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丹麦童子

重要成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家叶永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创作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导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年级的同学们,最近学到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叶永烈老师是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著名科普作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他还是很多小朋友熟悉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怎样被收入教材的?中间经过了哪些改动?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一篇叶永烈老师的创作谈,让大家了解这篇课文的创作过程,对同学们学习课文和老师备课都有很大帮助。一起来看看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创作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叶永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曾经也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二册、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篇文章写于 1981年,当时是为安徽新创办的《科苑》杂志写的,发表在创刊号上,原题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982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我的科学小品选集,我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为开篇,而书名则用《一百个问号之后》。书名删去了“真理诞生于”五个字,是为了更加简明扼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为了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么一个观点,我选择了浅显、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为的是使读者感到科学并不神秘。然而,恰恰是从“人人眼中有”的身边事,科学家加以研究探索,提出一个又一个问号,终于发现了科学真理。例如,“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用眼珠的转动次数、转动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科学家们从小事例中发现大理论,当他们把一个个“?”拉直成“!”,科学的真理也就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曾有过不同的版本,本书所收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 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征求作者意见之后进行修改的最新版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入选的课文,为此专门与作者交换了修改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最大的修改是删除了“洗澡水漩涡”问题及第二个事例,即关于“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 1981年发表时,就是引用蚯蚓这一事例的。当时的原文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独有偶。在八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是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考虑到其中涉及学术名词“正蚯蚓”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儿深奥,于是换用了另一个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波义耳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事例虽然浅显,但是不及蚯蚓的例子能够以小见大,即从小小的蚯蚓见证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样的大理论。于是,这次重新恢复《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关于“蚯蚓”这部分内容。不过,避开了“正蚯蚓”这个名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于我这次的修改表示满意。我通过修改也深切感到,作为语文课文,起着范文的作用,要求是很高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准确,因此以范文的标准进行认真的修改是非常必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为了教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写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教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师们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学者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也作出了诸多评价与分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健指出:“许多人认为发现真理的人都是伟大的人物,而作者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通过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等事例来说明,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会从很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阐述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这些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实用语文系列”主编尤冬克在《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一文中说:“叶永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论点就是科学真理的发现和诞生必须要有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围绕这一论点,文章列举了世界上三位科学家发现真理过程的例子,论证了真理的诞生要有善于从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文章选择的材料完全服从中心论点的需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