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1988年,陈家祠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陈家祠堂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以陈家祠堂为馆址建设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3月,陈家祠堂入选广州市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祠堂前的牌坊——古祠流芳</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正面</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p><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大门匾额又书"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是清末广东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p><p class="ql-block"> 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承担保护和管理利用陈家祠的重任,同时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工艺品。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保护范围:东至陈家祠东侧围墙外边线,南面从考古挖掘确证的陈家祠水塘南边界向南扩展5米,西至土兴巷东边界,北至陈家祠北围墙外边界。</p><p class="ql-block"> 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之外,东至康王北路西边界,南至中山七路北边界,西至荔湾区人民政府建筑西边界,北面从龙源新街往北扩展45米。</p> <p class="ql-block">右侧旗杆</p> <p class="ql-block">左侧旗杆</p> <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旗杆及复原</p><p class="ql-block"> 祠堂前的旗杆是宗族荣誉的象征。考生在科场高中后,获得朝廷赏赐的旗银,族人便能在祠堂前为其设立旗杆,以示表彰。旗杆夹石上详细刻有考取者的姓名、时间和功名,是国家所认同的功名标志,因此又称“功名石”。</p><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前坪东西两侧原分别立有四斗旗杆和三斗旗杆各一座。其中,四斗旗杆为光绪王辰科贡士殿试一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臣陈伯陶立;三斗旗杆为光绪甲午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臣陈照常、文光结辰恩科软凉翰林院康声土装者授职编修并资给待讲衔臣陈启辉立;还有光绪戊申会试考列最优等第一名宣统元年殿试一等第二名钦点翰林院编修臣陈振先立。这些旗杆后因历史原因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 2016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根据历史照片在原旗杆夹基台上利用找回的8件原旗杆夹石进行了复原。为了安全考虑,以金属材料代替了原木质制作的旗杆和旗斗,旗杆连基座的总高度控制在20米左右。同时,还在旗杆上安装了防雷电设施。</p> <p class="ql-block">正面两侧的四个门</p> <p class="ql-block"> 砖雕</p><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砖雕是广东砖雕,以精心制作的水磨青砖为主要材料,雕刻非常精细,细如发丝,所以又被称为“挂线砖雕”。陈家祠堂的砖雕主要是分布在外墙、墀[chí]头等处,在正面外墙上有6幅大型砖雕,还配有不同字体的砖雕书法诗文,而在陈家祠堂正面的“德表”“蔚颖”“昌妫”和“庆基”四个门的位置,门楣处都镶嵌着繁复的砖雕,饰以花卉果木、法宝纹和几何纹样等,院内还有26幅墀头砖雕,既有“姜子牙拜将”“群英会”等历史故事,又有“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首进正厅</p><p class="ql-block"> 首进正厅又叫头门、门堂,是迎送宾客的地方。位于陈氏书院中路的南端,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352平方米,为陈氏书院的主入口。首进正厅建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硬山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区别于其他同类建筑,它的屋顶巧妙地将狭长的形体一分为三,中高旁低,显得错落有致。墙体使用质地优良的东莞大青砖砌筑,木梁架采用优质的坤甸木搭接,桐油饰面。靠近外檐的构件多采用石材,以适应岭南地区多雨和烈日暴晒的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正门外侧设有一对抱鼓石,直径1.4米,连基座高2.55米,起着支撑高大门架的作用。两旁的石包台,为祭祖仪式和重大活动举行时,八音乐手弹奏之处。正面两扇实木大门各宽2.05米,高5.6米,为广东之最。步入门内,四扇木雕屏门能够分割空间,阻挡视线,隔心部分的双面镂雕,使院内的景物若隐若现,颇具含蓄之美。</p> <p class="ql-block">正门——陈氏书院</p> <p class="ql-block">石雕</p><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内,石建筑构件为数不少,多加有雕饰。如抱鼓石、石狮子、月台、台基、墙裙、柱础、券门、垂带、台阶、栏杆、栏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这些易受阳光和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都选用了花岗岩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坚固耐用。</p> <p class="ql-block">石雕巧藏寓意图</p><p class="ql-block"> (从左至石)"宝鸭穿莲"、"蟾宫折桂"、"麒麟送书"、"爵禄相聚"、"英雄图"。寓意陈氏子弟金榜题名,人才辈出,建功立业,爵禄共享。</p><p class="ql-block"> 宝鸭穿莲:图案由莲花、鸭构成,莲鸭谐音连甲,穿是中之意。在科举殿试中,状元、榜眼、探花称一甲一、二、三名。宝鸭穿莲比喻学子在殿试中连登榜首。</p><p class="ql-block"> 蟾宫折桂:《典略》曰:"兔者,明月之精。"传说月中有兔、桂、蟾,所以月亮又称玉兔、月桂,蟾宫。此图用兔暗喻蟾宫折桂,即科举高中。</p><p class="ql-block"> 麒麟送书:传说孔子将出生时,有麒麟光临,口吐玉书,孔母用丝绳系于麒麟角上,不久孔子就降生了。麒麟送书寓意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爵禄相聚:雀、鹿谐音爵、禄,雀鹿相聚意为加官进爵、爵禄共享。</p> <p class="ql-block">木雕</p><p class="ql-block"> 木雕在陈家祠堂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陈家祠堂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首进的屏风挡中</p> <p class="ql-block">陶塑</p><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总长度为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如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璧造、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石湾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石山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脊饰中的故事题材采用民间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来表现,较为通俗化,反映当时的社会俗尚。</span></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p> <p class="ql-block">陶塑熬鱼</p> <p class="ql-block">灰塑</p><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堂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并且构思精巧细腻,别致大方。以陈家祠堂的门厅及倒座房垂脊上的一对灰塑工艺独角狮为例,头部的“浓墨重彩”,狮身的简单处理,头身与鬓毛相互连接,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 西侧长廊。连接着正门堂与聚贤堂。长廊屋脊上的陶雕内容为扬州八景。</p> <p class="ql-block">东侧长廊</p> <p class="ql-block">聚贤堂</p><p class="ql-block"> 聚贤堂位于陈家祠堂主体建筑的中心,作为建筑的中进主殿,聚贤堂是建筑群中最大、最深的建筑。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是已知岭南祠堂建筑中最大、最为繁复的脊饰。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p> <p class="ql-block">铁铸通花栏板</p><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的铁铸装饰吸收了西方庭院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月台上的铁铸通花栏板分为四组,内容分别为"麒麟凤凰送玉书"、"龙戏珠"、"三羊启泰"、"金玉满堂"。这些铁铸栏板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寓意深刻,在广东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望柱头雕饰</p><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月台望柱头的雕饰别具一格。台阶两旁的望柱头雕刻成狮子形状,其他望柱头则雕刻成一盘盘的菠萝、仙桃及佛手等形状,既富有南国风情的装饰美,又寄寓陈氏子孙终年以岭南佳果供奉祖先的虔诚敬意。此设计巧妙完美,寓意深刻,体现了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广瓷</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镂雕虾蟹笼</p><p class="ql-block"> 1998年</p><p class="ql-block"> 陈培臣李得浓制作</p><p class="ql-block"> 通高220cm直径80cm</p><p class="ql-block"> 虾蟹笼是潮州木雕一绝。此虾蟹笼由潮州著名木雕艺人陈舜羌之子陈培臣、徒弟李得浓共同创作而成。</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整段樟木镂雕而成。运用潮州传统的镂通雕、圆雕等技法,在原木上雕出两个不同造型的笼,两笼间有逼真柔软的绳子相连,笼内外共雕有龙虾十八只、螃蟹四十八只,虾蟹张鳌伸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衬以菊花、水、石,宛如水族景观。作品构图疏密有度、错落有序,并刻意保留一些树皮,天然成趣。</p> <p class="ql-block">广州木雕·刻龙纹大神亭</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 高:255cm,宽:83cm,深:125cm</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在节庆日把神像或其牌位奉入神轿或神亭内,然后抬出庙沿街巡游,并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的旧俗。此神亭为楼阁式建筑结构,由须弥座和上层的牌楼、楼阁组成。在牌楼的云石台阶下刻有"羊城公泰造"字样,由清代广州地区的木雕艺人选用酸枝木、紫檀、影木等名贵木材打造,神亭还镶嵌象牙、套蓝蚀花玻璃、汉白玉、翡翠、云石、云母、螺钿、玻璃镜等多种材料作装饰。整体高大,结构复杂,雕工繁缚,装饰奢华,富有气势,足见民间对神明的敬畏,是不可多得的广州木雕佳品,也是见证迎神赛会这种民间风俗活动的一件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潮州金漆木雕·大神亭</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1912-1949)</p><p class="ql-block"> 高210 cm ,宽80cm</p><p class="ql-block"> 此神亭是反映潮汕地区迎神赛会活动的一件珍贵实物。神亭髹漆贴金,精雕细刻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主体纹饰取材自《封神演义》等神话故事,工艺精湛。它由上下两层及基座组成,上层为古建筑中等级很高的重檐歇山式屋面;其屋顶又分两重檐,上檐匾额刻"圣旨"二字,下檐匾额刻"恩光"二字。下层为神亭的主体,大殿内设有金漆描金山水围屏,围屏前留有空间可安放神位;殿门上匾额刻"国慈航"四字,两侧金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楷书"圣泽覃敷民熙物阜,慈光普照浪静波平",据此推测神亭是为当地民间普遍供奉的海神天后(妈祖)诞期时游神而制作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枫溪瓷</p><p class="ql-block"> 潮州市枫溪区生产瓷器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产品瓷质洁白、造型优美、釉面光润、式样典雅、风格独特,尤以瓷花、通花瓶、人物等艺术陈设瓷驰名国内外,人物多取材传统戏曲、民间神话、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2008年,枫溪瓷烧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三进:祖堂神案</p> <p class="ql-block">原有的祖堂神位,现在只存有二牌位(中上处深红色的)。</p> <p class="ql-block">岭南民间百艺展厅</p> <p class="ql-block">惠来贝缀</p><p class="ql-block"> 惠来的贝缀亦称"缀壳",民间工艺师利用沿海各种天然贝壳的形状与颜色,以中国画的构图和技法创作出独特的工艺品,成为惠来贝雕工艺品的雏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扶持民间工艺,贝缀工艺亦得到重视,惠城、靖海、隆江等乡镇先后成立美术工艺组(社),贝缀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在潮汕地区乃至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p><p class="ql-block">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清末至抗战前达到了鼎盛时期。潮州木雕融合了许多闽南泉州永春木雕一带的元素,既有广府文化的渊源,又受到江浙一带像东阳木雕的影响。它应用广泛,题材丰富,民间传说、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江海水族、戏剧故事等都是其常见的表现题材。</p><p class="ql-block"> 潮州木雕一般选择优质的榨木或银查,冬青等木材、经过设计、凿坯、细刻、磨光,保漆、贴金等工序制作而成,雕刻技法多样,尤以通雕见长,善醒"之"字影布局:璟构图复杂、雕工细腻、金碧辉煌、装饰性强而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 2006年,潮州木雕被到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8年5月24日,潮州木雕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span></p> <p class="ql-block">潮汕漆艺</p><p class="ql-block"> 在绚烂的潮汕漆艺当中,金漆画远近闻名。它是家具、神器及祠堂、寺庙的装饰、以古代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为主、熔绘画、雕刻、糅漆、贴金等多种艺术于一炉,金银晕化、铁笔勾勒是其最突出的特点。2015年,潮州推光金漆画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除金漆画外,揭阳独有、少为人知的刻填彩漆画亦是一绝。这种工艺在制成推光漆板后,需根据画稿雕刻井铲去漆灰,使图案的轮廓线凸起,再用粘合剂拌矿物质色料,对不同的表现物象进行填彩与描绘。因制作过程长、成本高、现已无人从事制作。</p> <p class="ql-block">大吴泥塑</p><p class="ql-block"> 潮州大吴泥塑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代代传承过程中涌现出大批才华卓著的艺人。</p><p class="ql-block"> 泥塑有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道工序、有雕、塑、程、、刻、划、彩等技法。其中,"文身"的塑造技法包含厂颗和魅费二种,"贴型"技艺有别于其它技法、具有浮雕艺术效累,是民间泥塑艺术中一门少见的绝技。</p><p class="ql-block"> 2006年,大吴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潮汕嵌瓷</p><p class="ql-block"> 嵌瓷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创始于明万历年间,盛于清代。此工艺是先用铁丝扎好物象骨架,如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再以纸筋灰塑好雏形,然后将彩色的瓷碗依据设计要求进行剪裁,在原型上镶嵌成平贴、浮雕或圆雕,作品除室内摆设外,多装饰于庙宇、祠堂及大宅脊、门楼</p><p class="ql-block">上。因其色彩鲜艳、风格独特、雅俗共赏,历来为潮汕人和东南亚地区的平侨喜爱。</p><p class="ql-block"> 2011年,潮州瓷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铁树开花</p> <p class="ql-block">陈氏书院侧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