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乌海西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三角形屋顶的火车站建筑。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座建筑不仅承载了无数旅客的回忆,也见证了铁路交通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乌海西站最初名为三道坎站,建于1958年10月,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而运营。当时车站条件艰苦,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1962年,三道坎站更名为乌达站,1984年再次更名为乌海西站,反映了车站在铁路网络中的重要性和地位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乌海西车站站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道坎车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道坎车站原址↓</p> <p class="ql-block"> 穿过红白相间的瓷砖铺成的地面,我来到了三道坎车站原貌。两排青色砖墙中间的通道通向车站内部,左侧墙上挂着的“五等站”牌子和右侧的“售票处”、“候车室”字样,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站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当年旅客们的喧闹声和火车的汽笛声。</p> <p class="ql-block"> 绕过三道坎车站背面,我看到了灰色砖墙结构的站舍,屋顶同样呈三角形设计。这座建筑与之前的火车站建筑风格相似,仿佛在诉说着它们之间的联系。站在这座房子前,我不禁想象当年这里发生的故事,那些关于铁路工人、旅客和这座车站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三道坎车站背后是两处低矮窑洞房,这里曾是车站职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外墙上,我看到了一块木制牌匾,上面写着“三道坎站旧址简介”。这块牌匾详细介绍了三道坎站在包兰铁路线上的位置以及其历史背景。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铁路刚刚建成的时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悦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前言展板,上面展示的是乌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吃苦耐劳的精神。它强调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传承这一精神。看着这些文字,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付出辛勤汗水的工人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吃苦耐劳。</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内部墙上展板,我看到了一张乌海西站老站房的照片。照片中的建筑呈现出砖红色调,给人一种温暖而怀旧的感觉。站在这张照片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乌海西站,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我看到了一张老照片,记录的是海勃湾车务段成立大会时的情景。照片中的建筑是一座灰色砖砌的老式平房,屋顶覆盖着红色瓦片。看着这张照片,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悦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 我来到了原海勃湾站的展区。这里展示了当年海勃湾站的站容站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火车站。看着这些展品,我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同时也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的另一侧,我看到了一幅室内场景的照片,展示了三道坎车站的历史沿革以及一些相关的文物展品。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道坎车站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铁路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的尽头,我看到了一个室内场景,墙上挂着多个黑白照片,下方配以文字介绍。这些照片和文字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道坎火车站的历史,感受到了这座车站的沧桑与变迁。在这座博物馆里,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时光之旅,感受到了铁路交通的发展与变迁,也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博物馆后 看见院内矗立着红色“乌海”两个大字 ,它曾经是乌海站的站标。</p><p class="ql-block"> 乌海站(原名海勃湾站)于1985年正式更名为乌海站,并在1992年12月31日建成新的站房并投入使用2。2024年6月1日,乌海站更名为乌海东站,车站地址保持不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乌海站标更换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乌海站更名为乌海东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