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荣光——辽宁省博物馆

峰回路转

<p class="ql-block">  同陕西河南等中原地区博物馆相比,东北地区的博物馆普遍存在感不强,但是位于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是个例外,它是国家宝藏栏目第一季介绍的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馆藏晋唐宋元书画领域,辽博跟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并称四大金刚,被誉为书画宝库,书</span>画藏品方面堪称一绝,很多藏品都被编入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还有一个身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成和开放的博物馆,</span>辽宁省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成立于1949年7月7日,比<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和国的生日还要早三个月,</span>1959 年更名为 "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像一本翻开的书籍,馆内的22个展厅、2万多平米的展陈面积却堪称国内博物馆最大的展陈面积之一。辽博不仅文物藏品近十二万件,光是珍贵文物就达6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94件(套),博物馆共分书法、绘画、丝绣、青铜、陶瓷等21个门类,尤以晋唐宋元书画为最,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瓷器、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历代货币等也颇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介绍藏品之前需要了解溥仪与辽博的故事,红山文化的由来,契丹与女真的辽金时期,有助于更好的解锁辽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末代皇帝溥仪与辽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作品有都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宝,比如唐代的《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瑞鹤图》等,就连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后来被调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span>辽宁博物馆书画藏品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全靠一个俘虏,这个俘虏就是溥仪。</p><p class="ql-block"> 1912年2月溥仪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924年,在冯玉祥的逼迫下,溥仪离开了紫禁城,在他离开前的一年时间里,溥仪整理了1000余件罕见的书画作品,并以“恩赐”的名义,将珍贵字画赏赐给他的弟弟溥杰、溥佳,让他们利用每日下学出宫的机会,把书画带出。</p><p class="ql-block"> 1925年,在日本人协助下,这批书画被运抵天津, 1934年,溥仪到长春做了伪满洲国皇帝,这批书画被运至当时的长春伪皇宫小白楼内,8月17日,溥仪乘飞机企图逃往日本时,被前苏联红军俘获,他携带的一部分书画和珠宝被苏联红军查扣,几经辗转后,大量的书画珍品被就收藏到了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溥仪——我的前半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红山文化</b></p><p class="ql-block"> 除了博物馆之魂——字画,辽宁省博物馆的精美器物也是不胜枚举,辽博还是我国最大的红山文化藏品处。</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辽宁&内蒙&部分河北)与仰韶文化(黄河流域),二者被认为是继河姆渡文化之后我国最重要的一个文化节点,是新石器时代最鼎盛的华夏文明代表,以女神像和玉礼器展现了辽河流域的史前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重要源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红山文化以其玉器和龙图腾雏形为特色,充满神秘气息的玉器,“唯玉为葬”的埋葬习俗,</span>其玉器经鉴定与推测,使用的是辽宁地区盛产的岫岩细玉,最惹人注目的就是辽宁地区大量的玉猪龙和内蒙地区大量出土的玉龙。推测玉猪龙时代更早,龙形态更模糊,被认为是华夏龙图腾雏形,而玉龙也叫C型玉龙,形态已经和如今华夏龙十分接近,认定为华夏第一龙。</p><p class="ql-block"> 辽博以最丰富和完整的玉猪龙藏品为代表,C型玉龙则大量存放于赤峰博物馆,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尺寸最大的C型玉龙也出土于赤峰,现存放在国家博物馆,藏品命名为“华夏第一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山玉龙(国家博物馆——华夏第一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辽金时期——契丹、女真</b></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中,游牧和农耕交汇的辽宁地区,匈奴、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中推动着民族大融合,辽宁也站在汉族与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女真等诸民族水乳交融的历史前沿。契丹人自草原崛起,随后建立辽国,吞并幽云十六州,成为中国北方的强大政权,辽宁地区成为辽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真族兴起于松花江流域,在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金国推翻了辽国,成为新的北方霸主,并最终灭亡北宋,与南宋对峙将近一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辽金王朝虽已不复存在,但对草原民族与中原文明间的文化融合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尽管金国已覆灭,女真人并未完全消失。蒙古人入侵后,部分贵族与百姓退往东北地区,并在明朝时期重新崛起,最终建立了满清王朝,清朝的崛起,可以视为金国遗产的延续,再度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辽三彩——交颈鸳鸯壶</span></p> <p class="ql-block">  辽博有6件文物是禁止出境的:鸭形玻璃注、耀州窑摩羯形水盂、《仲尼梦奠帖卷》、《万岁通天贴》、《赵佶草书千字文卷》和《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岁通天贴》还和鎏金木芯马镫、《洛神赋》登上了国家宝藏第一季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家宝藏第一季上榜博物馆及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馆藏珍贵文物(非书画类)</b></p> <p class="ql-block">鸭形玻璃注</p><p class="ql-block"> 全球唯一保存完好的2000多年前的玻璃制品,作为北燕时期从罗马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此器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实物资料、中外历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设计非常独特,身体横长呈鸭形,口部像鸭嘴,颈部细长,重心在前部,只有当腹部充水至一半时由于后部加重才能保持稳定,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p><p class="ql-block"> 辽博馆藏的瓷器里,以这件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最为出名,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器物。</p><p class="ql-block"> 该水盂内外满施青釉,整体造型为鱼形,鱼尾上翘,仿佛一条刚出水的游龙。有人认为是文房用具,用于研墨时为砚池添水,也有人认为该器物为灯盏。 </p> <p class="ql-block">白玉猪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辽博的玉器,以这件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最为珍贵,是目前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 玉猪龙的形象为猪首龙身,肥首大耳、圆睁大眼、口微张并露出獠牙,身体部分则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似可作为饰物系绳佩挂,多成对出于墓主人胸前,象征着墓主人的权利,可能是一种通天神器。 白玉猪龙不仅是红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辽博馆徽的原型</span></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木心马蹬</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马镫,这件鎏金木芯马镫曾作为辽博送展的三件国宝之一亮相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节目。</p><p class="ql-block"> 这对完整马镫1965年出土于朝阳北票冯素弗墓,和鸭嘴玻璃注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距今约1700年。</p><p class="ql-block"> 此镫环以三棱体的桑木条揉成,木条两端向上合成镫柄,分裆处再填以三角形木楔。镫环和柄的外表包钉了鎏金铜片,镫环内侧加钉了一层薄铁片,上涂黑漆,是迄今为止有明确年代可考的双马镫实物。</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古代中国鲜卑人发明、由崛起于辽西的慕容鲜卑改进的马镫助推了中世纪的欧洲迈入“骑士时代”,促发了千年前翻天覆地的世界变革!</p> <p class="ql-block">花树状金步摇</p><p class="ql-block"> 是晋代时期的作品,高27.3厘米,由纯金制成,是慕容鲜卑所特有的妇女发饰,辽宁地区曾经出土有慕容鲜卑步摇冠十六件,是中国发现步摇冠最为集中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三足罐</p><p class="ql-block"> 辽博的辽三彩很出名,但是这件1972年出土于朝阳市唐韩贞墓的唐三彩釉龙纹三足炉也很出名,绿色器表塑贴三只黄、绿、蓝、白四色飞龙配以黄足、白颈及黄色的火球、蓝白相间的火焰,看上去清雅绚丽,明媚非凡。</p><p class="ql-block"> 此釉龙纹三足炉造型浑圆古朴,龙纹勇猛矫健,神态生动,富有立体感,正中釉彩华丽鲜亮,为三彩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目前公认的馆藏元青花,存世300余件,珍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多为镇馆之宝,而元青花八棱罐,全世界仅有两件,一件发现于辽宁鞍山,一件出土于泰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件瓷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件民间流传、由国家征集的元青花重器,稀世珍宝曾被用作腌鸭蛋的罐子,</span>沈阳的杨永盛先生,于1976年在鞍山文物收购站发现了这件精美的瓷器,上交国家并鉴定后,才发现是极其罕见的元青花,这个罐子,八棱体、青白釉,八面绘有松、竹、梅及莲池水禽图,纹饰颜色青中泛紫、气韵非凡。</p> <p class="ql-block">粉彩婴戏纹双耳尊 </p><p class="ql-block"> 中国瓷器中的精品,此瓶具有细长颈、撇口,耳朵呈如意形,象征着“平安如意”。众多婴孩在其间嬉戏,有的舞龙,有的提灯,整个画面活泼生动。底部有红色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识,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中对于多子多福、江山永固等愿望的寄托,它是中国瓷器的经典之作,代表了清代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窑变红釉石榴尊 </p><p class="ql-block"> 辽博的一件最“出圈”的瓷器精品,是一种采用窑变红釉制作的陶瓷器皿,因其形状酷似石榴而得名。,窑变红釉是一种高温颜色釉,通过特殊的烧制工艺使釉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尤其是红色调的变幻莫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釉面上出现的流动状的纹理,如同天然形成的山水画卷,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石榴尊的造型既写实又富有装饰性,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是清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成为收藏家和博物馆竞相追逐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为小巧的象牙制品,雕刻有十余条健龙与数之不尽的祥云。大球内分层透雕多达21个小球,球球相套,层层能转,满地纹饰,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该宝物代表着我国清代象牙雕刻技艺的最高水平,且该手艺已失传。</p> <p class="ql-block">饕餮纹大圆鼎</p><p class="ql-block"> 辽博的青铜器以这件大圆鼎为最,是已知辽西地区出土青铜器中最大、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也是国内同后母戊鼎、妇好圆鼎齐名的最有名的3尊商代鼎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件饕餮纹大圆鼎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其铸造时间距今约3200年,比铸造时间距今约3000年的后母戊鼎、妇好圆鼎都要早。而且同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妇好圆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这些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不同,饕餮纹大圆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不在商王朝帝京地出现的大铜鼎。</p><p class="ql-block"> 此鼎虽然没有铭文,但鼎上结构严谨的饕餮纹精巧又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美的作品之一,代表了商代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堪称一件国宝级别的商代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卷体夔(kuí)纹蟠龙盖罍(léi)</p><p class="ql-block"> “罍”是酒坛子,用来装酒的。中国人民邮政曾将此青铜器作为《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这么精致的一件西周时期的“罍”,为什么会出现在辽宁地域内呢?有的说这是燕国国君在逃跑时埋藏下来的,与流传很广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绿釉贴盘龙菊花流云纹双孔鸡冠壶</p><p class="ql-block"> 第一眼看到这个绿色的水壶,你可能会对它的制作材料产生疑问,壶身周围的滚边仿佛用皮革缝合而成,而壶身上的印花和釉色又呈现出坚硬的质地!其实它是一件货真价实的陶瓷!</p> <p class="ql-block">  壶体上菊、牡丹、团龙等中原常见纹饰经过印花、贴塑、刻画等装饰技法也呈现出生动写实的神韵,使得鸡冠壶的细节更显细致精美,鸡冠壶上仿缝合线的针脚纹、皮扣等显示出了强烈的契丹民族风格,从中可以看到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印迹,堪称一件极为珍贵的辽代陶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span></p><p class="ql-block"> 世人都知道唐代的低温釉陶器——唐三彩,其实辽代也有三彩陶器,而且不乏名品,只不过辽三彩以“绿黄白”三色中的绿为主,没有蓝色。因为大辽的疆域里缺乏蓝色的呈色剂“钴”。</p><p class="ql-block"> 此壶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极具契丹传统元素,其制作精细,花纹别致,黄、白、绿三色釉交替搭配且挂釉至底足部,釉色浓艳华美,具玻璃样光亮,又富含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游牧民族风格,堪与唐三彩媲美,是辽代陶瓷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p><p class="ql-block"> 是一种以鸡为造型的瓷器,通常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其特点是壶身设计为鸡的形状,壶嘴与壶身相连,形成倒流的效果,即液体从壶嘴倒出后,可以重新流回壶内,这种设计既巧妙又有趣,是古代瓷器中的创新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馆藏珍贵文物(书画类)</b></p> <p class="ql-block">  作为国内收藏晋唐宋元书画数量最多、品质最精的博物馆之一;辽博馆藏的近万件古代书画一直都是游览辽博观众的“心之所向”。尤其是溥仪离宫时淘选带出的200多件书画珍品,堪称辽博作为海内外清宫散佚书画重要收藏单位的“底牌”之一,更是很多游客都翘首以待的“碎碎念”。</p><p class="ql-block"> 但是基于古代书画的保护,辽博的很多珍贵书画都是“待字深闺”的,根本不会出现在常设展厅里,去辽博一次,别说遍览大多数书画珍品,就是看到其中的一、二件已经很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簪花仕女图</p><p class="ql-block"> 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更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标杆,描绘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在庭园中闲庭信步、簪花、赏花的优雅姿态,是唐代人物画作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画图者极尽工笔精巧之能事,用笔和线条细劲有神,小到头发的钩染、面部妆容的晕色、衣裙上纤细的丝线,都刻画清晰,通过侍女细腻柔嫩的肌肤刻画和华丽丝织物的动人纹饰,尽数呈现了唐代女性时尚、精致的穿搭要领,洋溢出健康、开放、富庶的盛唐气象,设色明媚而又富丽。</p> <p class="ql-block">虢国夫人游春图</p><p class="ql-block"> 这幅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虽然是宋代摹本,但也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列,张萱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作为题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且对后世影响很大,突破了此前仅以封建主题绘制女性画的惯例。同时也是展现大唐繁华开放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虢(guó)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堂姐,此画描绘了天宝十一年,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图中九人八马出行,人物衣饰华贵,仕女仪态万方,风姿绰约,骏马雄健丰肥。人与马的动势尤其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 </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还有一个吸引人关注的点,究竟哪一位是虢国夫人呢,答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今仍悬而未决,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span>是中间被前后簇拥的女子,也是视觉的中心。二是位于队伍之首、气宇轩昂的“男子”,更多人认为是那个最前面的可能是男装打扮的虢国夫人,座驾是马中贵族"三花马",背负绣有鸳鸯的障泥,还有马鞍印有被云纹所重叠环绕的老虎,而虢国夫人的“虢”封号和虎的渊源恰许是作者对虢国夫人身份的有意暗示。</p> <p class="ql-block">洛神赋图</p><p class="ql-block"> 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创作,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洛神赋图》的原作已失传,现存的都是后人根据顾恺之风格摹绘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现在展出的宋代的摹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目前存世的最为精彩的洛神赋图版本为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两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p><p class="ql-block"> 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辽博的这一藏卷是4幅里摹制水平最高的一件,也是唯一图文并茂的一件,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夏景山口待渡图</p><p class="ql-block"> 为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五代南唐时期画家董源创作的绢本淡设色画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描绘的是江南郊野夏日的优美景色,</span>画中烟林清旷,草木华滋,溪流萦绕,碧波荡漾。在技法表现上,此作可谓“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在思想旨趣上,又流露出典型的文人美学思想。凭此两点,此作无愧于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卷末处近景一艘小船上有六人,两人撑船,四人坐船,岸边树荫下有一人,拱手而立,或在迎接,这也是这幅画名字的来历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晋曹娥诔(lěi)辞卷</span></p><p class="ql-block"> 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楷书是“正体书法”之一,也是中华书法艺术的“门面担当”,</span>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宋至清对作者一直有王羲之与东晋佚名所书两种观点,今取后者。</span></p><p class="ql-block"> 诔(lěi)辞是一种叙述死者事迹以表哀悼的文体,原碑《曹娥碑》的碑文是为表彰东汉烈女曹娥而作,取自“曹娥寻父”的民间故事。这件作品体现了书体的一个演变过程,它处于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时期,字形比较扁平,这是隶书的典型体式。</p> <p class="ql-block">  但这幅墨迹之所以被誉为“正书第一”,却是因为众多名家的“打卡”点评,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书心上方的韩愈楷书题名,这是现今唯一存世的韩愈墨迹,在书心的位置还有唐代怀素的题名和观款,卷后有南宋高宗赵构、元赵孟頫等十余人题跋,是朋友圈纷纷点赞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仲尼梦奠帖</p><p class="ql-block"> 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释文以“仲尼梦奠”开头,共七十八字,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 有佛教无常、报应之意,代表了欧阳询行书成就的顶峰,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岁通天帖</p><p class="ql-block"> 又名《唐摹王氏一门书翰》卷,为王羲之、王献之及其族人墨迹的唐摹本,共七人十帖。因为是女皇武则天以王羲之后人敬献的真迹为底本,摹成于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故名《万岁通天帖》。</p> <p class="ql-block">  其不仅是一件具有纪年落款的唐代皇家摹本,卷后还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经手者、过眼者留下的题跋。更主要的是其勾摹技法精湛,极为精细的表现了原迹面貌。帖中还能看到还有武则天文字改革时期的独创字,愈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草书千字文</p><p class="ql-block"> 是北宋宣和四年由宋徽宗赵佶书写的狂草书法作品,该作书写的内容为南朝大臣周兴嗣创作的《千字文》。</p><p class="ql-block"> 作品在保证线条质量的基础上,写的迅疾威猛,气势浩荡,一泻千里,有“舍我其谁”之势。全篇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如同一首优美奔放的交响乐以书写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宋徽宗自创的风姿绰约、灵动瘦劲的瘦金体,却不知道其人也能写出笔势奔放流畅,跌宕起伏的狂草作品,比如这幅《草书千字文》。</p> <p class="ql-block">瑞鹤图</p><p class="ql-block"> 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入错行的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这位帝王在绘画书法艺术领域堪称一绝,宋徽宗是公认的、几千年来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瑞鹤图》是宋徽宗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整卷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画面上方云蒸霞蔚的青色天空,令人想起了宋人喜爱的淡雅、素洁的天青色官窑瓷器,画中背景是庄严耸立的宣德门,18只姿态各异的仙鹤在城门上空翱翔。</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在画卷上还特别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撰文记述了此《瑞鹤图》的构思经过并赋诗表达喜悦之情。可惜画成之后短短十几年,北宋王朝这座大厦便因其“不务正业”轰然倒塌。其本人也被俘至金国做人质,而《瑞鹤图》从此也散落民间辗转漂流,差一点销声匿迹。每每回忆起这张千古绝唱画作的命运,总令人有一种“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唏嘘、慨叹……</p> <p class="ql-block">  宋徽宗自创了瘦金体书法,就连清明上河图上也是由宋徽宗用瘦金体提的字,赵佶可谓对我国艺术领域影响深远,但因为靖康之耻的历史原因,廋金体也被称为“亡国体”,很少有书法爱好者关注。</p> <p class="ql-block">红衣罗汉图</p><p class="ql-block"> 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人物画。全画无论人物、衣饰、树石,均用勾勒法,是赵孟頫代表画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位浓密络腮胡须、黝黑皮肤,高耸鼻梁、深陷眼窝的红衣西域僧人盘腿坐于朱红色毛毡之上,平伸左掌,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这一年赵孟頫51岁,正是艺术成熟之时。</p> <p class="ql-block">  辽博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在全国博物馆也是名列前茅,年销售额上千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簪花侍女纸艺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瑞鹤图感温变色杯</span></p> <p class="ql-block">  辽宁博物馆即使是走马观花的逛,也得大半天,整体逛下来很累,需要补充碳水,辽博也有贴心的餐饮服务,里面也有不少创意餐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卤肉饭(玉猪龙煎蛋)</span></p> <p class="ql-block">  辽宁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红山文化,商代的辽西一代就是与京畿交流频繁的主流文化区,先秦时期是燕赵传统势力范围,辽、金、蒙、高句丽、高丽、清等文化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辽宁,民国时期更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沈阳、朝阳、阜新、辽阳、抚顺、鞍山都是盛产文物的历史名城,辽宁境内挖掘的辽、金、明清文物精品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珍贵文物数量和一级文物数量均在省级博物馆里名列前茅,珍贵文物数量不算国博,全国排名第六,<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此辽宁博物馆是靠溥仪的字画撑起来的说法有失偏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