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熏风

暖风

<p class="ql-block">  丁香花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观赏植物,其名称又称白丁香、毛紫丁香、华北紫丁香、丁香,是木樨科丁香属植物。</p><p class="ql-block"> 丁香为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树皮呈灰褐色或灰色。小枝、花序轴、花梗、苞片、花萼、幼叶两面以及叶柄均无毛而密被腺毛。叶片革质或厚纸质,卵圆形至肾形。圆锥花序直立,近球形或长圆形;花药黄色,位于距花冠管喉部0-4毫米处;花冠紫色,裂片呈直角开展,卵圆形、椭圆形至倒卵圆形。果倒卵状椭圆形、卵形至长椭圆形,先端长渐尖,光滑。花期为4-5月,果期为6-10月。丁香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等地,在中国产于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生长在海拔300-2400米的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山谷路旁及滩地水边,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各庭园中被广泛栽培。</p> <p class="ql-block">  丁香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稍耐阴,具有一定的耐寒力和较强的耐旱力,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耐瘠薄,适宜生长在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据中国中药典籍《中华本草》记载,紫丁香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可治疗急性泻痢、黄疸型肝炎、火眼等疾病。丁香清香入鼻,沁人肺腑,花可提制芳香油,嫩叶可代茶。丁香的花语为“光辉”,在很多地区,人们将其称作“天国之花”。</p> <p class="ql-block">起源演化</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丁香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根据植物区系的演化规律,有学者认为丁香属植物起源于中国西南,并以此为中心主要沿中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西南-中亚-欧洲的路径散布。化石记录表明,紫丁香在中新世时的华中地区已有存在,这说明紫丁香至少在中新世时完成了由西南向华中的演化、辐射。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欧丁香与紫丁香虽然分布距离相隔较为遥远,但这两个种之间却具有高度的遗传亲和性。DNA试验也证实,这2种植物确为亲缘关系极近的姊妹系。二者之间的地理隔离可能是受包括地质变化在内的自然条件作用影响。</p> <p class="ql-block">命名由来</p><p class="ql-block"> 紫丁香的学名为“Syringa oblata”,其中属名“Syringa”源于“Syrinx(希腊语,意为空的管状物)”,这主要是指丁香属植物茎中空,有髓状物质填充。其种加词“ oblata”源于“oblatus(拉丁语,意为扁平的、椭圆形的),这主要指的是紫丁香的叶子形状为卵圆形或肾形。</p><p class="ql-block"> 紫丁香是丁香属的常见植物之一,在中国古代通常被称作丁香。明代戏曲家高濂在其著作《花草谱》中记载,“紫丁香花木本,花微细小丁(钉),香而瓣柔,色紫”。古人认为,紫丁香的花形状细长,像钉子一样,且花冠为紫色,香味浓郁,因此将其命名为紫丁香。丁香有“天然口香糖”之称,含在嘴里能清新口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