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D9:4月9日,渭源县城经临洮县至广河县,骑行124km,总里程795km。</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本来是很简单的,从渭源县城出发沿310国道到临洮县,也就55公里,从临洮到广河也就30多公里。但出县城就走错了道,转上了316国道,后又上227省道、212国道。过临洮县后,走了一段310国道转311省道,又转310国道,感觉方向不对又回头上248国道。248国道可以说是全国最差的一条国道,更要命的是在康乐县白王乡翻越壑壑大山,海拨不是很高(2300m),却非常的陡峭,推都推上去,而且还全是土路,西北山区的土路因久无雨全是尘土,此时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到广河县城还有十几公里,不走又没有住宿条件。即使推上去了第一个山头后面还得上一个山头,上到山顶虽然是水混路,但路窄不平陡峭沟壑。庆幸的是我们当时的选择——租车,晚上8点顺利到达广河县。今天的行程本就是90公里,硬生生骑了124公里。</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今天下午的行程在我的预感之中。下午2点半还在临洮县城,而距广河县手机导航是36公里,而且路况不明,至少要三个多小时,自己曾决定在临洮县城住。但就因前面的人途经虎关乡(距临洮县城8公里)有住宿而前往。此后,自己心里不能确认有把握的事情,在做决择时一定要慎重。最后,自己坚决包车,否则……!</p><p class="ql-block"> 广河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广河县因其境内有广通河,故称为广通县,又因与云南省广通县重名,故改名为广河县。</p> <p class="ql-block"> 临洮县:中华陶醉五千年:</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广河县仅仅是落脚点。重点是临洮县,2400年历史,临洮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所以我直接到临洮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如果问:甘肃的省会在哪里?肯定回答:兰州。但时间往前倒推2400多年,答案就会变成狄道,就是现在的临洮。临洮县,古称狄道,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为临洮建县之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一直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迄今建县已有2400多年历史,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临洮,这里人文遗产遗迹星罗棋布。</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临洮能让中华陶醉五千年?就是因为马家窑文化。</p><p class="ql-block">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了马家窑遗址,马家窑文化因此得名。起初安特生把相关遗存称为“甘肃仰韶文化”,直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夏鼐经过研究,认定这类遗存具有区别于仰韶文化的独特性,提出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p><p class="ql-block"> 根据现代科技手段测年,马家窑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50年,距今5000年左右,现一般认为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文化类型可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据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5300年 - 4000年,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进。</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并辐射至周边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四川、新疆、云南等地,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分布区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不过从发掘遗址分布情况来看,早、中、晚期分布范围略有不同。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南部和青海东北部、河西走廊东部;中期分布范围已逐渐向北部、西部偏移;晚期的分布则已到达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肃州、敦煌和哈密以及西南川西北、云南大理等地区。</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特征:马家窑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闻名世界,是该文化最突出的特征。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发现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都有丰富的彩陶,但能与马家窑文化比肩者至今还未看到。马家窑文化彩陶在陶器中占20% - 50%,在随葬品中有时可达80%以上。许多细泥质陶器的口沿和外壁绘满花纹,有些陶器还绘有内彩。彩绘纹饰繁缛多变,绘画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这一时期的彩陶底色呈橙黄色,少数呈橘红色,大多用黑彩描绘,笔锋较粗,但柔和匀称。纹饰繁密,题材多样化,有垂帐纹、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草叶纹等,还有一定数量的动物纹样,如飞鸟纹、蛙纹、鱼纹等,几何形纹样的种类也很丰富,以旋纹为主要样式,还有波形纹、网线纹、同心圆纹等。图案布局较为灵动,充满活力,展现出原始、质朴的艺术风格,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宽带纹合镶在一起组成严密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以农业为基础,同时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寺洼遗址内部,考古工作者发现多个制陶区,并在其中发掘出大量同时期储泥坑、制陶工具、陶窑和烧制废品,使用时间长达数百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静认为,从生产环节来看,已经掌握成熟彩陶制作工艺的马家窑先民可能已形成专业化的陶工群体,而专业化分工是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郭志委表示,相较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的地方,马家窑文化可能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因地制宜强化了手工业生产,并逐渐成为其鲜明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为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独特而关键的视角,它承载着数千年前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是解开中华文明起源之谜的一把重要钥匙。该聚落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的整体面貌和丰富内涵,彰显了西北地区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内容及模式,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首修筑长城西起在临洮:</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长城</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秦昭王以临洮为西起首修筑长城。《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此后许多史籍中都有相同的记载。秦昭襄王时修筑的长城,其起于今临洮县南坪村望儿咀,即大柳林沟水与洮河交汇处,经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静宁县,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经西吉县、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再进入甘肃省镇原县,依次经镇原县、环县、华池县,进入陕西省吴起县,全长409公里。秦统一六国后对原有长城进行了整修加固,并将之与赵、燕等国长城接续连通,最终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的雄伟长城。</p><p class="ql-block"> 临洮县境内的秦昭襄王长城西端起点,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经南坪、水泉湾、沿川子、蔡家岭、支家壑岘、古树湾、杨家山、长城坡等地,至夹槽梁进入渭源县境内。在临洮县境内,战国秦长城主要经过新添、峡口、八里铺、龙门、窑店等5个乡镇,约45公里。临洮望儿咀长城第一个烽火台遗址,作为“战国秦长城之源”,2006年6月,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临洮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西北重镇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洮河以东的农业生产(河西为羌人所居)。</p> <p class="ql-block"> 临洮县,曾经的唐蕃古道要沖。这一线不仅州府,县治星罗棋布,而且道路平坦,多为河谷地带路程也短,走起来顺当的多。隋炀帝率大军浩浩荡荡的行在长安——临洮——河湟道路上的事实说明:在隋代,由长安至河湟客观地存在着一条畅通的宜于大队人马行进的大道。</p><p class="ql-block"> 据史籍记载来看,“唐蕃古道”东段路程(长安至西宁)选择了丝绸之路南线的走向。丝绸之路南线就是东段“唐蕃古道”的前身。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挥泪告别了都城长安,告别了她浪漫多彩的少女时代,经天水、临洮,勇敢地走上了通往雪域西藏的人生之旅。千余年前,因为一场盛大的婚礼而得以发展延续的古道,如今又成为许多考古工作者和现代旅游者追寻的热点。</p><p class="ql-block"> 唐代,唐皇着力经营河湟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城(今青海乐都县),鄯城为唐蕃驿道进藏时必经的大站,也是唐代河湟地区军事交通中心。唐朝京都与河湟间始终存在着一条城寨驿馆相连的十分通畅的正驿官道。它就是长安——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县)——渭州(治今甘肃陇西县)--临州(治今甘肃临洮县)——河城州(治今甘肃临夏市)——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县)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临洮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关系,曾是“唐蕃古道”上的一大冲衢,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因而,陈毅元帅一九五六年三月,率中央代表团赴西藏参加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途经临洮时,写了《过临洮》一诗:</p><p class="ql-block"> “陇头无复鸣咽水,</p><p class="ql-block"> 藏汉自由过临洮。</p><p class="ql-block"> 煮豆燃萁伤往昔,</p><p class="ql-block"> 而今团结乐陶陶。”</p><p class="ql-block"> 陈毅元帅的《过临洮》以政治家的视角和诗人的情怀,生动地表现了“唐蕃古道”上的要冲——临洮,这座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的苦乐年华与岁月沧桑。一千多年来,无论是商贾车队熙来攘往,抑或是战火纷飞旌旗猎猎,唐蕃古道几乎湮灭在时光里。重走古道,却也再难寻觅到曾经的“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从唐蕃古道,到青藏公路,再到青藏铁路,以及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航空系统,悠悠岁月间,沧海桑田巨变。</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唐蕃古道的遗迹已很难再被寻觅,文成公主漫漫西行路上的迷茫、悲伤、欣喜和感动也都随风而逝,唯有山水依旧,在春秋更迭、暑去寒来的轮回中,默默地讲述着那些往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