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天,阳光满地。来到金华开发区苏孟乡的后岗村,探访颇受关注的兜来见山农场。南山脚下,这里是2024年苏孟乡特色旅游活动的开幕地,以“乡野慢城 、共富苏孟”为主题,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体验田园生活。 </p><p class="ql-block"> 农场入口处,一块木质招牌上刻着“兜来见山”四个字,质朴而富有诗意。步入农场,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田园风光,远处青山如黛,近处农田错落有致,深红色的红檵木与金黄的油菜花拼接成一片烂漫的色调,与蓝天交相辉映,煞是好看。整个农场,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 </p><p class="ql-block"> 漫步田园,感受慢生活。按照规划,农场内设有多个体验区,包括采摘园、共富市集和休闲步道。如果刚好赶上共富市集,当地村民摆出的自家制作的农家小吃,如麻糍、桂花糕、糖炒栗子,还有非遗手工艺品如剪纸、竹编,定让人直呼不虚此行。 </p><p class="ql-block"> 走进正在建设中即将完工的后岗村移民文化馆,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段峥嵘岁月。1957年4月1日,新安江水电站主体工程破土动工。1959年2月开始,新安江库区移民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1960年正月,淳安县杨岸村第一至第六生产队数百村民迁徙至金华国营石门农场第一大队。当时的情况是晚上动员移民,天亮了就开始搬迁。村民拖家带口,携儿带女,背着简陋的行囊,挥泪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就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迁移之路。</p><p class="ql-block"> 淳安县杨岸村是一个有着1200余年历史的古村,风光秀丽,古井甘泉,沃土良田。全村800余人,村周边农田1000多亩,每年除了自己吃的口粮还能卖给国家16万斤余粮,真正的鱼米之乡。为了国家新安江电站建设,杨岸村分为6个村庄,分别迁移安置在4县6个不同乡镇。</p><p class="ql-block"> 至1961年4月30日,迁移至石门农场的杨岸村移民隶属石门农垦场国营分场。1961年5月1日,从国营转为集体所有制并独立建队,为石门农场第十四大队,隶属石门农场集体所有制分场管理。1993年,石门农场的集体所有制大队转为乡镇管辖,十四大队划入婺城区苏孟乡,村名改为后岗村,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后岗村通过“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建成“小农庄共富工坊”,即“水库移民小微创业园”。共富工坊已完成二期厂房建设,共有厂房6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已入驻中小型企业5家,以家具成品制作、石料加工、来料加工等企业为主,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5万元,让3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每月增收6000余元。后岗村借助美丽乡村示范带,做好移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乡土美食、生态旅游的潜力进一步拓展发挥,实现村民、投资者、村集体的多方共赢。</p><p class="ql-block"> 为了抢救故乡历史,给子孙后代留存寻根问祖的依据,后岗村两委设立了后岗村移民文化馆。一幅幅照片,是历史的记录,乡情的延续,更是移民精神的闪耀,创业奋进之歌的吟唱,尽显“历经沧桑千岛春,移民难忘故乡情”的移民情怀。</p><p class="ql-block"> 走出后岗村移民文化馆,沿着农场的小径漫步,可以抵达一片静谧的湖畔。这里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偶尔有飞鸟掠过,颇有一番“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农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本是普通的农田,经过生态改造后,成为集观光、休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共富基地。 </p><p class="ql-block"> 金华开发区近年来依托“市区南延”战略,积极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打造“湖海塘商圈+南山田园”的旅游格局。兜来见山农场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农场以“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共富机制”为指引,依托金华农科院力量,以“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模式,开发金花茶赏食两用及深加工产品,打造金花茶育苗种植、生产加工、科普培训、团建研学、技术研发、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多元化产业为一体的共富基地。农场的建设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还让城市游客得以亲近自然,感受乡野慢生活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 兜来见山农场之行,不仅让我们放松了身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真正体会到了“乡野慢城品南山”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