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p class="ql-block"> 有一位老人,常常倚窗而立,黯然神伤,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呼喊着儿子:“岸英,岸英!你在哪里,你在哪里!”青山回应:他在这里,他在这里呵。他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他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被一同抓进监狱。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上午,毛岸英同志在美空炸机进行轰炸时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写的是毛主席听闻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骨归葬的艰难抉择。</p> <p class="ql-block">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通过对主席见到电报后种种表现的细节描写,深刻揭示了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是啊,他们父子聚少离多,毛主席一生戎马倥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新中国成立后,他盼望着与孩子们过一个常人的生活,也像常人一样享天伦之乐。可是朝鲜战争爆发,他毫不犹豫的送爱子赴朝作战。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盼志愿军胜利的消息,更在盼爱子凯旋的日子。可是却收到了这样的电报,这是晴天霹雳,这是燃烧的炸弹。毛主席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身影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之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怀着沉重的心情读:“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我们哽咽着,心头涌动着悲情,眼角噙满泪水。</p><p class="ql-block"> 平复一下心情,我们一起再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对儿子的深情与思念,在字里行间滚动。他的矛盾与痛苦之情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是伟大的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于是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秘书将电报记录槁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p><p class="ql-block"> 经过痛苦的抉择,毛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漫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此时,情感达到高潮:一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p> <p class="ql-block"> “签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摸着儿子的照片,轻轻呼唤着儿子的名字,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噙着泪水,响亮地,一遍又一遍读:</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是啊,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是否要把尸骨运回国内安葬,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安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父亲,他具有常人的情怀和不同于常人的胸怀。说他平凡,是因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也像所有慈爱的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说他伟大,是因为他那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我们爱戴他、怀念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