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白马寺”

我网你来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十大著名佛门圣地,河南省4A旅游景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p><p class="ql-block">白马寺源自于“白马驮经”的故事: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个晚上,梦见一位全身金色、项有日光的神人,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便问群臣:“这是何神?”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听说西方有“佛”的得道者,神通广大,能飞行于虚空,想必陛下所梦是佛”。</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汉明帝便派遗蔡愔博士率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抵达大月氏国(印度)后,抄写佛经42章。并与在公元67年喜遇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並以诚相邀二师到汉地传播佛法。二师受邀,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p><p class="ql-block">汉明帝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公元68年,专门为二位师者建立佛寺,并亲自赐名“白马寺”。将取回的佛经收藏于皇室图书馆档案室“兰台石室”中,这就是“白马驮经”故事。1959年,郭沫若到白马寺参观后,写下了《白马驮经印度来》七律一首,为白马寺留下了保贵的文字史料。</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山门外墙上有八个大字:“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中的“利乐”即利益和快乐,“有情”指有生命的生物与微生物,“利乐有情”就是使有情得到利益和快乐,通俗讲就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存慈悲;往更高处讲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格局。“庄严国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这里的“国土”既指佛国净土,也有自心净土和他方净土的意思。”庄严国土"就是让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变得和谐、文明起来。</p> <p class="ql-block">鼓楼、鐘楼是寺院中轴线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晨钟暮鼓"的千年传统。钟楼位于山门内东侧,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和白马寺出资15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建成。鐘楼内悬挂着一口由明代铸造的大鐘(高1.65米、重2500斤),每当晨曦初露时敲钟,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钟搂正对面是鼓楼,于1992年竣工。当太阳西沉时击鼓,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狮窖,又称清凉台。在佛教中,狮子代表佛陀的无畏与法音的震慑力(“狮子吼”),而“窖“则喻高僧聚集修行的圣地。这里是中国第一位出家僧人朱士行剃度的地方;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在此译出;最早一位印度高僧也在此驻足传法。故被尊为“狮窖”~即佛法智慧汇聚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个铁铸寿桃是东汉时期的塔尖,外形酷似桃子,故被人们称作“寿桃”。游客们认为触摸这个塔尖,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甚至有人声称先摸一下塔尖,再摸一下身体不舒服的部位,即可消除疾病?三年疫情期间,可能都相信戴口罩、打疫苗,而摸铁塔尖应该是一件忌讳、愚蠢之举吧!</p> <p class="ql-block">“止语茶舍”,从清凉台下来,有一条竹林小道通向一间古朴的茶舍。简易古朴的茶舍中间为简陋的巴台,二位僧人在此为游客烧水、倒茶施善。巴台左右两侧狭窄空间各放置六、七根木橙和三、四张木桌。游览的人在这里可免费歇歇脚,喝喝茶,勿大声说话,不限制低声交谈,这不就是许多人城里人追逐的安静、乡土、惬意之地么?更是寺院内僧人自度“利乐有情”最好的慈心善行之举。</p> <p class="ql-block">国际佛殿区由泰国、缅甸和印度三个国家的佛殿苑组成,这些佛教殿苑共同构成了白马寺的宏伟建筑群,展示了不同国家的佛教文化和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殿苑图。</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6日编制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