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怀念

芮永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两位“夫妻”同志在敌人狱中受尽折磨后将被处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男的叫<b>周文雍</b>,出身广东开平贫苦农家,是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中共广州市委工委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的叫<b>陈铁军</b>,来自佛山富商之家,原名陈燮君,因不满社会不公毅然改名“铁军”,立志以钢铁之志救国,是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他们接到上级的一个特殊的命令,假扮夫妻,在广州建立秘密联络点。这样在一间小阁楼里,他们以“周先生”“周太太”的身份开展起党的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天,周文雍以商人身份奔走联络工人;夜晚,陈铁军伏案刻写油印传单常常彻夜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朝夕相处的生死与共,让两颗年轻的心悄然靠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因叛徒出卖两人同时被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狱中的周文雍被吊上铁架,皮鞭抽得血肉模糊;陈铁军十指钉入竹签,鲜血染红了衣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人开出条件:“写下自白书,保你富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文雍冷笑: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呸”,陈铁军怒怼道:我不怕死,来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人无可奈何,只能撂下狠话,宣告他们最后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行前,周、陈提出希望为他们俩拍摄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人虽不理解,但还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窗前,两人并肩而立。周文雍穿着一件旧西装,血迹斑斑,右手因受刑而显得有些僵硬;陈铁军带着一顶白色绒线帽,披着宽围巾,双手插在口袋里,他们神情从容,眼光坚毅而沉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照片意味着什么,两人心中泛起温暖幸福的涟漪,共同的理想升华为深厚的爱情,这是他们的结婚纪念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6日,这对24岁年轻的夫妻战友携手走上刑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广州、香港报纸都登了俩人合影照片,和囚车沿珠江开去的照片,送别人很多,他们是被押到广州红花岗处决的,围观的不少群众都流泪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1980年,一部讴歌陈铁军、周文雍烈士的电影<b>《刑场上的婚礼》</b>在全国上映,几十年来无数次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烈士的英雄事迹和高尚爱情感动和教育了无数观众和青年一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影片《刑场上的婚礼》片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电影剧本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军旅作家<b><u>张义生</u></b>编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张义生</b>,笔名思辙,1933年生,原藉广东大埔。1949年参军,1950年7月起入朝抗战八年,两次荣立军功。后担任八一电影厂编辑部编辑、总政话剧团编剧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将烈士的事迹搬上银幕,他埋在房间中那张满是稿纸和资料的写字台上写呀写,一听到家人要带他出去旅游就着急生气——我不去,我没有时间玩乐!直到把眼睛写出了“血”,直到再也拿不起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寻觅烈士的历史素材,曾多次深入实地考察,采访到了烈士当年的战友和同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徐向前、聂荣臻曾是烈士的战友,而陈铁军还冒险救过邓颖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周、陈烈士是周总理生前的遗愿,老一辈领导人十分支持和关注影片的拍摄进程,在回忆历史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体现了对战友的深深怀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张义生同志离世。网上首次公布了他的《有关创作小说电影歌剧&lt;刑场上的婚礼&gt;的宝贵材料》笔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兹上传部分笔记,并誊录原文以方便阅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记之一,邓大姐的指示(4页)</p> <p class="ql-block"><i>【1977年3月13日</i></p><p class="ql-block"><i>&lt;邓立军同志转达邓大姐电话内容&gt;</i></p><p class="ql-block"><i> 他的信我看了,是广东人?他叫张义生?广东话我熟识......四十点吗?正是干事的时候嘛。他信中提到许多问题有的我可以回答,有的怕答不上来......陈铁军我认识,总理生前的愿望,他许下的愿,这回我来还。让他把剧本拿来吧,我想看看剧本。</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1977年4月17日</i></p><p class="ql-block"><i>&lt;周炳德同志传达邓大姐指示&gt;</i></p><p class="ql-block"><i> 周炳德:姨妈昨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天把我要去,说出国访问之前有些事要安排一下,不能再拖了。姨妈七十多点的老人,工作很忙,文件又多,书信也多,接见的日程安排也很紧张。中央工作会议刚刚开过就要出国访问,她这次是到斯里兰卡访问。姨妈要我来向你转达她对剧本初稿的意见。她对剧本很热心,重视,前天叫我去还要我用笔记下来好给你传达,她还特意讲得很慢,让我记。这些意见都是经过考虑的,现在我就来传达。</i></p><p class="ql-block"><i>邓大姐指示:</i></p><p class="ql-block"><i> 我看了他写的剧本故事梗概,人物介绍,剧本也翻了一部分,他的信也都看了。他想得很周到还给我录音。看来他很用功,也费了很大力气,这么多的材料,这么多的问题,他是作了很大的努力。</i></p><p class="ql-block"><i> 他信里说到写作的意图,我认为与总理让写的意图不相符合,他信中说对总理十分怀念,想在剧中多写总理。总理是让写革命烈士。总理是不许人家歌颂他的,功劳应归毛主席!过去有点纪念文章说得稍过的他都给划掉,他反对争功表功。</i></p><p class="ql-block"><i> 他要写的是两位总理生前提到的烈士英雄。他付了很大的辛勤劳力,也很有勇气,他的积极性是可佳的,是嘉奖的嘉字,是可嘉的这是件大好事。</i></p><p class="ql-block"><i> 他三月三十日的信提到想多写总理,这和总理的愿望就不同了,在他的信中,我划了红道道是表示不同意的。如果剧中主要去写总理就会把问题及背景离开了主题。</i></p><p class="ql-block"><i> 另外还要告诉他,两位英雄的牺牲并不是陈独秀右倾路线造成的,他们主要是李立三的“左”倾路线,盲动主义影响造成的。他们牺牲是1928年春,我记得当时周文雍已离开广州,他原是工人领袖,很出名、很能干的,陈铁军是搞学生运动的,他们经常出头露面,组织群众,是公开身份,大家都认识他们。他们当时撤离广州后是不应该再回去,但立三路线还让他们去,肯定就会要暴露的。</i></p><p class="ql-block"><i> 他现在的剧本给我印象是以总理为主要人物,还写到总理见到陈铁军和周文雍。总理在当时主要是搞军事工作,与陈铁军他们接触要少一些,当然写剧本不一定要受真人真事局限,但也不能为了突出宣传而牵强附会的设想一些情节。</i></p><p class="ql-block"><i> 陈铁军有个妹妹叫</i><b><i>陈铁兒</i></b><i>,大革命失败后,可能是28年 ,记得她也写过个话剧本给我看过,后来我退还给她了,这么多年一直没联系了。可以告诉他,让他设法找找。我是通过她妹妹写的东西,讲到她家的经济情况,我才知...有,是个有产阶级。陈铁军和周文雍最后...情,可写他们用一条围巾...的头蒙起来接吻的。</i></p><p class="ql-block"><i> 他信中提到要多写总理和总理提出要写英雄人物不符合,和我们俩的观点也不相同了。希望把剧本改好拍摄。</i></p><p class="ql-block"><i> 周炳德:我当时也和姨妈说,你们写剧本,写英雄嘛总要写党的领导嘛。</i></p><p class="ql-block"><i> 邓大姐指示:他剧本写到走上井冈山,我记得广州暴动是27年11月,剧本结尾写部分人留下来,部分人上井冈山,可能不符事实,我记得上井冈山是南昌起义之后一部分人,广东也可能有,不会很多。</i></p><p class="ql-block"><i> 我觉得够对得起他了,剧本也都翻了一部分,要是当面谈怕排不上队,具体帮助我又无能为力,请他再丰富些材料。</i></p><p class="ql-block"><i> 介绍一位叫郭寿华的,是去年广州农讲所组织她写回忆录,到广州去找找这个人了解一些情况,可能后来脱党。</i></p><p class="ql-block"><i> 我记得白色恐怖,我正住医院,有一天我住的教会医院的病房里,来了位贵夫人,穿旗袍带耳环,走到我的床边一笑,我才认出原来是陈铁军,她说:“我代表党的组织来通知你快离开广州。”我立即回住处,发现特务刚来这里搜查过。</i></p><p class="ql-block"><i> </i></p><p class="ql-block"><i> 周炳德:我姨妈当时在医院是难产,生下婴儿有15磅,太大出不来,医生动了钳,但用力过大,婴儿头部受伤,孩子出来哭了几声就死去了,当时我姨妈的住处被敌人搜查过。姨妈说真是不巧不成书,有份电报没叫特务搜去,电报是总理拍来的,要姨妈即去上海。</i></p><p class="ql-block"><i>4月17晚记录整理</i></p><p class="ql-block"><i>张义生】</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记之二,聂帅的第一次指示(2页)</p> <p class="ql-block"><i>【1978.3.28日</i></p><p class="ql-block"><i>&lt;军委</i><b><i>聂荣臻</i></b><i>副主席接见&gt;</i></p><p class="ql-block"><i> 聂帅指示:你们的剧本提纲看了,写周文雍、陈铁军两个人的英勇不屈,写他们在刑场举行婚礼,我很赞成。你们的想法很好。剧本名字我想过还是用《刑场上的婚礼》】比较好,观众一看就明白。他们倆的事我一直不忘,当时广州起义失败后,我是在香港报纸上看到他们俩人被杀的事,我还把报纸剪下来藏在身上,直到长征路上,因为打仗,到处奔走,才把它丢失。但是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你们选择这个故事来写,从这个角度去反映广州起义,选对了,选得好嘛。</i></p><p class="ql-block"><i> 他们俩人牺牲之后,是我告诉周总理和邓颖超的,他们知道之后也非常感动。</i></p><p class="ql-block"><i> 你们要把它写出来,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可以教育年青人,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革命?特别是陈铁军,这是个了不起的女人,这样的女同志是不多的,她斗争很英勇,不怕死,被敌人抓去之后很顽强,到了刑场她又表示了爱情,这样的女同志是没有见过的。当时广州报纸报导时还写上陈铁军一段话,大意是:“我们俩过去在一块工作,一直没有结婚,现在我们要宣布婚礼。”还把一条围巾披在周文雍的身上,他们这段话当时引起各个报刊都转登,感动了许多人。</i></p><p class="ql-block"><i> 你们要写他们俩人如何到群众中去宣传革命,他们当时工作很艰苦,要写他们在白色恐怖,在革命低潮时如何进行斗争。他们要做假夫妻,要做群众工作还要做家务事,要买菜做饭。你们要写他们工作、战斗、生活直到牺牲。要写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共产党员,写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在这个基础上酝酿着爱情。他们俩人原来就有一定的好感,后来又在一块工作,又是怎样发展了感情,这要靠你们去写了...在党的“六大”会上给广州起义做的结论是“英勇的退兵一仗”</i></p><p class="ql-block"><i> 对当时广州起义前后形势,我后来是有不同看法的,我后来与毛主席谈过这段历史,毛主席说“那时你们一千多人都是干部啊,要是上了山来那是件大事,增加这么多的干部”。当时要以教导团为骨干搞个兵变,然后向赣南方向发展,当时不知道井冈山,但知道毛朱部队嘛。当时的革命形势是不能在广州建立苏维埃长期存下去的,另外广东的农运当时也没有搞起来,只有花县的赵子显,他是黄埔出来的,他搞了一百多人的农军。海陆丰虽然也搞了,但也不适合建立长期的苏维埃,那里靠海嘛。当时应该向赣南大山发展。李立三是反对的,澎湃当时也不想放弃海陆丰,队伍就在那里转来转去。那时我们一提就被批为单纯军事观点。</i></p><p class="ql-block"><i> 我是在南昌起义之后随部队南下,当时想到广东汕头、潮州,但走到广东才知道不行。我们和周总理到了流沙河时才知道贺总的队伍转向海陆丰。当时部队很乱,总理又正发高烧,病很重,我赶快将机关人员安排一下,然后找到杨石槐,他是广东人,找他带路。当时外省人不懂话是很麻烦的,被敌人抓到就杀头。我们找到一付担架把总理一直抬到陆丰,找到了船才到了香港,把总理送进医院。</i></p><p class="ql-block"><i> 你们可以找找宋维贞(广州党校工作)她当时在香港,叫小宋,她还有个姐姐叫大宋。</i></p><p class="ql-block"><i> 你们选的题材很好,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两位烈士的事,我祝你们成功!将来看你们的电影。</i></p><p class="ql-block"><i>1978.3.28晚记录整理</i></p><p class="ql-block"><i>张义生】</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记之三,聂帅的第二次指示(2页)</p> <p class="ql-block"><i>【1978年6月28日</i></p><p class="ql-block"><i>&lt;聂总第二次接见&gt;</i></p><p class="ql-block"><i> 聂帅指示:你们的剧本总的说是可以的,最后刑场上的婚礼处理会感人的。目前青年人对恋爱有许多不正确的观点,这个戏拍出来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会有影响的,你们将来拍出来,我要约邓大姐来看片。什么时候拍出来啊?不要太慢了,今年十一拍出来吧。</i></p><p class="ql-block"><i> 剧本有关重大政治事件要注意不要违反历史的真实性,剧本里提到的廖仲恺事件和中山舰事件,这是两个不同时间不同性质的事件。廖仲恺是国民党内部事件,是胡汉民之流右派干的。中山舰事件是国民党蒋介石反共的第一枪,我当时也被捕,我是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也就是总管,那时主任下面就是秘书了。周总理当时去造币厂找蒋介石说理,实质上也是被他们给软禁。</i></p><p class="ql-block"><i> 你们剧本中称毛主席为毛所长,我看还是称毛委员好。当时毛主席是党内中央委员又是国民党革命政府宣传委员。</i></p><p class="ql-block"><i> 你们剧本提到的武装斗争,应放在八七会议之前,当时中央决定搞两个暴动,一个是南昌,另一个是湘赣秋收,前一个暴动由总理负责,后一个暴动由毛主席负责,要强调一下秋收起义的作用。</i></p><p class="ql-block"><i> 关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工人赤卫队去向,可写他们从自愿出发,部分人参加教导团的部队,部分人自愿留下来坚持地下斗争。</i></p><p class="ql-block"><i> 不要写部队分三部分撤退,当时主要是撤至东江、海陆丰,当然也有少数人上粤北找朱德、陈毅。当时我们是主张把部队拉上赣南山区,不同意到海陆丰,那个地方很小,来回打没有回旋余地嘛。但是李立三坚持拉到海陆丰,他是有地方主义的。</i></p><p class="ql-block"><i> 广州起义是失败,这是历史的真实可以写。我当时对叶挺是有意见的,他起义时来得晚,失败时自己又溜掉。这样做不对嘛,一个指挥员不管对这个战斗有什么意见不能把群众甩掉嘛。</i></p><p class="ql-block"><i> 广州起义可作为背景去写,要紧紧围着剧本的主题去写。</i></p><p class="ql-block"><i> 我个人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又参加广州起义,我从南昌到广州到长征中的教训使我才逐渐理解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伟大。失败是历史的真实,没有挫折也就不会懂得如何革命了。</i></p><p class="ql-block"><i> 张太雷和一批文人当时是没有经验,他们又完全听从那个德国顾问的话,是主观主义的,是完全从形式上模仿十月革命。当时的何西斯被反动派杀死,为了纪念他,江西苏区还成立何西斯大学。</i></p><p class="ql-block"><i> 陈铁军与邓大姐感情比较好,她与周文雍刑场临死时不要表现用围巾遮挡头部亲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他们的死当时都登报了,我看了也流了泪。是我告诉周总理和邓颖超的。你们可以让陈铁军说:“今天是我们结婚的日子,我们的血要献给中国革命了,相信我们倒下去会有千百万人站起来......”要让他们高呼口号。</i></p><p class="ql-block"><i> 你们不要写我,把“老聂”改成“老尼”。</i></p><p class="ql-block"><i> 你们现剧本用周文雍、陈铁军的真名字可以嘛。为了结构上不至松散,可以不写他们俩人在“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又被派回广州而被捕。</i></p><p class="ql-block"><i> 这个剧本会很有教育意义的,周总理生前也很关心写这两位烈士,你们要尽快拍出来。</i></p><p class="ql-block"><i> 可以把我的看法告诉文化部,给他们打个电话。</i></p><p class="ql-block"><i>78年6月28日晚整理</i></p><p class="ql-block"><i>张义生】</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记之四,聂帅的第三次指示(2页)</p> <p class="ql-block"><i>【1978.7.31日</i></p><p class="ql-block"><i>&lt;聂总第三次接见&gt;</i></p><p class="ql-block"><i> 聂总指示:你们剧本怎么样啦?开拍了没有?我对你们剧本没有什么意见,要抓紧拍出来,我是一直支持你们这个剧本的,你们这个电影会成功的,我完全相信。</i></p><p class="ql-block"><i> (我们汇报剧本送给电影局、文化部黄部长,以及夏衍、冯牧等老同志老行家审阅了)</i></p><p class="ql-block"><i> 聂总指示:这个剧本就是写周文雍和陈铁军两个人的革命和爱情嘛。过去“四人帮”把爱情和革命对立起来,好像无产阶级战士就没有爱情,就不能谈爱情。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他们是把革命和爱情对立起来的,他们写革命破坏了爱情,要爱情就不能搞革命。我们无产阶级没有爱情,这么多老同志都有老婆嘛,没有爱情老婆从哪里来啊?</i></p><p class="ql-block"><i> 你们剧本里不是写了个女的爱周文雍吗?但因为心态不同,道也就不合了,这很好嘛,要写周文雍与陈铁军在共同的革命道路上志同道合逐渐产生了爱情,这点你们剧本写得好嘛。</i></p><p class="ql-block"><i> 你们不要怕犯错误,要大胆些,要相信群众嘛。影片拍出来群众会赞成的。对有些意见可以听,但是你们自己要有主见。我上次讲过了,剧本基本上是好的,你们要抓紧,很有现实意义的。</i></p><p class="ql-block"><i> 历史题材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有个戏是写八一南昌起义,写武汉开中央会议,说我也参加了,没这回事,那次会上决定要搞南昌暴动和湘赣暴动。“广州起义”是以后决定的,南昌起义是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秋收暴动是第二枪,再往后就是“广州起义”了,毛主席也是这样讲的,你们写历史要懂历史才有发言权。</i></p><p class="ql-block"><i> 《万水千山》改成电影就拍得不好嘛,我和陈其通讲过,让他要拍点外景,他就是不听。拍得不如肖华的《长征组歌》。</i></p><p class="ql-block"><i> 你们演员选了没有?可以到总政文工团、八一厂去选嘛。</i></p><p class="ql-block"><i> 我对剧本没有意见了,要抓紧点,我再说一遍你们这个电影一定会成功,我完全相信。我们是历史的参予者,起义领导者,张太雷牺牲后党要我负责领导,我再说一次对你们剧本没意见了。</i></p><p class="ql-block"><i> 聂总补充: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我到香港,这时李立三也在香港,在讨论恢复广州地下工作时,李立三提出让周文雍返回广州,我当时不同意,周文雍在广州太出名,早已在群众中公开身份,红得很,谁都认识他,这样太危险。但李立三坚持自己的意见。周文雍态度表示服从组织安排,他是个组织观念很强的人,是工人领袖。在周文雍潜回广州前我与他长谈到天亮,没想到这次成了诀别的一次谈话。你们要好好把这戏写出来,你们就做了件大好事。</i></p><p class="ql-block"><i> 聂帅接见后穿上新制军装赴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八一建军节的盛大酒会。临行前与我们合影照相,以资鼓励。</i></p><p class="ql-block"><i>78.8.1晚整理</i></p><p class="ql-block"><i>张义生】</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刑场上的婚礼》电影片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烈虽已远去,人民永远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