板块的建议被纳入城市规划,我深知,是持续的阅读让我从政策执行者转变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p> 三、职业进阶:在法律丛林中开垦专业的沃土 <p class="ql-block"> 2007年,调任重案大队大队长的任命书,同时带来一份“知识赤字清单”:复杂的行政诉讼、繁琐的执法程序、严苛的证据链要求,让仅有军事法基础的我如履薄冰。办公桌上的《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被翻得卷边,笔记本里记满“一事不再罚原则”“举证责任倒置”等专业术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杂志和法律书籍成了第二课堂。</p> <p class="ql-block"> 三年时间,我先后在《城建监察》《城市管理》《山西日报》《太行日报》等各大媒体发表文章上百篇。当看到队员们依据规范流程化解群体性事件,当执法队员亲手经办的案件成为全省执法示范案例并逐渐被提拔使用走上领导岗位时,我终于懂得:阅读赋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将碎片化条文转化为系统思维的能力——这,才是应对复杂局面的“硬核武器”。</p> 四、智慧抉择: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初心坐标 <p class="ql-block"> 2009年,参与负责某重点数字化工程方案起草评审和实施时,专业文献中反复提及的“安全风险”“合规性漏洞”,让我在一堆“赞歌”中嗅出异常。当“大领导”暗示“抓住机遇就能晋升”时,书架上《数字时代的治理逻辑》《技术伦理十讲》突然清晰如镜:那些被美化的“创新”背后,是数据主权的模糊、监管机制的缺失。</p> <p class="ql-block"> 在递交辞职报告的那个清晨,我想起军校教材里的一句话:“真正的勇敢,是明知代价仍选择坚守。” 对!要坚守阵地,逆风前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感慨仕途、放弃前程、回归自然转身的时刻,没有犹豫——带着《徐霞客游记》的余韵和《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态,我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全部节假日和星期天走进太行深处的古村落。正如同乡诗人王百灵所言:回归乡间,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归隐是经历大红大紫之后,对生活的删繁就简,运离喧闹,回归到自己寂静的内心里来。当用镜头记录下236个古寨堡、3700个村庄、4000棵百年古树,当整理出版了30万字的《古韵晋城》时,终于明白:阅读早已将“独立判断”刻进灵魂,让我在时代洪流中,始终能听见内心的声音。</p> 结语:阅读是永不褪色的人生底色 <p class="ql-block"> 从字典里的第一个汉字,到执法卷宗里的法律条文;从论坛上的千字长文,到古村落里的调研笔记,阅读早已超越“学习”的范畴,成为一种生存姿态。它让困顿中的少年找到破局的勇气,让跨界者拥有触类旁通的智慧,让决策者守住底线的清醒。</p> <p class="ql-block"> 如今,案头的《乡土中国》与《未来简史》并肩而立,正如我的人生——既扎根传统的土壤,又望向未来的星空。阅读的力量,从不是立竿见影的改变,而是像古籍修复师手中的浆糊,在时光中慢慢渗透,将生命的褶皱一一抚平,最终沉淀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p> <p class="ql-block"> 唐代道士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美国现代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二者对“物质和精神平衡”的洞察打破了时空文化的界限,启示后人:真正的生命丰盈,始于对外在喧嚣的“断舍离”,成于对内心世界的“深耕细作”。因为懂得,所以深信:当我们翻开书页的瞬间,就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埋下一颗种子——它可能是破茧的勇气,可能是辨伪的智慧,更可能是在时代迷雾中,稳稳接住命运馈赠的能力。(2025.4.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点亮未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晋城市政协“全民阅读月”读书会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