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宁德瑞云寺随拍

茶友

<p class="ql-block">福建宁德市瑞云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宋宣和三年(1121)重修,清末扩建。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寺内有一尊国宝级的镇寺之宝,千年红豆杉圆木名师雕刻的高约5~6米的观音菩萨立像。寺内还有千年银杏树、270年铁树、120年罗汉松各1株,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瑞云寺不仅免费向游客开放,游客若想烧香祈福,寺院还免费提供三注香,并且还有免费小点心。佛法不离人间觉,功德无量。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不二法门”是佛家用语,原指修行者通过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直接契入究竟真理的修行方法。它强调唯一性和绝对性,摒弃善恶、有无、生死涅槃等分别与对待,达到一种绝对平等的真理。</p><p class="ql-block">“不二” 意味着否定一切二元对立,摒弃诸如善恶、有无、生死涅槃等分别与对待;“法门” 则是修行的方法与路径。</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不二法门”是一个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佛教概念,它强调了真理的唯一性和绝对性,同时也体现了佛教对于事物本质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在佛教修行中,“不二法门”被视为抵达解脱彼岸的关键路径。</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教义中的“不二法门”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精髓,更是引领修行者抵达解脱彼岸的关键路径。</p> <p class="ql-block">白墙上黑字“晋代古刹”提示本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院大门到大雄宝殿前有两个门洞,分别有“从闻思修”和“入三摩地”两佛教修行用语。</p><p class="ql-block">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论,指通过“闻慧、思慧、修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最终达到专注无碍的禅定境界(三摩地)。‌这一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是佛学修持的系统路径,也是明心见性的关键步骤。‌</p><p class="ql-block"> 闻‌:指通过听讲佛经、阅读典籍等方式获取佛法知识,形成初步认知基础。</p><p class="ql-block">‌ 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辨析与内化,破除疑惑并建立正知正见。</p><p class="ql-block">‌ 修‌:通过禅观实践修正心性,超越感官执著与分别心,实现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梵语“三摩地”(Samādhi)意为“定”或“等持”,是脱离妄念、心注一境的深层禅定状态。《楞严经》指出,只有通过闻思修的系统修行,才能破除五蕴障碍,最终证得“寂灭现前”的涅槃境界。</p> <p class="ql-block">梵语“三摩地”(Samādhi)意为“定”或“等持”,是脱离妄念、心注一境的深层禅定状态。《楞严经》指出,只有通过闻思修的系统修行,才能破除五蕴障碍,最终证得“寂灭现前”的涅槃境界。</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的镇寺之宝,千年红豆杉圆木名师雕刻的观音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 为尊者讳,不敢拍摄正面,又手痒难耐,拍二张侧面照。如有冒犯圣像敬请宽恕小民无知。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千年红豆杉的主干雕刻观音菩萨立像,其它小枝也雕刻了观音堂内四周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1000年前种下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270年铁树</p> <p class="ql-block">120年罗汉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