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戴云飞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诞生了不计其数的杰出人才,然而专而不全者甚多,全而皆精者甚少,能做到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顶尖人才又有多少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 <p class="ql-block">  曹植(192-232年12月27日)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字子建,又称陈思王,亳州人,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与其哥曹丕、其父曹操合称“三曹”。自幼聪慧过人,记忆超人,万言不忘,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十余岁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18岁的曹植登台作赋,一气呵成,写下《登台赋》。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曹丕篡汉为帝,曹植嗜酒成命,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贵族王子生活,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226年曹丕(39岁)英年早逝,曹叡继位,仍然对他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没得任用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公元232年在忧郁中病逝。曹植书法方面擅长章草,还著有画论《画赞序》;工诗善文,才思敏捷,援笔立成,七步成诗广为流传。诗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是建安文坛领袖。谢灵运盛赞: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著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等。</p> <p class="ql-block">  谢灵运(385-433年)南朝刘宋时期诗人、文学家、佛学家、旅行家。生于绍兴上虞,河南太康人。世称“谢康乐”,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绘画。他是重要的佛学家,发展佛学理论贡献,翻译外来佛经。403年十八岁的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公元420年谢灵运被封为康乐侯,422年为永嘉(温州)太守,431年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433年被宋文帝以“叛逆”罪处绞刑。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性格放荡不羁,喜好游山陟岭,纵情山水,他是中国古代的旅游家。并发明了登山鞋,被后世称为“谢公屐”。他的山水诗,追求骈偶对仗,间接推动了近体诗的出现,为初盛唐山水诗走向律化起了应有的作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为中国“山水诗派”鼻祖。明人辑有《谢康乐集》。</p> <p class="ql-block">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生于绵阳江油人,一说西域碎叶;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剑术,常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6年春往扬州,结识李邕、孟浩然。727年居于安陆寿山,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742年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担任翰林供奉, 赐金放还,游历全国。744年夏天,李白在东都洛阳结识困守洛城的杜甫,秋天两人约到梁宋,并认识高适。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南奔避难在溧阳,与张旭相遇。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757年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759年因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在白帝城终获自由。761年李白因病返回金陵,生活窘迫,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762年病重,李白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路歌》后去世。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诗文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有“诗仙”之称。他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p> <p class="ql-block">  王维(701-761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山西运城人,祖籍祁县。公元731年妻子清河崔氏难产去世,后未续娶。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有“诗佛”之称。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在音乐方面音乐使得玉真公主痴迷,具有很高的天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传统,还吸收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醇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对中国古典诗歌做出突出贡献。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结识神会禅师之后,常年吃素,被惠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所折服,参禅方法从“渐修”转为“顿悟”,从而开创山水画南宗。被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p> <p class="ql-block">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 )南唐末代君主、诗人、画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南京,祖籍徐州;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李煜重视科举,通晓经史;推行儒学,倡导文学;崇信佛教,广建寺院;擅于舞蹈,醉心音律;还精通书法,编写书论;善于绘画,诗和文均有较高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书法用笔古朴遒劲,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独创“金错刀”笔法。他作画题材很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涉猎,而尤以墨竹功力最深。其笔法凌厉,特别能画出竹子的神韵,后人称为“铁钩锁”法。李煜精通音律,曾为文论乐,以续《乐论》,所著《念家山破》亦遍传江南。他是天之骄子,一代风流才子;上天将容貌、才华、权势、财富以及令人羡慕的爱情毫不吝啬的加诸其身;被称为“千古词帝”。978年七夕之夜,恰逢李煜的生日,宋太宗赵光义送来了一壶鸩酒,在汴京结束生命。著有书论《书述》《书评》;绘画《自在观音相》《柘竹双禽图》;音律《乐论》;诗词《南唐二主词》。</p> <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书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四川眉山人。1057年苏洵带着儿子苏轼和苏辙同榜进士及第。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取得很高成就。他写的词为豪放派,其文纵横恣肆;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浪漫之趣,为“宋四家”之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苏轼对后世影响很大,前后“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p> <p class="ql-block">  赵佶 (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书画家、富有收藏。1127年他与宋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1135年死于哈尔滨依兰县。笃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艺术上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宋徽宗精于茶艺,喜斗茶,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大观茶论》。在书法上,以峻峭、犀利、挺拔、飘逸而著称;自创了“瘦金体”。赵佶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创办了宣和画院,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谐》《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为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著有《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大观茶论》等。</p> <p class="ql-block">  姜夔(约1155-约1221年)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他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他一生多才多艺,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出身破落官宦之家,父亲姜噩是进士,官任新余和汉阳县丞。父亲去世后,14岁姜夔依靠姐姐,在汉川县山阳村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年。1174年第一科考,总共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仕途不顺,四处流寓,靠卖字写曲与朋友接济为生。1186年寓居湖州,达10多年。1196年移家杭州。1221年姜夔去世,他死后靠友朋吴潜等人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在诗歌立意上,姜夔精心运思,力求创新,颠覆传统题材。其诗宗法江西黄庭坚,其词境独创一格,他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区别于温、韦一派,也不同于苏、辛一派,既包含婉约和豪放两派的特质,还将江西诗的瘦硬,及软媚和晚唐诗风相互结合,集众家之所长,因而具有独到之处。善书法,书法出于二王,用笔精到,典雅俊润,瘦硬峭拔、清新疏朗之美。他还是书法理论家,其《续书谱》仿效孙过庭的《书谱》而撰写。在音乐方面,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p> <p class="ql-block">  唐伯虎(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苏州吴县人。16岁中苏州府试第一,18岁成婚,24岁父亲去世,而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亦在这一两年内相继离世,家境逐渐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准备科考。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1484年在家乡苏州结识文征明,受其影响很大。1504年唐寅靠卖文画为生,纵情于酒色当中来自娱。1514年后从宁王府装疯离开,侥幸逃脱杀身之祸。离开南昌后常年多病,靠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王宠接济度日。唐寅诗文以才情取胜,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唐寅的画作主要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写意画等。唐寅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代表作《落花诗册》。</p> <p class="ql-block">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茶学家。字文长,号青藤老人、绍兴市人。徐闻自幼聪慧过人,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被当地的绅士们称为“神童”。20岁考中秀才后,曾参加8次科考未中。又经历了9次自杀不死,病发杀妻被囚7年,幸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徐渭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晚年潦倒靠卖字画度日。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为“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有着“青藤画派”之鼻祖的称誉。书法上善行草,兼工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人”,“无之而不奇” ;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潘天寿曾说是“三百年来的第一人”,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的弟子”。他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代表作《行草应制咏墨轴》《白燕诗轴》等。</p> <p class="ql-block">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他不仅精于古文诗词,精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慧,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曾从罗汝芳学心学,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34岁中进士。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政绩斐然,最后辞官回乡。曾在临川和李贽相见。李在狱中自杀后,汤显祖作诗哀悼。既继承了王阳明哲学思想中积极的部分,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文学思想上,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在戏曲史上,他与关汉卿、 王实甫齐名。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著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p> <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约1715或1725年前后—约1764年)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画家。祖籍辽阳,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少年时家居南京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身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曹家藏书甚富,博览群书。1727年其父曹頫因事株连,以亏空款项等罪被革职,抄家,家族遂败落,随家移居北京。晚年居北京西郊,举家食粥,生活困苦,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为生活所迫,妻死子亡,1762年在穷困潦倒中病逝。他爱好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总共80回,后40回由高鹗、程伟元修补完成。《红楼梦》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均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