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张粮票记忆绵长

深海

作者:深海 美篇号:363793221 <b>前些日子我在书房整理书架,发现一个盒子里藏有几十张全国粮票和几张湖北、广东、江西、吉林等省级地方粮票,还有广西粮票160多斤,这些粮票都是我过去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张张粮票,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望着这些有点发黄但却非常平整的粮票,我回忆起了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br> 记得国家恢复高考那年,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前,第一件事就是到公社粮管所转粮油关系和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转移,否则会因为没有粮食凭证而无法生活。那时上大学就是商品粮户口,每个月由国家发放粮票购买粮食。刚恢复高考时,上学是不用交学费的,由学校统一发饭票、发生活补助费。大学生每人每月定粮三十斤,伙食补助费18.5元,与当时普通居民相比,算是很好了。</b> <b>读大学期间,因同班女同学每月吃不完定粮,经常接济我们男同学,到毕业时,还有一些食堂的饭票没用完。我将剩余的饭票拿到学校食堂膳食科兑换成粮票,拿到新工作单位使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粮票,小小纸片,方寸之物,曾经让成千上万个中国家庭牵肠挂肚,它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写照,是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b> <b>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中国的饭店、招待所、食堂、粮站、供销社都是国有和集体的,如果没有粮票,即使有钱,到食堂或饭店是吃不上饭的,在粮站也买不到米和面,进商店也买不到与粮食相关的食品。计划经济年代,商品种类少,供应紧张,出门吃饭、用餐、购买食品,不仅要花钱,而且要交付粮票,少一样也不行。全国无论何地的饭馆、食堂、招待所、食品摊点都是如此。那时没有粮票,真是寸步难行。当时的公职人员甚至普通群众到外地出差或办事,除了要由所在单位或者村委会开具证明信,还要到当地粮食部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出差人员只有拿着证明信才能买到车票,住招待所或旅店,就餐时要拿全国通用粮票才吃得上饭。<br>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经常出差,每次出发前都得持单位介绍信去粮管所换一定数量的粮票(全国粮票或地方粮票)。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出差东北,原计划10天时间却花了20多天才办完事,从哈尔滨回到北京中转时,我所带的粮票全用完了。在北京整整饿了一天,幸好第二天买到返程车票上车后,才在火车上买了一盒饭吃(印象中当时火车上的盒饭不要粮票)。</b> <b>粮票就像是物资匮乏年代的一张“吃饭的护照”,没有它,你就无法购买到米面等基本生活物资。所以,每家每户都小心翼翼地保管着这些宝贵的票证,生怕丢失了它而没有生活保障。当时的粮票种类繁多,有市县粮券、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等。地方粮票只能在本地流通,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才可出省使用。<br>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符号,粮票曾以成千上万种形态渗透于社会肌理。当我看到一张张颜色各异的粮票时,我找到了那段逝去的时光。一张粮票就是一段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革期间的地方粮票图案丰富多彩,红旗、红太阳、红宝书、革命圣地、毛主席语录、工农兵形象等,深深烙下那个时代的痕迹。1978年改革开放后,粮票上印制有各地风俗民情,名胜风光,古物建筑,书画科技等。从粮票上可以欣赏到青藏高原的雄浑,上海外滩的俊秀,浩瀚东海的博大,白云黄鹤的悠逸。</b> <b>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到了90年代初,粮票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凭票”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如今,当我们回想起那个年代,粮票或许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但它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符号,承载着我们深深的怀念与感慨。</b> <b>往事如烟,过去那段日子, 我们虽粮票紧缺, 却情怀满满。粮票见证了我国那段坎坷历史,也承载了我们这代人一路走来的珍贵回忆。那些被岁月浸染的粮票,如今静静地躺在我的收藏盒里,既是对过往的温柔封存,更是丈量时代进步的标尺。它成了怀旧的载体,传递着我对往昔的温柔回望。粮票是历史的见证,岁月的痕迹,生活的缩影,时代的符号。每一张粮票背后,都有着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如今,粮票已成历史,但它的精神永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