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合江门后,旅游车开始向李庄驶去。前往李庄游览是此次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在车上,导游将旅行社安排提前告诉大家。我们得知到达李庄后,游客自主安排后面的五、六个小时时间,或参观、或游玩、或吃晚饭。晚上八点到停车场集合上车,再由导游帶大家前往酒店住宿。</p><p class="ql-block">李庄古镇历史文化厚重。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春秋战国时为古僰人聚居地,曾是川南六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往李庄</p> <p class="ql-block">李庄自然景观优美,古镇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依江而建。“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毓仙源”,“街街通江、巷巷达水”,沿江景色迷人,江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李庄的古建筑风格独特,属明清建筑风貌: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特色建筑众多,如旋螺殿、奎星阁、东岳庙、张家祠、南华宫等。其中,旋螺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梁柱结构精巧,整座建筑未用一颗铁钉,完全依靠力学原理和巧妙的斗拱结构支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慧光寺是镇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奎星阁是从上海到宜宾二千公里中建筑最好的亭阁,慧光寺殿前的九龙石碑上九龙翱翔云海,张家祠的百鹤窗雕刻的仙鹤形态各异。 建筑大师梁思成将李庄的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誉为李庄“四绝”。</p><p class="ql-block">我们去李庄的那天,正好是清明节前一天。李庄热闹非凡,到处是参加游学的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进庄</p> <p class="ql-block">作者讲一个故事,说的是李庄抗战文化非常突出。</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终于全面爆发,华北、华东等地相继沦陷,许多高校遭到日军破坏,无法正常办学。为保存教育和文化命脉,众多高校决定向西南、西北等大后方迁移。同济大学是最早开始内迁的高校之一,先后辗转上海、浙江、江西、广西、云南等地。1940年,因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同济大学再次面临寻找新校址的困境。</p><p class="ql-block">当时李庄是长江边上一个小镇,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李庄的乡绅和有识之士意识到,同济大学等高校如果到来,不仅能为当地带来文化氛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于是决定向同济大学发出邀请。他们以李庄名义向同济大学发出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盛情邀请,向同济大学伸出援手,成就了一段文化抗战的佳话。</p><p class="ql-block">随着同济大学全校迁入,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也陆续迁至李庄,使得李庄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从而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成了“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庄大门(砖砌)</p> <p class="ql-block">李庄抗战文化遗迹非常丰富: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梁思成、林徽因等知名学者云集于此,他们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等重要著作。如今,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同济大学校本部旧址等仍保存完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嶽晚钟</p> <p class="ql-block">李庄古镇位于宜宾城东19公里的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镇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批天府旅游名镇。</p><p class="ql-block">下面示意图中,中间那条粗线代表南北走向的同济大道,李庄庄门就在此大道上。以此大道为界,右边区域为李庄古镇核心保护区,左边区域为李庄月亮田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庄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搜索李庄资料时,意外查到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视频《</span>李庄古镇建筑规划设计》,视频由华采堂设计集团制作。</p><p class="ql-block">四川华采堂文商建筑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文旅农旅及大消费产业的全设计技术及营建服务商,其代表项目就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李庄。</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作者向那些想要深入了解李庄的读者推荐这个视频。虽然视频较长,但值得一看。通过这个视频,你会了解李庄的前世今生,把握它的历史脉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李庄古镇建筑规划设计》</p> <p class="ql-block">我们卡秋莎合唱团成员决定先游览右边李庄核心保护区。在江岸边一块平地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并列着的象风帆一样的雕塑,十分醒目。两座风帆相互依偎,似乎隐喻“同舟共济”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庄同济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路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酿酒房。李庄的美食文化素以“三白”——即白肉、白糕和白酒最为著名,酒是李庄著名的“三白”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氏老槽房</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参观李庄的同济展览。</p><p class="ql-block">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一百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一百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李庄岁月,是同济科教救国的生动实践。展览“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国立同济大学在李庄”,是同济人烽火岁月的纪实,是李庄人开放包容的纪实,更是患难中同舟共济真情的纪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谓同济?请看</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位于上海吴淞的国立同济大学校园被毁,内迁成为继续办学必须并且唯一的选择。这所历经30年坎坷发展,医学、工学、理学齐备,在我国已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于战火肆虐中自上海出发,四年风雨,九省辗转,经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9月,在“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盛邀下,自长江尾,到长江头,在李庄安下一张平静的书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济一百年</p> <p class="ql-block">1941至1946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工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及其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新生院、附中等先后有近5000名师生员工遍布李庄古镇的角角落落。禹王宫、祖师殿、东岳庙、南华宫,肖家院子、刘家院子、曾家院子,麻柳坪、下麦坝、官山,寺观庙宇、会馆祠堂,民房私宅、公共用地,或让与,或租赁,或新建,国立同济大学在李庄扎根。六年间,李庄士绅官民,竭力为这所“吾国学校中最有代价之学校”解难,而同济师生们,致力潜心问学、科教济世,投身文化抗战、救亡图存,追逐理想,不负光阴(以上文字来自该展览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庄同济大学(模型)</p> <p class="ql-block">迁驻李庄,诸承照拂。“敝校去岁(1940年)迁往李庄,幸荷地方人士赞助,将该镇之南华宫、紫云宫、祖师殿、东岳庙、慧光寺、孝妇祠等公共场所,全数依法租与,并代租民房数所,以作敝校校舍。”1941年,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对地方支持至为感荷。</p><p class="ql-block">宫庙为校,安心教读。李庄九宫十八庙在同济师生的改造下成教室、成宿舍、成试验室、成图书馆。1942年,在学校三十五周年校庆纪念会上,李庄士绅代表张鼎成致辞曰:"同济大学来李庄后,有两种精神为地方人士所钦仰敬佩,一为改造精神,一为服务精神。"(上述文字来自展览展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实习工厂</p> <p class="ql-block">炳灵殿情景再现</p><p class="ql-block">据《南溪县志》记载以及李庄当地老人回忆此殿供奉“炳灵公"又被称为"炳灵太子",他斩杀四大天王,武王伐纣首功。</p><p class="ql-block">此殿再现抗战期间,为给同济大学等抗战文化机构提供办学场所,李庄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将供奉殿内的炳灵公、等神像请出,埋于荒山野外后经多方寻访将其部分残缺的神像请回,再现其历史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图为炳灵太子与四大天王;下图为文字说明展板</p> <p class="ql-block">左图:同济与祖国同在(雕塑);右图:研学讨论(院内铜雕)</p> <p class="ql-block">李庄同济展览大门</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站(同济展览地点)</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观看了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李庄展览。</p><p class="ql-block">展览前言</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事业,肇始于伟大的眼光。</p><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一批具有科学思想、求真精神的学者,在学术报国的赤诚下,高瞻远瞩,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以开启民智。1933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在南京成立。</p><p class="ql-block">初创之际,抗战军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其珍贵文物辗转西迁,经皖、赣、鄂、陕、湘、桂、滇、黔、川数省,于1940年冬落脚李庄。李庄六年,中博人高擎文化抗战旗帜,在艰难时局中创造了事业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展览“立本求真家国天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李庄”,回顾李庄岁月,歌颂学人风范,感恩李庄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李庄旧址大门</p> <p class="ql-block">旧址内孝友堂(复原)</p> <p class="ql-block">1933年2月至5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拣装近两万箱珍贵文物南迁,暂存上海。1936年12月,南迁文物移存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南迁文物中,北平古物陈列所随迁文物5414箱111547件。1933年10月5日,该所文物划拨国立中博物院所有。文物南迁起,故宫人以家国大义为先,在战火纷飞中竭力保护故宫及随迁单位文物安全,其精神可敬可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迁文物图(部分)</p> <p class="ql-block">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卡团成员毕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看了几处展览后都感到乏了。天气又热,只好边走边歇。</p> <p class="ql-block">石栏杆背后河滩是李庄中学操场</p> <p class="ql-block">李庄牛拉石磙碾磨雕塑</p> <p class="ql-block">石磨雕塑处休息</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沿江边道路终于走到东头。当打听到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的旧居和雕像在李庄月亮田景区西头。大家听后有点发懵,腿软了,不想走了。恰好有观光车路过,大家齐刷刷抬脚上车,要求司机送过去,车费¥10元/每人。观光车沿着江边公路直接把我们送到了梁林李庄旧居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旧址前面是一片空旷的田地。</p><p class="ql-block">作者写到这里考虑本文篇幅较长,准备将梁林李庄旧居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营造学社的内容另文敍述,期望读者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梁林旧址后,大家感到累了、乏了,没啥心情继续参观月亮田景区其他景点。看到附近一处幽静书屋,纷纷走进去看书、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植兰书屋外景</p> <p class="ql-block">植兰书屋收款台</p> <p class="ql-block">书屋<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间很高,显得宽</span>敞大气。书桌、书架上的书排放整齐有序,看上去大都是九成新的书籍。书架之间空地摆放着巨大的柔软的沙发,可躺、可坐随意。书屋上空,挂着多幅中国建筑大师肖像,非常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植兰书屋一瞥</p> <p class="ql-block">书屋里边有间宽敞阅览室,靠窗靠墙壁摆放多个茶桌、沙发。几个游客坐在窗边沙发上喝茶、休息。卡团一位老师也买了一壶茶,与其他团友一起悠闲交谈、品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屋阅览室兼茶室</p> <p class="ql-block">参观时,作者发现书屋居然有楼梯,说明书屋至少两层,书屋面积相当大。作者心中存疑:为何在李庄这样偏远地方修了这么一处有规模、上档次书屋,李庄不就是中国千万<span style="font-size:18px;">乡村中</span>一个吗?<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到作者看到华采堂视频,才明白宜宾执政者真有魄力,那是要把李庄打造成“中国建筑文化朝拜圣地”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截图</p> <p class="ql-block">傍晚,差不多快到六点钟吃晚饭时间,大家念念不舍离开书屋,朝回走去,那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欢声笑语不断。</p> <p class="ql-block">因为要为手机充电,为晚上月亮田景区亮灯秀拍照作准备,作者和夫人利用鿄林雕塑旁清汚工人拉的电缆,给手机充电,才走在众人后面,后赶上与他们会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p> <p class="ql-block">李庄月光田景区标志石</p> <p class="ql-block">大家顺道参观月亮田景区外围风景,上图:渔港;下图:水榭楼阁</p> <p class="ql-block">月亮田景区巷道</p> <p class="ql-block">当走到餐饮地方时,作者发现卡团女同胞纷纷去一个胡洞打卡。走上前一看,原来胡洞里开着高升烟铺。</p> <p class="ql-block">在某饭店门前,看见厨师切肉,他们一般都愿在游客面前展示娴熟的刀工技艺。李庄白肉肉质鲜嫩、肥而不腻,是“宜宾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吃饭时,我们让服务人员将二桌拼成一桌,好让大伙围坐在一起吃饭。团长点了一大盘白肉,两大碗豆花、青菜等等。厨师手艺不错,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端上来的豆花紧扎绵实好吃。最后结账时,每人花了不到20元钱。</p> <p class="ql-block">吃到后面时作者又夹起一大块薄的白肉片,大家起哄让团长给拍照。在大家欢声笑语中留下了这张难得一见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听当地人讲月亮田要到七点后才亮灯。亮灯时,大家走到拱桥附近的河边观看景色。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了。据说过桥后的景色是参照清明上河图和明清风格来打造的江南水乡景色,非常漂亮。如果住在当地的话,也要花三四天时间才能走遍李庄的咔咔角角。我们在桥边呆了一段时间,拍了些照片就赶往停车场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月亮田亮灯后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去停车场路上,夫人为作者在李庄大门前拍了张夜景照。</p> <p class="ql-block">当旅游车驶上高处公路时,回头向李庄望去,一片灯火辉煌。夫人坐在窗前,隔着窗玻璃抓拍了张快照,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告别李庄后,前面要进入宜宾城了。</p> <p class="ql-block">游完李庄后,作者忍不住一直想看看自己没走过的地方什么样。经过在视频号上搜寻,现将四五个有关李庄的视频编辑在一起,既弥补了大家没去看的遗憾又可为没去过的读者介绍李庄,这是一件好事,可以干的事,何乐不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李庄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后语</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终于写完,花了作者三四天时间。李庄这个题目从何写,写什么一直苦恼着自己。因为作者和卡团其他游客一样,走的地方不多,看的东西不多。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和传播功能是最好办法。谢谢国家这些年科技进步,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最后感谢所有因作者编辑采用的视频、文字作者,你们挺用心,辛苦了。</p><p class="ql-block">谢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