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生活的囚徒

波纹浅浅

我们的读书小分队已经读到了这本书的第三个故事《隔世之过》,我个人觉得它是在讲一个男孩的原生家庭的故事。<div><br></div><div>当时共读的时候,女儿电话进来了,哭哭啼啼,我也打算偷个懒,<font color="#b06fbb"><b>说句实在话,读小说真累。有了前面两次的经验,领读人开始提前预习了,不然真的抓不住重点。</b></font></div><div><br></div><div>原本大家想着,前面读了好多本工具书,用本小说放松一下,没想到……</div> <div><br></div>这是领读人写的读后分享,在分享中,她已经把这个故事的主线完全整理出来了。<div><br></div> <font color="#b06fbb"><b>D3 20250408 隔世之过</b></font><br>如果是自己看书,那么这篇故事就只是一个故事,读过就放下了。跟大家一起读一起讨论,就会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div><br>讨论环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font color="#b06fbb"><b>为什么我和休博特共度了一个丰富的周末,一起跳舞,一起喝酒,一起泡妞,一起抽烟,一起赌马,一起聊人生聊未来然而友谊却走到了尽头?”</b></font></div><div><br>东明的发言清晰的解答了我的困惑:“因为,我满心期待,好不容易攒了钱大老远坐火车去好朋友休博特家玩,我感受到的不是被欢迎被热情款待,而是被休博特当成了恶心他的家人的工具,明明住的是豪宅,却找女佣借钱借烟,有善解人意的漂亮表妹一起,明明可以很愉快的晚餐却处处体现出无理和尴尬,休博特是被宠坏的还不自知的富家子弟,与我不是一路人”。</div><div><br>东明说到这些的时候,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休博特的囚牢就是他自己,笼子是他自己,囚的也是他自己。为什么我想不到这一层呢?</div><div><br>我仔细想了想,忽然有一句话浮现在我的脑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div> <font color="#b06fbb"><b>虽然大家是各自写各自的感想,却在不经意中,不断在靠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可能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b></font><div><br></div><div>接下来,我们群里一位年纪最长的也分享了她的感悟。她可是一个做婆婆的人了,在我们几个之间,级别最高。</div> <b>2025.4.8生活的囚徒 第三篇 隔世之过</b><br>第一遍读完,感觉脑子对人物没有厘清,估计是本能的排斥外国小说中人名。今天安静看了第二遍才会过神。对我这个靠身体本能中心反应的人确实是不如脑区的人反应快。以为读小说会轻松点没想到更烧脑。想到如何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读小说时更感性,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只有喜欢或不喜欢。看来我以前读小说只看到表象没有深入内里。读了个寂寞。<div><br> 这篇小故事作者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家族的态度。文中休伯特邀请好友“我”来祖父母家度假展开。 <br> 其实休伯特是个可怜的孩子,忧郁最受女生倾心的男生。十岁失去父母。因为祖父母对父母的婚姻反对所以一直没有联系过。在祖父母眼中姑姑是个乖女儿,父亲是个坏孩子。而休伯特邀请我来他家是为了孤立表妹。把表妹当炮灰冷战和祖父的关系。故事中祖父也一直未露面,我觉得也是不敢面对自己的行为以致不敢面对自己的孙子。</div><div><br> 休伯特从小没有得到祖父母的爱,其实内心是非常渴望的,他表现的野也是希望能够引起关注和爱。虽然对表妹的不友好,也是一种情感的发泄和转移。所以他的朋友看到他复杂的内心深处会感到羞耻而不想和他相见。</div><div><br> 这个故事也反应旧社会的一种现象。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控制孩子。也是原生家庭的延续的一种习惯模式。其实人能摆脱这种习惯也是挺难的。至少前提是要看到自己。有时和队友相处明显感到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很像。但想改变也真是不容易。</div> 接下来,我们群里最睿智的东明小姐姐也发来了她的文字。<div><font color="#b06fbb"><b>她就更深一层了,从看的见的部分,直达看不见的部分</b></font>。让我为之震惊,而且有理有据,不愧是工程师思维,严谨有力。</div> <b><font color="#b06fbb">生活的囚徒之隔世之过(20250408)</font></b><br>昨晚在阅读这篇两世之过时有一个角色一直存在,虽然没有正面出现过,但一直深深的影响这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行为,他是谁?休伯特的祖父,普朗克特先生,我对这个人物有些好奇,所以今天的读后感我决定围绕这他来找找书中的细节。<div><br>1. “严肃、瘦削如刀片的脸,中分的头发整齐地梳到两鬓”,“爱穿硬领衬衣的暴躁老人”“餐前必念一遍祈祷文”、“七岁决定终身戒酒,在啤酒厂勤恳一生攀上了高位”这些描写勾勒出普朗克特先生的形象,一位严格甚至有些严苛的老头同时也是家庭中重要的经济支持者。</div><div><br>2. 然后再来找找这位已经中风躺在房间里确仍对这个家庭其他成员产生重要影响的描写:<br> 第一天的晚餐,普朗克特太太全程盯着休伯特,“我能看出她的不情愿,但意识到这是她丈夫会做的事,她只是忠实的遵从躺在楼上的丈夫的意愿”</div><div><br> 在休伯特与我在周六出去玩了一天没有带帕梅拉去教堂做礼拜,原因是休伯特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普朗克特先生暴跳如雷,而在这整天里,休伯特一直在想他的祖父会如何反应的。</div><div><br> 休伯特邀请帕梅拉周日下午打网球,帕梅拉很喜欢也换好了衣服,但她说“可能不行了”因为“外祖母说不让打,原因是这天是星期天,而且你们没有去教堂”“他问她我们在做什么,她必须如实告诉他”,这里的他应该是普朗克特先生,而她则是普朗克特太太,这位太太就是先生的代言人,且并非出自与她的本意。</div><div><br><font color="#b06fbb"><b>从这些细节来看,囚徒不止休伯特(还有他的父亲)一人,还有普朗克特太太和帕梅拉(应该还有帕梅拉的母亲),只是这几位女性选择了遵从。</b></font></div><div><br>“你的人生将不会再有更黑暗的日子了”这句话在短片里出来了两次,目的是强调,真的没有吗?如果没有,作者在描写休伯特父母车祸现场的那句“路边血迹斑斑的草地上躺着两张仍在微笑的脸” 休伯特父亲的反抗用意外死亡的结局做了解脱,而休伯特的呢?他反抗的方式和出路还没有找到,目前来看他的这些行为不止惹怒祖父,还殃及身边的人,最终则是背上了更重和更深的枷锁,可怜的BOY.</div> 讨论到这里,我个人觉得已经是100分了,没什么再需要继续讨论的了。<div><br></div><div><font color="#b06fbb"><b>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人是可以被激发的。</b></font>我竟然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虽然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我觉得这样的头脑风暴特别棒。</div><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我开始了我的假设,推演,</font></b><div><br></div><div>接着东明的分享,再往下走一层,如果我们可以在看不见的部分下手 ,让祖父有所改变,或许这个家庭的囚徒困境就比较容易破局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在休伯特身上作文章,这个局就会愈演愈烈,如同东明说的,走入一个更深的枷锁。</div> <font color="#b06fbb"><b>这时候,各种声音就出来了,再次上演,人与人互相激发的过程。</b></font><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b>为啥不是休伯特自力更生,挑起家庭的大梁啊?他已经成年了呢?</b></font><br></div><div><br></div><div>  我有另外一个疑问,就是,休博特这种不羁的性格,其实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在父母没有死之前。<br>所以他本身的性格就与这个很多规矩的家庭有冲突。 <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其实我觉得休伯特是想反抗啊 就不想做囚徒 但不知道怎么改变?</font></b><br></div><div><br></div><div>想反抗想不羁想叛逆是没有问题的呀,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进步啊,关键是用什么方法?不能自立,谈什么反抗啊?<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b>问题就是他不知道啊 谁痛苦谁改变,他父亲就是用生命来反抗</b></font><br></div><div><br></div><div>人类的发展就是靠下一代去巅峰上一代的,这样才能进步<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就是来度我们的</font></b></div><div><b><br></b></div><div><b>…………</b><br></div><div><b><br></b></div><div><font color="#b06fbb"><b>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好似一个生命的乐章,不断地演奏下去。</b></font><br></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