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川、甘、青、藏、滇地区平叛作战(1955年12月至1982年12月),包括四川凉(山)茂(县)西(昌)地区平叛,西藏平叛(含甘肃、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藏区)。</b></p><p class="ql-block">可分为:</p><p class="ql-block">①西藏平叛作战(含甘肃、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藏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四川凉(山)茂(县)西(昌)地区平叛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③云南(滇)地区平叛作战</p> <p class="ql-block"><b>①西藏平叛(含甘肃、青海、新疆的部分藏区)</b></p><p class="ql-block"><b>西藏的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公元1271年,元朝已将西藏纳入中央直接管辖。</b>明、清朝继续得到强化治理。</p><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b>1951年9~10月,人民解放军按协议进入拉萨,西藏和平解放。</b>和平解放前,西藏实行的是上层僧侣和贵族专政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p><p class="ql-block"><b>西藏反动上层集团的叛乱活动由来已久</b>。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就勾结外国敌对势力,企图以武力反对人民解放军进藏。对《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从来没有认真执行过。1952年又成立伪“人民会议”,提出“请求人民解放军出西藏”的反动口号,并对解放军和进藏工作人员进行经济困逼。</p><p class="ql-block">1956年4月,邻省藏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b>中央对西藏社会制度的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和极为宽容的政策</b>,耐心劝说和等待西藏地方上层统治集团主动进行改革,并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中央于1956年9月4日提出“六年不改”方针,并说六年之后是否改革,仍由西藏根据那时的情况和条件决定</b>。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从维护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既得利益出发,从根本上反对改革,要求“永远不改”。</p><p class="ql-block">达赖喇嘛1955年5月由内地返藏。随行的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等在当时的西康省藏区,策动武力对抗当地实行民主改革。西康省藏区叛乱被平息后,一些叛乱分子便窜逃西藏,在昌都地区又发动了叛乱。1957年5月,叛乱分子成立“四水六岗”叛乱武装组织。下半年,西藏地方政府给各寺庙、宗本发布密令,煽动僧侣官员反对改革,并提出“西藏独立”口号。之后叛乱活动愈演愈烈,叛乱分子武装袭击解放军兵站,袭扰道班,伏击车辆,炸毁桥梁,截断公路,甚至围攻党政机关驻地,残杀干部、战士和无辜群众。面对西藏愈来愈严峻的叛乱形势。1958年6月24日,毛主席就批示指出:<b>西藏要准备对付那里的可能的全局叛乱。只要西藏反动派敢于发动全面叛乱,那里的劳动人民就可以早日获得解放,毫无疑义。中央的方针是力求和平改革,但是如果反动分子一定要武装叛乱,就一定坚决实行武装平息叛乱。</b>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和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于7月18日向达赖转达了中央对西藏改革及叛乱武装等问题的既定方针,指出西藏地方政府对叛乱武装采取纵容的态度是错误的,要西藏地方政府改变态度。叛乱分子的叛乱活动不仅没有收敛或停止,反而向拉萨地区蔓延。7月21日,叛乱武装在拉萨以东的墨竹工卡宗争莫寺附近伏击解放军运输车辆。至此,叛乱活动发展到拉萨地区。8月27日,中共西藏工委对平息叛乱发出指示,指出<b>叛乱如果停止在局部状态,仍然坚持“六年不改”的方针,但在叛乱地区,就要通过平叛行动适当地发动和组织群众,适当地改造旧政权、削弱封建统治。局部叛乱如果发展为全面叛乱,就要坚决地、彻底地摧毁封建农奴制度,解放劳动人民。</b>到了1958年下半年,西藏反动势力在外部势力的扶持下,在山南等地建立叛乱组织和进行叛乱活动,围攻中央派驻西藏地方的工作机构,伏击人民解放军车队,杀害解放军人员,并残酷迫害爱国僧俗人士。意图一举消灭西藏军区。拉萨上空已是阴云密布。</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59年3月西藏叛乱发生后,印度接纳十四世达赖喇嘛及流亡政府,并引发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b></p> <p class="ql-block"><b>美、西方势力及印度对西藏反动势力的支持和挑动:</b></p><p class="ql-block">早在1624年起,英国等西方的传教士就从印度进入西藏地区,以传教为掩护收集各种情报,为侵略西藏做准备。<b>1888年2月,集结在藏印边境地区的英军,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b>到1890年3月17日--1893年12月,签署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中英会议藏印条款》。<b>1903年11月(光绪二十九年九月)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b>1904年8月3日侵占拉萨,对布达拉宫在内的拉萨全城进行烧杀抢劫,无数的珍宝、文物和宗教文献被劫掠一空。9月7日英方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布达拉宫签署了不平等的《拉萨条约》。<b>1914年英国单方面炮制“麦克马洪线”,将藏南地区划入英属印度</b>,英国同时推动“西藏自治”,试图削弱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p> <p class="ql-block">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独立后却继承了英国对“麦克马洪线”的主张,导致中印边界争议。1950年,英国、印度曾承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1959年3月西藏叛乱后,印度接纳达赖喇嘛及流亡政府,引发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p><p class="ql-block">美国则从1957年起开始训练藏区叛乱骨干分子为特工,将238名特工人员空投到西藏山南、纳木湖、边坝、青藏边境等地,直接参与指挥、控制和训练当地的叛乱分子。此外美国还通过空投武器装备,包括枪、炮、手榴弹、无线电台等,增强叛乱武装的作战能力。</p> <p class="ql-block"><b>西藏叛乱从根本上讲,还是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本质决定的:</b>他们代表的是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主阶级残余势力的利益。是受国际敌对势力支持和利用、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1957年7月,身为人大副委员长的十四世达赖,接受叛乱组织“四水六岗”敬献的“金宝座”,并大肆煽动叛乱活动。他不顾中央人民政府对他的规劝和挽救,直至走上策动叛乱,与国为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十曲世达赖喇嘛的本质</p><p class="ql-block">丹增嘉措是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生于1935年7月,青海湟中县人,乳名拉木登珠。三岁时被遴选为唯一的转世灵童。所以不用举行“金瓶掣签”。1940年,坐床典礼在拉萨举行。典礼结束后,经过民国政府确认,正式继位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p><p class="ql-block">达赖喇嘛在1954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职务一直保留到1964年。1964年12月17日,国务院第151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撤消达赖职务的决定》,指出:“<b>达赖在1959年发动叛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逃亡国外后,组织流亡伪政府,公布伪宪法,支持印度反动派对我国的侵略,并且积极组织和训练逃往国外的残余叛乱武装骚扰祖国边境。这一切证明他早已自绝于祖国和人民,是一个死心塌地为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作工具的叛国分子”</b>。</p><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毛主席在勤政殿接见达赖和班禅。走在主席右手边的是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走在主席左手边的是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p> <p class="ql-block">叛乱的发生:<b>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外国势力支持和唆使下,公然撕毁协议,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b>叛乱首领人物在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开会,宣称“同中央决裂,为争取西藏独立而干到底”。他们组织叛乱武装在药王山(拉萨市制高点)、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及市郊各要点构筑工事。打伤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桑颇•才旺仁增,用石头打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堪穷帕巴拉•索朗降措,还将其拴在马尾在拉萨市中心示众。叛乱分子无视中央的警告,继续进行叛乱活动。3月17日包围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机构和西藏军区机关,并对其开枪射击。<b>夜晚,达赖喇嘛在藏军的护卫下逃离拉萨,前往山南地区,而后逃亡到印度。</b>3月19日夜,叛乱分子发动了对人民解放军驻拉萨部队和中央代表机关的全面进攻。</p><p class="ql-block">全面叛乱发生当时,在拉萨的解放军只有两个步兵团,还有一个炮兵团的部分连队,再加上警卫营的人,全部也就两千人左右。两边的兵力差距巨大。西藏军区部队驻军也仅有万余人。且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工委代表张经武及管作战的王亢参谋长等首长又都在内地,军事力量非常薄弱。</p> <p class="ql-block">叛乱发生后的应对准备:</p><p class="ql-block">西藏全面叛乱发生后,<b>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作出了两个重要决定:一是人民解放军要把叛乱彻底平息;二是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让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来行使西藏地方政府的职权。</b></p><p class="ql-block">当时在拉萨的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的负责人是工委副书记、军区政委谭冠三,还有工委副书记周仁山,以及军区副司令员邓少东、副政委詹化雨等人。</p><p class="ql-block">在军区快速调兵增援的同时,驻拉萨的部队想办法要把敌人困住,等主力部队赶到后一块儿消灭。驻藏人民解放军在军区政委谭冠三会同调来不久的邓少东副司令员、詹化雨副政委的指挥下,对叛乱武装实施反击作战。</p><p class="ql-block">3月18日,西藏军区出动了一支特种兵突击队进入拉萨地区进行重点作战。叛乱势力自以为是在早早的做好防备,没料到就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p> <p class="ql-block">拉萨市的平叛作战:</p><p class="ql-block">3月20日凌晨军区政委谭冠三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当天10点进行反击,攻击部队是西藏军区的10个步兵连,还有一个炮兵团,10时许,面对城内叛匪的多方进逼,军区谭冠三政委“打”的命令。一声令下后,第308炮兵团3发试射的炮弹就准确落在药王山顶的圆形碉堡上,瞬间把这个叛军指挥所炸飞。随后的一小时炮击,山上所有碉堡、战壕几乎都未及开火即被摧毁。11时许解放军一个连向药王山冲击,一个小时后未遇抵抗即登上山顶,发现藏军除被炸毙外已全部作乌兽散。市区的制高点‘药王山’被拿下,摧毁了叛乱武装指挥部也切断了各个地方的联系。又对叛乱武装进行了迂回包围,经过近两天两夜的激战,在22日黎明的时候,拉萨市区的叛乱被成功粉碎了。大昭寺、布达拉宫、哲蚌寺的叛乱武装一个接一个地放下武器投降了。人民解放军只用了千余人的兵力,就打死、打伤、俘虏了叛匪5300多人,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月22日晨解放军围攻布达拉宫,成为摧毀城内叛乱精神支柱的关键。这座雄伟建筑倚山而建,相对高度三百米,也是全城的一个制高点,盘踞其中的藏军继续顽抗,被我炮兵从拉萨河北岸用小弹头对准布达拉宫窗户精准射击。达到既有效消灭叛匪又保护古建筑的目的,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战斗,布达拉宫内800余名叛乱分子,于22日9时挂出白旗,一个个走下山来投降。布达拉宫经搜索发现,还有各种枪械2500支,这个达赖居住的宗教圣殿实际上成了军械库。 随着布达拉宫的攻克,全城叛匪相断缴械投降。</p> <p class="ql-block"><b>按照中央军委3月20号下的命令:第54军军长丁盛和政委谢家祥组成“丁指”指挥所,带着步兵第134师、步兵第11师,从青藏公路火速进藏,负责拉萨地区的平叛;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黄新廷和西藏军区副政委王其梅组成了“黄指”指挥所,带领步兵第130师以及步兵第162团沿着川藏公路火速进藏,执行昌都地区的平叛;昆明军区步兵第42师政委成泽民、副师长张兴佐组织了个指挥所,带着步兵第126团进藏到盐井地区,执行盐井他区的平叛任务。</b></p> <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21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在西藏平息叛乱中实现民主改革的若干政策问题》的指示,指出因西藏地方政府已经撕毁“十七条协议”,叛变祖国,发动西藏的全面叛乱,使中央原来决定的六年不改革的方针自然不能再继续执行下去。<b>中央认为:“在这次平息叛乱的战争中,必须同时坚决地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以便彻底解放藏族人民群众,引导西藏地区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提出了边平叛边改革、先叛先改、后叛后改、未叛地区暂时缓改的方针。中央明确指出,民主改革要“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对没有叛乱的农奴主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依靠劳动人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农奴制度。改革中要充分照顾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继承和发扬藏族的优秀文化”。</b></p><p class="ql-block"><b>3月23号,西藏军区奉命撤销了拉萨市政府(朗子厦),成立了拉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b></p><p class="ql-block">3 月 26 日,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从北京回到拉萨后,由他来统一负责全区平叛作战的指挥。</p><p class="ql-block"><b>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班禅额尔德尼副主任委员来代理,帕巴拉·格列朗杰为副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标志着在西藏延续了700多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彻底灭亡。</b></p> <p class="ql-block">整个平叛的过程能概括成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1、平叛的第一阶段:1959年四月拉萨地区的叛乱就平息了、山南地区是叛乱武装的个“根据地”。叛乱武装有9000多人,经过20天的围剿歼灭,又经过两个多月的清剿,到1959年年底,山南地区叛乱武装也都肃清了。昌都、盐井地区成规模的叛乱也给平息了。西藏超过60%的叛乱武装都被消灭了。平叛部队掌控了全区的主要城镇,还有川藏、青藏这两条交通干线,解放军还进驻了大部分的边防重要地点,为顺利地开展民主改革垫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2、平叛的第二阶段:</p><p class="ql-block">1960年经过六次较大的平叛作战,剩下青海和西藏交界的唐古拉山高寒牧区,叛乱武装盘踞在那儿有五千多人,很有一定的战斗力。平叛部队于5月5日完成了战役合围。接着空军派出轰炸机,不停地对叛乱分子进行轰炸和扫射。地面部队控制重要地点,不让敌人逃脱。步兵、骑兵分路向叛乱进攻,给敌以毁灭性打击。到1960年年未只剩下千余人零零散散的叛乱分子,走投无路,到处逃窜。整个地区叛乱基本平息了,民主改革在全区也普遍展开。</p><p class="ql-block">3、除墨脱地区因交通不便,又挨着“麦克马洪线”,按照总参指示暂不进去剿匪外,其它地区平叛都结束了。共消灭2132个叛乱分子。1962年3月,西藏整个地区平息叛乱的工作圆满完成。在三年的平叛作战中,总共击毙、击伤、俘虏、骨干以及坚决分子2.3万人。劝降、投降的叛乱分子全区被也有数万人。还抓获美国中央情报局派来的空降特务25名。在平叛的三年里,解放军官兵总共牺牲了1551人;负伤的有1987人。</p><p class="ql-block">西藏全区叛乱被平息后,进藏平叛的第11师划入西藏军区,西藏军区的兵力达到五万余人。各地区军分区也被建立起来。边防部队也全面进驻到中印、中尼、中不、中锡、中缅边境的区域,设立哨所,正常巡逻。西藏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又扭转了过去有边无防的状况。其余进藏平叛的部队,陆续撤回内地。到1962年3月西藏的民主改革也基本完成,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西藏平叛作战也成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1955年以来,川、甘、青藏族聚居区上层反动分子就多次举行武装叛乱。1958年前后,四川甘孜、青海方面的叛匪不断向西藏昌都地区、拉萨方向流动。这一年,设在印度噶伦堡的叛乱活动组织指挥部成立了“西藏自由同盟”、“西藏福利协会”等反动组织,并出版了反共、叛国的《西藏境报》,不断偷运进藏散发,进行反动宣传。美国特务以噶伦堡为基地,与西藏的反动上层及叛乱分子串通一气,策划在西藏发动武装叛乱。</p> <p class="ql-block"><b>平息甘南回族两次反革命叛乱。</b></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是在1956年初</b>,甘、青交界的回族少数民族中的反动分子,组织武装叛乱,解放军步兵第11师33团两个营、一个山炮连会同师侦察连,奉命于6月11日从临夏进入甘南,与骑兵第一团,73团一同平叛。击毙回民暴徒298人。 </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是1958年春,甘南再度发生大规模武装叛乱,</b>参加叛乱的回族暴徒人数一度高达数万人。步兵第11师3月18日进入甘南平叛。8月,临夏地区的回族反革命分子,策动临夏、永靖、和政等96个乡叛乱,在第11师副师长王根发指挥下,击退回族叛匪多次进攻。25日,步兵第134师奉命增援11师,击毙暴徒3268人,击伤2302人,捕俘4464人。至同年11月,基本平定叛乱。 </p> <p class="ql-block"><b>平息甘南藏区叛乱</b></p><p class="ql-block"> 1958年春,甘南临潭县藏族居住区,在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反动集团的策划下,与特务分子相勾结,3月18日反动分子在车巴沟、扎尕那组成反动武装,针对我派驻藏区工作代表,狂叫要“赶走共产党,消灭解放军,不要人民政府,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并裹胁不少群众参加,迅速发展到2.9万余人,枪1.7万余枝。4月18日,在青海省以黄南州原州长夏日仓、海南州原政协副主席占德尔为首的煽动策划下,也发动叛乱。至6月上旬,已波及到循化、同仁、尖扎、泽库、蒙旗、共和、忠德、贵南、同德、兴海等10个县,形成解放以后人数最多,活动最猖獗的一次叛乱。公然提出要建立“大藏旗王国”。叛匪活动十分疯狂残暴,大肆屠杀我各族干部、积极分子和不愿意参加叛乱的群众。抢劫贸易公司,烧毁房屋,破坏交通,围攻州、县政府,攻击机关守点分队。叛乱分子虽然是落后的部落武装,可是它有长期武装斗争的经验,又有美、蒋特务的支持,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极大的残暴性。对甘南地区的叛匪的平叛作战,以甘肃省军区、甘南军分区为主,先后调集骑1师,步兵第11师、62师,独立步兵1团、2团,骑兵1、3团,工兵团,3个汽车团等部队进入。该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使叛匪有很大的生存回旋余地。所以我难以集中兵力聚歼,导致了平叛斗争的反复性和长期性。叛乱分子打着“保族”、“保教”的幌子,对群众进行欺骗宣传,达到反革命叛乱的目的。<b>平叛斗争既是阶级斗争,又要执行民族政策;既要坚持军事打击,又要做好争取群众的工作。到年未最终平息了此次叛乱。</b></p> <p class="ql-block"><b><u>②四川凉山、茂县、西昌地区平叛,</u></b></p><p class="ql-block">成都军区大事记记载:1955年12月至1961年12月,成都军区部队在康定、茂县、凉山、西昌等地区实施平叛作战,历经大小战斗万余次,歼敌14.5万余人,解放军付岀伤亡近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平叛作战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b>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平叛:</b></p><p class="ql-block">四川凉山的彝族聚集地在1955年开始实行民主改革。改革中尽可能地照顾到彝族上层的利益。有一些利益受损的奴隶主,就开始反对民主改革,仇恨人民政府,发动武装叛乱。首先发生叛乱的是在凉山北部的普雄镇。</p><p class="ql-block">1955年12月24日凌晨,普雄一些彝族奴隶主发动武装叛乱,对外宣称有10万支枪,袭击民主改革工作队,残杀工作人员。随后聚集叛匪2500余人,12月28日凌晨,向越西县城发起进攻。县城中仅有的少量公安部队与叛匪展开了巷战。将冲到了距县机关只有百余米地方的叛匪击退,叛乱迅速辐射到了整个凉山地区。12月31日上午,凉山军分区首先对普雄的叛匪发起攻击。叛匪立刻垮了下来,部分跑进了丛林中,拼死抵抗。一夜的激战后,解放军歼灭叛匪796人。到了1956年1月1日,平叛部队又展开对叛匪的攻击,先后歼敌1630人。约有2237匪徒投降。</p><p class="ql-block">凉山地区的平叛是和民主改革同时进行的,成都军区在四川境内抽调1723名军官,组成250个民主改革工作队,他们既是工作队,又是宣传队,更是战斗队,到1958年3月民主改革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川甘孜州藏区的平叛:</b></p><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甘孜州开始的民主改革,封建农奴主认为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2月15日,以色达县大头人仁真顿珠为首的封建农奴主打响藏区武装叛乱第一枪,进攻驻色达县解放军、县工委工作组,进而围攻县城。此后各地相继发生叛乱,蔓延到全州20个县、77个区。叛乱发生后,平部队陆续进入甘孜州开展平叛作战,对叛乱武装实施重点打击。</p><p class="ql-block">1956年4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四川彝族和藏族地区反革命叛乱情况的通报》,明确指出了叛乱的性质是“反革命叛乱”。7月24日,周恩来总理向在京的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传达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b>对叛乱问题,要求采取“停战和谈”方针和“一个不杀”的政策,继续贯彻和平、协商改革的方针</b>。充分表现了党对和平改革的诚意和决心,也表现了党对民族上层的宽阔政治胸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川绰斯甲县平叛:</b></p><p class="ql-block">1956年3月13日,四川省绰斯甲县(1960年撤消并人金川、壤塘县)上寨地区以昌旺洛为首,纠集土兵600余,袭击民改工作队,伏击驻军,串联大石沟、日格里、森达等地300余众,围困伊冬、石不寨守点部队和民改工作团,残杀民改干部30余人,在全县9个乡发动了武装叛乱。参叛分子达1100余人。</p><p class="ql-block">四川省茂县军分区集结一团兵力,组建绰斯甲前线指挥部,于3月19日投入武装平叛。25日前线指挥部及平叛部队抵伊里,攻占日古梁子。26日直插叛区。30日夜袭伊冬。4月2日,在石五沟、扎根河等地西南山林展开围剿,以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大小寨首领陆续归降。4月15日聚歼叛匪300余人。历时20余天,于1956年4月20日平叛作战结束。</p> <p class="ql-block"><b>③云南(滇)地区平叛作战</b></p><p class="ql-block"><b>1975年云南沙甸回族叛乱</b></p><p class="ql-block"><b>云南沙甸回族叛乱,发生于1975年,是一起极端宗教分子谋求民族独立的事件。</b>沙甸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鸡街公社一个回族聚居的生产大队(镇)。有回族1578户,7549人。在“文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煽动,一些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强行关闭清真寺,查抄焚毁伊斯兰典籍。引起了回族群众的强烈不满。民族宗教矛盾不断激化,一些外部势力也散布谣言,趁机煽动民族情绪。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派出的宣传队进入沙甸,试图通过政治攻势的手段解决问题。宣传队逐户搜查、强行关押外来避难人员,并进行吊打批斗,更激起了一些回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p><p class="ql-block">叛乱过程:一些极端宗教分子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其政治目的。1975年7月29日至8月4日,叛乱在沙甸及其周边回族村落爆发。当地人民群众财物被抢、451间房屋被毁,经济损失巨大。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冲突的升级为武装对抗:他们成立“沙甸回民兵团指挥部”与宣传队对抗。后在开远、蒙自、建水等地抢夺军队枪支,并出现了严重的武斗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失控的局面,党和政府是性为叛乱,采取了军事平息手段予以平息。</p><p class="ql-block">平叛作战结果:平叛部队决定动用重火力。152毫米加榴炮被调往前线,对叛乱分子据点进行猛烈轰击。炮声隆隆,叛乱分子纷纷倒下。同时,平叛部队还通过广播通知村民撤离,以避免伤害。有大量人员自願的撤离出危险区域。叛乱分子3000余人被击毙,大量平民在战乱中丧生或受伤。叛乱期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解放军也有部分的人员伤亡。(具体数字因不同来源而有差异)</p><p class="ql-block"><b>叛乱平息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了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关注和处理,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b></p> <p class="ql-block"><b>1955年以来发生在川、甘、青、藏、滇地区的平叛作战,同时伴随着这些地区的民主改革。</b></p><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31日,<b>中央批示:目前西藏地区的任务是,结合平息叛乱的斗争,采取边打边改的方法,完成全区的民主改革。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以“三反”(反叛乱、反乌拉(服劳役的农奴)、反奴役)“双减”(减租、减息)为内容;第二步,以实行分配土地为内容。西藏工委在之后的两年中,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带领广大藏族群众,完成了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b></p><p class="ql-block">1959年9月,西藏工委《关于牧区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b>牧区工作好坏的标志,是以牧业经济是否得到了发展、牧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为准绳。</b></p><p class="ql-block"><b>寺院的民主改革采取了更加慎重的政策</b>。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寺院上层僧侣是三大领主之一。寺庙占有整个西藏1/3以上的土地和牧场、牲畜,拥有大量的农奴和奴隶。有些寺庙甚至成为叛乱的窝点。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b>民主改革中,根据“政治统一,信仰自由,政教分离”的原则,严格区分宗教信仰与封建特权、封建剥削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凡属封建性质的,予以废除,实行政教分离。</b>对于参叛的寺庙,首先发动群众彻底清查隐藏在寺庙中的叛乱组织和叛匪残余。之后没收寺庙和僧侣的土地、牧场和其他生产资料,债务、乌拉差役等封建特权一律废除。</p><p class="ql-block"><b>要求所有寺庙必须爱国守法,不得违反国家的政策法令和干涉政府的行政事宜;不得私藏枪支;不得强迫群众当喇嘛,群众有当喇嘛的自由,喇嘛也有还俗的自由。</b>对寺庙财产,可由寺庙僧众组织管理委员会民主管理,取消寺庙间的隶属关系。强调在平叛中,要注意保护名山大寺和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b>1959年底,60%的叛乱武装被歼灭。到1960年10月,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基本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实现西藏社会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至。1961年底,全部肃清了西藏境内的残余叛乱武装,取得了西藏平叛的最后胜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