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8日,有幸参加了在江苏盐城举办的,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组织的人大交流会;并在8号下午聆听了生态摄影大师的生态摄影讲座,深受感动。感觉到“只要爱就能创造奇迹”。为此,用手机拍下了杨大师的作品,与美友们共享。</p> <p class="ql-block">杨国美,1945年4月出生于江苏大丰,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摄影家之一,被誉为“中国麋鹿摄影第一人”。她的职业生涯与麋鹿保护事业紧密交织,以镜头为媒介,将濒危物种的生存状态与湿地生态之美推向国际舞台,成为连接自然保护与艺术表达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从从政到摄影:与麋鹿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国美并非科班出身的摄影师,却在38岁时因工作与麋鹿结下终身情缘。1986年,她担任大丰副县长期间,主持筹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迎接从英国回归的39头麋鹿。为记录这一濒危物种的“回家之路”,她带着一台傻瓜相机深入湿地,从此开启了长达30余年的拍摄历程。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成为保护区建设的亲历者,更促使她以摄影为武器,用影像唤醒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政生涯中,她始终秉持“绿色理念”,将摄影与地方发展结合。退休后,她以更纯粹的艺术家身份投入创作,自学电脑修图、航拍技术,甚至在古稀之年冒着严寒雪夜拍摄,创作出《冬至森林》等震撼作品。这种“痴”的精神,让她的镜头下不仅有麋鹿的灵动,更承载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艺术成就:让麋鹿走向世界的镜头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国美的摄影艺术以生态叙事与美学创新著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题材突破:她是全球首位系统拍摄野生麋鹿的摄影家,深入研究麋鹿的生活习性,捕捉到《鹿王争霸》中雄性麋鹿角斗的力量感、《雾冬鹿苑》里群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诗意,以及《百鹿归乡》中回归种群的历史性时刻。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动物摄影的标本化局限,赋予麋鹿以情感与人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技术革新:她擅长运用逆光与侧逆光勾勒麋鹿的轮廓,利用晨昏暖光营造史诗般的氛围,更在退休后尝试航拍,以《海涂仙境》展现麋鹿与湿地的宏观生态。这种技术跨越使她的作品兼具科学记录价值与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国际影响力:500余幅作品在全球82个国家的国际影展中获奖,包括中国摄影界最高荣誉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16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亲笔致函赞赏其“对艺术的深远影响”,作品《百鹿归乡》《九九归一》被港澳特区政府收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她的麋鹿摄影作品与大熊猫、金丝猴共同成为中国形象名片。</p> <p class="ql-block">三、保护实践:用影像守护湿地精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国美不仅是摄影师,更是生态保护的行动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保护区建设:作为大丰麋鹿保护区名誉主任,她参与制定保护策略,推动保护区从3000亩扩展至7.8万公顷,使麋鹿种群从39头恢复至6000余头,占全球总数的60%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播:出版《中国麋鹿》《中华神兽麋鹿》等4部摄影专集,在中国美术馆、伦敦、香港等地举办专题影展,将麋鹿塑造为“南黄海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文化符号。她的镜头语言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湿地保护的窗口,助力盐城黄海湿地2019年成功申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益行动:通过作品义卖、讲座等形式,呼吁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2024年,她向俄罗斯文化中心赠送摄影作品,推动中俄生态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四、艺术与哲学:天人合一的创作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国美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融入摄影,其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自然记录,展现出深刻的生态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拟人化表达:在《丛林五月》中,两头麋鹿站立嬉戏,宛如孩童打闹;《天伦之乐》则捕捉到母鹿舔犊的温情瞬间,赋予动物以人类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空叙事:系列作品《百年沧桑、麋鹿回家》通过历史影像与当代画面的对比,讲述麋鹿从本土灭绝到重归故里的百年传奇,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学隐喻:《形影相随》中,麋鹿的倒影与实体构成对称画面,隐喻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天地之谷》以广角镜头呈现麋鹿在广袤湿地中的渺小,传递对生命的谦卑敬畏。</p> <p class="ql-block">五、公众记忆:从“麋鹿市长”到“绿缘”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丰,人们亲切称她为“麋鹿市长”,这一称谓浓缩了她双重身份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政者的务实:她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将摄影作为政策宣传工具,用影像推动湿地保护立法与生态旅游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的纯粹:退休后,她以笔名“绿缘”(大丰方言中与“鹿缘”同音)专注创作,用光影追逐湿地精灵,被评价为“不是专业而超越专业的摄影大师”。</p> <p class="ql-block">杨国美的故事,是一个人与一个物种的生命对话,更是艺术与科学、个人与时代的深度交融。她用镜头书写了一部关于坚守、热爱与救赎的生态史诗,让世界看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践与担当。正如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袁毅平所言:“她的作品迫使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正是艺术的最高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