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淡泊明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8788171</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赣州古城,一排形似砖窑的拱形洞口映入眼帘。向当地居民询问后得知,这是古城的排水沟。居民们对此颇为自豪,称赞这是世界上最早且最完美的排水工程。历经千年,无数次暴雨侵袭,古城却从未被水淹没。怀着浓厚的兴趣,我专程前往福寿沟博物馆,深入了解这一神奇的古代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 赣州福寿沟,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由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修建。因其沟道走向酷似篆体“福”“寿”二字,故得名福寿沟。这是一项融合江河坑塘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历经元、明、清等朝代以及20世纪初期的多次修缮,至今保存完好。自建成以来,古城再未遭受洪水侵袭,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着排水排涝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福寿沟由地下排水沟、城外防洪墙、地面池塘和水窗四部分构成。长约13公里的地下排水沟沿途设有篦子、度龙桥、沉井、狮子扒等水利构件。城外防洪墙即为老城区的古城墙,建春门、涌金门、北门设有三座防洪闸。城内建有近百个大小水塘,这些地面池塘能够调节城内径流,是福寿沟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福寿沟还设有12个水窗,可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有效防止江水倒灌。</p> <p class="ql-block"> 福寿沟的排洪排涝原理设计极为科学,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其核心可以用“通”“集”“运”“滤”“蓄”“排”六个字概括。“通”即通过设计不同切面的沟体确保水流速度;“集”是将明沟、暗沟的水汇集到福寿沟内,其独特的“铜钱状”排水孔既美观又能阻挡杂物;“运”借助度龙桥将水集中输送到章江和贡江;“滤”通过沉井设计过滤泥沙垃圾,便于清理;“蓄”则依靠城内的水塘调蓄径流,在江水水位高时储存多余的雨水、污水;“排”是利用水的压力冲开水窗,将水排放到江里。</p> <p class="ql-block"> 福寿沟与赣州城墙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古城防洪排涝系统,使赣州古城在暴雨中依然保持不涝,成为中华几千年城市文明的成功典范。2018年,福寿沟被列入“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9年,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年,赣州福寿沟博物馆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