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服饰发型考略

莎翁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古代至民国礼仪、服饰与发型演变考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作者 赵中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摘要:本论文深入探究中国古代自秦汉至民国时期礼仪、服饰与发型的演变历程。通过系统梳理各朝代相关的古籍记载,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详细论证其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旨在全面呈现中国古代丰富多元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风貌,揭示其在传承与变革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与文化价值,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详实的参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关键词:古代礼仪;服饰;发型;古籍考证;文化演变</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绵延数千年,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礼仪、服饰与发型作为其中浓墨重彩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独特风貌。它们绝非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呈现,更是社会文化的具象表达,宛如密码般承载着各个朝代丰富多元的政治理念、经济形态、审美情趣与社会风俗信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礼仪,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与人际交往的准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等级结构。不同朝代的礼仪形式与规范,从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到日常交往的揖让之礼,无一不彰显着统治者的意志与社会阶层的差异。例如,在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君臣之间、尊卑之间的礼仪动作与程序极为严格,不容僭越,这不仅维护了统治秩序,更体现了政治权力的威严与传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服饰,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材质、款式与色彩深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影响。繁荣昌盛的朝代,往往能孕育出工艺精湛、面料奢华的服饰,而经济相对落后时期,服饰则更注重实用性与简约性。同时,服饰的设计与风格亦紧密关联着当时的审美观念与文化传统。如唐代服饰以其开放包容、色彩绚丽的风格,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自信与豪迈;而宋代服饰受理学思想熏陶,呈现出简约素雅的格调,凸显出内敛含蓄的审美追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发型,作为个人形象的重要标识,既反映了当时的审美风尚,又与社会风俗紧密相连。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发型各具特色,成为地域文化与社会身份的象征。例如,少数民族的独特发型往往蕴含着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而汉族在不同朝代的发型演变,也从侧面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通过对秦汉至民国各朝(时)代相关古籍的深入研究,我们如同手持一把探秘历史的钥匙,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礼仪、服饰与发型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轨迹。从古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探寻到这些元素如何在朝代更迭中传承延续,又如何因时代变革而推陈出新。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更能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与演变,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秦汉时期的礼仪、服饰与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礼仪——肃拜礼</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秦汉时期,肃拜礼在礼仪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周礼·春官·大祝》记载:“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郑玄注曰:“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少仪》亦云:“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可见,肃拜礼多用于女性,行礼时俯身下手而不低头跪拜,展现出一种端庄、含蓄的礼仪姿态。这种礼仪形式与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影响下对女性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契合,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温柔、内敛特质的推崇。从礼仪功能来看,肃拜礼常用于正式场合,如宫廷朝会、祭祀典礼等,女性通过此礼表达对长辈、君主或神灵的敬意,维护着社会的等级秩序与礼仪规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服饰——曲裾</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曲裾是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款式之一。《礼记·深衣》对深衣的形制有详细描述,曲裾深衣正是深衣的一种变体。其特点为衣襟绕转,“续衽钩边”,将身体包裹严实,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感。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保存完好的曲裾袍服,为我们直观呈现了这一时期曲裾的样式。曲裾的流行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秦汉时期,礼教观念浓厚,曲裾的设计不仅符合礼仪场合对服饰端庄、严谨的要求,还能体现穿着者的身份地位。从材质上看,贵族阶层多穿着丝绸质地的曲裾,其面料细腻、色彩绚丽,并绣有精美的云纹、龙凤纹等图案,以彰显其高贵身份;而普通百姓则以麻葛等粗糙面料制作曲裾,注重其实用性。曲裾的设计还兼顾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追求,其宽大的衣袖既便于人们在揖让周旋等礼仪活动中的动作施展,又增添了一种飘逸、优雅的美感,与秦汉时期大气磅礴的时代风貌相呼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发型——堕马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堕马髻是秦汉时期女子喜爱的发型样式。《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这种发型偏向一侧,似堕非堕,给人以慵懒、妩媚之感。堕马髻的出现,反映了秦汉时期独特的审美取向。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美不仅体现在端庄贤淑,还追求一种独特的、富有韵味的风姿。堕马髻的梳理需要一定技巧,可能会借助假发或发饰来营造出这种独特的造型效果。同时,发型上往往会搭配珠翠、步摇等配饰,行走时配饰摇曳生姿,更增添了女性的柔美与灵动。堕马髻与曲裾服饰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秦汉女子温婉、柔美的形象,成为当时社会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仪、服饰与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礼仪——颌首礼</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交流频繁,礼仪形式也在传承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颌首礼在这一时期较为常见。虽然古籍中对颌首礼的专门记载相对较少,但从当时的文学作品及社会生活描述中可推断其使用场景。颌首即点头示意,相较于秦汉时期较为严格、规范的肃拜礼等,颌首礼更为简洁、随意。在这一时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人们的礼仪形式逐渐趋于简化和灵活,以适应这种变化的社会环境。颌首礼可能在日常交往、邻里问候、朋友聚会等非正式场合广泛使用,体现了这一时期礼仪的适应性变革,反映出社会对人际交往便利性的需求以及对传统礼仪束缚的一定突破,从侧面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多元、思想活跃的社会风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服饰——襦裙</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魏晋南北朝时期,襦裙成为主要服饰之一。《释名·释衣服》云:“襦,耎也,言温耎也。”襦裙由上襦和下裙组成,上襦为短衣,下裙则为长裙。与秦汉曲裾相比,襦裙的款式更为灵动、活泼。这一时期的襦裙在色彩、图案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襦裙色彩鲜艳,有红、绿、黄、紫等多种颜色,图案除了传统的花卉、几何纹外,还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如忍冬纹、莲花纹等,体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对服饰艺术的深刻影响。在材质上,贵族阶层的襦裙多选用高档丝绸,并采用刺绣、印染等工艺进行装饰,而普通百姓则以布帛为主要材质,注重其实用性。襦裙的流行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文化多元的特点,还因其穿着舒适、便于活动,符合人们在动荡社会环境下对服饰实用性的需求,成为不同阶层女性喜爱的服饰款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发型——蔽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蔽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发型。《晋书·舆服志》记载:“皇后谒庙,其服皂上皂下,亲蚕则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首饰则假髻,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簪珥。”这里提到的假髻即蔽髻,通常较为高大,以假发为基础,再添加各种华丽的装饰,如珠翠、金银、宝石等。蔽髻不仅是一种发型,更成为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在等级森严的魏晋南北朝社会,贵族女性的蔽髻装饰极为繁复,其高度、装饰的精美程度都远超普通女子,以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和地位。而平民女子的蔽髻则相对简约,装饰较少。蔽髻的流行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发型装饰的高度重视,以及通过发型彰显身份地位的文化现象。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型装饰艺术达到了较高水平,从蔽髻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上,可窥见当时精湛的手工艺技术以及人们对美的极致追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唐朝时期的礼仪、服饰与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礼仪——叉手礼</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唐朝时期,叉手礼在社交场合广泛应用。虽然叉手礼并非唐朝首创,但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叉手礼的标准动作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如《事林广记》中描述:“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行礼时双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及手掌根部,右手五指舒展伸直,同时口中还要唱喏。叉手礼是一种表示恭敬、尊敬的礼节,根据对面人的身份不同,执礼的动作细节也有所不同。在官场中,下级对上级行礼时,叉手的位置可能更低,身体弯曲的角度更大,以显示谦卑;而平辈之间行礼则相对随意一些,但同样遵循叉手礼的基本规范。这种礼仪在唐朝社会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唐朝注重礼仪规范且等级分明的社会特点。叉手礼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更是维护社会秩序、表达人际关系中尊重与礼节的重要方式,反映出唐朝文化对礼仪细节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儒家礼教观念的传承与践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服饰——齐胸襦裙</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唐朝的齐胸襦裙,当时称为襦裙(齐胸穿法),以其独特的款式和华丽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唐代绘画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齐胸襦裙的样式。其特点是将裙腰束于胸部以上,利用裙带固定,能够凸显女性身材的高挑与婀娜。齐胸襦裙的流行与唐朝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唐朝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服饰文化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齐胸襦裙色彩鲜艳丰富,有绯红、翠绿、鹅黄等多种鲜明的颜色,图案更是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花鸟、云纹、几何纹外,还融入了西域文化中的联珠纹、葡萄纹等元素,展现出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面料方面,多以丝绸为主,质地轻薄、柔软,穿着起来飘逸灵动,尽显女性的柔美与优雅。齐胸襦裙不仅在国内深受女性喜爱,还通过文化交流对周边国家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日本的和服在一定程度上就借鉴了齐胸襦裙的样式,成为唐朝文化繁荣与对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体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发型——高髻、插梳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唐朝女子的发型丰富多样,高髻与插梳发尤为流行。高髻将头发高高盘起,在《旧唐书·舆服志》中就有关于唐朝女子高髻的记载,反映出当时女性追求端庄大气的审美取向。高髻的种类繁多,如峨髻、云髻等,不同的高髻造型体现了不同的时尚潮流和审美趣味。高髻的梳成往往需要借助假发或发垫来增加发髻的高度和饱满度,展现出唐朝女性自信、开放的精神风貌。插梳发则是在发髻上插入梳子作为装饰,梳子的材质多样,有木质、骨质、玉质等,上面往往雕刻精美的图案,如花卉、人物、瑞兽等。从考古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梳子,这些梳子不仅是实用的梳理工具,更是极具艺术价值的装饰品。插梳发的流行反映出唐朝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与审美追求,女性通过发型和装饰展示自己的美丽与身份地位。同时,发型的变化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如宫廷宴会、节日庆典等场合,女性会通过精心梳理的高髻和华丽的插梳来展现自己的风采,成为唐朝时尚文化创新与多元的生动体现。</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宋朝时期的礼仪、服饰与发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礼仪——叉手礼(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宋朝继承并发展了叉手礼,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宋代的诸多文献记载及绘画作品中,如《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不同身份的人在行叉手礼的场景。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叉手礼在细节和使用场合上可能有所变化。宋朝社会注重礼仪规范,叉手礼在官场、民间的日常交往中都广泛应用。在官场中,叉手礼是下级对上级表达敬意的重要礼节,通过叉手的高低、身体的姿态以及唱喏的声音大小等细节,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在民间,叉手礼也是人们见面时表示恭敬的常见方式,反映出礼仪在宋朝社会的深入普及。叉手礼在宋朝的延续和发展,体现了宋朝对传统文化礼仪的重视与传承,以及通过礼仪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交往的社会需求。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叉手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因地域、阶层等因素产生一些细微差异,但总体上保持了其作为表达恭敬的基本功能和形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服饰——宋抹、褙子、百褶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宋朝服饰以其简约、素雅的风格著称,宋抹、褙子和百褶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组合。宋抹作为贴身内衣,主要起到塑形作用,其款式较为紧身,能够凸显女性的身材曲线。虽然宋抹穿着在内,但在领口、袖口等部位也会进行精心装饰,体现了宋朝人对服饰细节的关注。褙子是宋朝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款式之一,《宋史·舆服志》记载:“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褙子直领对襟,两侧开衩,线条简洁流畅,穿着舒适且具有一种淡雅的美感。褙子的长度一般过膝,有的甚至拖地,其面料多为罗、纱等轻薄材质,适合不同季节穿着。百褶裙裙摆褶纹细密,行走时褶纹飘动,增添了灵动之美。百褶裙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需要将布料折叠出均匀的褶子,并通过特殊的缝制方法固定,以保证褶子的持久和美观。宋朝服饰整体风格趋于简约、素雅,这与当时理学的盛行密切相关。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使得服饰风格更加内敛、含蓄,注重展现人的内在气质而非外在的华丽装饰。同时,宋朝商业经济发达,纺织技术进步,为服饰的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面料选择,使得宋抹、褙子和百褶裙在材质、色彩和图案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和创新,但总体上仍保持了简约、素雅的风格特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发型——懒梳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懒梳髻是宋朝女子的典型发型,其造型较为随意自然,给人一种慵懒的美感。虽然古籍中对懒梳髻的具体记载相对较少,但从宋代的绘画、诗词等艺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流行程度。如苏轼的词《次韵答元素》中有“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还解过西湖。”描绘了女子的发型与风姿,其中或许就有懒梳髻的影子。懒梳髻的出现反映了宋朝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唐朝华丽庄重的发型相比,它更加注重自然之美和个性表达。在宋朝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在发型选择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懒梳髻既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随性,又符合当时文人雅士所倡导的自然、闲适的生活情趣。这种发型的梳理方式可能相对简单,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巧和大量的发饰,体现了宋朝人对生活舒适与自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对女性形象塑造的一种新的趋势,不再单纯强调端庄、华丽,而是更加注重内在气质与个性的展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元朝时期的礼仪、服饰与发型</b></p><p class="ql-block"><b>(一)礼仪</b></p><p class="ql-block"><b> 元朝礼仪深受蒙古民族传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蒙古旧礼中,见面时多行“抱见礼”,《黑鞑事略》记载:“其相见则交抱以合手为亲,拜礼则屈右膝,蹲,左膝跪,以两手按膝上。”这种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豪放、质朴的性格特点。随着元朝统治在中原地区的确立,也逐渐吸收融合了部分中原礼仪。例如在宫廷礼仪方面,皇帝接受朝贺等大典,采用了汉地传统的跪拜礼仪,但在细节上又保留了蒙古特色,如服饰、仪式流程等方面融入了蒙古元素。在民间,不同民族之间礼仪相互影响,汉人在与蒙古人交往中,也会尊重并采用一些蒙古礼仪方式,而蒙古人也对中原礼仪有所接纳,这一时期的礼仪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反映了元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现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服饰</b></p><p class="ql-block"><b>1. 质孙服:质孙服是元朝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又称“只孙服”“济逊服”。《元史·舆服志》记载:“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庭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质孙服形制为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较短,腰间多褶裥,便于骑射。其面料考究,多以织金锦、丝绸等制成,色彩鲜艳丰富,上饰有精美的图案。质孙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具有等级标识的作用,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穿着的质孙服在材质、图案、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体现了元朝严格的等级制度。</b></p><p class="ql-block"><b>2. 襦裙与袍服的演变:虽然元朝以蒙古服饰为主流,但中原传统的襦裙和袍服依然存在并有所演变。汉族女性仍穿着襦裙,但在款式和装饰上受到蒙古服饰风格的影响,如裙摆可能更加宽大,装饰图案融入了一些草原文化元素。而袍服在款式上也有变化,男子的袍服多为右衽,袖口窄小,便于劳作,女子袍服则更加注重装饰,领口、袖边镶上了许多华纹图案。</b></p> <p class="ql-block"><b>(二)服饰(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汉族服饰变化:汉族男性的袍服在元朝时,整体风格逐渐向适应马背生活与劳作需求转变。其款式上,袍身更为宽松,以方便在各种活动中的行动。领口处虽多保留右衽传统,但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也出现了与蒙古服饰融合的迹象,如领口的镶边样式借鉴了蒙古服饰的风格,采用较宽的织锦或毛皮镶边,增加保暖性与装饰性。在色彩方面,元朝对服饰颜色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汉族男性袍服颜色选择相对受限,除了少数贵族或有特殊身份者能穿着鲜艳色彩外,普通民众多以素色为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蒙古族女性服饰:蒙古族女性服饰独具特色,以长袍为主,袍身宽大,一般长及脚面。领口常为圆形或方形,多以珍贵的毛皮镶边,如貂皮、狐皮等,既彰显身份又能抵御北方寒冷气候。袖子较为宽大且长,袖口处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图案题材丰富,多与草原生活相关,如云朵、骏马、花卉等,体现了蒙古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腰间通常会系上色彩鲜艳的绸带或皮质腰带,不仅能束身保暖,还可悬挂一些生活必备物品,如香囊、小刀等。在参加重要活动或节日时,蒙古族女性还会佩戴华丽的头饰,如姑姑冠(罟罟冠),《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名曰故故。”姑姑冠造型独特,高而细长,上面装饰有珠宝、玛瑙、翡翠等珍贵饰品,极具民族特色与装饰性,成为蒙古族女性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蒙古族发型:蒙古族男子多留髡发,即将头顶部分头发剃光,而在两鬓或前额留下部分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耳边或脑后。这种发型便于在骑马作战和游牧生活中保持头部清爽,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古族女子发型多样,未婚女子多梳辫子,有的将头发梳成多股细辫,披散于后背;已婚妇女则会将头发盘起,佩戴各种头饰。如前文提到的姑姑冠,便是已婚女性在特定场合搭配的重要头饰,与之搭配的发型通常是将头发梳理整齐后,在头顶盘成发髻,以稳固地佩戴姑姑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2. 汉族发型传承与变化:汉族男性发型在元朝基本延续前代束发于顶的传统,但在发式细节上也受到蒙古族影响。一些汉族男性会在束发的基础上,在额头两侧留出少许头发,类似蒙古族髡发的部分特征。汉族女性发型依然保留了多种传统样式,如发髻的样式丰富多样,有螺髻、双髻等。不过,在装饰上受到元朝整体文化氛围影响,会采用一些具有草原风格的发饰,如用琥珀、珊瑚等制成的发簪、珠花等,将中原传统发型与蒙古族装饰元素相结合,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在发型上的体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明朝时期的礼仪、服饰与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礼仪——万福礼</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万福礼在明朝成为女子重要的行礼方式。唐朝以前,“万福”主要是语言上的祝福,到唐朝肃拜时专门为女子设立此礼仪,并在历朝历代得以延续和发展。明朝的万福礼行礼方式在古籍中有相关记载,行礼时,右手放于左手上,再握拳,放于腹部正中央,然后屈膝。在不同朝代,行礼时手放置的位置可能会有所变形,如在影视作品中常见手放于腹部偏左或偏右。明朝的礼仪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备和规范,万福礼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使用规范。在宫廷中,后妃、宫女等向皇帝、皇后或长辈行礼时,万福礼的动作要求更为严格、规范,屈膝的角度、手的位置以及行礼的仪态都有明确规定,以体现宫廷礼仪的庄重和等级森严。在民间,女子在社交场合,如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也通过万福礼表达对长辈、客人的尊敬和祝福。万福礼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明朝对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视,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礼仪规范的传承与演变,它不仅是一种行礼方式,更成为明朝社会文化中女性礼仪规范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行为举止的要求和期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服饰——长衫、比甲、马面裙</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长衫:长衫为长款上衣,其形制较为宽松,一般为交领右衽,领口、袖口和衣襟处常绣有精美的花边装饰,体现了明朝服饰注重细节的特点。长衫的面料选择丰富,有丝绸、棉布等,不同阶层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不同材质的长衫。贵族阶层的长衫多采用高档丝绸,绣以华丽的图案,彰显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则以棉布长衫为主,注重其实用性。在款式上,长衫的长度通常至脚踝或小腿处,行走时长衫下摆随风飘动,给人一种端庄、儒雅之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2. 比甲:比甲是一种无袖对襟的外衣,《元史·舆服志》中已有对比甲的记载,在明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流行。比甲的长度通常过腰,有的甚至到膝,穿着方便且具有装饰性。它可以搭配在长衫之外,增添层次感和时尚感。比甲的材质多样,有锦缎、丝绸等,上面也会绣有各种图案,与长衫相互映衬。比甲的对襟设计便于穿脱,且在活动时更为自如,适合不同年龄段和阶层的人穿着。贵族女性的比甲往往制作精美,装饰华丽,而普通百姓的比甲则相对简洁,但同样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3. 马面裙:马面裙是明朝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其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裙身两侧打褶。裙面通常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卉、云纹、吉祥图案等,展现出高超的刺绣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寓意。马面裙的褶子线条规整,行走时褶纹摇曳生姿,具有独特的美感。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对布料的选择和裁剪要求较高,以保证褶子的持久和裙摆的垂坠感。马面裙不仅在汉族女性中广泛穿着,在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融合的地区,少数民族女性也会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装饰的马面裙,体现了明朝服饰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发型——三绺头</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绺头是明朝女子常见发型,其特点是将头发分为三股,梳理成较为简洁的发髻样式。这种发型相对规整、简洁,与明朝服饰整体风格相呼应,体现出一种端庄、典雅的气质。三绺头的流行可能与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关,它既便于女性日常活动,又符合明朝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礼仪要求。在梳理三绺头时,通常会将头发从头顶分为三部分,分别编成辫子后再盘绕成发髻,发髻上会搭配一些简单的发簪、珠花等饰品进行装饰。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发饰的材质和精美程度上有所差异,贵族女性多使用金银、玉石等贵重材质制作的发饰,而普通百姓则以木质、骨质发饰为主,但都注重通过发型和发饰展现女性的柔美与端庄。</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清朝时期的礼仪、服饰与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礼仪</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满族传统礼仪:清朝以满族为统治民族,满族传统礼仪具有鲜明特色。见面时,男子多行打千礼,《柳边纪略》记载:“打千,屈右膝,垂右手,身略前躬,曰请安。”这一礼仪动作体现了满族对长辈或上级的尊敬。女子则行蹲安礼,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在家庭内部,晚辈对长辈的礼仪要求严格,每日需请安问候,以示孝道。在宫廷中,礼仪更为繁琐,如臣子向皇帝行礼,要行三跪九叩大礼,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2. 满汉礼仪融合: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满汉民族交流日益频繁,礼仪也逐渐融合。汉族在保留部分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满族礼仪元素,如在一些社交场合,汉族男子也会行打千礼的简化形式表示问候。同时,满族也对汉族的一些礼仪表示尊重和接纳,如在祭祀、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中,部分满族家庭会借鉴汉族的礼仪规范,形成了具有清朝特色的礼仪文化,反映了满汉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服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满族服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旗装:旗装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其特点为厂字大襟、窄袖、捻襟、带扣袢、两侧开衩。早期旗装较为窄小,便于骑射,后来逐渐演变为宽袍大袖,更注重装饰性。旗装的面料多为绸缎,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如牡丹、梅花、蝙蝠等,寓意吉祥。领口、袖口、衣襟等部位常镶有各种颜色的花边,花边的宽窄、颜色和图案根据身份地位有所不同。贵族女性的旗装花边精致且宽大,而普通旗人女性的则相对简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马褂:马褂是满族男子的重要服饰,一般套在长袍之外穿着。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款式,袖口为平口或马蹄袖。马蹄袖是满族服饰的典型特征之一,平时挽起,遇到行礼或寒冷天气时放下,以保护手部。马褂的材质多样,有绸缎、棉布等,贵族多穿绸缎质地并绣有精美图案的马褂,普通百姓则以棉布马褂为主。马褂的颜色也有一定讲究,黄色为皇家专用,其他人不得随意穿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2. 汉族服饰变化:清朝时期,汉族服饰在满族服饰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变化。汉族男子的传统服饰逐渐向满族服饰靠拢,如长袍的款式变得更加宽松,袖口也出现了类似马蹄袖的样式。而汉族女性服饰虽然仍保留了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但在款式和装饰上也融入了满族元素。例如,领口的设计借鉴了旗装的特点,采用立领样式,并镶有花边;裙子的样式也有所改变,出现了百褶裙与旗装裙摆相结合的款式,体现了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满族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男子发型:满族男子发型为剃发留辫,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将头顶前部头发剃光,后部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于脑后。这种发型最初是为了适应骑马作战的需要,避免头发遮挡视线。清朝建立后,剃发留辫成为全国男子的统一发型,通过强制推行这一发型,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辫子的粗细、长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个人的身份和生活状况,一些贵族男子的辫子会用丝线或绸缎装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女子发型:满族女子发型丰富多样,早期多为辫发,即将头发梳成单辫或双辫垂于脑后。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发型,如两把头。两把头是将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再将脑后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髻。在发髻上会佩戴各种华丽的头饰,如扁方、簪子、流苏等。到晚清时期,又流行起大拉翅,大拉翅是一种类似扇形的硬壳头饰,上面装饰有各种珠宝、花朵,造型高大夸张,成为满族贵族女性身份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2. 汉族发型变化:汉族男子在清朝被迫改变发型,接受剃发留辫。而汉族女性发型在保留传统发髻样式的基础上,也受到满族发型的影响。例如,一些汉族女性开始模仿满族女子的两把头样式,将头发梳理得更加高耸,在发髻的装饰上也借鉴了满族的风格,使用更多的珠宝、绸缎等饰品进行点缀,使发型更加华丽,体现了满汉发型文化在清朝的相互渗透与融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民国时期的礼仪、服饰与发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礼仪</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 传统礼仪的变革: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传统礼仪发生了深刻变革。封建等级礼仪逐渐被摒弃,平等、民主的礼仪观念开始兴起。例如,跪拜礼逐渐被鞠躬礼和握手礼所取代。在正式场合,人们多行鞠躬礼,根据场合的庄重程度和对象的不同,鞠躬的角度有所区别,一般为 15 度、30 度或 90 度。握手礼则在社交场合广泛应用,男女均可使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交流方式,打破了传统礼仪中严格的性别和等级界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2. 新礼仪的形成:除了对传统礼仪的变革,民国时期还形成了一些新的礼仪规范。在外交场合,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礼仪准则,如迎接外宾的仪式、外交会见的程序等都参照国际惯例进行。在学校、机关等场所,也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礼仪规范,如学生对教师的敬礼方式、公务人员之间的交往礼仪等,这些新礼仪注重培养公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二)服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 中山装:中山装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男装,由孙中山先生倡导并改良设计。中山装的形制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其前襟的五个纽扣象征着五权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的三个纽扣代表着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中山装整体造型简洁、大方,采用立领设计,四个口袋对称分布,便于放置物品。面料多选用棉布、呢绒等,颜色以黑色、蓝色、灰色等素色为主,体现了实用、庄重的风格。中山装不仅在国内广泛流行,还对周边国家的男装设计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男性的标志性服装,彰显了时代的政治理念和审美追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 旗袍的演变:旗袍在民国时期经历了重大演变,从满族传统旗装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时尚风格的女性服装。民国初期,旗袍仍保留了旗装的一些特点,如宽袍大袖、直筒式的造型。随着西方时尚潮流的影响,旗袍逐渐收腰、窄袖,更加凸显女性的身材曲线。旗袍的长度也有所变化,从最初的拖地长裙逐渐缩短至小腿或膝盖以上,方便女性行动。在面料选择上,除了传统的丝绸,还引入了进口的毛织物、棉布等,丰富了旗袍的质感。旗袍的图案和装饰更加多样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花卉、几何图案与西方的时尚元素,如蕾丝、珠片等,使其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又充满现代时尚感,成为民国时期女性的时尚象征,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优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发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 男子发型:民国时期,男子发型逐渐摆脱清朝剃发留辫的传统,开始流行短发。短发造型简洁利落,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也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精神。常见的短发发型有平头、分头(包括三七分、四六分等)等。在一些大城市,受西方文化影响,部分男性还会使用发油等产品打理头发,使头发更加整齐、光亮。短发的流行不仅是一种发型的改变,更是社会观念变革的体现,标志着中国男性向现代化形象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 女子发型:民国时期女子发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传统发髻仍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保留,但在样式上更加简化,去除了一些繁琐的装饰。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时尚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短发开始在女性中流行。女学生群体率先剪短发,以表达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齐耳短发成为当时年轻女性的时尚选择,这种发型显得清新、干练,展现了新女性的精神风貌。此外,烫发也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在大城市的时尚女性中逐渐流行起来。烫发使头发呈现出波浪状的卷曲效果,增添了女性的妩媚与时尚感,进一步丰富了民国时期女性的发型风格,反映了当时女性对美的多元追求和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结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中国历代自秦汉以降,迄至民国,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礼仪、服饰与发型犹如灵动的文化符号,持续且深刻地演变着,成为时代变迁的生动见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在礼仪领域,从秦汉时期的肃拜礼,到明朝时期女子所行的万福礼,其间的演进脉络清晰可辨。肃拜礼,作为秦汉礼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彼时社会对女性行为规范的特定要求,彰显出端庄、含蓄的礼仪特质,多用于正式庄重场合,维护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历经魏晋南北朝的交融变革、唐宋时期的传承发展,至明朝形成的万福礼,不仅继承了传统礼仪的基本内核,更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万福礼在不同场合的严格规范,体现出明朝礼仪制度在传承基础上的完备与精细,反映了各朝代对礼仪规范的审慎调适,以契合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动态变化。这一演变过程,绝非简单的形式更迭,而是礼仪文化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适应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服饰方面,从秦汉时期线条流畅、包裹严实的曲裾,到明朝风格各异的长衫、马面裙,其间款式、材质、色彩与图案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汉曲裾的流行,与当时浓厚的礼教观念以及大气磅礴的时代风貌相契合,其材质与装饰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襦裙应运而生,以其灵动的款式和丰富的图案,展现出多元文化碰撞下的服饰创新。唐朝国力鼎盛,丝绸之路畅通,齐胸襦裙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彰显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宋朝受理学影响,服饰趋于简约素雅,宋抹、褙子与百褶裙的搭配,体现了内敛含蓄的审美情趣。到了明朝,长衫的宽松儒雅、比甲的便捷装饰以及马面裙的精美工艺,不仅反映出当时纺织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更体现了审美观念从质朴到华丽、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这些变化背后,是不同朝代经济发展水平的起伏、文化交流程度的深浅以及审美取向的递嬗,充分展现了服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发型的演变同样饶有趣味,从秦汉的堕马髻到明朝的三绺头,造型风格的转变映射出各个时代女性对美的独特追求以及社会文化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深刻影响。堕马髻以其偏向一侧、似堕非堕的独特造型,展现出秦汉女性温婉柔美的别样风姿,反映出当时独特的审美取向。历经各朝代的发展,唐朝女性追求高髻、插梳发,彰显自信开放;宋朝懒梳髻的随意自然,体现出对自然之美和个性表达的追求。明朝的三绺头简洁规整,与当时社会对女性端庄典雅形象的期许相呼应。发型的演变不仅是女性对美的主动探索,更是社会文化、审美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不同时代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与形象塑造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礼仪、服饰与发型的演变,绝非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的改变,而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生动缩影。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化景观。深入探究这些演变,如同开启一扇通往古代社会的时空之门,使我们能够穿越历史的迷雾,真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领悟民族文化基因在岁月流转中的传承与延续。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铭记过去,更能为当代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