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老师到访浏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4月6日 农历乙巳蛇年三月九日 星期日 天气 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到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城游玩,首先来到了家珍公园,参观了彭家珍大将军专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珍公园最早是明教寺的园林。明代天顺末年至成化初年(1464-1465年)。当时川西著名明教寺的僧会法心在此凿池,命名为金刚池,池中种荷花,池旁栽柳树,是香客们游玩、休息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6年,邓锡侯属下、驻军旅长杨秀春将此园从明教寺划出,将其作为金堂县的公园,并命名为"金刚公园"。1938年,建"彭家珍大将军烈士纪念专祠",后改名为"家珍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对家珍公园进行整修时候修时建公园大门,门匾上的"家珍公园"四字由著名教育家张秀熟题写。同年,"彭大将军专祠"被四川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在园内建6米高的彭家珍汉白玉雕像(含3米高的基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珍公园占地面积21498平方米。2007年青白江区政府对家珍公园进行了重新打造,并沿用张秀熟的题字,重建大门。2020年,家珍公园再次迎来更新,重新铺设广场,并新建浮雕城厢古镇八景的文化墙,新增景观装置、景观灯光,对园内彭大将军祠、邓公楼进行了修缮,并对金刚池进行了清淤工作,现在修缮一新的家珍公园已正式对公众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大将军专祠始建于1938年,为崇祀辛亥革命著名英烈彭家珍而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扩修建,现有纪念碑、陈列室、纪念堂、碑廊、塑像、万祺亭等,占地面积102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内存各类文物、名人碑刻、史志资料400余件。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四川省及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1888~1912年),字席儒,原四川金堂县城厢镇人,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炸死清王朝顽固宗社党首领良弼以身殉国,为加速清王朝的崩溃、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912年3月,孙中山高度评价“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令修建彭家珍大将军专祠。1938年彭大将军专祠建设完成,建筑风格为传统四合院布局,建造有纪念碑、陈列室、烈士亲属居室等建筑。1953年1月,毛泽东向彭家珍家属签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肯定彭家珍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1985年,专祠扩建,新增大门、塑像、纪念堂、碑廊、万褀亭等设施,恢复了彭家珍衣冠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4月,彭家珍大将军专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被命名为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10月,被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6月,被命名为成都市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大将军家珍烈士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字第00494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查彭家珍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席 毛泽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人民共和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 央 人 民 政府之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五三年一月六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大将军纪念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大总统令陆军部追恤邹谢喻彭四烈士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顷据川人黄复生等呈称:《四川前后运动起义者甚众,以邹容、谢奉琦、喻培伦、彭家珍四烈士功绩最为卓著,请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并请崇祀忠烈祠》等因前来。案查邹容当国民醉生梦死之时,独能著书立说激发人心;喻培伦则阐明利器,以充发难军实;彭家珍则歼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所请赐恤崇祀各节,着即照准。惟谢奉琦丙午在蜀运动起义,组织各县机关等因,虽其功在民国不小,究与邹、喻、彭三烈士之功略有区别。着改照陆军左将军阵亡例赐恤,并准崇祠忠烈祠,以慰忠魂而垂不朽。除批示外,合行令仰该部知照,原呈并发。此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临时政府公报第五十一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京一九一二年三月二十九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序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挺起脊梁、奋力抗争,多少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爆发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在这场革命中走出了一位来自四川的伟大英雄,他就是被孙中山称为彭大将军的义士彭家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1988~1912年),字席儒,曾化名朋锡三、朋嘉祯。1988年4月9日生于四川金堂县姚渡乡石龙三堰(今成都市金堂县赵镇家珍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3年彭家珍考入四川陆军武备学堂,190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公派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和考察军事,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先后担任北方招讨使、蜀军北伐副总司令、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奔走于川、滇、奉、京、津、保、滦、沪、鄂、宁、苏等地,秘密从事反清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辛亥革命关键时刻,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炸毙清宗社党首领良弼。良弼被炸,宗社党人作鸟兽散而迅速瓦解,清廷为之震恐。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就此终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殉国后,孙中山高度评价,“我老彭收功弹丸”,并追认他为“陆军大将军”,赐恤崇祀忠烈祠;黄兴、章太炎等300余名同盟会员纷纷题赠和著文,称赞他“歼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杀一身以救全国”“一弹帝制倒,一弹定天下”等。1953年毛泽东主席签署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表彰彭家珍“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单元 聪慧少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以“收功弹丸”而扬名天下,为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敢于赴死,这种舍身取义的精神,不仅源自其对于革命的信仰,而且与其优良家风有着密切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之曾祖父彭盛广,从事小商业。因善于经营,家境渐好,盼后代读书入仕,对年幼的曾孙彭家珍寄予厚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革命思想的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生长于书香门第、礼仪之家。在“注重家教、以孝悌传家,注重立身、以耕读传家,注重德行、以礼义传家,注重修养、以诚实传家”的彭氏优良家风的熏陶下,形成了他善良、诚实、正直的品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从小就教彭家珍阅读文天祥的《正气歌》、吕新吾的《好人歌》、岳飞的《满江红》等诗文。年纪稍长,又学习四书五经。父亲还常以明代女将秦良玉习文习武,为国家建功的故事,教育激励家珍,不断培养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希望家珍能够在天下动乱之时心怀社稷黎民,保家卫国。因此,彭家珍从小就有一颗正直、爱国的心,这也是他后来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而在所不辞的重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2年,14岁的彭家珍进入成都尊经书院读书。在成都,他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社会的不公,以及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悲惨景况。1903年,彭家珍得其父的学生张培爵的支持,考入四川武备学堂,誓以军事振兴国家民族。他除习武外,还与张培爵共读邹容、陈天华等人的革命著作,从中受到启迪。190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派往日本考察军事,他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遂加入同盟会。此后,彭家珍下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直至以身殉国而“收功弹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单元 投身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3年,彭家珍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到日本学习和考察军事,全面接受了孙中山的先进革命思想。1906年,国内各地革命党人接连不断地举行了十几次反清武装起义,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彭家珍于此时回国。1907年至1908年,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依靠会党的力量,在西南边境地区连续举行了六次武装起义,受此影响,彭家珍积极参加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备学堂求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1903年进入四川武备学堂学习开始,彭家珍投笔从戎,并在日本学习考察期间接受了中国同盟会的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职新军建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彭家珍回国后,初在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实习,后被派到清新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六十六标一营左队任排长,驻成都外北凤凰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末编练的新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全称为“新建陆军”,史称“新军”。在招收新兵的标准上,以一定文化程度为要求。很多兵后来接受了同盟会的革命思想,使该支军队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奉天讲武堂与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四所著名的军校,彭家珍在其中两所军校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4月,彭家珍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初任陆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兼教练官(营职),10月升为本堂提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0年8月,担任奉天讲武堂左队队官兼军事教官。他趁挑选学兵之机,选入同盟会会员商震、程起陆、熊斌、刘骥、李培基、李忻、张揆一、张绍玺、宋哲元等人,并让学生们分工去附近驻军部队基层官兵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准备举行东北起义。这些学员后来都编入起义的新军第六镇、第二十镇。尤其是"新军第二十镇内军官之有革命思想者,多出其门下",成为1912年初滦州起义的中坚力量。彭家珍刺杀良弼后,袁世凯谋夺取清室政权,迫清帝退位,乃以此恐吓掌权的庆亲王奕劻曰:"家珍为奉天讲武堂及东三省学兵营教练官有年,二十镇中下级军官多出其门,滦州兵变,皆其勾结,今近畿迭出暴举,足证革命党势力已及肘腋,此后祸变将防不胜防矣。"奕劻将这话告知清太后隆裕,清室震栗,"由是逊位之局乃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滦州立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革命者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在当时造成极大的震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起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昌首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同盟会遂决定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此次起义成功占领武汉三镇,正式成立湖北军政府并宣布独立,一时之间,几乎南方所有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顿时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川保路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9日,清廷制定了违背民意的"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政策,引起了四川各阶层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不满,请愿活动被血腥镇压,演变为震惊全国的保路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花岗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辛亥革命前,此起彼伏的武装起义彻底动摇了清政府风雨飘摇的专制统治。武昌起义爆发后,彭家珍所在的京津同盟会更是积极活动,给清廷以沉重打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兴(1874-1916),湖南长沙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在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中担任总指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滦州立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彭家珍在天津兵站任司令部副长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月底,清廷从欧洲购得大批武器,经西伯利亚铁路,通过京奉线将运往武汉前线,供镇压革命之用。家珍奉命押运一列军火,共有五千支枪,五百万发子弹。他与革命党商震、程起陆及施从云、王金铭等商议,通知张绍曾在此列车经滦州时,予以截留自用。此事按原计划一举成功,清廷为之震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一徐南洲、张诚毅《彭家珍生平纪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截留军火,减轻了武昌前线革命军的压力,为滦州兵谏的发动起了重要作用。此举使清廷极为震恐,彭家珍为革命再次立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津同盟会任军事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该政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1948年1月,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津同盟会,又称京津保同盟会分会、同盟会京津保支部。1911年12月1日在天津的同盟会成员决定组建京津同盟会,下设党务、总务、参谋、军事、暗杀等部。彭家珍任军事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单元 舍身取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旧中国同时并存着三大势力: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革命政府;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三是以良弼为首的“拥护清室、阻扰共和”的宗社党。为此,京津同盟会做出了诛除袁世凯、良弼、载泽三大敌酋的决定,以铲除实现共和的最大障碍。在刺杀袁世凯失败后,彭家珍认为“良弼枭雄也,此獠不灭,终为革命大患,吾不急除之,任其谓我何!”“毅然以狙击满清权要自任”的彭家珍勇敢地挑起了刺杀良弼的重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刺袁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政府眼见难以镇压辛亥革命,不得不起用已被罢黜的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命他统率北洋军南下攻打革命军。袁世凯东山再起后,在清廷与南方同盟会之间玩弄两面手法,企图窃取革命果实。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奋起反抗,决定刺杀袁世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刺杀袁世凯三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起为张先培、杨禹昌、黄芝萌。京津同盟会认为袁世凯是实现共和的最大障碍,并安排张先培、杨禹昌、黄芝萌等四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进行刺杀。但他们事败惨遭杀害。后来南京临时政府将他们三人与彭家珍一同安葬在北京三坝子花园,即“四烈士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诛除良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彭家珍挺身而出,炸死清宗社党主要成员良弼,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良弼被炸后10余天,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终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良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新觉罗•良弼(1877~1912年)镶黄旗人,早年留学日本,“宗社党”死硬分子,主张坚决镇压武昌起义,反对清帝退位。宗社党“乃清帝退位以前,以清朝之皇族宗室及旗人为其核心,以及食清朝之禄之义士为挽救宗社而组织之政治团体”。其主要成员有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贝勒载洵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刺良弼之前夜写下的遗嘱(摘抄)↓惟以親贵反对最力,而其中之重要人物,有军事知识、且极阴狠者,为良弼。此人不除,共和必难成立。则此后生民塗炭,尚何堪设想乎!呜呼!吾党报拯救同胞之心肠,计自川鄂起义以来,同胞死者,何可胜数?……不侒除良弼之心已决,计划已备,只等事机发动。呜呼!或者与诸兄弟姊妹,从此永别矣。诸君诸君,勿悲勿悲,二十年后又当成一健儿也。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炸良弼详细情况:1912年1月26日(辛亥年腊月初八)晚,彭家珍探知良弼于当晚往肃王府议事,次日以入宫领御赐“腊八喇嘛恩粥”为名,密谋镇压南方革命的情报,于是决定由他独自在当夜实施炸杀良弼方案。他主即去隐蔽地点取出炸弹两枚,手枪一支,返回寓所中西旅馆,化装成与良弼关系密切的奉天标统崇恭。为避免密探跟踪,他拐来拐去到了金台旅馆,持崇恭名片,要旅馆立即安排房间,随即叫人准备马车,驱车到红罗厂良弼新公寓所在地。他在客厅等侯良弼未归,便乘车离去。车行不远,即望见军咨使灯笼迎面而来。彭家珍急命回车,先到良弼门前,下车立于门外,挡住进门的路。良弼车到,彭家珍即呈崇恭名片,口称有紧急军情向良大人报告。时良弼右脚已下车,审视来人不像崇恭,疾呼卫队,并欲避之。家珍右手掷炸弹,一声巨响,良弼当场被炸断左腿,晕厥倒地,重伤无救,于29日晚毙命。良弼临终之际,声嘶力竭地说:“知我杀我,真英雄也,我死不足惜,可惜清廷完也。”彭家珍不幸被一弹片飞伤后脑,当场牺牲,年仅23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牺牲后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单元 英名永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牺牲后,孙中山高度评价“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赠其为“陆军大将军”,赐恤建忠烈祠。1938年,由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张群等捐赠银币3000元及当地士绅等筹资,兴建彭家珍大将军专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彭家珍舍身取义的精神,后世的名人史家都给予高度评价,彭家珍的壮义英名永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追赠“陆军大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3月29日,南亲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肯定他为“歼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亲自参加他的迁葬典礼,追赠为“陆军大将军”,并为之设立专祠以为纪念(但因当时四川处于军阀混战之中,专祠未建成)。“彭家珍大将军”由此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题字旌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大将军专祠落成之后,各级政要和文人雅士纷纷题字旌表。自1938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专祠保存的名人题字共计百余幅。其中有孙中山、章炳麟、蒋中正、冯玉祥、李宗仁、于右任、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孙科、何应钦、陈诚等人题赠的金匾12幅,这些题字,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彭家珍大将军为结束帝制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初年受追赠为“大将军”称号的三位四川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起彭家珍(1888~1912年)四川金堂县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邹容(1885~1905年)四川巴县(现重庆巴南区)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喻培伦(1886~1911年)四川内江市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配享祠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3月,孙中山大总统令建彭家珍大将军专祠,以为全国纪念。1938年,由四川省主席张群捐赠银币3000元,金堂县士绅筹款7000元,建立彭家珍大将军专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衣冠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牺牲后,遗体被安葬在北京,以为全国纪念。四川金堂故乡,则从烈士遗物中选出他生前常用的衣服等物品,于1940年在距专祠约一公里外的玉虹桥先农坛处修建彭家珍衣冠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大将军专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专祠扩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彭大将军纪念塔"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彭大将军专祠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青白江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扩建彭家珍大将军专词,并拨款10万元。同时由烈士堂弟、专祠管委会会长彭家祥及烈士堂侄彭传勇向海内外募集到资金70万元。其中,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马万祺先后5次共捐款50万元,用于专祠扩建。图为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张群题写的横匾。</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牺牲后,孙中山评价他"惟蜀有材,奇瑰磊落,自邹迄彭,一仆百作。宣力民国,厥功允多"。彭家珍胸怀救国济民大志,在国家危难之时舍生取义的壮举,表现出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力量。一百多年来,正是一代代民族英雄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他们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的脊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却未能改变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今天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祖国浩荡前行,英雄永垂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彭大将军专祠,来到家珍公园彭家珍雕像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1888-1912年)字席儒,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舍身炸死清宗社党首领良弼,为加速清王朝的崩溃、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家珍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同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令"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高度评价"我老彭收功弹丸"。1953年1月,毛泽东主席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肯定"彭家珍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彭家珍像是照着彭家珍任北伐蜀军副总司令时一身戎装的飒爽英姿雕刻而成的,雕像栩栩如生。像座正前方是孙中山大总统题写的"我老彭收功弹丸",背面是彭大将军生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抗日周年之际,国民政府为了彪炳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号召国民抗日救亡,在家珍公园内建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碑由红砂石砌成,为碑座、碑身、碑帽三层结构。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为三棱柱,碑帽为三角形,攒尖顶,三角上翘,圆球顶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碑身三面碑文分别为:正面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右侧面为"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左侧面为"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碑文由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题写。</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公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公楼建于1927年,原为两层结构西式洋楼,由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人士邓锡侯所属之川军旅长杨秀春修建,时称"金堂县民众教育馆"。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锡侯曾在此短住,并在此楼中召开若干重要军事会议,指挥部署抗日事宜。后来,金堂县长严光熙率众绅士在此楼西侧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同时将此楼命名为"邓公楼",以此怀念邓锡侯将军北上抗日之壮举史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0年始对其开展修缮工作,并于2021年重新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公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公楼建于1927年。1937年秋,川军将领邓锡侯在此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决定出川抗日事宜。1938年7月为纪念抗日英雄,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为三角形碑,碑面分刻"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寿佛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寿佛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名为寿福宫,信众广泛,香火旺盛。因历史原因,寿福宫被毁。后在三楚宫基础上重建寿福宫,恢复正常宗教活动,高僧清定上师为其命名"寿佛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寿佛寺以清代寺观塔幢建筑风格为范本,先后修建了山门、菩提塔、天王殿、大雄宝殿、寿佛殿等殿塔楼亭,重塑了寿佛、观音、势至、弥陀等佛像。其中,山门楹联"慈慰万物同登高寿,善安百姓共享厚福",为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观音会及每月初一、十五寿佛寺会组织佛教活动,除夕、春节期间举行的活动规模最为盛大,参与人数可达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寿佛寺山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王殿↓↓</span></p> <p class="ql-block">菩提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寿佛寺外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刚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代天顺末年至成化初年(1464-1465年),川西著名佛教丛林明教寺的僧侣法心在此地开凿池塘,取名金刚池。其面积约为5038平方米,分为两半,中以两个涵洞连通。金刚池设计精巧,宽窄曲回有度,沿池石堤回拦,绿篱夹道。池中长堤上垂柳拂水蔽日,间种桃花,一树三色,风格别具。金刚池荷花因花开并蒂,故有亭名为瑞荷亭,每当夏秋,翠盖满池,莲花映日。在当时是香客游憩、歇息、纳凉的好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刚池是家珍公园历史最为悠久的部分之一,家珍公园曾因金刚池命名为"金刚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文史来自景区介绍,诚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