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曹开镛传奇⑤

泉水叮咚

美篇号:75516213昵称:泉水叮咚 <p class="ql-block">音乐:中国风草长莺飞</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信息来源:曹开镛/王东清 舒怀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当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1948年夏天,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全面大反攻,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解放了山西境内大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人民解放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盘踞在山西境内的阎锡山匪军节节败退。固守在汾阳城内的阎锡山部队承受不住解放军的沉重打击,被迫弃城逃窜,顺着汾平公路往平遥一带败退,在白石村附近进入解放军的埋伏圈,阎锡山的国民党残部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汾阳城全部解放了。</p><p class="ql-block">“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东雷家堡村的乡亲们,跟随着全国群众欢呼解放的人潮,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贺着人民翻身解放,他们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p><p class="ql-block">饱受磨难的母亲终于盼到了穷人当家作主的这一天,1948年冬,汾阳县实行土地改革,新房院里的大多数人家定为中农,横行乡里的曹玉台早已过世,他的儿子曹国楷定为地主,成为人民专政的对象,曹开镛母子再也不会遭受恶霸地主的欺凌,扬眉吐气地挺直了腰杆儿。</p><p class="ql-block">7岁的曹开镛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孩子的天真烂漫笑容,他小小的年纪便亲身感受到了新旧社会的天壤之别,头一次体味着新生活幸福的甘甜。曹开镛是不幸的,命运让他过早地遍尝人间苦涩,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又是幸运的,童年的磨难成了他人生的财富,练就他善良质朴的品德、坚忍执著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些对于曹开镛未来的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母亲依然愁眉不展,日夜牵挂不知去向的大哥曹开铭。</p><p class="ql-block">原来,汾阳解放后,山西境内的蒋阎匪军全部龟缩进太原,困守孤城,负隅顽抗。太原城里的老百姓人心惶惶,纷纷往城外逃,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找友。曹开镛的三姑、四姑也怕奶奶和曹开铭困在城里,就送奶奶和曹开铭回汾阳老家。</p> <p class="ql-block">出了太原城,经过到战壕边的卡子时,站岗的匪兵放奶奶过去了,却不让曹开铭出去。没办法曹开铭只好独自返回四姑家。奶奶一个人回到家,母亲没见到大儿子,不知道他的</p><p class="ql-block">安危如何,悬念之情便成了心病。 </p><p class="ql-block">1949年春,太原解放了!母亲思儿更心切,恨不得马上飞到太原,寻找大儿的下落。4月14日她早早地起来,步行五十多里去了平遥火车站,买票上火车赶往太原。下了火车,直接去了四姑家开的商店,正好三姑夫、四姑夫都在店里,母亲顾不上喝口水,开门见山地问:“开铭哩,开铭在哪儿?”</p><p class="ql-block">三姑夫孙德奎、四姑夫孙德智面有难色,谁也不回答。母亲心急如焚,又问:“开铭到底在哪儿?”二人还是不回答。</p><p class="ql-block">母亲一连问了几次,二人闭口不答,急得母亲大哭起来,四姑夫见母亲伤心到了极点,这才勉强地说:“开铭去年冬天被抓去当兵了。”</p><p class="ql-block">母亲又追问:“你们找来没有?”二人无言以对。</p><p class="ql-block">母亲难过地质问:“太原解放一个多月了,你们也不去寻找,要是你们的孩子,你们能这样吗?我儿是死是活我心里多么着急呀!”母亲伤心痛哭不止。</p><p class="ql-block">这时三姑夫才开口说:“大嫂,这样吧,咱们明天到娘娘庙还愿,然后再找‘千里眼’打个卦,你看行不行?”</p><p class="ql-block">四姑夫也说:“也只好这样,太原这么大,到处是部队,乱纷纷的到哪儿去找呀!”</p><p class="ql-block">事到如今,只能采取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了。</p><p class="ql-block">好在没过几天,好消息传来了。当母亲听说大儿开铭还活着,而且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时,高兴得眼泪刷刷地往下流,也顾不上换衣服就出了门,一心想的是早一点见到儿子,恨不能插上翅膀飞进城里去。她一路小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全身衣服都湿透了,还是觉得慢,生怕去晚了,部队开走见不上儿子的面,离城二三里,遇人便问:“部队驻扎在什么地方?"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儿子。</p> <p class="ql-block">当她一眼望见手握钢枪、威武站立的大儿子曹开铭时,泪水和汗水模糊了眼睛,什么也看不清。</p><p class="ql-block">曹开铭跑过来抱住妈妈,难过地说:“儿可盼到妈妈了,儿还以为今天见不到妈妈了呢。”</p><p class="ql-block">这时,母亲才用衣袖擦了擦眼泪,搂住大儿仔细端详起来,见儿子虽然瘦了,两腮陷进去,但个子长高了,眼睛大大的,一副英姿焕发的模样,关切地问:“你是怎样当兵的?”</p><p class="ql-block">开铭说:“去年冬天,太原城的国民党反动派搞兵民合一,三个男人编一组,我和三姑夫、四姑夫编在一组,每组抽一人当兵守炮楼,我被抓去守了炮楼……后来就参加了解放军。”</p><p class="ql-block">正谈话间,部队的集合号声响了,曹开铭劝母亲:“妈妈,你放心吧,我现在是部队卫生员,会保护好自己的。我们要集合出发了,妈妈,您多保重!”说完,曹开铭一步一回头地跑去集合了。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母亲久久不肯离去。</p><p class="ql-block">母亲依旧不甘心和儿子这么快分别。她趁部队集合之机,转身跑出庙门,见道路两旁已人山人海,就走上一个高坡,一直目送儿子随部队向西开去。从14日至19日,寻儿六天,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许多罪,最终还是见到了日夜想念的儿子,经过艰难曲折,结果达到了目的,母亲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曹开铭非但没有出事,还光荣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对母亲来说是最大的安慰。</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心并没有彻底放下,仍然天天在为大儿曹开铭的安危祈祷,求神灵保佑。白天下地劳动,夜晚失眠思念,有时梦中惊叫“开铭、开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快到夏季时,母亲对身边的二儿曹开钿说:“妈妈的身体不适,今年夏天咱们不能去东大王村拾麦子去了。”果然,夏季后,母亲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精神恍惚,饮食减少,连话也懒得和孩子们多说。</p><p class="ql-block">终于有那么一天,刚强的母亲病倒了。奶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多少年来根本不懂柴米油盐之事。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能指望谁?母亲不吃不喝睡了一天,第二天还是爬不起来,家中积攒下来的一点儿钱,让母亲去太原找大哥花光了,无钱请医生治疗。</p> <p class="ql-block">夏天又没有去东大王村拾麦子,母亲病在坑上,连一点白面也没有。</p><p class="ql-block">开镛和开钿两个孩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母亲招手把14岁的曹开钿叫到跟前,低声嘱咐他说:“开钿,你去白石村叫你大姨来。” </p><p class="ql-block">曹开钿说:“妈妈,我一个人不敢去!” </p><p class="ql-block">母亲说:“没出息,那和福成一块去吧!”</p><p class="ql-block">福成和他二哥去了白石村,告诉大姨母亲病了,叫大姨去看看。大姨想一定是病的不轻,不然怎么会打发这么小的两个孩子来,就请上柳先生来给母亲治疗。柳先生诊脉后说:“你得的是心脏病,吃药后需要静养,等病好转后,再去汾阳医院查一查。”</p><p class="ql-block">母亲吃了柳先生的中药,慢慢地能挣扎着起来了。等身体好些后去汾阳医院检查,医院要母亲住院治疗。母亲为难了,一是钱少住不起医院;二是快要收秋了,这可怎么办?粮食是全家人的命根子,绝对不能放弃,收秋要紧,决定先收秋,后治病。勉强和孩子把秋收完,可住院还是住不起,母亲决定在医院附近租一间房子,领上两个儿子住在城里,隔三差五地去门诊看病。经过一个冬天的打针吃药,母亲的病大有好转,病刚见好,母亲便心想着该回家操持家务和下地干活了。</p><p class="ql-block">春节前回到家时,年迈的奶奶身染疾病,卧床不起,在转年的正月奶奶便去世了,家中只留下母子三人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前方传来喜讯,大哥曹开铭随部队大西北剿匪结束后,又调往东北四平市练兵,经常给家中写信问候母亲。新中国成立后,因曹开铭的参军而使曹家成了光荣军属,政府的优抚政策,给了家中三口人很大帮助,使母子们生活舒心愉快,这是他们这么多年中最幸福的一年,一家人从内心里感激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说:“毛主席是咱穷人的大救星,我们要时刻牢记在心。”</p><p class="ql-block">福成和他二哥有成一年一年地长大,也越来越懂得孝敬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大的母亲。</p><p class="ql-block">一天,弟兄俩对着刚刚病好的母亲,像唱歌似的对妈妈说:“妈妈病才好,妈妈吃白面,我们吃红面;妈妈吃好的,我们吃赖的。"童言无欺,表达出他们纯真的情感。</p><p class="ql-block">以前每分得瓜果梨枣等食品,总是先由母亲分成三份,由弟兄俩先挑,留下一份给母亲。</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有了好吃的,由他俩来分,先让妈妈挑选。有时,哥俩儿在外边得到一点儿好吃的,也舍不得吃完,总要给母亲带一份回来。儿子们知道孝敬母亲了,当妈的怎能不欣慰呢?幼年的教育常常会决定人的一生。母亲刚烈的性格和善良的品行给在家的两个儿子树立了为人处事的榜样。不仅如此,母亲认识不少字,常借来一些书,看完之后,晚上睡在被窝里就给儿子们讲故事,几乎成了习惯。有时母子三人在田间劳动,也一边干活一边讲故事,讲故事竟然成为母子之间心灵沟通的好形式。</p><p class="ql-block">母亲讲得最多的是《岳飞传》,岳母的形象已在她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当妈的多么想以古代的岳母为榜样,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使他早日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p><p class="ql-block">起先是儿子听母亲讲故事,之后孩儿们长大了,能够自己看懂小说了,他们也常常借一些书阅读,读的书比母亲多,也比母亲全面,而且新书、旧书都能读下来,有《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还有《杨家将》、《薛仁贵征东》等。所以,日后就不光是儿子们听母亲说书了,变成了母子三人共同讨论书中的英雄人物,讨论最多的自然要数《岳飞传》中的岳飞和他的母亲。</p><p class="ql-block">母亲问:“你俩看了《岳飞传》以后,觉得怎样?”二儿有成说:“妈妈,我觉得你比岳妈妈还辛苦。”母亲不解地又问:“妈妈怎能和人家岳妈妈相比呀!”</p><p class="ql-block">有成接着回答:“岳妈妈只养活岳飞一个儿子,妈妈你养活我们弟兄三个,比岳妈妈多,怎么不能比呢?”</p><p class="ql-block">母亲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告诫儿子们:“岳母培养了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你们长大了向岳飞学,当妈的也就高兴了。”</p><p class="ql-block">三儿福成眨巴着一双机灵的眼睛,说:“有妈妈的教育,我们会向岳飞学习的,长大了我们也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孝敬妈妈的。”</p><p class="ql-block">母亲故意发问道:“你怎样报效国家呀?”</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曹开镛、曹开钿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滋生了一种想法:长大后要像大哥一样,参军报国,保卫社会主义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福成胸有成竹地说:“和大哥一样,参加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为妈妈争气。</p><p class="ql-block">母亲听了儿子的谈话,心里特别高兴,觉得儿子们看书学习明白了事理,长进也不小,这都是新社会带来的好处,托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福啊!</p><p class="ql-block">福成该上学了。</p><p class="ql-block">就在送二儿子有成上学的两年之后,1951年过了夏收,母亲带着三儿子福成来到村办小学,给三儿子福成报名。学校设在村边的娘娘庙里,只占三间房,两间当教室,一个老师,混合编班,开的是复式教学课,高低年级的学生都在一块上;另一间是老师办公和住的地方。当年一千多人的村子大约仅有四五十个学生,就当时来讲,大多数家庭还认识不到读书求知的重要性,许多孩子尽管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仍然呆在家里不是玩耍,就是帮大人到地里放牛、割草。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曹家五门的后代,从小就显示出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灵气。亲朋好友们羡慕,左邻右舍也夸奖,这让母亲更加充满了抚养儿子们成才的信心。她立志要培养孩子们上学读书,将来做有出息有作为的人。哪怕自己再苦点,再累点,也不能耽误儿子们学文化,念书长本事。</p><p class="ql-block">颇有学问的任老师热情地欢迎母子俩的到来。“孩子叫啥?”任老师问。</p><p class="ql-block">“福成,是我的三儿,有成的弟弟。”</p><p class="ql-block">“好啊!你大儿‘定成’、二儿‘有成’、三儿又叫‘福成’,连一块就是‘定有福’,名字叫得好啊!”任老师笑呵呵地夸赞之后,又问,“还没起学名吧?”</p><p class="ql-block">母亲回答:“定成和有成都有了,一个叫‘开铭’,一个叫‘开钿",他们弟兄都在‘开’字辈上。前几年起名字的先生说过,孩子们命中缺金,所以大名里都加上了‘金’字旁,请老师最好也给我三儿起一个带‘金’字旁的大名。”</p><p class="ql-block">任老师点了点头,随即从一叠旧书里抽出一本发黄的古书,书名是《尔雅》,翻到《释名》那一卷,兴致勃勃地对母亲说:“大钟谓之镛,好钟更需重槌敲,福成聪明伶俐有出息,日后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p> <p class="ql-block">大名就叫‘曹开镛’吧!”</p><p class="ql-block">母亲高兴地说:“那就听任老师的吧。”</p><p class="ql-block">从那一天起,福成正式有了自己的大名:曹开镛。</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对于姓名是有寄托的,常常饱含前辈对后人的希冀。尽管母亲是个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但她喜欢“开镛”这个名字,说明她对三儿子的未来寄托无限的期待。“镛”大钟也,钟的鸣响,会给人们带来福音。时隔几十年后,“镛”这只大钟经过天地之间“三昧之火”的冶炼,再加上风云雷电的撞击,竟然发出洪亮的声响,传遍了万里神州。</p>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