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夜市

新泉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市就是夜间集市贸易,世代各有不同含义,我说的是九十年代的夜市,那时国企改革催生大量下岗工人,夜市成为再就业重要渠道,夜市由下岗职工自发形成,涵盖小吃、服装、日用品。那些年小吃摊摆满大街两旁和空地,仅凭简单的塑料桌椅就做起了生意,啤酒、烧烤、小菜(花生米、炸大豆、豆腐丝等),街上充满烟火气,你高兴,我乐意,夜市生活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夜市最红火的时候,涿鹿轩辕路口四面摆满了桌椅,轩辕大厦对面还是空地,也是桌椅占满了每一寸土地,傍晚已经摆开战场,摆摊的需要提前占据领地,从路口向四个方向延伸,也有数百米,消夏“吃地摊”的人们你来我往,充满喧嚣,胜过农村赶大集。请人吃地摊成为一种风气,散步持别要注意远离地摊,若遇半醉的熟人,被抓去灌酒,抵挡不住盛情,不得不结束散步,弄了个不醉不归。也不知道为何那时人们肚量特别大,放下晚餐的筷子和白酒杯,立刻转战地摊去喝扎啤、瓶啤,一大杯啤酒下肚只是开始,嚼着毛豆、花生米和烤串,喝了一杯又一杯,往往喝到午夜12点,还不回去歇息,远远还能听到有人吼着嗓子在吹牛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市也是社交场所,人们有着不一样的人际互动关系,摊主与熟客的寒暄、陌生人因美食引发的攀谈,构建短暂却温暖的社交,充满熟人社会的甜蜜。夜市的小吃是地域文化的味觉符号,烤串的烟火气,小菜的五味,桶装的扎啤,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成为特定时代的味觉回味。几块一盘的小菜,西瓜按牙卖,将物资匮乏期的消费满足感凝固为集体记忆。人们怀念“房租低廉、机会遍地”的九十年代,下岗潮中夜市带来生存希望,怀旧背后,是对社会转型期“低门槛、高流动性”时代的追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开放后,夜市盛行与市场经济崛起同步,发展轨迹可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折射出时代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变迁的印迹。1978-1984年萌芽试点,成为计划经济夹缝中的星星之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经济合法化,但夜市尚未形成规模。1980年,温州出现首个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成为夜间消费雏形,沿海开放城市先行一步,主要销售日用品和小吃,如喇叭裤、蛤蟆镜、冰棍、酸梅汤一类。1985-1999年爆发繁荣,是夜市全民参与的“黄金时期”,各地政府将夜市作为拉动内需抓手,重庆、成都出现“夜市一条街”,甚至形成“夜市经济开发区”。2000年后开始转型分化,夜市纷纷因占道经营、卫生问题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夜间经济集聚区”,政策从“放任自流”转向“规划引导”,传统夜市再也不见踪迹。夜市见证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国营百货”到“地摊经济”,管理从“取缔”到“疏导”,推动了城市治理理念转变。改革开放后,夜市盛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从下岗工人的三轮车到智慧化管理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夜市不仅是买卖场所,更是改革开放的“烟火气”与“人情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