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去沾福(中)

看云绻云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美篇昵称:看云绻云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美篇号:5396182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寻探景点:福州下杭、鼓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图文原创</b></p> <p class="ql-block">  上文说到,准备去福州市美术馆,途上撞上了一条以“福”文化主题街区。</p><p class="ql-block">  这条街位于台江区苍霞历史文化街区,据说这里共有34栋古厝建筑,设有“万福”“五福”“聚福”3个主题广场,有福酒、福茶、福乐、福艺等,共33间“福”文化主力店。</p><p class="ql-block">  中平路的杭艺堂,大门紧闭,旁边说明是古民居,很喜欢屋檐上的“青花雕”(个人起名)。</p> <p class="ql-block"> 黄培松故居也是福州现存的唯一一座武状元府。现在是福州市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且看,大门正面的镜面墙和左右相对龙虎垛的对看墙上,有四幅栩栩如生的花鸟纹饰图案,旁边还有一段红砖砌成的墙体,而故居内也可见到不少红砖元素。因为黄培松祖籍福建南安,闽南建筑的主要特征便是以红砖作为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 度娘说,黄培松故居包括3座两进五开间大厝和1座书轩,建筑顺序自东南至西北,建于不同时期。这些大厝相隔颇近,大致呈一字排开,显得古朴整齐,堂皇壮观。</p> 大门插屏门只有在迎送重要宾客时才打开,状元府三进前后四重大门均用石板材作门框,木构窗户均是精美的雕花。各进的大厅及天井全部铺以大型花岗岩石板,从南门进入,绕过插屏即是一进天井,天井两旁建披榭,披榭周环作走廊,可遮风避雨。<br> 看到这些精美的雕刻不禁为之赞叹,至于故居现已活化利用成福州市美术馆,开设了艺术展厅、图书室、创作室、培训室等,对于门外汉的我们没有入内参观。<br> <p class="ql-block">  中平路这边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很多建筑都是关闭状态。</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平路87号的福茅小院,背后隐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民国时期,这里曾是一家钱庄,且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家。如今,87号艺术中心通过上海艺术展览平台引入,打造了福州首个古厝艺术馆,让这座古建筑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拐进去的一条街,更是冷清,这个位于河乾路55号的宜华照相馆馆颇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查了一下,这个由杨连馨创办的照相馆,是20世纪前半叶这条不长的街道上聚集的十多家照相馆之一,见证了当年的商贸繁华。</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的外立面仿照教堂风格,石头外墙、朱红色拱门两侧的窗子上方设有两个圆拱,是民国典型的“洋门脸”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兜兜转转间见到街边不时有高大的树上开着艳丽的花,开始时认不出什么花,后来拍了赶快从“形色”上查询,原来是香港特区的区花,第一次见面,非常赏心悦目,以一阙寿延长破字令·洋紫荆感叹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花开五瓣鲜妍火,展红妆素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露带清香娇姿婀,尽欢颜、飘摇朵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密叶丛丛羊蹄佐,倚枝头倒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雅格调谁能和,更特区、市旗远播。</b></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圈下来,到了上下杭牌坊,这里是上下杭的标志性建筑,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路逢过雨长新潮,移泊三通旧板桥。”在上下杭三捷河畔,矗立着一座斑驳古桥,它见证了上下杭的沧海桑田,它就是三通桥。</p><p class="ql-block"> 三通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敞肩式石构拱桥,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颇具气势。桥栏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所谓“三通”,是指城内的三条小河通过此桥,东通小桥(达道河),西通三保(三捷河),南通新桥仔(新桥仔河)。</p><p class="ql-block"> 三通桥原本位于中亭街以西小河上。2000年,三通桥在改建施工时部分被毁。2004年底修复重建,迁建后的三通桥作为上下杭的“门面担当”,成为“网红”打卡点。只可惜再也看不到“路逢过雨长新潮”的妙景了。</p>   如今的三通桥,河畔绿树如荫,两岸商铺林立,桥上行人川流不息,自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r>  在榜旁巷子里昂首望福,希望做个有福之人。 <p class="ql-block">  因女儿惦记着要去鼓山打卡鼓山上的夕阳缆车,三点半左右打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虽然近几年习惯自驾游,但打的有打的的乐趣,从土著司机那里可以了解到当地的风俗人情。</p><p class="ql-block"> 这个司机还真能侃,大到从市政办公室的迁移问题、小到独生子女问题再到嫁妆问题(这里不宜展开了),确实很接地气。</p><p class="ql-block"> 司机把我们送到鼓山缆车口,下车后过马路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负责排队,某人去收风景,因排队等了一阵,某人收获颇多,光鼓山的石牌坊,就收了好多。牌坊两侧石柱上有副对联点出山名:地出灵泉润海表; 天生石鼓镇闽中。</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不是游人太多,售票系统竟然瘫痪,等了一会儿,决定换坐景交车。 </p> <p class="ql-block">  </p> 鼓山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据传东晋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右旗左鼓,全闽二绝”的记载。为什么叫鼓山,是因为它上面有象鼓一样的巨石,每当风吹雨打,就会发出震颤的声音。<br>  鼓山自古也是文人志士抒情感怀之圣地。晋时即闻名遐迩,被誉为“全闽二绝”之一。宋时,朱熹赞其为“闽山第一”。鼓山入口处,一座始建于宋代的“闽山第一”的亭名源自朱熹所题的牌匾。同样,一座“祝圣万年”亭也见证着鼓山的历史沧桑,这座亭原名“祝圣万年亭”,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宗信和尚主持始建,元统二年(1334)僧如山重建,后来以朱熹题字“闽山第一”为匾额,就改成了今天的名称。<br>  闽山第一亭身后数十米的碑亭也进行修复,立上“祝寿万年山”的石碑。清朝的黄任在《鼓山志》中就解释了这一说法,“祝寿万年山”是鼓山的别称。<div>  景交车就在旁边马路上,每人10 元,比乘缆车省了不少钱,这样一想就不糟心了。 因为目标是日落缆车,那就直接在十八洞景区下车,时值下午四点半左右。</div> <p class="ql-block"> </p> <div>  据说十八景充满奇幻色彩,犹如散落在山间的十八颗明珠,峰奇石怪、洞窟幽深,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独特的自然魅力与人文韵味。清咸丰年间,福州人魏杰创意选定18个景点,并逐一命名题咏。</div> 下车后继续前行,一路上都是排队等车人,如同一条看不见尾的长龙,不免让人担心怎么下山。<br><div> 由“十八景园”入口旁的“游客中心”进去,直接去了“眺望台”好不容易挤了上去,虽然天气晴好,但雾气朦胧,拍不清晰。 </div> <p class="ql-block">  </p> 如果能见度好,眺望台上确实可以远眺市区和鼓山周边景色。<br>  但雾气蒸腾,倒还不如手机跟上。 <p class="ql-block">  上面几张就是出自手机。</p><p class="ql-block"> 十八景园入口,需购票(10元/人)方可入园。因时间关系没有入内。</p> <p class="ql-block">  根本搞不懂年轻人为什么要到缆车这边拍日落,看着下山等排队的长龙,再眼看快到停运时间,徏生焦虑。</p><p class="ql-block"> 问了执勤大叔,他笃定告诉我们得把排队的人群都送下山才停运,原来管理是人性化的。赞一个,但最终却没用到。</p><p class="ql-block"> 女儿试拍几张,觉得很难取到满意的点,决定放弃,后来发朋友圈倒是取了我(上面最后一张)手机拍的景。而后随她去找一个叫观岩亭的点看落日,问了执勤大叔都说不清。</p> <p class="ql-block">  随导航一路下山,在道旁的岩石上见到有些游客在拍照,也登了上去,落日只剩余辉,倒是霞光闪烁。</p> 又下山继续找,一路视野皆不如此,估计就是这个点了!<br><p class="ql-block"> 估计下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山吧,上去乘车也有点划不来,索性走下山吧! </p>    <p class="ql-block">  问了上山的游客,确定可以沿路到达山下,就一起往下走,终于遇上了观岩亭,可这里四周绿植茂密,哪里可以看到日落呢?</p><p class="ql-block"> 查资料,此亭并不在登山古道的七里七亭里,其中一联曰:“听瀑时怀渊在野,观岩每觉石知心。”干脆亭名和对联合在一起再查,连深度思考上都没收录。</p><p class="ql-block"> 女儿还穿着为了拍照的靴子呢……终于在亭子旁,换了运动鞋继续下山。</p><p class="ql-block"> 天渐渐转黑,还有不少人选择这个点上山,除了运动装束的年轻人外,还有妈妈带着孩子的甚至还有拄着拐杖的老爷子。也许鼓山是福州人的“后花园”,所以当地人最喜欢来这里赏景休闲或是登山锻炼。</p><p class="ql-block"> 大约半个小时下山,天完全黑了下来,仔细一看,这里并不是上山的点,导航去找地铁站。</p><p class="ql-block"> 鼓山,这次匆匆和你碰个面,虽然没去瞻仰八闽首刹的涌泉寺,也没观摩国保级的摩崖石刻,但感受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山——鼓山,既集山岳景观和自然景观一体,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是闽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 鼓山以其巍峨的山势,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一尊石佛千百年如一日地坐镇于闽江入海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