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之德——东莞廉文化展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2月1日,我们走进东莞袁崇焕纪念园,这是一处以纪念明末爱国英雄袁崇焕为主题的园林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来到宁锦阁,一层展厅正在举办“清风之德——东莞廉文化展”,该展览为广东省内首个深挖本土廉政历史人物的廉文化展,通过“廉政思想·源远流长”“莞邑清风·至德流芳”等六大板块,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制度、杰出人物事迹,以及东莞本土廉政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的六大板块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从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娓娓道来。展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影音等多元载体,打造沉浸式廉洁文化氛围,重点突出袁崇焕“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恪守廉洁”的精神,引导参观者涵养清廉奉公的精神操守。</b></p> 廉政思想 源远流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廉者必知耻,知耻则能廉”,古代传统廉政思想认为廉政道德的第一要义是“廉耻”二字。历代思想家皆以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都把“礼义廉耻”四字作为治国的大纲,视其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关键。</b></p> 守廉知耻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先哲们认为,廉政建设需要从教化官民知耻开始。一个国家官员,特别是那些手握大权的重臣要员,若不能遵守清廉,不知羞耻,就会贪得无厌,为非作歹,腐败现象就会蔓延,国家就有“祸乱败亡”的危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管仲(约公元前723年一公元前645年),颖上人(今安徽颖上),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 《管子.牧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 《论语. 里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妟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廉者,政之本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 《晏子春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墨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创立墨家学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墨子修身》</b></p> 崇廉弃耻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封建士大夫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强调知廉耻,摒弃不良风俗,要从知耻做起,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对于新风尚的推行起到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欧阳修(1007年-1072年),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廉耻,士君子之大节,罕能自守者,利欲胜之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廉耻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朱熹(1130年-1200年),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廉,有分辨,不苟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 —— 《四书章句集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朝苏州府昆山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日知录•廉耻》</b></p> 廉政制度 有法可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廉政制度是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对官吏政治行为的控制以及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与改善,包括法律法令、官职设置、官吏选拔、行政考核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等。在中央集权统治时代,廉政制度可以起到强化吏治、维护统治的作用。</b></p> 律法设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代统治者在制定律法时,都加入明确的廉政条款,使廉政事务有法可依。同时,也为维护其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其代表有:《唐律》、《大明律》、《大清律》、《钦定台规》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板中左边展示的是《唐律》,唐代法律的总称。《唐律》中有六脏:收受财物枉法;收受财物,即使不枉法,也要处刑;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管辖范围内百姓或者下属财物;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隐秘手段窃取公私财物;官吏或者常人非因职权收受财物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边展示的是《大明律》,《大明律》是《大明律集解附例》的简称。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大明律》中十分注重贪污腐败的治理,规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官吏监守自盗,至四十贯者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官吏犯赃枉法,至八十贯者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官吏恐吓取财,即便未遂不得财,亦须杖刑。</b></p> 选官制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选官制度是我国历代廉政措施能否实行的重要保障。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形成较为完备的官僚任选制度,统治者制定相应的特殊限制、回避制度等措施,以防止选举任人唯亲,以及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时期乡试、会试、殿试对主考官的选拔及限制一览表</b></p> 吏治考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代官吏管理制度中都含有相关的廉政措施,如官吏考核与官吏俸禄等。这些制度的实施对于裁汰顽劣、澄清吏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吏部文选清吏司之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考核、罢黜制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代官吏的考核,经过一系列的传承和变革,至明清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考核体系和方法。主要有考满(亦称考课)、考察(亦称大计)两类,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养廉银。养廉银为清代所独创,即在官吏额定的俸禄外,按职务、等級每年另给银两,以提高官吏的待遇,使其养成了廉洁的操守,故称“养廉银”,是清代官俸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正式推行始于雍正二年(1724年),此后不断补允完善,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最后确立。 </b></p> 明君廉吏 躬行垂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廉政官员是政治清明的必要保障,他们或廉洁奉公、执法无私,或仗义执言、刚正不阿,或知能善任、克忠尽职,其道德品质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廉政文化。</b></p> 监察制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监察制度是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建立起完备的监察制度,组织才能高效运转,纪律才能有效执行,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沿学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刘墉(1719年-1804年),山东诸城人。嘉庆四年(1799年),他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帝处死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b></p> 明君惩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反腐倡廉是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古代的圣主明君不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更是从严治吏、强力惩贪,开创了一个个相对稳定的清平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陕西武功人。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太宗任《罪己诏》中检讨说:“我在处理党仁弘这件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宣读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板上三位明君惩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世宗雍正(1678年-1735年),北京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他主张 “内政务实”,雍正元年(1723年),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出身贫苦,称帝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真宗赵恒(968年-1022年),河南洛阳人。任位期间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普,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制定《文武七条》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締造,得益于赵恒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举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武七条》是宋真宗为告诚百官而颁布的,《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b></p> 廉吏勤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官廉吏秉持济世为民的执政理念,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和政治实践,树立起勤政廉洁的精神标杆,受到后世的认可和推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官,从左到右依次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成龙(1617年-1684年),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象市方山县)人。历任罗城县知县、代理武昌知府、福建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两江总督等职。于成龙为官二十载,三次被举“卓异”,深得百娃爱戴。去世时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傢祭祀,谥号清瑞,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对其廉洁刻苦的一生予以表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谦(1398年-1457年),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有《于忠本集》传世。明朝正统年间,时太监王振掌权,其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包拯(999年-1062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包拯廉洁公正、立朗刚毅,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美誉。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肆欲取砚台,来贈送给当期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离任之际也未带一方砚台回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九龄(678年-740年),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张九龄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精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魏徵(580年-643年),巨鹿曲阳人。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徵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魏徵去世,唐太宗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而拒绝。</b></p> 莞邑清风 至德流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素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奉公律己,勤俭仁爱,更是成为历代廉吏名家一生追求的人格风范。许多莞籍和在东莞为官的官吏皆以廉洁闻于当时,传于后世,他们熠熠生辉的廉政事迹,展现了东莞的清风正气和勤廉文化。 </b></p> 莞籍清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追溯历史上莞籍清官的为政之路,这些先贤,或以德著,或以廉称,或以勤显,或以直闻,写就了百代流芳的佳话,留下了千古不灭的事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广东东莞水南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明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抗击后金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加太子太保。指挥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京城保卫战的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陈琏(1369年-1454年),广东东莞厚街桥头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初授桂林府教授,后擢为滁州知州、四川按察使、礼部左侍郎。他在任上验丁赋、省徭役、修学校、劝农桑。著作有《琴轩集》、《归田稿》等。明正统六年(1441)陈琏辞官返乡,于莞城同德街建万卷堂,将平生所藏珍本秘籍贮于堂中,以供士子阅读。其中家贫或路远者,供伙食与住宿,四乡之士,来读者甚众,东莞文网,由此而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罗享信(1377年-1457年),广东东莞南城(篁村)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累官至大同、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县)巡抚,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明永乐二年(1404年),罗亨信任工科给事中,视察浙江水灾,奏淮朝廷免除嘉兴、海盐、崇德三县税粮五十余万石,使灾民得以存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郑敬(1413年-1471年),原籍福建闽清,生于莞城。明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南京湖广道御史。郑敬在云南任期满后将赴京城,当地首长馈赠相当多的金银钱帛。郑敬说:“我掌管作风、纪律20年,享有正常倩禄,还担心不相称,怎可改变操守呢?”,严厉拒绝了馈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翟溥福(1381年-1450年),广东东莞莞城罗村人。明朝进士。翟溥福在南康知府任上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讲明道义,百姓纷纷慕名前来,称其为“江西第一郡守”。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建白鹿洞书院记》,撰文主要褒扬南康知府翟溥福重建白鹿润书院之功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彭谊(1410年-1498年),广东东莞莞城市桥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举人,历任湖广道监察史、大理寺丞、右副都御史等职。明成化年间镇守辽东,十年,严格训练军卒,经过几次战斗打退女真族的进犯。彭谊在绍兴知府任上多有惠政,被越级擢升为山东左布政使。他离任时,萧山百姓有感恩载德者送给他海味。装海味的两件器物其实是金器,彭谊很严肃地地拒绝了,馈赠者愧谢而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祁顺(1434年-1497年),广东东莞东城梨川人。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云南知府、福建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等职。任内为官清廉,洁己爱民,曾捐俸修葺庐山的白鹿书院。著有《巽川集》、《石阡府志》。成化十一年(1475年)、皇帝赐祁顺一品履出使朝鲜。他在出使期间,首先废除商人跟随使者出国贸易的旧习,又完全拒收朝鲜君臣赠送的全部金银宝物,使该国君臣感动不已。特建一座“却金亭”来纪念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林光(1439年一1519年),广东东莞茶山镇林屋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任浙江平湖县教谕,其间曾主考福建和湖广乡试,顺天府同考,修《嘉兴县志》。历严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学正。林光在平湖教谕任上,曾上《敦风化养廉耻疏》,朝廷命颁之天下学校,其以身为教,勉励学者探本寻源,反身修行,一时士习丕变。当时,上司出巡,教官生员都须趋迎跪接,林光作《论士风疏》,讽此事,其例逐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王缜(1462年-1523年),广东东莞厚街人。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王缜曾出使安南,国王设毯为拜具,并送他许多金银珠宝,他令将拜具撤去,金银珠宝不受.保持了使节的清正廉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袁昌祚(1538年-1616年),广东东莞茶山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历任左州知州、四川参议等职。著作有《乐律考》、《莞沙文集》、《广东通志》等。明嘉靖年间,严嵩当权,见袁昌祚文才俊拔,,欲招他为婿。但袁昌祚不答应,并写了《四时闺情诗》,假托是妻子何氏所寄,四处传播,以绝其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左到右依次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一道(生卒年不详),广东东莞桥头迳贝人。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4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福建按察副使、湖广参政,其为官五十载,两袖清风。罗一道当刑部主事时,有人劝罗一道贿赂严世藩,可得高官。罗一道说:“官职高低是命运安排,读书人应知难而进,知界而退,岂能靠行贿以求升官晋爵呢?”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世藩被杀,严嵩被革职,罗一道才升任郎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兆魁(1550年 -1635年),广东东莞东城鳖峙塘村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升山西监察御史,后历任浙江监察御史、太仆寺正卿、湖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明天启六年(1626年),任刑部尚书。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冤狱屡起,还诬陷皇帝李承恩制造龙袍事件,准备给李治罪。徐主持正义,尽力为李承恩申辩,李才得以从轻定罪。徐兆魁为人忠厚老实,依义疏财,将朝廷赏赐他的钱财,尽数赠予东莞善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翟廷策(生卒年不详),广东东莞莞城罗村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福建清流县知县。任乡试同考官时,拒绝权贵的重金贿赂。翟廷策在浙江武康知县任上病逝后,身上别无财物,当地百姓感其功德和廉洁,争相捐助赙仪,才使其棺柩运返东莞安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邓蓉镜(1831年-1900年),广东东莞莞城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后出任江西督粮道。著有《续国朝先正事略》,《知止堂随笔》、《诵芬堂诗文稿》、《东莞志稿)等。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南发生蝗虫灾害,两江总督刘坤一委派邓蓉镜购贩谷二十万石,他节省粮价及运费四万余两,获朝廷嘉勉。 </b></p> 勤廉为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莞历史上涌现出很多为官清廉的非莞籍官员,他们砥砺操守品行,弘扬清风正气,为造福东莞作出了卓越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岩(生卒年不详),江西临江人(今江西清江县)。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东莞知事。【民国】《东莞县志》记载“东江堤自宋李岩创统后,邑人大食其利”。任内曾筑起福隆堤,截拦东江洪水,致使水不横溢而民获安堵。李岩之后,“凡守土之吏,至者必岁加修筑,循以为常,罔敢废坠,以勤民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元祐三年(1088年),李岩拯民之急,自司马头、福隆、西湖、石贝、京山渡海等处筑起长堤,绵亘数万余丈,截拦东江洪水,捍卫93乡,护田地9800余顷,致使水不横溢而民获安堵,这便是广东地方水利史上有名的福隆堤,也是东莞最早的防洪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省侯官县人。清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领导虎门销烟运动,获得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拥护,被誉为“民族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岑学吕(1882年-1963年),广东顺德人。1933年皈依虚云大师,法名宽贤。历任东莞、番禺、丰顺等地县长,曾在东莞大刀阔斧地剿匪禁赌,拆除大批淫寺旧庙,创建“孟山公园”(东莞人民公园前身),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创建的公园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春林(生卒年不详),湖南长沙人。1921年初,黄春林担任东莞县长,及时制止金鳌厘厂承包者的勒索行为,使商业秩序得以恢复正常,社会治安风气大为好转。讴歌亭是为了纪念民国时期东莞县长黄春林主持公道,制止勒索而建。</b></p> 风物遗存 润物无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无规矩不成方圆,东莞现存有大量与廉政相关的文物古迹和乡规民约,这些遗存对莞人廉洁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b></p> 乡规民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乡规民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生活困难,而且对人们日常行为起到道德约束与法律规范的双重作用,也反映了东莞人民诚信不贪的社会美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上图:敬爱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下图:明伦堂。明伦堂是各地孔子庙的大堂名称,是个聚集生员讲经、讲圣谕、宣传封建伦常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芫城《翟氏家规》—“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立信条”于1936年订立。</b></p> 颂廉碑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莞城有块却金碑,温塘有座还金亭,前者褒扬勤政清廉之事,后者歌颂拾金不昧之举,一碑一亭、一却一还,表彰清官、劝勉后人,颂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还金亭。还金亭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坐落在东莞市莞城至温塘公路边。亭长5米,宽4米,高5米,砖瓦结构。该亭是温塘村民为了表彰茶亭掌柜袁友信拾金不味之美德而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犭贪”怪兽 。东莞市莞城王氏家庙前的照壁中镌刻的“犭贪”怪兽,现位于东莞市人民公园内东莞县博旧址门口。据传,东莞的这只犭 贪是为了纪念明代不畏权贵、弹劾贪官的刑科给事中王希文而制。</b></p> 以史为鉴 弘扬廉风精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先哲们的廉政思想和历朝历代的廉政事件对我国当代廉政体系的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史为鉴,继承创新,东莞各部门和各镇街充分利用廉政文物和廉政故事建设廉政教育基地,同时开展各类书画、摄影大赛等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廉洁文明家风宣传,积极营造廉洁奉公的从政氛围、崇廉尚廉的从业氛围、助廉促廉的社会氛围,持续推进东莞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b></p> 莞风廉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却金亭”、“还金亭”是东莞历史上留给我们的廉洁精神财富,现今东莞人在继承历代先人的廉洁精神基础上,继承创新,拓展廉政教育,修建了众多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面三张图是黄旗山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黄旗山核心价值观公园是东莞着力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之一,公园内有清廉亭、廉泉亭、以及廉泉的碑刻、石刻、楹联匾牌等遗址遗迹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面三张图是东城街道廉政文化展览室,通过对历代廉政人物的展示,宣传廉政精神,是东城街道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清风之德——东莞廉文化展”,让我对廉政文化有了全新且深刻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看到了廉政理念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萌芽、生长,古人对廉洁从政的追求,历代贤能对公正廉洁的坚守。“莞邑清风·至德流芳”,在东莞这块土地上有多少人物闪耀着廉洁光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展览让我深切感受到廉洁文化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基石。在当今社会,廉洁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应当秉持的价值观。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史为鉴,学习古代廉政人物的精神,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 (文中展板图片和部分文字介绍为展馆摘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