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之行(五)南越文王墓

徐惠茹

<p class="ql-block">南越文王墓及南越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南越文王墓,又名“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象岗山社区解放北路867号,是西汉前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南越文王墓坐北朝南,凿山而建,墓室构筑在海拔70多米的象岗山腹心深处,由红砂岩砌筑,墓坑采用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做法,凿成“士”字形平面的竖穴,面积135平方米左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由七个墓室构成,前面三个室分别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面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和后藏室。</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20日,包含南越文王墓在内的“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南越国是两千多年前秦将赵佗在岭南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北倚五岭,南临大海,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传五世,历93年。南越国在赵佗等人的积极经营下,对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郡县,开启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首次经略。秦末,中原战乱。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后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南越国仿效秦汉政治制度,引进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实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为岭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以其地置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作耳、珠崖九郡,岭南重归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p><p class="ql-block"> 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赓续文明根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旨在通过展示广东和广西地区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南越国时期)遗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和考古发掘材料,结合史籍相关记载,带领观众见证岭南地区逐步发展、并最终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 百越之地</p><p class="ql-block"> 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岭南"。先秦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因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而被史书泛称为"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璜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早在史前时期,岭南就已经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定的交往和联系,并作为环南海地区的一部分参与了早期的海上交往。</p> <p class="ql-block">秦定岭南</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后初平天下,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又发兵岭南,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以番禺(今广州)为南海郡治,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县令。岭南地区首次纳入中央王朝政治版图,这是岭南开发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守疆管土</p><p class="ql-block"> 秦末,为防止中原战火蔓延至岭南,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聚兵自守,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公元前111年,南越国为汉武帝所灭,历五世共93年。在南越政权的积极经营下,岭南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为岭南文化最终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赵佗立国</p><p class="ql-block"> 赵佗(?﹣公元前137年),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秦时与任嚣一起率军平定岭南,曾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后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他既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将领,又是西汉南越国的创立者,被誉为"开发岭南的第一功臣"。</p> <p class="ql-block">萬里同风</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分其地设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詹耳和珠崖九郡,岭南重归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岭南与中原的联系与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与中央王朝渐趋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在南越国已开辟南海交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外交通贸易,派出使节出使南海诸国。大规模官办商船出海从事官方对外贸易,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岭南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番禺成为西汉早期全国九大都会之一。</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南越王博物院推出了建院后首个专题陈列"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期望通过展示院藏精品文物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从中华文明的塑造构建、基因传承、融汇交流等角度,在秦汉时期统一盛世的视野之下展示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呈现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让观众对西汉南越国的历史有更加深入了解的同时,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大汉海昏侯</p><p class="ql-block"> 刘贺的人生岁月】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汉文化主流形态基本形成。汉武帝之后,西汉王朝经历了史称"昭宣中兴"的阶段,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刘贺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西汉王朝的繁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博(b6)之子。他6岁做昌邑王,18岁被拥立为皇帝,27天后被废黜,29岁被封为海昏侯,33岁郁郁而逝。他一生为权力所困,历经王、帝、侯三种身份的转换,荣耀与悲剧交织,命运浮沉。</p><p class="ql-block"> 刘贺逝后,封国被除,未列入西汉帝王谱系。史籍中的寥寥数笔将其勾勒成一个几无褒赞之处的废帝,既无品性上的优点,又无可圈可点的功绩。刘贺的这一形象就此凝固在历史之中。2000多年后,海昏侯刘贺墓园偶然被发现,其中出土了数量庞大、精美绝伦、信息丰富的文物。它讲述着刘贺的戏剧人生,也诉说着大汉文明的梦想与荣光。</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生动的,是丰富的,是复杂的,又是变幻莫测的。此次展览将通过史籍记载、考古发现,呈现海昏侯刘贺33年极尽繁华又风雨飘摇的人生岁月。希望观众与我们一起体验泱泱大汉文明的同时,也体悟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生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少年行</p><p class="ql-block"> 少年刘贺生活在富足的昌邑国,自由地挥霍着时光、财富和荣耀。虽年幼失怙( hu ),但在昌邑群臣的扶持下,在礼乐儒学的浸润下形成了最初的人生观。他学着记忆里的父亲,修建着自己百年后的陵寝,以为会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风起云涌的西汉宫廷政治中,生而为王的刘贺,注定一生难以平凡。</p> <p class="ql-block">汉室纷争起风云</p> <p class="ql-block">浮生梦</p><p class="ql-block"> 无风不起波澜的一天,刘贺的命运悄然改写了。公元前74年,昭帝崩逝,一册玺书传召昌邑王入京。18岁的刘贺纵银鞍白马奔赴长安,登基为新帝,仅27天后便被废黜并遣回。在故昌邑王府幽居十载后,29岁的刘贺南下为海昏侯。4年后于封地病逝。</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清醒梦,荒诞又真实。他挣扎又沉浮,但似乎都在做"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用功。</p> <p class="ql-block">刘贺的十二条罪状</p> <p class="ql-block">南越文王墓</p> <p class="ql-block">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味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南越国传五世,共93年(前203﹣前114)。墓主人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之孙赵昧,于前137至前122年在位,距今2100多年。1983年6月在推平象岗山山顶建公寓时被发现。石室坐北朝南,按前朝后寝的格局建造,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三室,后部四室,前室周壁绘有朱墨两色卷云纹饰。墓中出土1000多件(组)珍贵文物,墓主葬具为一棺一椁,安放在后部主室正中。墓室内外共有15个婢妾侍从殉葬。</p><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墓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墓主人身份最高、随葬物最丰富的汉代彩绘石室墓,且未被盗扰,其发现为研究秦汉年间岭南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墓道</p> <p class="ql-block">  南越文王墓坐北朝南,凿山而建,墓室构筑在海拔70多米的象岗山腹心深处,由红砂岩砌筑,墓坑采用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做法,凿成“士”字形平面的竖穴,面积135平方米左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由七个墓室构成,前面三个室分别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面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和后藏室。</p> <p class="ql-block">南越王珍宝展厅</p> <p class="ql-block">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西汉南越王赵昧墓中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專是,经历两千多年保存完好,是广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國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墓中随葬的大量珍宝、生活器具和十五个殉人,充分体现了南越王『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以及南越国政治制度上仿效秦汉,经济上跨越发展,文化上多元交融的时代特征。一座墓真实、完整地展现了南越社会的基本面貌。</p><p class="ql-block"> 陈列分为六个单元,南越文帝、美玉大观、兵器车马、生产工具、生活器具、 乐,以便观众更好的领骆南越文明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南越文帝</p><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帝印"、"赵昧"等印章,结合史书记载,证实墓主人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为开国君主赵佗之孙。其效仿南越武帝赵佗自称文帝。</p><p class="ql-block"> 墓主人身着丝缕玉衣,并以珠玉敛葬,凸县了南越文帝的身份与地位。墓中还发现有15个殉人,体现了南越独特的丧葬文化。</p> <p class="ql-block">文帝玺印</p><p class="ql-block"> 墓中出土印章23枚,属于墓主赵昧的12枚,其中9枚出于墓主身上,分放于三个漆盒内。另出土封泥35枚,其中墓主的"帝印"和"昧"字封泥各2枚。这些文物对于认定墓主身份,研究南越国政治制度及丧葬文化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珠玉敛葬</p><p class="ql-block"> 墓主身穿丝缕玉衣,头枕珍珠枕,口含珍珠团,头部和胸部盖有"覆面"和"珠福",棺椁内外还出土玉璧47块,实行了较为完备的珠玉敛葬。</p><p class="ql-block"> 丧葬用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用玉璧上铺下垫,汉代出现玉衣,并形成了完备的玉敛葬,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尸体腐朽和引导灵魂升天。</p> <p class="ql-block">墓主遗骸</p> <p class="ql-block">墓主玉衣分布</p> <p class="ql-block">墓中殉人</p><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墓中发现15个殉人,根据随葬的印章和其它物品,认定4个为南越王的夫人,1个为家臣,其余10个为仆人。这些文物对研究南越国的职官、后宫及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玉容器</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发掘的汉墓有数万座,但出土的玉容器不过一、二十件。南越王墓就出有5件,其中4件杯后,1件玉盒。件件艺术个性鲜明,雕琢技艺精湛,堪称汉玉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玉带钩</p><p class="ql-block"> 带钩是束缚衣带的服饰用具。墓中出土的5件玉带钩,均为墓主所有。玉带钩的造型以龙虎为主,构思奇巧,气韵生动,雕琢精细,是汉代玉带钩中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玉佩饰</p><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墓出上了100多件(套)玉佩饰,分为单件佩饰和组玉佩。单件佩饰主要有龙凤佩、牒形佩和玉舞人等,多为透雕。出上的11套组玉佩,多以璧、璜、环及其它饰件组成。南越王赵昧的一套最为精美,这些组玉佩不仅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级差别,也表明南越国还保留了先泰佩玉的传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