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之三—蓝田

大漠胡杨

<p class="ql-block">蓝田,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东南以秦岭为界,与商洛市相接;西以库峪河为界,与长安区、灞桥区毗邻;北以骊山为界,与临潼、渭南接壤。</p> 蓝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境内212万年前的上陈遗址,是东北亚最早人类活动遗址,比此前公认的中国境内最早原始人类“元谋人”还要早42万年。蓝田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华胥的故里。 <p class="ql-block">蓝田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各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为秦岭北麓延伸地带,东部为骊山南麓沟壑区,中、西部川原相间,灞河、浐河等重要河流贯穿蓝田境,蓝田地貌类型分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塬、黄土丘陵、秦岭山地。海拔最高2449米,县城海拔469米。山、岭占蓝田县土地面积的80.4%。</p> 战国时期秦献公六年(前379年),始置蓝田县,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县出美玉,故名蓝田 ,是西安市辖县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县。 蓝田自古据秦楚大道,有“三辅要冲”之称,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古代把起自长安,经蓝田、商州,河南内乡、邓州之到湖北襄阳武汉的交通要道称作武关道,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道路。 蓝关古道,位于蓝田境内30余公里的秦岭北麓。蓝关古道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是军事、交通、商业的重要枢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笔下苍凉而悲怆的这句诗,让蓝关古道名扬天下。 白鹿原,位于长安、灞桥、蓝田两区一县的灞河、浐河之间。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 白鹿原长25公里,宽6~9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因传说周平王迁都洛阳途中,曾见原上有白鹿游弋而得名。汉文帝灞陵位于塬上,故亦称灞陵原。又因居灞水(灞河)之上,故古代又称灞上。 1993年,著名作家陈忠实以蓝田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细腻地描绘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历时六年创作完成《白鹿原》,荣获矛盾文学奖,从而使白鹿原名声远扬。 葛牌古镇,位于蓝田县东南部,辋峪河上游,距蓝田县城48公里,属秦岭山区,为革命老根据地。 葛牌古镇地处秦岭深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纯朴。 一九三五年二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徐宝珊、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领下,长征入陕,红军突进葛牌镇全歼围敌之后,成立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现保留有“红25军军部旧址”、“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水陆庵,位于蓝田县普化镇河湾口村 ,为六朝名刹,庵内有古代彩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水陆庵原是悟真寺的水陆殿,是当时举行“水陆大斋”“水陆道场”的重要场所。明朝时,秦藩王朱怀埢用了五年多的时间,修为家庙。水陆庵大雄宝殿保存下来的3700余尊泥塑,被喻为“壁塑瑰宝”。 它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帝有青山耸立,周有河水环流,故称水陆庵。 水陆庵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有5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厢房13间,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古朴。 隋唐时,水陆庵本是的悟真寺内的水陆殿。 唐朝时,水陆庵达鼎盛时期,最多有1000僧众。宋代至元朝,水陆庵悟真寺开始走向衰落。明代嘉靖年间,秦藩王朱怀埢用五年时间修复,水陆庵被评为圣地,出现大量彩塑。历经后世不断修复,至今保存有3700余尊泥塑,因此素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 辋川,位于中部偏南,距县城15千米。因辋河水流潺湲,波纹旋转如辋,故名辋川。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在辋川,整理诗稿,会友参禅。 王维手植银杏,位于蓝田县辋川镇白家坪鹿苑寺,树高20米、胸围5.20米,树龄约1300年。据《蓝田县志》:“文杏馆遗址在寺门东,今有银杏一株,相传摩诘手植。” 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蓝田县蓝桥镇,距西安市45公里,属玉山体系中的一座人文名山,主峰玉皇顶高2239米。相传因王顺担土葬母,孝感动天,后得道成仙,而得名王顺山,又有“天下第一孝山”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