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林

Daniel Qi

<p class="ql-block">万峰林景区是中国国内最大喀斯特峰林之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西南部城郊,隶属于万峰林街道办,介于东经104°53’05”—104°56’11”,北纬24°56’14”—25°02’10”,景区总面积2000余平方千米,因区内山峰较多而有“万峰林”之称,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万峰林景区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18°C之间。景区以圆锥状峰林和峰丛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集落水洞、集溶洞、漏斗等各类地质构造于一体,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3万个。</p><p class="ql-block">万峰林景区内有将军峰、纳灰坡立谷、抱木山等自然景观与万佛寺、纳灰村等人文景观。自2004年,万峰林景区在《畅游兴义》栏目中出现后,景区旅游便开始快速发展。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到此游玩后说道:“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p><p class="ql-block">2004年,万峰林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同年,万峰林得到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将万峰林定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2009年,中国旅游电视协会把万峰林列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2024年12月,万峰林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被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自然地理</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万峰林景区位于马岭河峡谷中下游东西两岸,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西南部城郊,隶属于万峰林街道办,介于东经104°53’05”—104°56’11”,北纬24°56’14”—25°02’10”,景区总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约占兴义市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景区面积116.8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14.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00米。景区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分布于海拔2000多米的七捧高原边和万峰湖北岸黄泥河东岸,呈扇形,连接到安龙、贞丰等地。峰林西北高、东南低,上线以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寒土山为界,下线至海拔800米左右的红壤土山。景区距兴义市区仅3千米,交通便捷。</p><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万峰林景区所在的兴义市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长达1610小时,无霜期长达350天,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雨季在5—10月之间,年均气温在15—18°C之间,1月平均气温4.5°C,7月平均气温26.8°C。年平均积温4300—5400°C。</p><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万峰林中的河流主要为马岭河(清水河)、纳灰河,马岭河为北南流向,纳灰河为东北至西南流向。马岭河经过清水河镇、马岭镇、顶效镇、桔山镇、郑屯镇、则戎乡而流入南盘江上的万峰湖。纳灰河流经下五屯镇的双生村、上纳灰村、乐立村,在落水洞村转入地下河。</p><p class="ql-block">围绕着万峰林的纳灰河属珠江水系上游南盘江支流,由北至南贯穿万峰林,流域面积22.3平方千米。且景区内有岩溶漏斗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p><p class="ql-block">地质</p><p class="ql-block">万峰林的出露地层主要以三叠纪地层为主,这里峰林地质奇观的形成主要是喀斯特作用的结果。万峰林集溶洞、漏斗、地下暗河、落水洞等各类地质遗迹于一体,</p><p class="ql-block">约3.6亿年前,万峰林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2.8亿年前石炭纪开始形成陆地。约2.5亿年前,贵州兴义一带主要发育生物礁带,形成了大量的碳酸盐岩,这些碳酸盐岩也是组成万峰林的主要岩石类型。在约2.01亿年前的三叠系末期,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万峰林区域的地壳全部上升为陆地。地层在经历的长期剥蚀夷平之后,碳酸盐岩露出地表,之后,由于受到地壳抬升运动的影响,沉积碳酸盐岩不断遭受溶蚀和剥蚀,出现溶洞、溶蚀漏斗、溶蚀洼地、地下暗河等地貌类型。后来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产生了褶皱、断裂、节理,于是,背斜为山,向斜成盆,两侧次级背斜略微高起山峰,中间次级向斜低下形成喀斯特盆地。背斜高处,地下水深埋,只有大气降水作用,喀斯特作用强度相对较低,地表形成漏陷地形,发育峰丛。向斜低处,地下水接近地表,形成地面水流,喀斯特作用强度大,形成锥状峰林。</p><p class="ql-block">地貌</p><p class="ql-block">万峰林以圆锥状峰林、峰丛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部向广西丘陵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且顺势呈逐步下降趋势,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深,大致形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以阶梯状降低的多级台地,海拔高度在625—2207.7米之间,相对高差约为1582.7米。景区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溶洞、溶蚀漏斗、溶蚀洼地、地下暗河等地貌类型。其内多属于地中山岩溶丘陵盆地,四周地貌分异明显,景区北部为峰林盆地,奇峰如林,河水如带,田坝、村寨密布。中南部为峰林洼地和峰丛山地,纳灰村一带,峰林、峰丛大多为呈锥形,部分为钟状、平顶状和马鞍状。而五屯一带几乎包含了锥状喀斯特地区所有的峰峦形态,其间还有河流、溶洞、伏流、漏斗,就西峰林风景区大小漏斗就有三十多个。峰林形态各异,组成了状况的岩溶景观。区内地势平缓,相对高差小于200米。</p><p class="ql-block">生物多样性</p><p class="ql-block">万峰林中动物种类多样,达328种以上,其中鱼类50种、爬行类40种、鸟类110种、兽类60种、昆虫50种、哺乳类6种、两栖类2种、寡毛类2种、腹足类2种、蛛形纲3种、多足纲3种。景区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钳嘴鹳、猕猴等。</p><p class="ql-block">万峰林中植物种类为1117种,其中,菌类植物74种、苔藓植物100种、地衣3种、蕨类植物90种、种子植物850种。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贵州苏铁、兜兰等。</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万峰林区域在汉朝属样涧郡宛温县,东晋武帝时属西平郡,南齐属暖江县,唐武德属四郊,元朝属普安路黄草坝,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普安州。该时期,诗人、旅行家徐霞客曾到万峰林游览,并赞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设普安州归属黄草坝,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属兴义府。1949年12月10日,兴义国民政府军政机关宣布起义,万峰林所在的兴义县成立解放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82年,在万峰林下纳灰村发现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钱,成为该区域最早的历史线索。</p><p class="ql-block">万峰林景区自2004年开始开发建设。</p><p class="ql-block">景区布局</p><p class="ql-block">万峰林景区总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景区内景点分布自南向北为将军峰、纳灰坡立谷、纳灰村、抱木山、万佛寺等景点。</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将军峰</p><p class="ql-block">将军峰位于万峰林景区核心区域,因其外表形似一位将军,所以人们称它为“将军峰”。</p><p class="ql-block">将军峰位于纳灰向斜之中,成景地层为三叠系中统杨柳井组白云岩地层;发育北东向、北北东、北西、北北西等4个方向节理,各组节理近于直立,均为张性节理,因而将岩石分割成豆腐块一样,但被节理面中胶结物粘结在一起;在较强劲的水的横向侵蚀作用下,雨水沿岩石的垂直节理溶蚀,加上生物岩溶作用根劈,岩石沿着节理面崩解、坍[tān]塌、边坡后退,最后形成孤立的石柱,由于下部植被茂密,从而加强了岩石的抗风化、侵蚀能力,而上部岩石裸露,受风化、侵蚀能力明显强于下部,因而形成上小下大柱状形态,并且含泥白云岩抗风化、侵蚀能力弱于白云岩,所以将军峰上部垂向上凹凸不平。</p><p class="ql-block">纳灰坡立谷</p><p class="ql-block">纳灰坡立谷位于万峰林园区核心,发育地层北部为三叠系中统杨柳井组白云岩,南部为三叠系中统垄头组石灰岩,构造上位于纳灰向斜核部,两翼岩层产状较平缓,倾角一般小于15°,坡立谷轴线展布方向几乎与向斜枢纽线近于重合,呈近南北向展布,地势略显北高南低,长约15.3千米,平均宽约2.8千米,底部宽300—1200米,底面积约为12.4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纳灰坡立谷四周为峰丛环绕,为盆地状汇水中心,谷底标高平均1150米,两侧峰丛1300—1450米。坡立谷形成之初,当基岩裸露时,遭受大气降水垂向水溶蚀,甚至裂解、坍塌等作用和部分横向溪流的侵蚀,当谷地积水时,水体对岩体继续强烈的横向溶蚀作用,并沿着岩石节理面下蚀,逐渐形成峰林平原,最终形成了坡立谷平原景观。</p><p class="ql-block">八卦田</p><p class="ql-block">八卦田漏斗位于万峰林的纳灰河坡立谷中,直径十余米,底部与地下河相沟通,为雨季主要的排水泄洪通道。因坡立谷水稻耕作的原因多被粘土覆盖。岩溶漏斗是地表水流沿岩石垂直裂隙溶蚀渗漏,裂隙逐步扩大,在地表形成的隐伏孔洞。随孔洞不断扩大,上部土地逐渐崩落,地表裂开,形成漏斗。当地村民在漏斗周围依地形整地种田,在收获季节一片金黄,与春季的翠绿形成截然不同的色调,形似八卦图案,因此称为“八卦田”。</p><p class="ql-block">八卦田的碟形的漏斗与天坑、暗河、地下溶洞等一系列地质奇观都被称为喀斯特负地形,而峰林、峰丛、孤峰等又被称为正地形。在这一带田坝中出现的漏斗大大小小共有30多个,组成了纳灰漏斗群景观。</p><p class="ql-block">纳灰村</p><p class="ql-block">纳灰村是一座位于万峰林街道的布依族村落,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街道。随着万峰林景区的发展,纳灰村因其民族风情和田园风光而逐渐知名。纳灰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布依族文化浓郁。村中有千年榕树,是纳灰村的树神代表,也是人们的祭祀活动地。</p><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30日纳灰村当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p><p class="ql-block">万佛寺</p><p class="ql-block">万佛寺原建于明朝,后被洪水冲毁,于2007年重建。整个寺庙的大殿完全置于一个喀斯特溶洞中,溶洞的顶部和尽端生长着喀斯特石芽。根据石芽长度,可以推测这个溶洞形成于几百年前,所以寺庙重建时利用了自然形成的溶洞。洞内的石芽长短不一,佛像顶上的石芽很短而洞穴尽端的较长。可以推测重建寺庙时,建造者扩大了洞穴,清理了石芽,如今新的石芽又生长出来。在这个溶洞里展现了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发与保护</p><p class="ql-block">开发</p><p class="ql-block">自2004年以来,万峰林的旅游业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万峰林支柱产业,旅游品牌效应较好。这一年,万峰林被列入中国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还被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定为首批“旅游示范点”。万峰林乡村旅游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被授予“国家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p><p class="ql-block">从2006年3月12日开始,每年的“植树节”和雨季,兴义辖区的州市直机关干部、驻地武警官兵,青年、学生、职工志愿者共6000多人,到万峰林栽树、播种、除杂、追肥。同年5月,兴义市对纳灰河的垃圾等污染物进行清理,并在纳灰河两岸栽柳种树,美化了30多千米河岸和16千米游道。</p><p class="ql-block">2006年至2012年,兴义市共投入资金12亿余元,在7年的时间里内将旅游观光车由2004年的4辆增加到60辆,日运送旅客能力从100多人上升到2000多人。售票处增建到300多平方米,并设置了规范的售票窗口。同时,还开通了景区至兴义机场的公交车线路。</p><p class="ql-block">2015年,兴义市政府为迎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共投资2.72亿元,建设了万峰林景区大门、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多种服务设施,完善升级了各类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16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对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表彰。贵州义兴市万峰林街道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p><p class="ql-block">保护</p><p class="ql-block">2000年,万峰林景区内的上纳灰村、下纳灰村等村的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等现象引起了兴义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工作人员曾劝导当地居民保护环境,但由于村民不配合与经费上的问题,直至2006年8月在纳灰村、双生村等地启动了“万峰林景区治理污染活动”,共历经五年。至2011年,“万峰林景区治理污染活动”结束,在这五年内进行了污水治理、拆除未经建筑、种树覆绿等各种保护环境的工程,还设立了给排水管网、垃圾池、经果林等。</p><p class="ql-block">2015年,兴义市政府为迎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共投资2.72亿元,对万峰林脚下8个村76个村民组棚户区综合整治,亮化改造2200户,绿化569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自2017年起,万峰林开展了一系列治理工作,如对纳灰河及沿岸村寨环境治理与万峰林纳灰河19.8千米(包括两岸景观工程)的河道治理、纳灰河沿岸村庄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房屋亮化及庭院改造建设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