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卡塔尔(一)

志杰

<p class="ql-block">摄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 <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曾经设计过一个旅行计划,利用寒假带着孙子去多哈看看,然后再前往印度洋上的塞舌尔度假。因疫情,改变了。卡塔尔引起我的关注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她在阿拉伯半岛东侧伸入波斯湾的半岛上,土地面积11521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天津市的大小。国小人少,人均GDP在当今世界上名列前茅,富甲天下,成功举办过2006年的亚运会,以及202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令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从马斯喀特经短暂飞行即抵达多哈。对机场的环境已然熟识,有种亲切感。距近,于2023年的7月我和夫人去希腊旅行,来回两次在多哈转机,机场恰似为世界杯足球赛准备的,靓丽的容貌,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国际航班于中东的转运中心,不是迪拜独有。出机场直接去了下榻的Radisson Blu Hotel,和老高入住327号房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店挂牌5星,在休闲区的墙上挂满了赋有诗意的风景画,引我驻足欣赏。</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旅行以参观卡塔拉文化村开始。卡塔拉(Katara)是以古老的称呼命名的文化村,是现国王(埃米尔)塔米姆的父亲哈马德老国王任内于2008年建成的多哈一处地标。我对旅行之后的 “消化过程”极为认真,视作旅行乐趣的组成部分,亲历现场的感受先记录下来,包括所拍摄的影像,其后利用闲暇时间,综合读书的体会、AI的信息,重现(消化)整理再表述即成游记。此时才算完成一次旅行。对此,我乐此不彼,兴味盎然。</p> <p class="ql-block">视觉艺术中心是比较前卫的,我们来早了,还没有开门。网络上找到了略见一斑,除了画作,还有表达某种概念的布展实物。</p> <p class="ql-block">倘佯在文化村的巷子里,感觉遮阳帆的布置具有艺术性。也许朋友们想象不到让我惊掉下巴的是:在酷热的天气里,此地户外会开启空调降温。卡塔尔啊!太有钱啦!真是实实在在地烧钱。此时11月下旬正是那里的冬季,气候最适宜的时节。我真想亲身体验一下室外空调的效果是怎么样的?</p> <p class="ql-block">几个显眼的鸽子塔是卡塔尔沙漠上传统建筑的代表。怎么知道的?之前见过图片介绍。2023年去伊朗参观过那里的鸽子塔,形状有所不同。他们建鸽子塔是为了收集鸽粪来当燃料使用。在文化村建鸽子塔寓意着文化的传承。依赖油气资源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是卡塔尔的国家战略和民族精神。传统的亦是国际的,文化的多样化是一种潮流。</p> <p class="ql-block">来此参观的人都会在此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文化村里的清真寺不可或缺,伊斯兰教是卡塔尔的国教,绝大部分穆斯林属逊尼派瓦哈比学说的信仰者。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卡塔尔是一个外籍人口数量远超本国公民的国家,比率总在四分之三与四分之一区间,能做到和睦共处且相得益彰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老高在清真寺内,那里有中文版的伊斯兰教读物和古兰经。外国人进入没要求男女分开。</p> <p class="ql-block">室内外建筑的马赛克拼花贴面精美无比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卡塔尔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同寻常的。国家所处的沙漠荒原干燥缺水不适合人类生活生息的,但是,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而且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联系。自伊斯兰化以来的1千多年里,居住在那里的人以采集珍珠作为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稀少,至19世纪末仅有7900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增至2万8千人(外籍人占40%),1964年达8万人,1986年猛增至36万9千人,2006年则超过83万人。现在的统计已经拥有288万人,其中四分之三为外籍人。来自周边各国的阿拉伯人占到外籍人员的40%,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各占20%,伊朗人占10%等等。人口增长是随着油气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p> <p class="ql-block">迈过尖拱形的石坊即是一片开阔地,面海建了一座古罗马式的露天环形剧场。在没有扩音器的古代,是巧妙地运用天然的回音功效,从造型来看有此技艺的传承。走到海边眺望,生成了地图方位的感觉,对岸就是迪拜了。倘若我携带了一架无人摄影机,就可以具有上帝之眼。现代的视觉艺术就是要有抽象的视觉能力,感觉未见的、被隐藏的具象。一个追求真象和真理的智者是不被蒙蔽的,不仅有透视的能力,千里眼也是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在露天剧场的观众席坐一会,周边走一走,文化村也算体验过了。卡塔尔冬天的阳光下与上海夏天的感受似乎差不多。一个在多哈生活多年的华人告诉我,这里的夏天室内没有空调会被憋得透不出气来。但是没有蚊子、苍蝇和蟑螂。</p> <p class="ql-block">出行前,一位老朋友告诉我,卡塔尔的景点主要在多哈,尤其是珍珠岛听他眉飞色舞地描述过。到那里,乍一看,现代繁荣奢华全在眼前,一花一草一木都不是自然生长的,是在荒漠地带靠人工填海打造出来的人间乐园。老朋友还说,上海10多元人民币的一盆花,多哈要多花50至100倍的钱买来,栽培的花费更多而且不易成活。在我的眼里这一切都是金元堆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珍珠岛活动的时间有限,赶紧往有水的地方去,站在桥头风景别致,人造的港湾泊满了游艇,被称为阿拉伯的里维埃拉(地中海的风情)。周边的高层公寓是卡塔尔首个允许外国居民持有永久产权的社区,如今已经成了多哈最昂贵的黄金地段之一。卡塔尔到处是沙漠,为了在这里打造最佳的人造沙滩,优质的细沙竟然从沙特进口,财大气粗的富豪想法是如此的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珍珠岛上除了高端酒店外商业街开设了多家国际知名品牌的奢侈品店。我们逛街进店不关心卖什么?多少价格?当作展览馆看。不是节假日的白天,行人寥若晨星。我们曾经两次来到珍珠岛,但是不在同一街区,印象中似乎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老朋友还告诉我,卡塔尔年轻人娶妻是要有聘礼的,当下的行情要给新娘1公斤的黄金手饰。政府会给有困难的新郎一定的补助或者低息贷款。我们要是还年轻来卡塔尔就只能打光棍了。</p> <p class="ql-block">我早就关注:卡塔尔为什么这么有钱?主要在于国土下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为34亿吨或257亿桶,居世界第13位;已探明的天然气蕴藏量为25.8万亿立方米,在俄罗斯、伊朗之后,居世界第3位。俄罗斯和伊朗有多少人口?卡塔尔有多少人口?能不富得流油吗?书上记载,有专业机构计算过,按卡塔尔目前的天然气开采量可持续开采520年。</p> <p class="ql-block">多哈新建的的海滨大道有7公里长,也是著名的旅行观光道。我们的行程很紧,只是在一个点上体验了一下,顺便拍摄了几幢很任性的建筑。在那里盖房子也许不用计算使用每平方米的造价,成了建筑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大显身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奇葩建筑,我原先看成海螃蟹的两只大螯。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设计师的灵感来自卡塔尔的国徽图案。那是顶级的莱佛士酒店,当地人都知道酒店的下午茶很有名气,并且有一个动人的名称——我的天使。如果是自由行真想去感受一下。</p> <p class="ql-block">楼顶圆形的露天平台是个高端茶座。</p> <p class="ql-block">在Lusail新城老高摄于“金饭碗”体育场前,那里是世界杯足球赛的主赛场馆。</p> <p class="ql-block">沙漠去过不少,又说要去,起初并没有引起我多大兴趣。然而,玩过卡塔尔的冲沙之后感觉截然不同。冲沙是卡塔尔的传统运动项目,尤其受年轻人的喜爱,紧张惊险刺激不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先到一个骆驼营地,我没有参加骑着骆驼在沙地兜一圈的活动。可以有时间摄影,顺便看着那些准备冲沙的越野车逐个轮胎放气减压以适应沙地环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是一部丰田四驱“陆地巡洋舰”。驶入沙漠,我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越野车就冲上了大约有45度斜坡的沙丘,调了头又滑下来,一下子让我们紧张起来,但是挺刺激的。接着,冲沙的斜坡更陡更高,滑下来真的担心会翻车的。后来更惊险的动作出来了,越野车在斜坡上横着行驶,保险带把我勒得胸口闷,两只手紧紧抓住把柄哪敢松懈,一张冲沙的照片都顾不上拍……</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紧张激烈地沙漠冲顶和漂移过后,车停沙丘。我缓和一下心情抓紧时间摄影,趁夕阳西下赶到了沙漠内海,所有的安排似乎都有一套程序,而且精准掐时。可惜了,我没有及时调整设置好相机的参数,驾车的几位卡塔尔年轻人对我的相机颇有兴趣,帮着拍了许多照片,可是拿得出来的寥寥无几,高兴一阵也值得。</p> <p class="ql-block">卡塔尔是我游历的国家中真正没有穷人的地方。给我们驾车的年轻人是该国的公民,他说,干这活主要是好玩,他们的最低社会保障,即使躺着每月可得2000美元。结束了冲沙,那小伙直接送我们去饭店,我是光着脚拎着鞋子走进大雅之堂。</p> <p class="ql-block"> (待续)</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