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探秘中山古国》一文中,探讨了中山国族群构成、中山国国名由来、疆域范围、政权形式、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问题,本文仅对中山国的历史作一叙述。</h1><h1> 平山中山王厝墓二号车马坑出土的青铜钺,造型古朴,刃部为圆弧形,中部有一圆孔,偏阑一侧饰有变形雷纹和三角形雷纹,两肩各有一长方形穿口。内为横长方形,上饰变形雷纹。钺本为权力象征的兵器,加饰古朴庄重的纹理,更显其气势威严。在中山侯钺的孔刃之间发现两行竖刻的“天子建邦,中山侯稳。作兹军钺,以敬氒众”十六字铭文,即“中山侯稳,受命于周天子建立邦国,作此军钺,以警厥众”。象征着中山国的威严,同时也表明中山国是周天子的邦国。</h1><h1> “中山侯稳”史书没有记载。西周晚期,稳领导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由等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因与晋国抗衡,获得周天子承认,成为中山国的开创者。</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春秋篇——崛起</b></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邢侯搏戎。鲜虞联盟开始时实力薄弱,受到邢国的抗击。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有效地捍卫了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诸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攻邢灭卫。春秋初期,联盟实力逐渐强大,《春秋·公羊传》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元前(下文称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次年春,鲜虞出击邢国;第二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鲜虞联盟逼近都城洛邑,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同时遏止了北方戎狄的势力扩张。</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中山登场</b></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晋伐鲜虞。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是晋国。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入侵,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城子村)。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国被彻底毁灭。前507年秋,晋国再次偷袭鲜虞中人城,鲜虞人在平中(即平邑,今山西大同市大同)击败晋师,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向南拓地千里,到达柏人(今河北邢台隆尧县柏人镇)。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建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span></h1> <h1> 中山受挫。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获得喘息,开始介入列国纷争。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之列入中山国版图。前492年,齐、卫围戚,戚求援于中山。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中山国退回太行山中开展山地游击战。以至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文公失国</b></div> 前459年,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此时中山国的首领是中山文公,公比王要低一级。“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前457年,晋国赵襄子派人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在今河北唐县城西北)、中人,“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残部再次转入太行山中,赵襄子占有中山国的土地。前453年,赵襄子派人说服韩康子、魏桓子,放晋水倒灌智寨,灭了智氏,三分智地,三家分晋的局面基本形成。<br> 傀儡文公。前445年,魏文侯欲吞并中山,赵襄子与魏文侯商量,命中山文公定都中人城;魏文侯的女儿公子倾嫁给文公作为后(正妻)。中山名义上复国,其实是傀儡,二人生下儿子即后来的武公。中山文公屈辱的活着,暗中却召集部众,寻找机会。</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武公复国</b></div> 前414年,已经继位的中山武公,避开赵国军队的监视,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罢兵息战,修养生息。主动与齐国结盟,寻求庇护。<br> 魏国借道。魏文侯计划北进,占领中山国,借助此飞地既可北上,又可抗衡齐国。但攻打中山国必须要借道赵国,就派翟角出使赵国进行游说。赵烈侯开始不同意,大臣赵利劝说:“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则魏必罢,罢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不如许之,许之大劝,彼将知矣利之也,必辍。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赵国同意借道。</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桓公失国</b></div> 前408年,武公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当时年幼无知,不恤国政。魏文侯乘机派遣乐羊为帅、西门豹为先锋,统帅军队攻击中山国。中山国老将鼓须率领主力部队迎战,在境内慈河边的楸山上安营扎寨。相持3个多月后,乐羊夜袭大营,中山国精锐被火攻消灭。无奈,中山国只得派在中山国任将军的乐羊之子乐舒去劝说父亲退兵。乐舒三次劝说都无功而返,无奈自杀,桓公命人割下尸体上的肉,作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被彻底激怒,鏖战三年终于占领了中山国,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一说桓公突围逃命,一说被俘囚禁。魏文侯任命太子击为飞地中山国君(类似在殖民地负责的总督),派李悝署理政务,推行改革。三年后又改派小儿子挚担任国君。鲜虞中山再次灭国。<br> 《史记》记载:中山国苦陉县令超额完成征税任务,李悝认为他是搜刮民财、涸泽而渔,不但没有表扬反而将其罢免。李悝在中山推行仁政,加速了白狄的华夏化进程。</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战国篇——称雄</font></b></div> 前403年,三家分晋,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再次开始了复兴。前383年,赵攻卫国,魏国助卫攻赵,楚国帮赵攻魏,魏国走向衰败。<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桓公复国</b></div> 前381年,中山被灭20余年后,桓公经过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乘魏国主力忙于对付赵国,而中山国防守空虚的历史机遇,桓公复兴了中山国,定都顾,不久在灵寿(乐羊所建城的西南,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建设新的都城。桓公迁都灵寿后,背靠太行,面向平原,南有滹沱河之险。以农耕为本,融入华夏文明;成为制衡燕赵称雄天下的砝码,主动与齐国结盟,寻求庇护;向齐国输出美女,换取物资。<br> 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国都邯郸不能直通代地,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前377年,赵国进攻中山国,在中山南部边境重镇房子(今高邑县城西北不远处)发生激战。前376年,赵再次入侵中山,在中人城外展开激战。两次战争均无功而返。前369年,中山在与赵国边界修筑长城。据考古发现,长城在太行山东麓沿唐河东岸,起于涞源黄土岭,经唐县、顺平、曲阳、行唐、灵寿、井陉、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于邢台西北。中山长城为土石混筑,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成公复兴</b></div> 前353年,中山桓公病逝,传位成公。成王继承桓公的治国策略,勤于朝政,体恤民情,招纳贤才,对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成王决心学习秦国变法,任用曾任秦惠王相国的乐池担任相。乐池去世,任用宫卫大臣司马赒为相(此人即是《史记》记载的卫国人司马熹)。据《战国策》记载:相是司马赒通过计谋得到的。司马赒出使赵国,请赵王为自己向中山国谋求相位。此事被中山国君的谋士公孙弘得知,一次中山君外出,司马赒驾车,公孙弘陪乘。公孙弘就说“作为人臣借大国之威为自己求相,君王会如何处理?”国君说:“不管是谁,我都会食其肉。”司马赒立即跪在车厢扶手横木前磕头说:“臣自知死期到了。我有罪。”国君想了想,说:“继续走,我知道了。”很快,赵国使者来了,果然提出请司马赒担任中山国相。国君却怀疑这是公孙弘与赵国的计谋,公孙弘出走齐国,作了孟尝君的门客。司马赒因此担任中山国相邦,辅佐三代君王,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代名相。<br> 引水围鄗。前332年,齐、卫联合讨赵。成公乘机把目光投向南部边境的鄗邑(今高邑县城),鄗邑位于古槐水北岸,地当南北冲要,是战略要地。中山得鄗,即可沿槐水设防,防御赵国之入侵;失鄗,赵国可以鄗为跳板,长驱直入的攻进中山国的境内。鄗邑在中山和赵国争夺中屡次易手,目前属于赵。七月,成公率军引槐水围困鄗邑,一个月后眼看就要得手,齐、卫撤军,成公只得退兵。留给赵国的是威胁和屈辱。</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中山王厝</b></div> 厝继公位。前328年,成王染病在床,临终叮嘱相邦司马赒辅佐23岁的太子厝,厝继位中山国公。现在平山三汲有中山王厝墓和哀后墓遗址,并出土大量文物。成王和他父亲桓公执政时期,是中山国走向强盛的平稳发展时期,所以赢得了后世中山王厝的颂扬。中山鼎铭说:“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还追称其为王。<br> 五国相王。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建议:“千乘之国”的中山国与“万乘之国”的韩、赵、燕、魏结盟,一起共同称王,联合对抗日益强大的齐国和秦国。齐王闻讯非常生气,准备联合赵、魏讨伐中山国。厝既想称王,又不愿得罪齐国,司马赒的门客张登毛遂自荐主动出使齐国。张登重金贿赂齐相田婴,说:“齐王不同意中山称王,中山国必将依附赵、魏,而使赵、魏获利。如果同意称王,必将与齐保持良好关系,与赵、魏对立。”齐国同意中山称王。张登又出使赵、魏、燕,表达结盟的诚意。当年仲秋,厝改称中山王,周天子和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但放弃与齐国的联盟,失去强大齐国的庇护。<br> 伐燕获胜。前320年,燕王哙继位。四年后,传位给相邦子之,哙作了朝臣。子之继位不久,燕国大乱。齐国伐燕,为哙讨说法。前314年,中山国毁盟,派相邦司马赒率兵入侵燕国,获得大胜,燕国南部数百里土地、列城数十划入中山国版图,中山国疆域达到方五百里,西倚太行山、北至保定南部、东到冀州、南到邢台。中山国以“千乘之国”列为战国第八雄。</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铸鼎炫耀。中山王厝将从燕国带回的铜器和兵器熔化,首先铸造了青铜大鼎。鼎上469字的铭文记述了中山国传承谱系、先辈的功勋和伐燕胜利、司马赒的功劳。加上厝继位后所铸的鼎,中山国铜鼎达到9个,“天子九鼎”,中山王厝之心昭然若揭。</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 背信弃义。前312年,赵武灵王派军队护送在韩国当人质的燕王哙庶子职回国,继位为燕昭王。风光无限的中山王厝背负起背信弃义的恶名。明朝曾任宣府巡抚的马中锡所作《中山狼传》正是隐射了此段历史</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如鲠在喉。中山国阻断了赵国都城邯郸和北方代地(原代国,被赵襄子所灭。今河北蔚县)的联系,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前309年,赵武灵王视察北部靠近中山国的九门(藁城市西北),登上野台,遥望齐、中山之境。思索解决中山国的办法。</span></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中山灭国</b></div> 子(左妾右子)茨(上次下虫)继位。前308年冬,中山王厝去世,子茨继位。赵武灵王欲伐中山,派李疵出使中山国了解情况。李疵曰:“可伐也。君弗攻,恐后天下。”原因就是:“子茨礼贤下士,重文轻武。使开疆拓土的武将受到冷落,习武没有出路,改为学文;百姓重虚名而不务正业;耕者懒惰而战士懦弱。”李疵的判断是准确的。当时游历到中山的鲁丹也看出问题,数次游说无果,无奈用50两黄金贿赂高官,反而获得子茨赏赐,鲁丹认为子茨偏听偏信,且中山国贿赂成风,急忙逃离。商业奇才白圭,也因中山国“不讲信用”而离开。<br> 胡服骑射。前307年春,赵武灵王向北入侵中山房子,被中山国军队击败,反而丢失了鄗邑;同时燕国从北方的进攻也没有获利。赵武灵王遂到达代地,北至无穷(今河北张北县北部),西至黄河,登黄华山。赵武灵王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又说“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回国都邯郸后,又前往公子成家:“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於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于是改变策略转攻楼烦、林胡,开始实行胡服骑射。</h1> <h1> 孤立中山。秦武王意外身亡,赵武灵王对于强敌去世,展开紧急外交。立即派人前往燕国,让燕昭王将在燕国当人质的秦武王异母弟、公子稷放回国,继位称秦昭襄王。同时派人出使秦国,与秦结盟。又分别派人出使韩、楚、魏、齐,搞好关系,孤立中山国。<br> 扩充骑兵。前306年,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附近的宁葭(今河北省鹿泉市北),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悄悄派兵穿越中山国出兵西北,攻击楼烦、林胡,打到榆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林胡王献出大量的良种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种林胡马的补充后,赵武灵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把他们编入到自己的骑兵军中。赵国完全掌控了对中山国战争的主动权。</h1> <h1> 内忧外患。外有赵国虎视眈眈,内部有阴姬与江姬争后。《战国策》记载:司马赒三相中山,阴姬却是处处为难他。门客田简为司马赒出主意:“把美貌的阴姬推荐给赵武灵王,如果子茨同意,这样后宫少了个说自己坏话的人;如果子茨不同意,就劝立阴姬为后,这样阴姬会永远感谢他,帮他说好话。”司马赒担心“国君不同意,赵王必大怒,则君必危。然而若先立为后,赵国就不能提这个要求了。”阴姬与江姬争后,让司马赒看到机会,但此时的他并不受子茨重视,就找到阴姬的父亲,说能帮助阴姬胜出,条件是帮自己谋求出使赵国的机会。随后,司马赒就上疏子茨,说自己有“弱赵强中山”办法,愿意出使赵国,“观其地形险阻,人民贫富,君臣贤不肖,商敌为资”,劝赵武灵王放弃攻打中山国。但史料的记载是:见到赵王,二人谈论的是两国的美女,司马赒盛赞阴姬“人间绝色,美若天仙。以其眉目准额权衡,犀角偃月是帝王之后,并非诸侯之妃。”赵王大喜:“为天下、为美色,都应该归我。”司马赒表示愿意效劳,但赵王不要自己去提。回国后,司马赒汇报说:“赵王不贤,好声色,好勇力。我听说他还想娶阴姬。”又说“赵是强国,他的要求必须答应,否则社稷危矣;但答应了,会被诸侯耻笑。不如王立阴姬为后,世上没有他国让君后的道理,可以绝赵王之意。”中山王遂立阴姬为后,但心中对司马赒更加不满,日渐疏远。赵武灵王闻讯更是气愤不已,更坚定了灭中山国的决心。司马赒被王厝称为“仲父”“我老稠”,又是名相,怎么能这样?是人性的复杂?《韩非子》对此“录而存疑”。<br><br></h1> <h1> 四面楚歌。前305年,赵国派20万大军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中山,中山国10万军队全面迎战。北路军牛翦率领车骑,赵希率领胡兵和代地军队分两路会师曲阳,中山国只得放弃北部重镇丹丘、华阳,代地通往中山国的门户鸱之塞被赵国占领。赵武灵王亲率南路大军,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占领石家庄周边的鄗、石邑、封龙(鹿泉封龙山北麓南故邑村西北)、东垣(今正定)四城。占据石邑(在今鹿泉北故邑村,位于井陉口前,距都城灵寿60多公里)和井陉,就能“控太行之险,扼河北之要”。南北两路大军经过6次大的战役后,中山国已失去还手之力。而邻国燕国乘火打劫收复失地;齐国在与楚国争霸,无暇顾及,但恨不得“佐赵灭中山”。真验证了中山王厝的遗言“邻邦难亲,仇人在旁”。子茨被迫求和,屈辱的签订城下之盟:“割让鄗、石邑、封龙、东垣四城。”此战,赵国获得中山国三分之一的国土,新的边境线距中山国都城灵寿仅仅80里。</h1> <h1> 割地求和。前303年,赵国再攻中山,占领扶柳(冀州市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控制滹沱河。子茨为保住中山国政权,再次割地求和。即史书记载的“五割而与赵。”<br> 国中之国。前300年,赵武灵王继续攻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与代地和燕国相接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赵国境内,对中山进行了严密的封锁。林胡与楼烦想与中山夹击赵国的代郡,遭到了赵武灵王的痛击。赵武灵王在林胡和楼烦故地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中山国成了赵国的“国中之国”,瓮中捉鳖只是时间问题。<br> 赵灭中山。前296年,赵武灵王统率大军再一次进攻中山国,此时中山已孤立无援,“盟友”都在袖手旁观,甚至幸灾乐祸。在中山都城下,赵军遇到了最顽强殊死的抵抗。《吕氏春秋》记载:中山勇士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直到血流尽。慷慨赴死是中山人最后的尊严。</h1> <h1> 国破,中山王子茨逃奔齐国,据《战国策》记载,子似在逃跑途中发生了一件令他意外的事:有次中山王子茨在国都款待名士,司马赒之子、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因为羊羹不够数,没给司马子期,司马子期大怒投奔赵国,劝赵伐中山。现在国破家亡,子茨在逃亡的路上,发现有二人拿戈紧紧跟随着他,就问“你们是什么人?”二人说:“当年家父快要饿死时,您赏赐他吃食得以活命。父亲临终嘱托;一旦中山王有事,你们要以死保之。”子茨长叹:“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次年,子茨死于齐。<br> 国破,阴姬、江姬自杀,司马赒不知所终。<br> 国破,迫于外交和军事压力,出于政治考虑,赵武灵王扶持子茨的弟弟尚任有名无实的傀儡中山国王。不久,赵惠文王废除中山国国号,将尚废为庶人,将他及其宗人迁往白狄故土肤施(今陕西榆林)。中山国土地全部归赵国,北地楼烦、林胡彻底臣服,国都邯郸到代地的“代道”大通。吊诡的是:赵灭中山是胜利,也是从兼并扩张到防守的转折点,前262年,45万赵军在长平之战遭遇灭顶之灾,赵国开始衰落;赵武灵王也不是人生赢家,次年,赵惠文王因与哥哥安阳君章争夺王位,将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h1> <h1> 中山国从崛起进入史册,200多年的风云变换,至此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br> 中山何处是,故垒太行东。滹沱河畔烟树,犹自说峥嵘。千乘兵车曾列,百仞金汤固守,霸业竟成空。唯有旧时月,还照废丘中。<br> 叹鲜虞,兴倏忽,逝如风。几番风雨,王气消散暮云重。可识邻邦唇齿,须慎贪心蛇象,遗训古今同。回首斜阳里,鸦噪乱山红。</h1> <p class="ql-block">图片作者为宣化刘生录老师,表示感谢。版权归刘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