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黄河边的第一古镇——碛口

深山翁……凤龙

<p class="ql-block"> 刘凤龙</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8日</p> <p class="ql-block">  去年春天到山西黄河梯子崖风景区游览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逆黄河而上,一个被称为黄河第一古镇的碛口很不错,由于行程中没有安排,也就没有去。但是,从此到碛口古镇一游的想法,一直在心中萦绕着。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便驱车400多公里直奔碛口古镇而来。</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境内的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她以"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姿态,将晋商的兴衰、黄土的肌理、黄河的魂魄,都刻进了层层叠叠的窑洞里,她像一本摊开的线装书,被黄河水与黄土风翻卷了六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奔腾着滚滚黄河的晋陕大峡谷在此陡然收窄,湫水河裹挟着吕梁山脉的泥沙注入黄河,在河心堆起长约500米的大碛。这段落差达10米的激流浅滩,像一道天然屏障,将上游的商船逼停。于是,南来北往的驼队在碛口聚散,驼铃摇落了黄河的浪花,也摇醒了这片贫瘠的黄土地,成就了碛口繁荣的商业与宏伟的建筑,为后人留下这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高黑龙庙的山门前极目远眺,如万马奔腾的黄河,在晋陕峡谷间撕开一条金色的裂缝。对岸陕西吴堡县域的窑洞群如蜂巢镶嵌在峭壁上,而碛口的明清建筑群则沿着卧虎山的山势铺陈开来,层层叠叠的窑洞与黄河浪涛构成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碛口的山,是黄土高原最生动的注脚。冯家会村的"盖帽土林"堪称地质奇观——数十根黄土柱顶着巨石,如兵马俑般矗立在沟谷间。这些形成于10万年前的土柱,因顶部的砂岩块阻挡雨水侵蚀而得以保存,被当地人称作"石帽土将军"。传说元朝末年,童男童女藏身土林智斗元兵,从此,这些土柱便有了守护一方的神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河河心大碛的暗礁群将河水切割成沸腾的漩涡,仿佛船工的号子声仍在峡谷间回荡:"碛口碛口,十船九不走;要想过碛口,先把龙王叩。"这种惊心动魄的自然力量,成就了碛口"水旱码头小都会"的传奇。 </p><p class="ql-block"> 五里长街沿湫水河蜿蜒,青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记载着当年"日进斗金"的繁华。永顺店的门匾上,乾隆十年的刻痕依然清晰;十义镖局的高墙大院里,仿佛还能听见镖师们的呼喝声。始建于雍正年间的乐楼黑龙庙"三空舞台",通过窑洞式山门的共振效应,使秦腔晋剧的唱腔能传至数里之外的神奇,着实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商建筑美学巅峰的西湾村陈家大院,有40余座四合院,它们依卧龙岗山势层层攀升,五条石砌街巷暗含五行之道,每个院落的砖雕"麒麟送子"与木雕"琴棋书画",都在诉说着"耕读传家"的晋商理想。李家山村的窑洞群更被誉为"黄土高原布达拉宫",从黄河畔仰望,层层叠叠的窑洞如蜂巢悬挂在百米高的悬崖上,与自然山体完美融合。说碛口的古建筑是凝固的商帮史、晋商文明的活标本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碛口的每个角落都流淌着古老的传说。其中黑龙庙的故事最是凄美:穷船工陈龙为救桃花女葬身黄河,化作黑龙打败恶势力,后人建庙祭祀,庙门的回文联至今传诵着"众观戏情,传情传意戏传情"的哲理。麒麟滩的传说则充满温情:一农户将牛产下的"怪胎"埋于河边,黄河水退去后竟现永不淹没的沙滩,当地人相信这是麒麟显灵。</p> <p class="ql-block">  这些传说与古镇的建筑、地貌相互印证,构成了碛口独特的文化密码。夕阳斜照,黄河水面泛起金箔般的碎光,古老的窑洞房舍披上了古铜色,黑龙庙的飞檐在晚霞中勾勒出剪影,恍惚间,仿佛能听见晋商驼队的铜铃声,从历史的褶皱里悠悠传来。碛口就像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黄土高原的苍凉与黄河的雄浑共生,晋商的辉煌与民间智慧交织。踩着这明清的石板路,触摸着斑驳的窑洞墙,那些关于地理、建筑与传说的故事,便会如黄河水般漫过心田,我好似读懂了这片黄土地的沧桑与荣耀。我深深感叹道,碛口古镇就是黄河岸边的永恒歌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