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阳沟纪事(一)</p><p class="ql-block">□肖才忠</p><p class="ql-block">朝阳沟,六盘水市的“摇篮”,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先有朝阳沟,后有六盘水。谁也没想到,44年前,六盘水市竟诞生在这个水城县城郊的山沟沟里,演绎成今天繁华十里的城市新区。</p><p class="ql-block">朝阳沟,六盘水历史上的“井冈山”</p><p class="ql-block">一个水城的山沟沟,缘何成为六盘水地区的“井冈山”?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又为何从六枝迁至水城?朝阳沟的地革委,又为何迁至今日的黄土坡?这些历史往事,尘封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致后人却淡忘了六盘水市的“前世今生”,还有那些六盘水的“开国元勋”。</p><p class="ql-block">他叫丁丹,山东人,抗战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解放初期即任辽宁省阜新县县委书记,后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煤炭部计划司司长、抚顺矿务局局长。1965年1月,中央根据国家“三线”建设战略的需要,组建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地点设在贵州煤矿资源丰富的六枝,即调丁丹任指挥长,负责贵州、四川、云南的煤炭基地建设。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视察六枝地宗煤矿的建设,还听取了丁丹指挥长的工作汇报。因当时国家“三线”建设保密工作的需要,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对外称“大华农场”。就是这次历史性的视察,形成最早的“六盘水”矿区的概念,即从安顺地区划出六枝县、兴义地区划出盘县、毕节地区划出水城县组建六盘水矿区建设指挥部。1966年,中央决定设立六枝、水城、盘县三个矿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地专级建制。调河北省石家庄市市长沈万山任六枝矿区党委书记、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政治部主任刘登仁任水城矿区党委书记、黑龙江鸡西矿务局局长王友三任盘县矿区党委书记。之后,根据六盘水矿区“三线”建设的国家产业布局,大型的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均选址水城县,加之贵昆铁路的建设已由六枝延伸至水城,水城通往盘县的公路又建成通车,水城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日趋突出,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即改为六盘水工业建设指挥部,并于1967年底由六枝下营盘迁往水城窑上,取名为朝阳新村。因当时备战需要,厂矿城区选址皆是“山、散、洞”的战略布局。从此,在水城县城郊夹皮沟一个荒山野岭的半坡上,临时搭建起一排排工棚式的石墙房子,丁丹一行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便随之迁往朝阳沟,指挥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万人马,进行艰苦卓绝的六盘水“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丁丹指挥长,西南煤炭指挥部的奠基人,六盘水矿区建设的开拓者。在六枝下营盘主政时,常常奔波于水城、盘县的崇山峻岭之中,去盘县矿区要走两天,特别是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一遇寒冬腊月,路窄弯急凝冻滑,吉普车驾驶员根本不敢开,他却鼓励开车师傅胆大心细慢慢走,提心吊胆开出二十四道拐时,驾驶员惊吓得出了一身虚汗,丁丹却哈哈大笑说如战争年代攻下一阵地。指挥部迁至水城朝阳沟后,他白天在汪家寨与二塘矿区检查施工现场,晚上又赶往水城县城的铁道兵七师驻地(现省三线建设博物馆老楼),参加余秋里副总理主持的“三线”建设工作会议,至半夜三点才回到朝阳沟。由于夜以继日的工作,加之生活条件艰苦,丁丹病倒在工作岗位,中央即调他回北京煤炭部工作,花甲余年在北京病故,真正为六盘水的“三线”建设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辽宁鞍山钢铁厂的副厂长陶惕成,当年率万余人马来到水城青杠林,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筹建水城钢铁厂。他这位47岁的水钢建设指挥长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于工地,长期抱病工作。白天下基层检查指导,晚上还要接受造反派的批斗,长期的工作压力与无休止的批斗,使这位新四军老战士突然倒在工地上英年早逝。“才微无低调,奋达恨病生。明朝振双为,挥戈战水城”。这就是陶惕成的生前诗稿,也是“三线”英杰的豪迈之情。噩耗传至朝阳沟“三线”建设指挥部,上上下下沉浸在一片悲哀中,指挥部全体成员都赶至青杠林水钢工地,与万名水钢建设者含泪悼念这位为水钢建设献身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贾林放,六盘水地区的创始人,这位河北大汉、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高大魁梧,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山西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时至文革动乱的1969年,以国家煤炭部副部长之职,从北京空降贵州山区,任中共六盘水地委第一书记,在朝阳沟地革委大院,一干就是十年。政企合一的六盘水工业建设指挥部,改为行政职能的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就是在平易近人的“老贾头”手中完成的。之后又撤销在汪家寨的水城矿区政府,与老城的水城县政府合并,改为水城特区,迁至黄土坡办公。六枝、盘县同时组建特区革命委员会。水城的大湾飞地,就是那时留下的手笔,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一律划归矿区政府管辖。</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朝阳沟地革委大院,二三十栋毛石修建的二层平房,没有围墙,没有牌子,没有保安,附近村民自由出入,倒是像个干净整洁的小山寨。众人称呼的“老贾头”,根本没有省部级干部的架子,一日三餐同样和大家排队打饭,两间小屋不过20多平方米,一间办公,一间寝室,家就是办公室,办公室即是家。这位传奇式的老革命,踏遍了六盘水的山山水水。大家都说他水平高,开会讲话从不用稿子,工作大刀阔斧,办事雷厉风行,思想极为开明,并大胆启用一批年轻的“三线”干部,却遭来一些非议,还是水城军分区司令员奉玉奎在常委会上说“是骡子是马先拉出去遛遛再说”,老红军一言九鼎,贾书记力排众议,大胆启用了一批年轻领导干部奔赴厂矿县区担当,从而掀起了六盘水“三线”建设的热潮。</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六枝、盘县一些“山高皇帝远”的山村,偷偷摸摸搞起了土地联产承包,“老贾头”先是睁只眼闭只眼,后来悄悄去六枝坝湾调研一阵,认为土地承包,粮食丰产,农民喜欢,于是他鼎力支持,并要求在全地区推广。地革委大院几位相当级别的干部,联名告到北京,中央批转可以探索,“老贾头”不但不怪告自己黑状的那几位领导,反而怪自己与他们沟通不够,并一如既往地支持重用他们。作为地委第一书记的贾林放,如此心胸宽阔,竟成朝阳沟地革委大院坊间之美谈。</p><p class="ql-block">1977年,“老贾头”兼任相当于副省长的省革委副主任,仍是六盘水地委第一书记,不少人都劝他回省城工作算了,六十出头的人了,家又不在六盘水,何必窝在这山沟里工作,老贾头却说,看见一座座工厂,一个个煤矿拔地而起,就像看见自家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一样,既有深厚感情,又有一种人生的成就感,从而舍不得离开。六盘水这个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三线”建设新城,硬是在“老贾头”一班人的手里,十年磨一剑,终于成为全国闻名的煤都钢城。</p><p class="ql-block">“老贾头”的煤都之梦实现后,又立即着手六盘水市的组建,1978年底国务院批准成立六盘水市后,“老贾头”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加之年迈,他便告老还乡,回到北京工作,任煤炭部顾问。离休后他还专程从北京来到朝阳沟,回顾从指挥部到地革委、再到市政府的建市历程。他身在北京城,心在朝阳沟,常常与当年的地委干部们通通话,写写信。1993年,81岁的“老贾头”病故,当年朝阳沟地委大院的干部们,仍赶往京城悼念这位六盘水“三线”建设的杰出领导。</p><p class="ql-block">1980年的国庆节,新任市委书记李超、首任市长李鹤泉,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正式迁址黄土坡,朝阳沟的地委大院,即改为六盘水师专。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回首往事,谁也不会想到,朝阳沟,这个当年六盘水的“井冈山”,竟然成了全国十大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p><p class="ql-block">来源:六盘水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