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牡丹花开动京城!洛阳古墓博物馆也种植了很多牡丹,令前往观古的人,也能顺便观赏一下令人动容的牡丹花。所有配图用照片皆笔者个人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 骑着我的“毛驴”去洛阳古墓博物馆参加活动,馆内牡丹花正次第开放,再过几天,就败了。</p><p class="ql-block"> 牡丹的花期很短,要看时需在刚开之际;盛花期一过,再看,徒增年华老去的悲伤。</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北魏孝文帝陵门守门史彩绘陶俑,造型夸张,体形硕大,处处彰显皇家威仪。</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有几座很有代表性的墓,发掘时曾先后到过现场:比如新莽时期的、曹魏的、西晋的、北魏的、唐、宋金的——却不如现在放在“馆”里好看!当年是大揭顶,从上往下看,而今是“走”进去、沉浸式参观,感觉很不一样,加上后期的修饰,也更有“看头”了,之前是碎砖烂泥,糊涂一片,非专业人士看不出个子丑寅卯来,顶多看个热闹。我去看,主要是看形制、物品摆放位置,还有墓主“防盗”的小心思。有空了,写点这方面的短文,是很有看点的。儿时,我们一群半大小子,在邙山上没少钻进砖室墓里玩,看蛇盘在陶罐或陶壶里,乘凉,有时,还会烤玉米、烧红薯。弄得一身、一脸的灰土泥尘,好在没有出过意外:当年的墓主人要是知道,他的“宅子”,即便是空空如也了,也同样受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们喜欢光顾,该当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着铠甲的守门吏,是汉文化的葬仪中的直接体现之一,而来自大兴安岭,生活在漠北地区的鲜卑族北魏第三代皇帝孝文帝景陵用此守门吏,可见其汉化程度之高、之彻底。</p> <p class="ql-block"> 古墓博物馆内的壁画馆部分很值得细看,之前在现场看过一些,但终不及修复后的效果,尤其是汇集成“册”的看,从汉到明代,可谓天下集大成者。我喜欢看,却不喜欢拍壁画,无论是图片或视频,只静静的看,细细的揣摩,却轻易不拍照。</p><p class="ql-block"> 包括打虎亭汉墓、永城芒砀山汉墓,去过多次,从不拍照。</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北宋砖雕两人逗鸟,非常市井、生活化的展现了当时社会富足,人民群众生活安定的精神享受。</p> <p class="ql-block"> 图二和图三的“哼哈二将”,是魏文帝景陵的“门卫”,职责是传达迎送,护卫主上不受打扰。然而,从墓中却出土的唐、宋、明、清代、民国时期盗墓者留下的器物(虽然这些器物也成了文物)看,这哼哈二将没少打盹儿。</p><p class="ql-block"> 我极喜馆内的砖雕,砖雕之多、之精,个人认为,在国内外应为首席。尤以唐、宋、金为佳。这也是洛阳之所以是洛阳的优势,其他地方是难望其项背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北宋妇人启门砖雕——这是北宋砖雕的名品,代表作。望着半启的门、妇人半侧的身子,忍不住会让人展开联想:门后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书画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笔断意不断,给人以无尽遐想。</p> <p class="ql-block"> 来洛阳古墓博物馆看“古墓”,有再遇故人之感。有些故人常常想起、甚或入梦,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时间去看望,是为遗憾;而有些故人遇到了,总要叙叙旧,忆下往昔的。</p><p class="ql-block"> 趁有点时间,趁还能走动,该走动走动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陪了我三年的可上山可涉水的“毛驴”,交通参与者选择出行交通工具的权益,值得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