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节情义浓</p><p class="ql-block"> 2025年清明节,我与夫人回乡祭祖。 再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见到了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老宅,与家人团聚,与友人小酌,许多美好的瞬间,如同珍珠般镶嵌在了我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1、 4月4日一早,我和夫人就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回乡祭祖的路程。父母去世后,我们兄弟姐妹约定每年清明、中元、寒衣三次回乡祭祖,这不仅是为了守护传统,更是为了维护血脉亲情。这条回家路我已走过无数次,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今天依然开启了导航,只为找到最优的路线。三百余公里的路程,虽因车流较多而显的漫长,但我早已学会了平和面对,在这如潮水般涌动的车流中,每一辆都承载着思念,每一颗心都向着故乡。正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窗外的景色如诗如画,新绿的枝桠间点缀着桃红李白,紫荆黄槐争相斗艳,一片春意盎然。然而此刻,我的心却早已飞向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那里才是我的根……</p><p class="ql-block"> 2、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傍晚祭祖,据传太阳落山后烧的纸钱才能到达先人那里。因此每次我们回家祭祖都是约定下午4点多到老宅集合。这次,考虑到老宅杂草丛生,几棵猴枣树多年没修剪,我们约定提前半小时到达,先清理一番。大哥心细,是家里的具体组织者,每次都会精心安排好所有的行程,包括用餐及住宿都安排妥当。这次,他还购买了一些打草工具。我们兄妹七人都是在这座祖宅里出生、成长,因求学、参军、工作或结婚而离开,都对这里的情怀无法割舍。父母离世后,这两处老宅已十多年没人住,年久失修。尽管我们早已达成共识不再投入大笔资金修缮,但每次来到这里,看到院内的杂草,总忍不住要清理;看到哪里出现破损的地方也总想着修补。我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让老宅的损毁慢些再慢些,让它的完整存在久一些再久一些……</p><p class="ql-block"> 3、在家人忙着清理院落时,几个温馨的画面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p><p class="ql-block"> 一是老家的两个堂叔和一个堂哥,他们最大的已83岁,小的也近70岁了,都是家乡的坚定守护者。我们不在这些年,家中的老宅也主要是靠他们帮忙看管。每次我们回来叔婶们格外高兴,每有什么活要干,都主动帮着打扫和清理。这份温情的画面,再次告诉我,家乡处处是亲情。</p><p class="ql-block"> 二是刚下车时,我就看到一位颤巍巍的老人推着小轮椅车在不远处张望,赶紧到近前问候。果然是我的发小玉臣的老母亲——德贞奶奶。她已89岁高龄,是我们村目前最年长的老人。与她交谈得知,她住在女儿家,刚才出来散步时遇到了我大哥,得知我们兄弟姐妹都回来了,便说,“我想到你家院里来看看”,这句话让我感慨万千,对一名89岁的老人来说,或许这就是她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她用这种方式传递了一份特有的温暖。我赶紧搀扶着老人来到了门口,虽然家里实在无法接待,但家人们纷纷送上了祝福。</p><p class="ql-block"> 三是在我们既将完工之时,家住县城的堂叔静波叔也带着儿子女儿来老家上坟了,他已86岁高龄,还坚持让外孙开车亲自前来祭祖,这份执着与传承,怎不令后人们感动呢?堂叔宪波家的几个姊妹也回来了,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赶紧张罗着拍照,当快门响起时,这张几代人回家祭祖的画面就定格了这个暖暖的春日里!</p><p class="ql-block"> 4、夜幕降临时,我们兄弟姊妹各自拿出带来的祭品,去进行祭拜活动。我们家的祖坟和父母坟没在一起,因此我们每次的祭拜活动都是分两处进行,先祭祖再拜父母。本次我们的祭拜队伍还是很庞大的,7个兄弟姊妹悉数到齐,还有两个儿媳两个女婿和三个外㽒参加。因父母离世多年,祭拜时我们已没有了太多的悲恸,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内心独有的告慰。感恩祖辈留下的精神财富——那些融入血脉的勤勉、善良与坚韧;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子孙们虽非大富大贵,却都踏实做人、认真生活。纸钱化作蝴蝶飞舞时,我仿佛看见了父母欣慰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5、晚上回到县城我们一如既往的在百盛庄园聚餐。从上一年的十月一到现在,我们已有5个月未见面了,大家边吃边喝边聊,叙说离情,交流得失,分享快乐,总体而言喜事多烦事少,大家都很欣慰。为了活跃气氛,我抛砖引玉,以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大家带入了歌曲分享状态。不唱不知道,一唱真荣耀,原来我的家人们都是热爱音乐之人,还真都有一些唱歌的天赋。大哥的一首“骏马奔驰保边疆”唱的有滋有味,大妹夫广臣唱的“十五的月亮”有声有色,几乎每个人都献了歌,尤其小外甥女莹莹的歌很有质量,最令人激动的是我们全家人还齐唱了一首“歌唱祖国”,把我们对祖国的感恩通过这首歌舒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大妹秀琴是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教书育人工作,退休后又到县城的一家慈善机构做了义工,经常去蒸包子,勉费提供一些孤寡老人、一些环卫工人。她对读背“学生立志文”能增强孩子自信、鼓励孩子成长深信不疑,在她的倡议下,我们全家人齐声诵读了一次“学生立志文”。当“我立志、我发愿、我自信……”等宏亮声音在餐厅响起来的时候,这一定也是最好的家风传承。</p><p class="ql-block"> 6、4月5日上午,我和大哥大妹小妹4人,一起去看望了一下我们的小学老师——吴瑞兰老师。他曾在我们村小学执教20多年,做为辛勤的园丁,他用毕生的精力浇灌出了无数幼苗,从我之下姊妹4人都是他的学生,我哥、大妹都曾在小学当过民办老师,也都是吴老师的下属。吴老师从我上小学时就对我比较看好,对兄弟姊妹们也都比较关心爱护,再加上她与我父亲都是老教师的缘故,兄弟姐妹们与吴老师感情都很深。这些年我们回家时也都分别多次看望过老师,尤其大妹秀琴经常前去看望,陪伴老师聊天说话。</p><p class="ql-block"> 见到我们,老师很高兴很激动,她也是近90岁的老人了,头脑依然清晰,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对我们兄妹4人赞不绝口,直言见到亲人的喜悦。而对于我们来说,能让老师高兴就是我们此行的最大快乐了。</p><p class="ql-block"> 7、4月5日中午,文清约我一起观光吴桥的美丽乡村。我们的首选地是曹洼乡的岳庄(当地称ya庄),他说这是吴桥县的美丽乡村典范,据说这个村还有岳飞第16代传人居住。路上他又想到我的老家看看老宅,也算不谋而合吧,我也没去过他们家张家洼,就这样我们敲定了具体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我过去回家大多是从县城到老家,对吴桥南部几个乡镇还算较为熟悉,而对吴桥北部几乎没去过,对吴桥南北有多长,东西有多宽头脑中并无印象,这次文清的提议还真填补了我的头脑空白。</p><p class="ql-block"> 来到岳庄我们先绕村一周,再穿过东西主要街道,到了村部小广场仃车观看,拍了几张照片。整体来看这个村确实名不虚传,街道平坦,街巷整齐,房屋较新,村里有饭馆、公园、活动中心,街两旁墙上的壁画非常有特色,增加了乡村的文化氛围感,应该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很不错。让我感慨的是满大街也没见到几个人影,估计也是空心化了吧,这是中国现代乡村的通病,真是让人无奈的乡愁呀。</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从城关往南走吴桥大桥经杨家寺到了东潘村,文清在这拍了几张照,我们又从张家集到曹洼向北走去了文清老家——张家洼村,最后回到百盛庄园。</p><p class="ql-block"> 一路游玩一路交谈,给我的总体感觉,一是现在的交通确实今非昔比了,过去的乡村土路现在都是水泥或柏油路了,开车想去哪都不废吹灰之力。二是终于实现了我与文清老家的互访(哈哈),虽没进家门,也算了确了老哥儿俩的一桩心愿。三是今年最美的时候,在家乡的田野小路上踏青出游,沐浴家乡的春风洗礼,观赏家乡田园的景色,感受家乡村庄的巨大变化,真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呀……</p><p class="ql-block"> 8、5日晚间,我们的同学会如约而至,我邀请的是两位发小夫妇,三位中专同学夫妇,还有大哥参加。都是老朋友,无需过多的客套,都已退休步入老人行列,也不强求喝多少酒。要的就是聊聊天、叙叙旧、找点快乐。大家分散各地,相聚也难,今朝一聚无不感慨:忆往昔曾经少年的我们,也曾意气风发。看今朝都已经退休的人,也都还健康从容,大家彼此鼓励,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为了活跃气氛,在我的倡导鼓动下,每个人也都深情演唱了一首歌,唱的都不错,尤其俊兴夫人杨云霞女士,她是一位戏曲爱好者,唱的一曲京剧“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让大家听的如痴如醉;连俊生兄也拿出了他压箱底的干货,唱了一曲京剧红灯记选段“十七年”;玉臣过去就会唱歌,今天唱了一首新歌“苹果香”;保国夫人张洪香女士非常高兴,为大家演唱了一曲“草原夜色美”;最后大家齐唱难忘今霄,用歌声为我们的聚会画上了园满句号!</p><p class="ql-block"> 9、4月6日早晨,阳光明媚,在百盛庄园门口我与大哥挥手告别,踏上了归程,向着我的常住地进发了。短短两天故乡行,我收获了太多的美好快乐,也留下了永远的感恩和祝福。此刻我更加明白:乡愁不仅是怀念,更是团聚与见证,我们共同期待下次再会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老家的祖宅,下午三点半,兄弟姐妹们陆续到达这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兄弟姐妹在老宅内清理杂草修理树木情景。恰在此时,89多高龄的德贞奶奶出现在家门口,瞬间让大家颇为感动,只是忘了好好给他拍个照了,我们由衷的祝福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老家与堂叔堂婶及回来祭祖各位家人合照,很难得,好大一家人呀。</p> <p class="ql-block"> 弟弟汝祥扛铁锹姿势很帅,父母坟上好添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晚餐时,兄弟姐妹七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兄弟姐妹七人及其爱人合影,家人们的笑客洋溢着温暖与和谐,这就是亲情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参加晚宴所有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晚宴上大哥在唱“骏马奔驰保边疆”,歌声悠杨,充满豪情。</p> <p class="ql-block"> 大妹夫广臣在唱“十五的月亮”,歌声动听,深受家人好评。</p> <p class="ql-block"> 夫人深情的唱了一首“画你”,情意浓浓呀!</p> <p class="ql-block"> 弟妹小洁唱的这首“这世界哪么多人”,十分优美动听。</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家人们齐唱“歌唱祖国”情景,我们深知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感恩祖国,祝福祖国。</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妹推荐大家学习诵读“学生立志文”全文,从内容看非常励志,非常引领,充满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 全家人朗诵“学生立志文”,声音洪亮整齐,自信自豪满腔,展现家风传承力量。</p> <p class="ql-block"> 看望老师时我与吴老师合影。老师虽已年近90岁高岭,却依然头脑清晰,对我们的关心爱护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 这是小妹瑞琴与吴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临别时老师坚持要送到门口,并与兄妹四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文清在吴桥县旅游文化村岳庄村村委会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岳庄村大街上留影。街道平坦,房屋整齐,壁画充满特色,乡村文化气息浓厚。</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文清在我家老宅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文清在我家老宅处与我堂叔云波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保国夫人张洪香女士在聚会时歌唱情景,非常认真投入。</p> <p class="ql-block"> 俊兴夫人杨云霞女士是戏曲爱好者,聚会时唱的这段京剧“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深受大家欢迎。当时末录视频,这是她在与戏友们练习时的视频唱段。</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与老同学几家人聚会时合影,给我的清明行画了一个完美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