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序言</span></p><p class="ql-block"> 走桃益公路经过株木潭路段,都能看到一块醒目的指路牌,桃花江竹海景区大门正对着的乡村公路通向“莫应丰故居”。今年清明前夕一个人提前回老家办点事后回益阳又经过这里,有幸去“莫应丰故居”参观,其堂弟莫太寅老人接待了我,并赠《缅怀莫应丰》一书。</p><p class="ql-block"> 虽然莫应丰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将军吟》我很早就买了拜读过,时日已久,印象己然淡去。这些天来,我找出莫应丰的作品和有关介绍他的一些书籍进行了认真研学。倍受振憾,收获很大,想不到家乡出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抑制不住崇敬之心,特写如下感受以纪念莫公。</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莫应丰(1938-1989)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短暂却耀眼。他以《将军吟》震动文坛,以赤子之心书写时代,更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卓绝的文学才智与无畏的担当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文学遗产与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刚正血性:品格的底色</span> </p><p class="ql-block"> 莫应丰的品格,可用“刚正血性”四字概括。他生于湖南桃江贫苦农家,幼时砍竹贴补家用的艰辛,锻造了他坚韧的性情。成年后,他以笔为剑,直面时代沉疴。创作《将军吟》时,他蛰居陋室,冒着政治风险写下对“文革”的深刻反思,即便出版社要求删改,他仍坚持保留作品的锋芒。正如其自述:“一旦足可给历史留下形象证词的小说完成,死又何惧。”。这种坚守不仅是对文学真实的捍卫,更是对道义的担当。 </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的莫应丰亦以率真闻名。友人韩少功称他“总像个雄赳赳的公鸡”,既有血性男儿的豪迈,又不失赤子般的纯真。他指导学生写作时,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的俗语告诫后辈踏实做人,其言传身教中尽显真诚与严厉并存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才华横溢:文学才智的迸发</span> </p><p class="ql-block"> 莫应丰的文学才华,在《将军吟》的创作中达到巅峰。1976年春夏之交,他仅用三个月完成47万字的长篇巨制,以磅礴笔力刻画了“文革”中解放军将领的沉浮,被誉为“否定‘文革’的里程碑”。小说中,他借人物之口痛斥时代荒谬,以“泪雨濯清千里目”的诗句抒发悲怆,文字间激荡着历史穿透力。 </p><p class="ql-block"> 他的创作不拘一格,既有宏大叙事,亦深耕乡土。在韦君宜的建议下,他将目光转向湘蜀大地,以《美神》《桃源梦》等作品揭示乡村的保守与人性的挣扎,语言质朴却直击人心。一生400余万字的创作体量,涵盖小说、散文、戏剧,更被译介至海外,展现了其多面才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无畏担当:文学与时代的共振</span></p><p class="ql-block"> 莫应丰的担当,体现在对历史真相的忠诚记录与社会责任的自觉承载。创作《将军吟》时,他深知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仍选择“含辛茹苦愤无私,百万雄兵纸上驰”,将时代创伤凝练为文学证词。这种勇气,不仅源于个人良知,更源于对文学使命的深刻认知。 </p><p class="ql-block"> 他亦以行动回馈乡土。晚年,他投身家乡文化建设,其故居成为文学地标,激励后人。桃江县依托“莫应丰故里”打造文学品牌,成立研究会、开设“少年作家班”,将文学种子播撒于乡村振兴的土壤。即便逝世后,其遗孀欧阳慧龄捐赠珍贵手稿与奖章,助力家乡文化传承,延续了他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结语:文学赤子的永恒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 莫应丰的一生短暂却厚重。他以品格立身,以才华立言,以担当立德,在文学与时代的交汇处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其绝笔词所言:“池鱼归海,笼鸟归山”,他的灵魂归于故土,而精神仍激荡于文字之间,指引后人以文学叩问时代,以真诚守护道义。</p><p class="ql-block"> 莫应丰不但是一个当代无人能与比肩的大文学家,他还精通作曲、乐器、演唱、棋艺、烹饪,其书法、绘画也堪称一绝。 他善饮豪放,尤如李白再世……</p><p class="ql-block"> 今日,当我们漫步桃江竹乡,或翻开《将军吟》泛黄的书页,仍能听见那个伏案疾书的背影,在历史的星空下低吟——那是文学赤子对生命与时代的永恒告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