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祇树法云瞻宝月,如如不动镇团团;</p><p class="ql-block">众香界连祗树林,智慧海对吉祥云;</p><p class="ql-block">北京皇家颐和园,湖畔遥望万寿山;</p><p class="ql-block">随儿踏春得游览,长生万寿意吉祥;</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忽眼前,听儿介绍想西游;</p><p class="ql-block">佛国佛境多象征,乾隆时建情悠远;</p><p class="ql-block">圆明居士入其境,模拟西藏桑耶寺;</p><p class="ql-block">东西南北四部洲,藏汉结合参西游;</p><p class="ql-block">小说佛国现实展,中印贯通建筑奇;</p><p class="ql-block">迥然出尘须仰望,深入其中好敬仰;</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八小洲,一花一沙一世界;</p><p class="ql-block">核心围绕香岩阁,地水风火渊源深;</p><p class="ql-block">东胜神洲月牙形,代表佛家所说风;</p><p class="ql-block">西牛贺洲为圆形,代表佛家所说水;</p><p class="ql-block">北俱芦洲正方形,代表佛家所说地;</p><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日月殿,供奉日月两菩萨;</p><p class="ql-block">寓意环绕须弥山,太阳月亮在天上;</p><p class="ql-block">南瞻部洲三角形,代表佛家所说火;</p><p class="ql-block">东胜神洲莲花座,西牛贺洲牛头型;</p><p class="ql-block">南赡部洲宝塔志,北俱芦洲须弥山;</p><p class="ql-block">辅助建筑喇嘛塔,红白绿黑寓四智;</p><p class="ql-block">喇嘛塔名四梵塔,象征四智在四方;</p><p class="ql-block">智慧海本佛智广,智慧海壁佛千尊;</p><p class="ql-block">智慧海内观世音,右供普贤左文殊;</p><p class="ql-block">华严三圣意悠缈,慈悲圆通般若海;</p><p class="ql-block">应机赴化度众生,位尊佛母佛长子;</p><p class="ql-block">手持净瓶洒清凉,长生果树得救活;</p><p class="ql-block">众香界园祗树林、智慧海升吉祥云;</p><p class="ql-block">一派佛国万寿山,修行禅定怡心性;</p><p class="ql-block">圆明居士即弘历,新春赋诗万寿山:</p><p class="ql-block">悬灯列炬庆霄阑,趁暇名山此静盘;</p><p class="ql-block">祇树法云瞻宝月,如如不动镇团团;</p><p class="ql-block">禅关自是忘机处,我到禅关我并忘;</p><p class="ql-block">柳岸舣舟因得句,谁从衲侣问真常;</p><p class="ql-block">迩来春色夫如何,乍见山阳绿草多;</p><p class="ql-block">都识流阴曾不住,返躬却复虑蹉跎。</p> <p class="ql-block">佛像智慧海龙珠祇树林</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的内部正中供奉的是一尊观世音菩萨的坐像。</p><p class="ql-block">佛像</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的右侧供奉一尊普贤菩萨,左侧供奉一尊文殊菩萨,智慧海殿内东西两侧还各供奉一尊站立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身披大红袈裟,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体态端庄,面目慈祥。一手持净瓶、一手持柳叶。按照佛教的传说,这种姿态的观音是承受人间72苦的33个观音化身之一,叫做“净瓶观音”。</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佛香阁,它那巨大的体量和丰硕的造型,使之成为了整个景观的中心点。正因为如此,它身后的一座建筑往往会被忽视,它就是“智慧海”。其实它才建在万寿山的最高处。</p><p class="ql-block">智慧海:清乾隆时期(1736-1795)建,结构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梁柱承重,俗称无梁殿。建筑屋顶、壁画均用五色琉璃装饰,并嵌有无量寿佛一千一百一十尊,和殿内佛像均为乾隆时文物。一九〇〇年,壁面琉璃佛像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智慧海和殿前牌楼正面和背面的石额题字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一首佛教的偈语。</p><p class="ql-block">众香界宗教牌坊:砖石结构,表面用五色琉璃瓦件装饰。在牌坊的正、反面石额和智慧海的前后石额上分别刻着:“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将这里比作佛门圣地。</p><p class="ql-block">1、智慧海。</p><p class="ql-block">名称取自《无量寿经》中“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意思是如来佛智慧如海、佛法无边。以“智慧海”题额,将这里比作是佛门圣地。</p><p class="ql-block">2、众香界。</p><p class="ql-block">智慧海琉璃牌坊正面题额“众香界”。“众香”是佛国名,据佛经《维摩经》称:积香如来之净土为众香国,其楼、阁、苑囿皆香,香气流通十方无量世界。</p><p class="ql-block">3、祇树林。</p><p class="ql-block">智慧海琉璃牌坊背面题额“祇树林”。“祇树林”指祇园精舍,在《金刚经》开篇佛祖宣法讲经的缘起里面就有提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聚……”。它是古印度最早的两座佛教寺院之一,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后,曾在祇园住了25年之久,他的大部分经典都是在那里宣讲的,后市常用祇树林或祇园泛指佛教寺院。 关于“祇树林”,比较有意思的是,从侧面看好像是“纸树林”或“柢树林”。</p><p class="ql-block">4、吉祥云。</p><p class="ql-block">取自《地藏经》中:“智慧音里,吉祥云中”,象征殊胜、美好。</p><p class="ql-block">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佛殿,该建筑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用一根木头,完全由砖石发券砌成,是不用梁柱承重的无梁佛殿,俗称“无梁殿”,又因殿宇外壁镶嵌有1008尊琉璃无量寿佛(又有说1110尊),故又称“无量殿”,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p><p class="ql-block">智慧海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五色、绿色琉璃瓦装饰,顶部少量采用紫色、蓝色琉璃瓦盖顶,这样的组合使得整座建筑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加上千余尊琉璃佛,更显得神圣辉煌。</p><p class="ql-block">智慧海和殿前牌楼正面和背面的石额题字组成一首佛教的偈语:“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p> <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及四大部洲简介</p><p class="ql-block">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p><p class="ql-block">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p><p class="ql-block">仿西藏桑耶寺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四大部洲是清代皇家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建筑群,其历史、布局与文化内涵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地处香岩宗印之阁周围四方向,与北山前山的佛香阁、排云殿对称分布。</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和一座叫香岩宗印之阁的建筑密不可分。香岩宗印之阁是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佛教寺庙建筑群,它的样式模仿了西藏的桑耶寺,是一座须弥灵境建筑群。香岩宗印之阁是颐和园四大部洲的主体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乾隆时期,为四大部洲之中心建筑,原为三层高阁。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改建为现状,阁内供奉三世佛与十八罗汉於内。</span>四大部洲就分布在香岩宗印之阁的四周,完全按照《西游记》中所写的顺序布局兴建:东边是东胜神洲,西边是西牛贺洲,南边是南瞻部洲,北边是北俱芦洲。</p><p class="ql-block">在四大部洲之间还分布着八小部洲,分别为提诃洲、毗提诃洲、舍谛洲、上仪洲、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矩拉婆洲、拉婆洲等,这也是参考了佛教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始建时间 :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5年),仿西藏桑耶寺形式建造,是清代“后大庙”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乾隆营造的<四大部洲></p><p class="ql-block">一座化图为真的藏传佛教的佛国四大部洲又称四洲 四大洲 四天下。中国佛教认为 四大洲围绕须弥山,在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的咸海中,是十法界中人道众生居住的地方,它们是大千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分别称为 东--胜神洲 西--牛贺洲</p><p class="ql-block">南--赡部洲 北--俱芦洲 。四大部洲是佛教经典描写的地方,现实中原本不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而乾隆皇帝却将它们呈现于图纸,又将图纸转化成真正的实体建筑。</p><p class="ql-block">损毁与修复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须弥灵境”主体建筑,1886年光绪重修时仅重建香岩宗印之阁一层。20世纪初开始全面修复,1980年后逐步完善,形成现存规模。</p><p class="ql-block">二、建筑布局与结构</p><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p><p class="ql-block">占地约2万平方米,呈“丁”字形分布,以南北中轴线为基准,分为须弥灵境(前部)和四大部洲(后部)两部分。</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按佛教传说排列:东胜神洲(东)、西牛贺洲(西)、南赡部洲(南)、北俱芦洲(北),对应《西游记》中的方位。</p><p class="ql-block">1⃣️东胜神洲的建筑为月牙形,代表佛家所说的“风”。</p><p class="ql-block">2⃣️西牛贺洲的建筑为圆形,代表佛家所说的“水”。</p><p class="ql-block">3⃣️北俱芦洲的建筑为正方形,代表佛家所说的“地”。日月在它东西两侧分别为日殿、月殿,供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意为环绕须弥山的太阳和月亮。</p><p class="ql-block">4⃣️南瞻部洲为三角形,代表佛家所说的“火”。</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 :包含东胜身洲、南赡部洲等4个大洲及八小部洲(如提诃洲、毗提诃洲等),共19座古建筑,仿西藏桑鸢寺风格,采用藏式宗教建筑元素。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对称排列在山的四周围,象征四海八方。</p><p class="ql-block">辅助建筑 :东南西北方向各立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象征佛经“四智”或四大天王;另有日月台象征佛身环绕的日月。</p><p class="ql-block">三、文化象征与意义</p><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建筑群融合藏传佛教与汉族宗教元素,如喇嘛塔的色彩象征与藏传佛教传统一致。</p><p class="ql-block">19座建筑对应佛教十法界中的“四洲”,体现佛教宇宙观。</p><p class="ql-block">皇家园林特色</p><p class="ql-block">作为后山核心景观,与北山前山的佛香阁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万寿山“前后呼应”的建筑体系。</p><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群通过修复与重建,成为兼具历史价值与观赏性的皇家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琉璃阁上雕龙琉璃正脊</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万寿山四大部洲等建筑象征寓意与《西游记》</p><p class="ql-block">佛教宇宙观与神话叙事结合</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万寿山的四大部洲建筑群是清代皇家园林与佛教文化融合的象征性建筑,其设计既借鉴了佛教宇宙观,又融入了《西游记》的神话叙事。具体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建筑群的基本布局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整体结构</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位于万寿山后山中部,依山势而建,与山前中轴线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形成对称布局,共同构成中轴线景观。</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分别对应《西游记》中的东海东胜神洲、西海西牛贺洲、南海南赡部洲、北海北俱芦洲,象征佛教宇宙中的四方大地。</p><p class="ql-block">八小部洲与四智塔</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周围分布八小部洲,象征佛教的“八部众生”;东南、西北方向各立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四梵塔),代表佛经“四智”(智慧、慈悲、平等、力量)。</p><p class="ql-block">二、与《西游记》的关联</p><p class="ql-block">神话元素的再现</p><p class="ql-block">建筑群直接取材于《西游记》开篇描述,东胜神洲以莲花为基座,西牛贺洲以牛头为造型,南赡部洲以宝塔为标志,北俱芦洲以须弥山为原型,形成“四大部洲”的神话空间。</p><p class="ql-block">文化融合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虽然四大部洲的佛教背景源自古印度哲学,但其具体形态与《西游记》的描述高度契合,体现了中印文化融合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三、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的演变</p><p class="ql-block">香岩宗印之阁原为藏式建筑(1750年建),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后,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为汉式建筑,但四大部洲主体结构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艺术与宗教的结合</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群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实体象征,也是古典文学与现实景观结合的典范,兼具宗教教义与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综上,颐和园万寿山的四大部洲建筑群通过空间布局与象征手法,将佛教宇宙观与《西游记》神话叙事融为一体,成为清代皇家园林中独特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关于乾隆圆明居士与《西游记》中颐和园万寿山四大部洲的关系,综合相关资料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仿西藏桑耶寺建造</p><p class="ql-block">万寿山四大部洲是乾隆年间仿西藏佛教寺庙桑耶寺建造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建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其设计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包含四大部洲(东、南、西、北)和八小部洲,整体布局对称,象征佛教宇宙观。</p><p class="ql-block">建筑组成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 :对应《西游记》中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分别代表四方大地。</p><p class="ql-block">八小部洲 :位于四大部洲旁,象征八方护法。</p><p class="ql-block">香岩宗印之阁 :作为中轴线核心建筑,仿西藏布达拉宫设计,是四大部洲的导航枢纽。</p><p class="ql-block">二、与《西游记》的关联</p><p class="ql-block">文化灵感来源</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的布局和名称直接借鉴《西游记》中的宇宙观,但部分名称为音译或意译(如“东胜身洲”应为“东胜身洲”)。</p><p class="ql-block">文学与现实的交融</p><p class="ql-block">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的设定,与四大部洲的佛教文化背景形成呼应,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影射。</p><p class="ql-block">三、历史变迁与现状</p><p class="ql-block">毁坏与重建</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大部分建筑,光绪年间仅重建了香岩宗印之阁(改为单层),2012年又恢复了部分藏式建筑(如喇嘛塔、无量殿)。</p><p class="ql-block">现代保护与游览</p><p class="ql-block">2010年后重建的碉房式建筑和喇嘛塔,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保护理念,成为游客体验佛教文化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四、乾隆圆明居士的关联</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万寿山四大部洲是乾隆仿西藏佛教建筑的经典之作,与《西游记》文化紧密关联,但其历史命运与圆明园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杂咏 其一 (乾隆庚辰)上》</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悬灯列炬庆霄阑,趁暇名山此静盘。</p><p class="ql-block">祇树法云瞻宝月,如如不动镇团团。</p> <p class="ql-block">《泛舟自西海至万寿寺 其四》</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禅关自是忘机处,我到禅关我并忘。</p><p class="ql-block">柳岸舣舟因得句,谁从衲侣问真常。</p> <p class="ql-block">《新春万寿山即景 其四 (乾隆戊寅)》</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高下移栽五鬣松,郁葱佳气助山容。</p><p class="ql-block">岩枫涧柳迟颜色,祗觉森森翠益浓。</p> <p class="ql-block">《晓春万寿山即景八首 其四 (乾隆甲戌)》</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长虹亘渚接云涯,不断灵源泛细澌。</p><p class="ql-block">一棹玉泉原可到,今朝姑置待他时。</p> <p class="ql-block">《晓春万寿山即景八首 其二 (乾隆甲戌)》</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松峰翠涌玉嶙峋,今岁行春乐是真。</p><p class="ql-block">润浃土膏逮舒叠,良农畅好事耕畇。</p> <p class="ql-block">《仲春万寿山杂咏六首 其五 (乾隆甲戌)》</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曲廊绕柱度潺湲,蹀步松风石濑间。</p><p class="ql-block">此是惠山真面目,输他钟磬六时閒。</p> <p class="ql-block">《节后万寿山(乾隆戊申)》</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名山游节后,佳景揽春初。</p><p class="ql-block">虽未芳菲若,已看訚蔼如。</p><p class="ql-block">芜茵依绿染,柳线向黄舒。</p><p class="ql-block">忧乐无定处,仍斯盼捷书</p><p class="ql-block">(自上元前一日福康安奏于上年十二月十八日攻克小半天山后逆首林爽文逃往埔里社埔尾一带生番头目等现在协力擒挐谅无漏网之理但距今旬馀尚未递到捷书为之盼切耳)。</p> <p class="ql-block">《仲春万寿山杂咏六首 其一 (乾隆甲戌)》</p><p class="ql-block">清:弘历</p><p class="ql-block">迩来春色夫如何,乍见山阳绿草多。</p><p class="ql-block">都识流阴曾不住,返躬却复虑蹉跎。</p> <p class="ql-block">这个部分是一组藏式建筑,俗称“喇嘛庙”,体现的是俗称黄教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风格,核心建筑是香岩宗印之阁,同时还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台、梵塔等主体建筑。所谓“香岩”,就是净土的意思,指代寺庙,所谓“宗印”,就是真传的意思。我们首先看到是一座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三开间汉式山门殿,这座山门殿是清末光绪年间重建清漪园时改建的,并不是清漪园时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清漪园时期的香岩宗印之阁是一座三层阁楼式的木结构建筑,是清代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仿照西藏山南桑耶寺的乌策殿建造的,俗称“三样楼”,据说这“三样”就是“桑耶”的音译名称。香岩宗印之阁象征的是众佛居住的须弥山,围绕这香岩宗印之阁的是东南西北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台殿、红黑白绿四梵塔,象征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大小岛屿。其中,四大部洲分别是:弯月形的东胜身洲、长方形的南赡部洲、圆月形的西牛货洲、正方形的北俱卢洲。东胜身洲的“胜身”是战胜肉身的意思;南赡部洲的“赡部”是梵语音译,意思是金色花树;西牛货洲的“牛货”是以牛羊为货币的意思;北俱卢洲的“俱卢”也是梵语音译,意思是高人一等、胜人一筹。</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四大部洲中居住着不同的人类,他们之间是完全隔绝的,而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则居住在南瞻部洲。四大部洲的人类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西游记》小说中有一段如来佛的宣示可以帮我们了解一个大概:“东胜身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卢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货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所谓“无多作践”,就是不多糟蹋的意思。当然,这番说辞只是就人性善恶来说的。</p><p class="ql-block">撇开四大部洲的土地广狭不说,东胜身洲人面如半月,身高四米上下,寿命二百五十岁;南赡部洲人面长方,身高一米七五,少见两米,寿命百岁,多见夭折;西牛货洲人面如满月,身高八米,寿命五百岁;北俱卢洲人面方正,身高十六米,寿命一千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南瞻部洲的生存环境比较艰苦,在福报、寿命方面比不上其他三个部洲,但这里有佛法,有甘于立志修行成佛的人,有不断涌现的菩萨普度众生,却又是其他三大部洲比不了的。清漪园时期的南瞻部洲是一座碉房式建筑,就在前面山门殿的位置上。“南瞻部洲”的地盘之所以距离“香岩宗印之阁”的地盘只有几步远,是因为山势太逼仄了,实在没办法。</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香岩宗印之阁是一座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单层五开间宝殿,前后出廊,是光绪年间重建清漪园时改建的,因为乾隆建造的香岩宗印之阁也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了。现在殿内主供三世佛铜像,也就是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两边供奉十八罗汉铜像,据说,这也是从大报恩延寿寺挪移过来的。在清漪园时期,这里主供的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三世佛是供奉在须弥灵境殿里的。不过,乾隆时期的“老东西”已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八十年代重铸和2011年包金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南 西南 东北 西北四座喇嘛塔,分别装饰以黑红白绿四种颜色,红色塔饰莲花叫皆莲塔,绿色塔饰宝剑叫地灵塔,白色塔饰法轮为天洁塔,黑色塔饰金刚杵叫吉祥塔。它们用来代表佛教中四种智慧:白--大圆镜智; 红--成所作智;黑--平等性智; 绿--妙观察智。乾隆皇帝修建的这组四大部洲,精心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国。</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最北原有须弥灵境,这是一组大型汉传佛教建筑,毁于英军纵火 现为一片平台。</p> <p class="ql-block">从平台上行 来到建筑群主殿,大殿原来叫香岩宗印之阁,香岩宗印之阁象征佛教世界中心须弥山。</p> <p class="ql-block">主殿的左右及身后就是四大部洲:俱卢洲 南瞻部洲 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依次为方形 三角形 半月形 圆形,在佛教意义中又对应 地 火 风 水。</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p><p class="ql-block">颐和园四大部洲是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的。它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四大部洲是须弥灵境的藏式寺院部分,主殿(香岩宗印之阁)乾隆时建筑为藏式,1860年被英军烧毁,光绪十四年重建为汉式建筑,低矮了许多。四大部洲部分建筑为砖石结构,在火焚中得以幸免,须弥灵境的汉式庙宇部分被全部焚毁。1980年,国家拨巨资修缮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梵塔,基本上恢复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后山汉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是颐和园群的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仿西藏桑耶寺形式而建。当时它是一座3层高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坏后,光绪十四年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单层佛殿。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前后有廊。正脊歇山黄色琉璃瓦顶。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两侧供奉十八罗汉。阁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p> <p class="ql-block">两座式样相同的碉房式平台,上筑有小佛殿 名日台和月台,它们代表着日光殿和月光殿,代表照耀须弥山的太阳月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