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足迹(三十六)渐渐淡忘在人们 记忆里的针线活

W.S.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对于广大农村的农家妇女来说,手擀面和针线活是“立身之本”“过(经营)家本领”,关于手擀面已在美篇《家乡手擀面》有叙。而针线活手艺,是农家妇女在一个家庭中缝缝补补的活计,在家务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耗费着农家妇女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也维护了一家人在外的形象和尊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针线活计是中华民族先民的勤劳象征。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物质极度匮乏的那些年代,广大农村老百姓的生活都是非常困难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真实写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常态。一家人的缝缝补补是家庭妇女的家务活,那时的布料主要有红、黑、白、蓝等纯棉布,黑、花、红等条纶,的确良、涤卡等涤纶布料,绝大多数家庭以穿棉布衣服为主,条件较好者之家尚有穿涤纶面料衣服的。所以,对衣服的缝补彰显着农家妇女的针线活手艺。记忆最深的就是一起上学读书的同学,同学们的裤子靠屁股部分由于坐凳子的缘故极易磨烂,有几个同学的裤子被磨烂的部分,其家人都是在外面缝补桃子形状,恰好将磨烂部分全覆盖了,看着美观大方,大部分的都是随便缝补而已。当然最忙碌的家常活就是给一家人纳鞋底做鞋子了,一双鞋在做好前期的抹布袼褙子、粘鞋底鞋帮后,从纳鞋底到绱鞋帮都在10——15天左右(当然是抽空做而非一整天做),一家五、六口人每年每个人都要做1—2双鞋的。因此,在那个年代里,经常看到农家妇女手里做着纳鞋底的针线活,给人们的感觉是那个鞋底是纳不完的,就是稍有农闲时间,邻里间坐在树下乘凉聊天谝闲传,手里的纳鞋底活是不会间断的,只是速度放慢点吧了。正是农家妇女不得闲的手,解决了一大家人的穿鞋问题,也省去了一大笔买鞋的支出。手巧灵活的妇女,为自家或别人家绣一些枕头块,用于日常做枕头之用或女儿出嫁陪送了。同时,每个妇人都有装针线的竹篾</span>笸箩,时常里面有顶针、锥子、剪刀、线板,各色碎布头,各种粗细线绳,为数不多的几粒颜色、大小不一的纽扣,一两个鞋样,几块零头花布,正在纳的鞋底、做好的鞋帮等繁杂之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对农家妇女针线活的最好诠释,更是一种牵挂和乡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丰富的物质保障极大的改善了广大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补丁衣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绝大多数家庭妇人针线活手艺仅仅是缝补纽扣纽子吧了。如今随着五O、六O后的逐渐老去或离世,传统针线活手艺将面临失传,期望农家针线活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