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以炯在贵阳的文教</p><p class="ql-block">贵阳花溪青岩古镇是贵阳目前唯一的5A级景区,贵阳花溪区文旅资源非常丰富,花溪公园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公园,十里河滩景区游人如织,天河潭、高坡景区都开发得较早。贵州省的高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高校都集中在花溪,花溪区早已经成了贵州省的文教中心高地。而青岩古镇不但是花溪区的文化起源点,也是贵阳,甚至是贵州文化的起源点之一。</p><p class="ql-block">从饮食文化来说,花溪牛肉粉非常有名,如王记牛肉粉、飞碗牛肉粉、状元蹄、糕粑稀饭、米豆腐、状元面、鸡辣角、玫瑰糖等都和青岩古镇有关,甚至可说起源于青岩古镇,行文另述,言归正传。</p><p class="ql-block">赵以炯在青岩书院发蒙就读,18岁中秀才,算是有身份的人了。后来入读贵山书院,22岁中举人,即1879年中举人,算是可领俸禄的读书人,中举之后,1880年开始在贵阳学古书院讲学,一方面准备进京参加会试,1883年落榜之后回贵阳,依然在学古书院讲学,1886年进京参加会试,经殿试中状元,入翰林院成了殿撰,后来出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广西提督学政、会试同考官,同时在翰林院任修撰、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纂修、功臣馆纂修,是甲午中日海战的主战派,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幕后支持者,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没随慈禧携光绪帝外逃西安,是留京大臣之一。丁母忧回贵阳守孝期间,在经世学堂和青岩书院讲学,1903年回京,仍任会试同考官,参与了1903年和1904年在河南举行的会试。1905年科举终止,作为在籍翰林,受好友岑春煊所请,回贵阳办学,并非辞官。</p><p class="ql-block">赵以炯在贵阳办学分两个阶段,丁母忧居乡时,参与了严修、李端棻把学古书院改为经世学堂,并在经世学堂讲学,参与创办了贵阳师范学堂,培养了贵州第一批新学师资。1905年回贵阳,依然是办新学,主要是贵阳师范学堂和贵阳青岩小学堂,青岩小学堂也叫尉三小学,贵阳师范学堂后来叫贵阳师范,后和马王庙师专、金筑大学、贵阳师范等合并为现贵阳学院。青岩小学堂民国时又叫尉三小学,即现今青岩完小的前身。</p><p class="ql-block">贵阳花溪的姚华、漆运钧等都是赵以炯在贵阳学古书院和经世学堂讲学的学生。赵以炯一生主要从事文教之业,在翰林院主要是协修、纂修历史,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广西提督学政、会试同考官、讲学、办学等,所举之人如骆成骧、刘福姚、王寿彭、夏同和、谭延闿、沈钧儒、姚华、漆运钧等,多有所建树。</p> <p class="ql-block">赵以炯是否辞官回乡?</p><p class="ql-block">赵以炯1900年丁母忧回乡守孝,其兄弟赵以焕、赵以炳、赵以煃时皆已故去,他在乡守孝期间,参与了学古书院改为经世学堂,并在经世学堂讲学,1902年参与创办贵阳师范学堂,培养了贵州第一批新学师资。期满回京仍任会试同考官,参与了1903年和1904年在河南开封举行的会试考官。1905年科举终止,受好友岑春煊之请,回贵阳办新学,他还是在籍翰林,在青岩办了青岩小学堂,即现今青岩小学的前身。说他辞官回乡是不对的,他回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科举终止,受好友岑春煊之请,回贵阳办新学。赵以炯在广西任提督学政时,和岑春煊已经是好友,常相往来。广西岑春煊父子和赵以炯私交都不错,岑春煊上奏折时,称赵以炯为在籍翰林,因身体不适之因,唐尔镛才得任贵阳师范学堂堂长,贵州教育总会会长。二、其母兄弟皆故,家已经无人照顾。三、身体不适的原因,回乡休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