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珠玑巷,中华文化驿站</p><p class="ql-block"> 珠玑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沙水村。最初,这条小巷只有从现南门楼石塔至双龙桥桥这一段,长约二百米。后来随着大庚岭路的开凿建成,珠玑巷日趋繁荣,逐渐延伸。如今的珠玑巷由“三桥三街”构成,从南至北依次为驷马桥、珠玑街、双龙桥、棋盘街、马仔街、凤凰桥,全长1500多米、宽4米左右,路两旁用灰白色花岗岩条石、中间用白黄褐青等色鹅卵石铺砌而成。</p><p class="ql-block"> 珠玑巷,最初只是一个散居着几户人家的不起眼儿的小村落,唐宋时期进入鼎盛,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唐宝历年间改为现名。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有“广东徐霞客”之誉,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①的屈大钧在《广东新语》卷二中说:“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张昌,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祖上是唐朝名相张九龄。居住在敬宗巷的张家,人兴财旺、七世同堂,几百口人和睦相处,是远近闻名、人人称颂的长寿孝义之家,被誉为“天下第一家”。825年(唐宝历元年),朝廷为表彰张昌行孝重义,赐其“珠玑绦环”。826年(唐宝历元年),唐敬宗李湛驾崩,敬宗巷人为避讳唐敬宗的庙谥,并深记唐敬宗赐张家珠玑绦环之恩,将敬宗巷更名为“珠玑巷”。从北宋到明清,曾先后改称“沙水村”“沙水墟”“沙水驿”“沙水铺”“沙角巡检司”“沙水镇”等名。②后恢复珠玑巷称谓。</p><p class="ql-block"> 716年(唐开元四年)至719年(唐开元七年),时任门下省左拾遗的张九龄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宰相姚崇不满,去官归养,回到家乡。路过大庚岭时,张九龄发现早在秦时开辟的山路历经战乱的破坏和岁月的侵蚀,已经损毁严重,不堪行走,更不适于商旅运输,就向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称大庚岭路建成后,不但“海外诸国,日以通商”,岭南的“齿革羽毛”“鱼盐蜃蛤”也可以运到中原,这样“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③唐玄宗闻听大喜,下诏命张九龄负责此项工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古道“天堑变通途”,曾经“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峭险峻绝”“人苦峻极”的“岭东废路”,变成一条宽一丈余、长三十多华里,可并行两辆马车、两旁遍植梅花的山间大道,“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一派“商旅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大词人苏轼曾说:“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④后人赞道:“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p><p class="ql-block"> 大庚岭路建成后,“枕楚跨粤,南北咽喉”的珠玑巷,得天时之机,获地理之利,商贸繁华、夹道成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成为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以及迁客、流民、贬官向南迁徙的歇脚处,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为江广襟喉,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皆取道于斯”。⑤商运的兴起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极盛时期,珠玑巷茶楼酒肆人满为患、客栈饭馆人声鼎沸,沙水湖上楼亭歌榭笙歌夜夜、珠玑巷里车水马龙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 从盛唐开元始,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珠玑巷也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驿站,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大庚岭路载着珠玑巷兴旺了一千多年。明代御史、诗人黄公辅的《过沙水珠玑村》赞曰:“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清代郡守、举人杨庭桂则在《南还日记》里描写了珠玑巷的繁荣景象:古道上行人熙来攘往,集市上人声喧哗鼎沸,……走起路来如蚂蚁般迟缓。</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当年的风貌依稀可辨,巷内现有居民二十多姓,三百二十多户,一千四百多人,民俗纯朴,民情淳厚,有“广东第一巷”之称。古巷曲直有致,弯凸自然,古榕遮天蔽日,状如冠盖。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云际会、岁月更迭,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环境氛围。古巷两旁古楼、古塔、古祠、古桥等文物古迹犹存;民居、祠堂、店铺、商号鳞次栉比,构成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岭南拓荒者的精神故里,“广府百姓源流地,中原文化承传乡。”</p> <p class="ql-block"> 珠玑巷最南端的驷马桥,是珠玑巷的起点。驷马桥,又称“沙水桥”,坐落在珠玑古巷南门楼约百余米处。最初的驷马桥建于1216年(宋嘉定九年),已经损毁。如今这座桥为后建的单拱砖混结构桥,全长十三点八米,宽五点四米。</p><p class="ql-block"> 过了驷马桥,是两座大型花岗岩雕塑。一座名为“开辟烟瘴万代彰”。以唐至清代,尤其是“靖康之難”和“宋元战乱”期间,大批珠玑巷人南迁珠江三角洲的事件为历史背景,形象地再现了南宋初年,珠玑巷士民因避“胡妃之祸”,贡生罗贵以“竹筏扁舟拓南疆”的坚强意志,带领三十三姓、九十七人,乘坐竹筏于浈水,漂流千里,或在清远上岸,或于三水(今清远连州市三水瑶族乡)寻舍,或至新会(江门市新会区)定居,或到南海九江(今佛山市南海区)大洋湾登陸的场景。歌颂了这些南迁氏族,在北江、珠江、西江流域登陆后,分别择居各地,传播中原文化、发展当地经济的史实。另一座为“南疆拓荒扬四海”。以千百年來,数以万计的珠玑巷人,从珠玑巷迁徙到国内数十个市县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历史背景,形象地再现了唐宋以来至清代,珠玑巷先民因天灾兵燹,或为寻找新的家园,千里跋涉,南徒珠江三角洲的情形。歌颂了珠玑巷迁民作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者和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为发展岭南经济文化乃至昌兴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雕塑北面数十米处,是一座硅门牌坊。此牌坊建成于1995年10月,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精心设计,通体高约十米,选用南雄特有的红硅石石砖砌筑,典雅庄重,气势雄伟。拱门上镌刻着“珠玑古巷”四个金色阴文大字,上层为空心凉亭,重檐高峭。选用红硅石作为建筑材料,以“硅”喻“归”,牌坊的大口套前面南门楼的小口正好组成一个回家的“回”字,意喻欢迎广大珠玑后裔回归家乡,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 过了硅门牌坊,就是南门楼。南门楼,位于珠玑古巷南端入口处,曾是珠玑巷的南大门,珠玑巷标志性建筑之一,古色古香,庄重大气。该楼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民间捐款修建。整座门楼三层,高九点五米,宽七点七米,进深三点二米;拱门宽三点五米,高三点五米,门洞右侧墙里建有登楼石阶。其楼基为麻石所砌,上半部为青砖砌筑,顶部朱红柱,中间高两边低双层楼顶,覆盖绿色琉璃瓦。1927年,重新修葺南门楼时,在楼门上方嵌镶两块褐色石刻,一块镌刻着“珠玑古巷”四个阳文大字,另一块镌刻着“祖宗故居”四个阳文大字。</p> <p class="ql-block"> 南门楼西侧是“胡妃纪念馆”,南门楼北侧钟氏宗祠大门南建有贵妃塔,双龙桥西侧为胡妃广场。一条古巷里竟然有三处古今建筑物与一个妃子有关,可见这个人在珠玑巷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胡贵妃是南宋度宗赵禥的妃子,因“胡妃之祸”投井身亡。据《宋史·贾似道传》记载:咸淳八年,明堂礼成,祀景灵宫。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父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官。……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史,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定门。帝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妃为尼。</p><p class="ql-block"> 胡贵妃削发为尼后,离庵出逃,流落民间,被南雄珠玑巷富商黄恒泰收留,二人相濡以沫,恩恩爱爱。胡贵妃走后,度宗颇为思念,密令兵部尚书张英贵缉访,杳无音讯。适逢黄恒泰家丁刘庄因受主人责罚,背主出逃后把胡妃事泄出。消息传到兵部,张英贵遂派兵缉拿。一时间,珠玑巷乌云密布,刀光剑影,人们恐慌万状,史称“胡妃之乱”。珠玑巷村民恐遭祸延,纷纷外逃。胡妃不愿连累乡亲,毅然投井自尽。</p><p class="ql-block"> 珠玑巷人为纪念胡贵妃舍己救人的精神,在井上建一七层石塔以志纪念。贵妃塔,又称“珠玑巷石塔”,建于1275年(南宋徳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崖山海战,南宋灭亡,元军度梅岭入岭南,贵妃塔毁于战火。1350年(元至正十年),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建新塔。新塔为实心石塔,是广东省现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石塔。石塔为平面八角形,共七层,用十七块红色砂质岩雕刻成形,垒叠而成,通高三点三六米,塔身刻有三十六尊罗汉浮雕,叠建于一口四方古并之上。第一层为莲花座,八角塔身,高零点五九米,身面刻有浮雕金刚、力士像和“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至正庚寅孟冬纪”等文字。第二至四层均为莲花座,八角塔身,面刻有佛龛和佛像。其中,第二层高零点三八米;第三层高零点四米;第四层高零点四米。第五层高零点三米,为莲花座,鼓形身,并阴刻有人头像和莲花图。第六层高零点四米,为覆莲座,八角形身,面刻浮雕佛像。第七层高零点三五米,莲花座,鼓形身。塔刹为葫芦形,高零点三米。“文命”时,当地群众为保护石塔不被损毁,曾被拆下收藏,致使部分塔身丢失。当代诗人韦丘赞曰:“寻根古巷数珠玑,石塔胡妃孰可稽。溯远追源南徙恨,南疆活血泽芳菲。”</p><p class="ql-block"> 胡妃纪念馆,又称“胡妃庙”“胡妃殿”,占地面积两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一千九百八十平方米,1995年7月奠基,1998年7月竣工。馆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庭院中间有一影壁,正面镌刻着有关胡妃故事的碑文,背面镌刻着胡妃故事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胡妃广场位于沙水湖畔。广场上,竖立着一座高三点二米的汉白玉胡妃雕像。黑色花岗岩基座上镌刻的“胡妃像”三个白色阴文大字,是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珠玑巷人南迁后裔欧初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位于整条珠玑古巷的中心点,横跨沙水湖,是连接珠玑巷珠玑街与棋盘街的通道。双龙桥,始建于1216年(宋嘉定九年),原为大马石单拱砖混结构的石拱桥。1995年,珠玑巷南迁后裔在拓建沙水湖时改石拱桥为钢筋水泥桥。新桥,高四点三米,长三十八点八米,宽五点四米,呈扁椭圆形横卧在沙水湖上,既古朴庄重,又典雅灵秀。桥中间有二十一级台阶供步行,两侧可走单车、摩托车。</p><p class="ql-block"> 珠玑巷人,称最初的早期的石拱桥为“小桥”,称新建的钢筋水泥桥为“大桥”。他们借用当代作家康默的散文《老家的两座桥》中的话,稍加改动道:“有了小桥,路不再断,有了大桥,家不再远。走过小桥,看脚下诗和远方;跨过大桥,看湖上烟波茫茫。”</p><p class="ql-block"> 双龙桥西侧有一株一千一百多年树龄的“千年古榕”。这株雅榕中的“老寿星”,历经千余年的风吹雨打,依然枝繁叶茂、苍翠盎然。巨大粗壮的树身上,悬挂着千万条人们祈福的红色丝带,仿佛给古树穿上了红色的裙装。树下,一块斑驳的巨石上依稀可见“千年古榕”四个红色阴文大字。</p><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9日,这株见证了珠玑巷沧海桑田、新桃旧符的古榕树在狂风暴雨中轰然倾倒在沙水湖畔。经过园林专家和珠玑巷人的共同努力,5月22日,古榕重新在它深爱着的土地上“站立”起来,以崭新的姿态迎接踏巷寻根的游子和参观游览的中外游人。一块矗立在古榕树下的红色大理石《千年古榕抢救碑记》,记录了当年抢救古榕的经过。</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珠玑巷还有树龄五百年、三百年、二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不等的雅榕十数株。</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榕往北不远处,有一眼九龙井。九龙井原名“九眼井”,因有九眼泉水从地底涌出而得名。这口井的泉水,清澈甘冽,用它酿出的酒特别好饮,沏出的茶特别好喝,制出的豆腐也特别嫩滑好吃。九龙井的水质特别佳美,是因为井中藏有一只皇宫的宝物——九龙杯。传说,南宋度宗赵禥登位之后,选姑苏女子胡显珍入宫当宫女。有一次,度宗饮宴之时,雅兴大发,即刻降旨宣宫女前来歌舞,胡显珍歌声宛转,舞姿婀娜,度宗皇帝大喜,当晚留她伴宿,赐给她一盏九龙杯。胡贵妃的父亲胡显祖在朝为官,因故得罪奸相贾似道,被其所害。胡贵妃受到连累,削发为尼,后离庵出逃,被南雄富商黄恒泰搭救,带回珠玑巷。黄恒泰的妻子马氏对胡贵妃十分妒忌,常常唆使马小舅挑是搞非,诸多刁难。</p><p class="ql-block"> 一年中秋节,黄恒泰合家团聚,胡贵妃取出九龙杯为黄恒泰敬酒。黄恒泰见到莹光闪耀的九龙杯,知道是皇宫宝物,立即跪下,叩拜不止。马小舅获知胡氏是当今在逃皇贵妃,赴京告密。皇帝立即派人南下珠玑巷寻找胡贵妃。珠玑巷居民得知这一消息,纷纷南逃。黄恒泰对胡贵妃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一起逃吧!”胡贵妃说:“祸乃因我而起,逃走只会殃及百姓!”说完,她拿出九龙杯,沉入九眼井中,自己投另一口井自尽了。从此之后,胡贵妃自尽的这口井被称为“贵妃井”,沉入九龙杯的九眼井就被称为“九龙井”。</p> <p class="ql-block"> 珠玑楼,是珠玑巷的中门楼,位于珠玑巷中段,原为“翔凤坊之楼”,建于清代初期,年久倒塌;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由当地居民捐款重修;1982年再次重修。整座门楼为砖木结构,南向为凸立形牌坊式建筑,歇山顶,白墙绿瓦,二墙衬朱红柱,雅洁大气,古风古韵。北向设楼,楼高七点五八米,面宽六点二八米,进深二点八米,用麻石砌筑墙基,青砖砌筑拱门,拱门高三点三米,宽二点八六米,门洞内右侧有一小门洞通往门楼上,门楼上设有神龛,供奉“太子菩萨”神像。拱门上方三块斑驳的石匾上镌刻着“珠玑楼”三个绿色阳文大字;石匾上方有一长方形青石匾竖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白色阴文大字,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三师副师长蒙志民国十八年二月中瀚”。可以说,这八个字凝聚着从这里迁徙到海内外的珠玑巷人对祖先发祥之地的无限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 张昌故居,也是张氏老宗祠所在地。张昌先祖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他的故居始建于唐,宋初重建,历代均修葺。1992年重建,同年9月奠基,1994年10月竣工,大门牌匾由原广州市委书记、珠玑巷人南迁后裔欧初先生题写。整座建筑由麻石砌基,火砖墙到栋,朱红柱,绿色琉璃瓦,楼顶中心处置一宝葫芦,两侧为龙头。故居建筑面积六百七十五平方米,由前门、中堂、后厅、南北回廊所组成。院后两则置假山景观,南北回廊墙上镶嵌着九十八块碑刻,形成一个书法石刻文化长廊。北门楼坐落在古巷北面端口。院墙上镶嵌着一块白底红字大理石板,上面镌刻着由“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筹委会立”的《张昌故居碑记》。 </p><p class="ql-block"> 张昌故居镌刻有历代骚人墨客、名家巨擘为珠玑巷题赠的诗文;有《张昌故居与珠玑古巷》《中华张氏精英》《天下张姓出清河》等介绍张昌基张氏源流、张氏历代名人的展板。故居大门柱上镌刻着一副阴文对联:“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上,张姓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祖居中原的张氏迁至全国各地,继而星散至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姓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近一亿张姓人,其中旅居国外的有数千万之多。</p><p class="ql-block"> 张氏各宗族的族谱里闪耀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字,其中在广东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出生于岭南韶关的唐朝宰相张九龄。作为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在庙堂之上,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在州郡任上,他造福一方,凿古道、疏通衢,交通南北,让岭南获益,恩泽百代;对于文友,他以诚相待,提携王维、招募孟浩然,又有远怀友人之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诵至今,被称为“岭南诗祖”。</p><p class="ql-block"> 张氏一族,人才辈出。在封建社会担任过宰相一职的就有六十三人。</p> <p class="ql-block"> 周群标烈士故居坐落在珠玑巷,重修于1998年,灰墙红门,简朴肃穆。大门上方黑色大理石板上镌刻着“群标故居”四个隶书阴文大字,两旁黑色大理石可这一副隶书阴文对联:“群英热血谱江山锦绣;标烈高风扬社会文明。”</p><p class="ql-block"> 周群标,又名“周锦帆”,珠玑巷人,生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23年参加进步青年学生组织“新学生社”。同年暑假回乡,组织“青年学社”。1925年5月,加入共青团。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委派他为国民党南雄区党部筹备委员,回南雄开展筹建工作。同年冬,到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从事政治工作。1926年春,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夏,参加周恩来在广州举办的高级干部训练班学习;10月,派往日本联系留日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健全党的组织;12月21日回国。1927年元月,由党组织派回南雄开展工农运动。1927年2月,周群标与陈召南、彭显模等主持召开南雄县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周群标隐蔽在农村坚持斗争。1928年2月,被选为中共南雄县委员员,参与领导南雄农民武装暴动,亲率湖口、石坑、瑶坑等地农民自卫军攻打大城门税厂。在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周群标被选为土地委员,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11月2日,与陈召南一起被捕,11月3日英勇就义于南雄城东郊五里山。</p> <p class="ql-block"> 在古巷北面端口,有珠玑巷门楼,又称“北门楼”。此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居住在珠玑巷的民众自发捐款修建。门楼为庑殿顶,麻石砌基,青砖砌筑拱门,朱红柱,绿瓦。此楼曾损毁,仅存墙垣,1983年重修。现楼歇山顶,通高八点六米,拱门宽三点二三米,门高四点一米,门进深三点零五米。门额石刻"珠玑街"三个字,是重修时著名书法家秦咢生所题。整座门楼古朴雅致,有明末清初建筑特色,与沙水河上的凤凰桥遥遥相望。</p><p class="ql-block"> 凤凰桥,位于珠玑巷最北端,历史上是古驿道上南来北往的必经之桥。据《直隶南雄州志》载:“凤凰桥,城东北三十里,宋景德四年,凤凰翔集,故得名。”凤凰桥的名字源自一个凄美的传说。古时候,沙水河北面住着一个名为金凤的孤女,她心灵手巧,绣出的凤凰会让百鸟欢唱。沙水河南面住着一个名叫银凰的青年,他喜欢吹箫,箫声悦耳动听。每天早晨,雷金风来到沙水河边浣纱时,银凰必定赶着一群白鹅来,隔河吹箫。说来奇怪,那群鹅一见到金凤就“嘎嘎嘎”地叫个不停。日子久了,鹅群中有一只白鹅一见金凤在河边,就扑打着双翅飞过来。一天晚上,明月当空。金凤还在河边浣纱,银凰顺着声音寻到河边,他看到金凤在浣纱,就靠着柳树吹箫。天长日久,二人暗生情愫,定在八月十五日结婚。金凤花绣了一幅“金雕凤凰图”挂在银凰的厅堂上,立刻引来百鸟朝贺。人们都说这是一幅宝画!消息传到了京城,皇帝传旨要银凰亲自送宝画进京。</p><p class="ql-block"> 中秋佳节这天,金凤和银凰举办了婚礼,闹洞房时,官府的人来到新房,要银凰即刻起程携宝进京。皇帝打开金雕凤凰图,但见金光闪烁,耀人眼目。突然间,凤凰飞走了!皇帝什么鸟儿也没见到,只见到一卷白绢!皇帝恼羞成怒,把银凰发配边关,又把金凤抓到宫里要她重新绣一幅金雕凤凰图。七七四十九天后“金雕凤凰图”绣好了。金凤要用金雕凤凰为丈夫报仇。皇帝得知金雕凤凰图绣好了,迫不及待地打开,果然见到一只只金光闪耀、栩栩如生的金雕凤凰。这时,金雕凤凰图上的一百只金雕凤凰飞了出来,围着皇帝啄他,少顷就啄瞎了他的双眼、啄破了他的喉管。皇帝死后,金雕凤凰载着金风,飞回珠玑巷沙水湖畔。金凤回到银凰的家,金雕凤凰又飞到北方寻找银凰。当金雕凤凰把银凰送到桥东时,金凤恰好站在桥西。于是这一百只金雕凤凰把小桥幻化成一座金光闪闪的金桥,让金凤和银凰在桥上重逢。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作“凤凰桥”。</p> <p class="ql-block"> 珠玑巷内还有一座名为“珠玑摇篮”的雕塑。雕塑主题下部镌刻着"根系珠玑,放眼全球"八个金色大字,上部镂空处镶嵌着一个银色钢球。</p><p class="ql-block"> 雕塑以“圆”为一个设计元素,外形大圆犹如两者交汇,孕育出小圆,这是生命诞生的抽象表达,又犹如一个摇篮,抽象体现了“生命、和谐”主题,同时也表现了珠玑古是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汇之地、孕育广府文明的摇篮,“天下广府人是一家”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雕塑以“回”字及“眼珠”为另一个设计元素,水晶球形取意于珠玑绦环上的一颗明珠,水晶球犹如婴儿清澈的眼睛,其视觉效果又犹如“回”字,抽象体现了“根系珠玑、放眼世界”的主题,从多个层次展现 “广府文化、情系桑梓”的内涵,使广府游子产生强烈的乡愁。同时也表现了珠玑巷渴望天下广府人“发扬祖德,感恩祖居,共建幸福桑梓”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在沙水湖北畔,还有一个“祖居纪念”区。巨大的石质牌坊上所书的“祖居纪念”四个字是珠玑后裔、时任珠玑巷后裔联谊会会长、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先生所题。区内有已建好的陈、黄、梁、罗、林、高、何、孙广东八大姓等几十姓宗祠,各姓宗祠风格各异、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珠玑巷是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和中转站,是广府人的发祥地、客家人的集散地,在岭南人文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姓氏文化名都”。唐末战乱、农民起义、五代纷扰,大批中原士民来到珠玑巷避难。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北宋灭亡,“高宗仓皇南渡,中原士民,一部分随高宗走东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代;一部分随隆祐太后走赣南,在隆祐太后自赣南回临安后,士民在动乱中,更南度大庚岭,寄寓南雄”,⑥踏足珠玑巷。南宋末年,元军攻陷临安,南迁江南的中原族人为躲避战乱,涌进岭南。元明两朝,仍陆续有不同家族迁入珠玑巷,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据统计,先后从北方和江南迁到珠玑巷的,共有十四个省的一百七十九个姓氏。其中,来自河南的有叶、陈、黄等五十九姓,来自山西的有王、杨、孙等二十五姓;来自山东的有曾、萧(肖)、丘(邱)等二十三姓;来自河北的有张、苏、魏等十九姓,来自甘肃的有傅、秦、尹十二姓,来自浙江的有姚、夏、覃等十姓,来自陕西的有梁、马、潘九姓,来自江苏的有吴、彭、巢等五姓,来自江西的有罗、章、涂等五姓,自广东的麦、冼、招等四姓,来自安徽的有何、邝、朱等三姓,来自湖南的有伍、龙、华等三姓,来以及来自北京的邹姓和来自湖北的熊姓。 </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为越来越多度岭来南雄的官绅、学子、商贾、贬官和中原、江南移民都将珠玑巷作为进入岭南的最初歇息落脚点和继续南迁的中转站。小小的珠玑巷住不下这么多人,加上“元兵扰攘,逼迫南雄”,珠玑巷人“众避兵燹,仓皇登程。”其中一部分人不得不南迁至北江下游、西江中游、珠三角,乃至港澳、东南亚和美国。据史料记载,珠玑巷人向南迁徙始于唐代,但大规模的迁徙主要发生在北宋末至元代初的二百多年间,大规模的有三次,陆续个别南迁的有一百多次。对此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一书有详细记载。第一次集体南迁,“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乃结筏顺水漂流南徙。”第二次集体南迁是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北方战火频频,来珠玑巷躲避战乱的人越来越多,人满为患。身为珠玑巷里长的罗贵上书官府,带领三十三姓、九十七人结伴南行。最终在冈州蓢底(今新会良溪)落籍。对此《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中有详细记载。第三次集体南迁是1276年(南宋德祐二年),元军挥戈南下攻陷南雄、韶州,那些于北宋末年陆续移居珠玑巷的北方士民不得再次不举家出逃,进入珠三角地区。其中随隆祐太后寄寓南雄的一支“经过一段时间,又从南雄南迁,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⑦。”人口南迁,既有人满为患和躲避战乱的原因,也体现了珠玑巷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据统计,从珠玑巷南迁的先民共有一百八十三个姓氏、七百九十七支,其后裔繁衍达八千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其中,国内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共有一百四十一姓,主要聚集在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二十八个市(县)的六百六十八个乡(镇)、村,以及海外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新会九十二姓、东莞七十八姓、南海七十六姓、中山六十七姓、鹤山五十七姓、增城五十五姓、顺德五十三姓、开平三十二姓、广州二十八姓、番禺二十四姓、台山二十姓、博罗十一姓、珠海十姓、龙门十姓、江门八姓、恩平七姓、从化六姓、宝安六姓、花县五姓、惠阳二姓、深圳一姓⑧。这些人,被后世称为客家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世代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氏族,他们根据族谱和先祖流传下来的传说,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宋时南雄珠玑巷人,“述故乡必曰珠玑巷”,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祖宗故居”。明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清《广东通志》云:“珠玑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寺前,相传广州梁储、霍韬诸望族,俱发源于此。”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 珠玑巷,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珠玑巷南迁氏族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珠玑巷迁民既是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者,又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为岭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灿烂的广府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珠玑巷迁民在南下过程中,不同文化、生产技术在这里交融传播,不同民风民俗在这里碰撞衍生,在战乱、流离、洗劫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安宁,造就了今天广府人、客家人的勤劳、开放、创新、包容和崇尚“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也开创了绚丽多彩的广府文化。两宋时期的两次移民人数多、规模、时间长、素质高,对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这些移民多来自江南,比较了解和容易适应岭南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且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接近,语言、文化交流更加顺畅。避乱度岭、集体迁徙的移民聚集而居,他们及其子孙后代,带来了中原和江南地区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创造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等许许多多的的丰产技术和方法,逐渐把珠江三角洲改造成为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一批批世家望族从这里走向珠三角,将“烟瘴之地”开垦为“鱼米之乡”。</p><p class="ql-block"> 珠玑巷,广府人和客家人的祖居之地、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粤人故里”“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在络绎不绝地向岭南输入中原、江南移民的同时,也让中原、江南文化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交流互鉴、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南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南雄珠玑巷人定居以后,为寄托思乡之情,纷纷将新的定居地唤作“珠玑”,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名为珠玑的街巷很多,广州市有珠玑路,江门市新会区有珠玑里,东莞有珠玑街,佛山市南海区有珠玑冈。</p><p class="ql-block"> 珠玑巷移民对自己家族制度、观念与信仰的忠实传承,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原文化传统的影响。每年成千上万“珠玑后裔”到珠玑巷“寻根”,体现出他们对“华夏衣冠”强烈的归属意识。</p><p class="ql-block"> 在珠玑巷历史长河中,张九龄、张昌、萧统、胡贵妃、刘禹锡、李商隐、韩愈、宋之问、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汤显祖等众多名人名流在此留下了的坚实的足迹、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也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珠玑巷张昌家族的孝德典范,罗贵南迁的开拓精神,胡妃殉难的大义善举……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塑造了珠玑巷人“异姓一家、同舟共济、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珠玑巷,仿佛一首悠扬的歌,唱响了广府文化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风华风貌;珠玑巷,恰似一本厚重的书,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风骨风韵。</p><p class="ql-block"> 珠玑巷,犹如一个调色板,把江南的烟雨中原的风融会贯通为岭南地区多彩的图画、美丽的风景;珠玑巷,宛若一株蒲公英,飘洒的种子在珠三角、港澳和海外数十个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注:①岭南三大家。又称“岭南三君”。为清朝初年广东三大齐名诗人的合称,他们是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 三位诗人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所以都拒绝和清朝政府合作。他们的诗歌均歌颂明朝末年抗清斗士,揭露清军南下的种种暴行。他们的诗歌风格上为现实主义,描述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战乱不断,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p><p class="ql-block"> ②见《从历史记载看:史乘书写中‘珠玑巷’溯源》一文。</p><p class="ql-block"> ③见张九龄《曲江集》。</p><p class="ql-block"> ④见《苏东坡全集·后集》卷十五。</p><p class="ql-block"> ⑤见明人桑悦《重修岭路记》。</p><p class="ql-block"> ⑥⑦ 见广东省南雄县的发展编委会印陈乐素《珠玑巷史事》。</p><p class="ql-block"> ⑧见曾昭璇《宋代珠玑巷迁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 作者:周振华,笔名剑客,1958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专家,哈尔滨学院客座教授。有知青、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历任哈尔滨市政府研究室处长、副主任,哈尔滨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自传《岁月留痕》,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城市史志《北京的胡同哈尔滨的街》;著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哈尔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