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大约10,000 件中国瓷器,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收藏博物馆。特别是在2009年,博物馆获得了价值约 10 亿英镑的中国陶瓷私人收藏,这是英国博物馆历史上价值最高的物品捐赠。这些陶瓷收藏品共计约 1,700 件,由Percival David爵士基金会永久租借给博物馆。Percival David 是一位英国商人,他对中国的热情激发了他建立自己的收藏。在他的一生中,他在欧洲、日本、香港和中国收集陶瓷。David 于 1964 年去世,他决心将他的收藏公之于众,以告知和激励人们。这些收藏中的精华在大英博物馆第95展室永久展出,其中包括著名的 “大约 公元1086 年为北宋朝廷制作的汝窑瓷器”,“1351 年的大卫元青花供瓶 (它的发现彻底改变了青花陶瓷的年代测定)” 和 “成化斗彩鸡缸杯” 等珍贵瓷器。<br>瓷器最早于公元 200年左右在中国生产。中国陶瓷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是为朝廷和民间市场,甚至出口东南亚,非洲和欧洲而制造的。<br>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制作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代表是浙江的越窑青瓷和河北邢窑的白瓷。进入隋唐时期,中国陶瓷的技术越发成熟,除了原来南方的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也出现了河南的巩县窑以及绚丽多彩的唐三彩。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吴越地区的秘色瓷和福建的建窑黑瓷。宋元是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巅峰水平。此外,耀州窑、龙泉窑、磁州窑等窑口也各具特色。在元代景德镇已经开始烧制青花瓷,元青花已经成为中国陶瓷的经典品种。在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陶瓷中心,青花瓷、彩瓷和单色釉瓷等品种繁多。清代的陶瓷工艺更加精湛,粉彩、珐琅彩等装饰技法的运用使瓷器更加绚丽多彩。<br>目前大英博物馆第95展室已经成为所有中国游客必去的打卡之地。这个展室展出了David收藏瓷器中的精品约200件。其包括从 6 世纪至 20 世纪世界上最好的中国瓷器,涵盖了中国瓷器的整个发展历程。不过David 对唐三彩没有收藏,所以在第95展厅没有唐三彩。这篇文章拍摄了所有这些展品,大约包括唐代3件,金辽5件,北宋20件,南宋12件,元代10件,明代70件,清代67件。每件展品的图片是原作,解说词根据博物馆的英文解说词翻译整理。仔细读来,可以了解各个时代中国瓷器发展的概况以及当时的代表瓷窑,工艺和瓷器的特色。<br> PDF 182<br>白釉鼓式钵, 邢窑,河北省内丘县或临城县,唐代。此钵外壁刻重叠莲瓣纹,应该曾被佛教徒们作为钵盂,或者放置在供台上用于供奉净水。 邢窑与定窑器物有时很难区分,但通常来说,邢窑的透明釉呈现一种蓝色的冷色调。<div><br>PDF 262<br>青釉双凤戏珠纹盘,越窑,浙江省上林湖窑, 唐代。此盘外壁刻划重叠莲瓣纹,造型仿金银器。 内底饰划花凤纹,属吉祥纹饰,装饰手法借鉴了金属器的錾花技法。 唐代越窑窑工使用了匣钵装烧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保护器物,匣钵的使用大大提升了越窑的质量。 事实上,越窑也是唐代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名窑,官方称赞越窑“似玉”,宜作茶具。 此盘器底刻“永”字铭文。 <br></div> PDF 251<br>青釉双鱼形扁壶,越窑,浙江省上林湖窑,唐代。<br>此扁壶呈双鱼形,造型精巧,器身两侧近口沿及近底处皆有环形系,以便于穿绳携带。 中国人将成对的鱼视作富足的象征,因“鱼”与“余”谐音。 在八至九世纪,中国的经济中心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而这也恰恰带来了位于南方越州(今浙江省)的越窑的繁荣。 此类型的扁壶在中国北方的邢窑也有生产。 <br> PDF 316<br>白釉褐彩童子持叶纹铭文酒瓶,磁州窑,中国北方,金代,1115-1234年。<br>磁州窑系是民窑,其产品胎体粗糙,在中国北方拥有众多窑口。 磁州一名源于其中心产地——磁县,位于邯郸西南四十公里。 此酒瓶上绘一童子,手持树叶,并写有“仁和馆”三字。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曾出土类似酒瓶,属金代(1115-1234年)。 元代此类器物仍有生产,但品质更为低劣。 <br> PDF 161<br>白釉岩石孔雀牡丹纹花口盘,定窑,河北省曲阳县,北宋或金代,约960-1234年。<br>自十一世纪中期始,陶工们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刻有精美花纹的凹雕陶模来提高生产的速度。 金代(1115-1234年)及元代(1279-1368年)虽然也继续烧造有刻划花装饰的陶瓷器,但用陶模装饰的印花器物更为普遍。 借助阶梯式匣钵的使用,窑工将器物依尺寸由小到大渐次口沿向下叠放在匣钵之中,一次可同时烧造更多器物。 <div><br></div><div>PDF 93<br>紫斑盘,钧窑,河南省禹县,金代,1115-1234年。<br>钧窑器物釉色以乳浊蓝釉、紫釉甚至青釉为特色。 窑工们入窑前在干涩的釉面涂抹富含铜的釉料,以取得自然晕散的紫斑效果。 器物边缘因釉薄而呈现半透明的橄榄绿色。 河南钧州(原禹县,今禹州市)的众多窑址是钧窑器物的产地,其烧造时间自北宋延续至明代。 钧窑器物胎质相对粗糙,被认为是民间用品而非宫廷御用器 。 <br></div> PDF 50<br>钧釉香炉(附木座及盖),钧窑,河南省禹县,金代,1115-1234年。此三足香炉造型源于金属器皿,工匠在浅蓝紫色釉面上装饰了紫斑。 近一千年后的现代陶瓷工艺师,如英国艺术家伯纳德•林奇(1887-1979年),受这些乳浊钧釉的启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佳作。 木质器座及带有玉质捉手的炉盖应为清代雍正时期(1723-1735年)后配的,雍正皇帝非常钟爱收藏钧窑器物。<br><br><div>PDF 72<br>紫斑盘,钧窑,河南省禹县,金代,1115-1234年。 <br></div> PDF 100<br>白釉鸳鸯纹碗,定窑,河北省曲阳县,北宋,960-1127年。<br>定窑窑址主要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其烧造时间自八世纪早期一直延续至十四世纪中期。 十世纪上半叶,定窑主要烧造花瓣造型器物及素面器物。 到了十世纪晚期至十一世纪早期,出现了划花及篦划装饰手法。 碗内的鸳鸯成双成对,象征婚姻的美满。 <div><br></div><div>PDF A4<br>花形盘,钧窑,北宋。<br>工匠们以压凹工具将此盘制作成鲜明的八瓣花形,此造型源于同时期北宋的漆器及金银器。 增厚的口沿及弦线划分的花瓣,是银器和其他宋代陶瓷器的特点。 陶工以带有三个尖状支钉的窑具支烧此盘,器底留有三个粗大的支烧痕迹。相较于中国北方的汝窑及南方的官窑所造宫廷用器,钧窑的这些支钉痕大和粗糙许多。 <br></div> PDF 92<br>蓝釉紫斑胆瓶,钧窑,北宋。此瓶呈梨形,细长颈,为分段拉坯而后拼接成型。 窑工们入窑前在干涩的釉面涂抹富含铜的釉料,以取得自然晕散的紫斑效果。 钧窑器的制作不如汝窑或官窑精细,如此瓶外部施釉至圈足内,但瓶内施釉仅至颈部。 北宋墓葬壁画显示此瓶用作陈设插单支花卉,但人们也可能将其用作酒器。 <div><br></div><div>PDF 61<br>天青釉镶铜口瓶,汝窑,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北宋,约1086-1125年. 宋人认为汝窑特殊釉色的成因是 “以玛瑙入釉”,而清凉寺窑址附近也确实存在玛瑙矿。 事实上,汝窑的釉料中因含有氧化铁以及以少量的二氧化钛,在烧制过程中熔融因而形成天青色釉面。 钛元素使釉面泛黄,因而使得许多中国青瓷呈色显得愈发青莹。 当时中国北方大部分窑场都采用煤作为燃料,这也是很多青釉釉面泛黄的原因,而汝窑却采用木料作为燃料。 <br></div> PDF A46<br>八瓣葵花式盘,官窑,浙江省杭州市,南宋,1127-1279年。<br>此盘造型文雅,每个花瓣都有弧度并内凹,模仿出了锦葵花的自然形态。器外底釉上留有施釉工的指纹,这种古代匠人的遗痕非常罕见引人遐想。 学者将官窑器物描述为“紫口铁足”(意为紫色的口沿和铁色的足部),指代口沿烧窑时流釉较薄处可见的釉下灰紫色胎体,以及无釉圈足的铁褐色。 <br><br><div>PDF 81<br>天青釉葵瓣式盏托,汝窑,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北宋,约1086-1125年。此盏托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法,圈足留有五个椭圆形芝麻挣钉痕迹。 托盘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叠,五曲带筋,施青釉,釉面有开片。 北宋宫廷将此类盏托用作茶具,承托不同材质的茶碗。 <br></div> PDF 3<br>刻乾隆御题诗汝窑碗,此碗为北宋汝窑烧制,清代乾隆皇帝御题刻铭 “均窑都出脩内司,至今盘多椀艰致。 内府藏盘数近百,椀则晨星见一二。 何物不可穷其理,椀大难藏盘小易。 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 乾隆丙午御题”。诗尾附 “比德” (意为衡量德行)和 “朗润”(意为清朗润泽)印两方。 <br> PDF 244<br>青釉刻花牡丹纹盒,耀州窑,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北宋,约1000-1127年。制作者首先在盒的胎体上深刻出四朵牡丹花纹,并以篦划手法装饰,而后将盒浸入釉浆中。 釉水在刻花较深处积聚,形成深浅对比鲜明的花卉图案。 窑工使用匣钵烧造,并采用煤作为燃料。 当地官员可能将这类高品质器物进贡至北宋宫廷,商人也四处营销耀州窑器物。 在宋代,黄堡镇窑址所生产的器物质量最高,因其靠近今铜川,此地旧属耀州管辖,故而得名。 <div><br></div><div>PDF 173<br>白釉花瓣式刻铭盘,邢窑或定窑,河北省内,五代至北宋早期,约907-1000年。此盘仿银器造型,置于名为匣钵的粗糙容器中烧制而成。 匣钵底部垫细砂,因此圈足露胎处可见垫砂痕迹。 带铭文的定窑器物很少,一些高质量的器物会带“官”或“新官”款。 此盘质量堪比“官”款器物,外底却刻“会稽”款,当时为“会计”的另一写法。故认为此盘应当是为当时的宫廷会计司所制。<br></div> PDF 103<br>白釉刻花莲花纹镶铜口瓶,定窑,北宋。<br>此长颈瓶器身饰刻花莲花及莲瓣纹,皆为佛教传统中纯洁之象征。 此瓶造型在同时期的银器中也有所见。 考古发掘证据表明,定窑器物在北宋(960-1127年)及辽代(916-1125年)曾作为金银器的补充,一同被佛教寺院用作礼仪用器。<br><br>PDF 101<br>白釉刻划牡丹纹梅瓶,定窑,北宋。<br>梅瓶施象牙色釉,釉面自然垂流形成“泪痕”效果,颈部双弦线下以刻划花和篦划手法装饰牡丹纹,近圈足处饰双层莲瓣纹。 北宋时期,定窑采用馒头窑烧造,窑工使用煤作为燃料,而煤中的硫元素结合烧造时的氧化气氛,使定窑器物釉色呈现出象牙般的色调。 此梅瓶可能是作为高品质的定窑器物进奉北宋宫廷的。 <br> PDF 102<br>白釉刻划牡丹纹镶铜口盆,定窑,河北省曲阳县,北宋,约1086-1127年。<br>此盆以刻划花牡丹纹为饰,花瓣纹理以篦划手法展现。 器底及圈足满釉。 十一世纪末期,定窑窑工们开创性地使用了将器物口沿向下放置烧窑的覆烧技术。 窑工使用阶梯式匣钵叠放器物,这样一次烧窑可以烧造大量的器物,节省了燃料。 但覆烧的缺点是,为了避免向下放置的器物口沿与匣钵粘连,口沿处须刮掉釉层,使之成为“芒口”。 工匠们以铜片,偶尔也使用金或银片,切割成合适的尺寸,加热后包镶在口沿上来掩盖这一缺陷。 史料记载表明,以金属包镶口沿事实上提高了黏土烧成品的地位。 <br><br>PDF 175<br>白釉刻划花牡丹纹镶铜口盘,定窑。<br>此盘饰刻划花牡丹纹,以篦划技法展现花瓣脉络。该器采用器物口沿向下放置的覆烧技术,并以金属包镶口沿防止粘连。<br><br><div>PDF 117<br>白釉庭院图镶铜口盘,定窑,北宋。 <br>人物场景纹饰在定窑器物中颇为罕见。 此盘描绘两名男孩正在花园中与鸭子嬉戏,内壁十开光内分饰不同种类的花卉。 中国古代陶瓷并非个人作品,而是流水线作业。 拉坯、装饰、上釉、入窑皆由不同的工艺师团队执行。 这些工匠社会地位低下,有关他们的记载也寥寥无几。 他们平日忙于农活,闲时才制作陶瓷。 可反复利用的陶模无疑加速了定窑陶瓷的生产,扩大了其生产规模。 <br><br>PDF 300<br>黑釉镶铜口茶碗,定窑,北宋。<br>定窑陶工烧造高品质的纯白釉器物,同时也制作其他釉色的器物。 此碗施富含氧化铁的釉料,经烧造后,形成如墨般的釉色。 宋代文人对黑色及褐色的定窑器物甚为钟爱,并在当时的文献中将其比之于奢华的漆器。 <br></div> PDF 42<br>六瓣形盖盒,钧窑,北宋。 <br>尽管一些学者坚信质量上乘的钧窑器物曾作为贡品进奉北宋宫廷,但绝大多数的钧窑器物实际上归属民窑,并极少外销。 此类器形小巧的盖盒一般被用来存放胭脂、印泥或者香料。 此盒呈圆形,盖面平坦,盖沿为六瓣形,此器形也常见于北宋同期的银器造型。 盖盒与盒身子母口处各有一圆形凸起,以便使用时准确扣合。 <br><br>PDF A3<br>钧窑斗笠式碗,钧窑,北宋。<br>此碗形如斗笠,可能用于饮茶。 富含铜元素的釉料涂刷于碗内,在浅蓝釉面上创造出紫色曲折纹样。 <div><br></div><div>PDF 45<br>蓝釉紫斑小杯,钧窑,河南省禹县,北宋。<br>此杯以浅紫色斑纹装饰深紫色釉面。 这种形制的杯很可能是酒器,并配有杯托。 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半透明的橄榄绿色。 与同期的北宋青釉,如汝窑、燿州窑相比,钧窑的胎质较粗,以蓝色乳浊釉、紫色釉及偶尔出现的青釉为特色。 此杯亦称“泡泡碗”,因处于人工光线下转动碗时,象肥皂泡在上升移动。<br></div> PDF 99<br>琮式瓶,官窑,浙江省杭州市,南宋,1127-1279年。<br>宋代,文人热衷于古物和金石学,关于青铜与玉器的著作颇丰。 这一时期的工匠们也将这些古物的造型应用于不同材质的器物上,以满足当时富裕阶层的需求。<br><br>PDF 30<br>官釉洗,官窑,浙江省杭州市,南宋。1127-1279年1127年,金人入侵北宋,宋高宗逃离汴梁并在南方的临安(今杭州)建立了新的政权。 他设立了官窑,仿烧汝窑器物。 薄深色胎,青釉釉质莹润且富含气泡,器身装饰开片,这是以此洗为代表的官窑器物的特征。 <br> PDF 233<br>青釉琮式瓶,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南宋,1127-1279年。<br>鉴赏家认为质量上乘的龙泉青釉器物,其生产时间大致在十二世纪晚期至十三世纪早期之间。 此瓶器形仿远古礼器玉琮,为浙江省南部的龙泉或者附近地区的窑址所生产。 <br><br>PDF 4<br>镶铜口铜足长颈瓶,官窑,浙江省杭州市,南宋,1127-1279年。<br>杭州老虎洞窑是陶工烧造官窑瓷器之地。 学者们认为老虎洞很有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修内司窑”或者“内窑”。<br><br> PDF A62<br>五瓣供碗,官窑,浙江省杭州市,南宋,1127-1279年。<br>此器呈五瓣造型,内有衬碗。 阶梯形口沿也许表示器物可叠放。 胎体相对较厚,开片灰蓝色釉层相对较薄。 考古学家记录了多种不同造形的官窑器物,据说可达七十种,包括餐具、日用器、陈设器及礼器。 窑工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技艺,烧造出了这些官窑器物。<div><br></div><div>PDF 6<br>六方六足盆,官窑,浙江省杭州市,南宋,1127-1279年。<br>此深腹六方六足盆之器形在这一时期的中国陶瓷存世品中极为罕见。 南宋宫廷烧造此器可能以某种金属器皿为本,因其平直的口沿及折腹造型显然并非瓷器所有。 此盆用途不明。 可能是在宫中用作官窑六方花盆的盆托,花盆底开有排水孔,内填土以栽种植物。 或者本件盆托也可能是直接用来栽植水仙。 <br> <br></div> PDF 204<br>青釉贴花龙虎尊,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南宋,1127-1279年。此对龙虎尊器身份饰中国传统四灵中的二灵装饰,即西方白虎追犬及东方青龙戏珠。 器盖上的鸟可能象征南方朱雀,但北方玄武,即龟及蛇的形象却没有体现。 中国在汉代之前,棺椁及墓葬经常以这些灵兽作为装饰。 此类器物用于存储粮食,如谷物等,以供逝者在阴间所用。 这是一种具有南方地区风格的葬俗。 <div><br></div><div>PDF 264<br>青釉花口盘,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南宋,1127-1279年。南宋时期的工匠通常以银或漆来制作此器形的器物。 此碗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陶工施用了多达四层的釉,达到厚釉效果,并借助铁元素在烧造气氛中的变化形成浅蓝色的釉面呈色。 龙泉窑工使用以瓷石及石灰石作为釉料的主要原料,但添加了草木灰。 龙泉窑此类温和的蓝绿色青釉(粉青)在南宋时期达致其巅峰,而元代的龙泉窑已经很难烧造出这么好的青釉。<br></div> PDF 279<br>青釉三足鬲式香炉,龙泉窑,南宋。此三足香炉器形仿远古青铜食器鬲,施浅青灰色釉。<div><br></div><div>PDF 202<br>青釉竹节瓶,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南宋,约1200-1279年。<br>此瓶盘口,长颈,颈部饰竹节状凸起。 在十三世纪晚期,龙泉窑一些窑炉的长度已经超过了一百米,因此能够在入窑时一次性烧造成千上万件青瓷。<br><br>PDF 284<br>青釉笔洗,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南宋,1127-1279年。<br>此类器物厚唇,折腹,矮圈足,内外施豆青色釉。 龙泉窑并非官窑,但还是曾为宫廷烧造瓷器,另外其产品多供中层人士使用,或行销海外。<div><br></div></div> PDF 242<br>青釉云龙纹扁壶,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元代,1279-1368年。<br>元代的龙泉窑工已经无法烧制出南宋时(1127-1279年)那种蓝绿呈色的不透明釉。 元代的龙泉窑器物,更多的是此种大型酒器,通常在豆绿色青釉釉下装饰模制而成的贴花龙纹、鱼纹或花卉纹。 龙泉窑产品大量外销,东南亚、东亚、中东、非洲,间或欧洲的客户都对其坚固的胎体和莹亮的釉色赞赏有加。<div> <br>PDF 94<br>古代青铜形式的粗陶花瓶,哥窑,南宋或元 13-14 世纪。<br>扁平的卵形瓶身,喇叭口,肩部周围两条低浮雕带之间有两个管状手柄。 花瓶有厚厚的,不透明的灰色釉料,有两层裂纹,宽大的裂纹染成灰色,细裂纹染成棕色。 脖子内侧有铭文。<br>铭文翻译:尽管有数百条交织在一起的裂纹纹路,但其质地细腻,触感光滑。 这是才华横溢的哥窑的工作。 人们会发现,这些未经修饰的商品与未经打磨的宝石的价值相同。 如何将此产品与宣德和成化的更精致的产品进行比较? 每个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乾隆乙巳御题 (公元 1785 年)。<div><br></div><div>PDF 218<br>青釉带盖执壶,龙泉窑,元代。<br>此壶器形优雅,呈梨形,一侧为曲状长流,另一侧为曲状手柄,器盖上有圆拱形扭,可能仿自青铜器或银器造型。 此壶细部处理精美,譬如壶柄底部的处理,分成紧密结合的三段,十分协调。 这件执壶是大维德爵士从日本神户的“广冈收藏”中购得。<br></div></div> PDF B661<br>贴花卉纹开光酒罐,江西省景德镇,元代,约1320–1350年。<br>这一酒罐结合了三种元代经典的装饰风格:釉下钴蓝、釉下铜红以及贴花。<br> PDF 241<br>青釉露胎贴花虎纹盘,龙泉窑,元代。<br>此盘内壁饰两条划花四爪龙戏珠纹,底心两条露胎贴花虎纹。 虎身与虎尾分制,贴花装饰仿佛“飘浮”于青色釉面之上。 虎纹的装饰主题在中国艺术中较少出现。 此类大盘多营销中东地区,因其更符合当地的饮食风俗。 但露胎贴花的装饰表明,这样的大盘也许仅用作陈设。 <div><br></div><div>PDF 255<br>青釉露胎贴花龙纹盘,龙泉窑,元代。<br>元代龙泉窑的陶工采用了一种新的装饰技法,将素胎纹饰贴于釉面之上,露胎素烧而成的橘红色,与青釉釉色形成鲜明对比,即露胎贴花。 具体工序是,首先在器物上装饰部分刻花纹饰,如内壁的波浪纹; 而后上釉,但底足有一圈无釉,以方便窑具承托。 其次,将坯泥滚压成饼形薄片,再以模具按压出特定形状,制作成小贴花装饰,贴于器身。 此盘底心的龙纹、宝珠纹、云纹,以及近口沿处的梅花纹,都使用了露胎贴花装饰技法。<br></div> PDF 217<br>青釉褐斑瓶,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元代,纪年为1327年。<br>陶工以富含铁元素的褐彩,随意涂抹在青釉之上,而后入窑烧制,这种装饰手法只在元代很短的时间内流行过。<br><br>PDF203<br>青釉八仙花卉纹八棱瓶,龙泉窑,元代。<br>器身分八棱,陶工们在每一面饰三个印花凸雕开光,而中间位置的开光在上釉前会涂抹蜡或油脂,以确保素烧,形成鲜明对比的色彩效果。 素烧开光处其中四个重复饰有八仙中的两位仙人图案,以祥云环绕,间隔以花卉纹开光。 <br> PDF B614<br>“大维德青花对瓶”,江西省景德镇,元代,1351年纪年铭文。这对庙供大瓶属世界上最为有名者。 其重要性在于瓷瓶龙纹带以上的颈部一侧写有纪年铭文。 这一供奉长铭是已知青花瓷器上年代最早的。 据铭文,1351年玉山县名叫张文进的男子,向星源(今婺源县)的一座道观进奉了这对花瓶和一件香炉(香炉迄今下落不明)。 玉山县在江西省东北部,位于大瓶产地景德镇东南120公里处。 这段铭文说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制作在1351年已经相当成熟。 这对青花大瓶造型源自铜器,瓶颈两侧的象首耳内原应带有瓷质圆环。 <br> PDF A709<br>海路仙岛图盘,漳州(汕头)器,福建省漳州平和县,明代,约1573-1620年。这件瓷盘胎体厚重,绘画粗率,系中国沿海省份福建为出口所制。 收藏家和学者们将此类器物称为“汕头器”(Swatow),源于老荷兰语音译的“汕头”一词。 汕头为广东省北部的一个港口,被误认为是这些器物起运的港口。 商人们将之销往东南亚国家,诸如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同时也营销日本和荷兰。 器物以粗砂底为特征。 纹饰皆笔法自然自由挥洒。<br> PDF 759<br>珐华孔雀纹酒罐,江西省景德镇,明代,约1488-1505年。<br>术语“珐华”用以指代一种装饰釉料和装饰风格。 与珐瑯在金属器身以金属丝掐出装饰图案的边界相似,珐华器通常也以泥浆在陶瓷上堆出装饰图案的轮廓,但有时也用刻划线条作轮廓。 图案轮廓内填充明亮的釉上彩:孔雀蓝、墨蓝、琥珀黄、茄皮紫、鲜绿和白色。 化学成分上珐华釉是一种碱性釉,中东陶瓷器皿上使用更为普遍。 珐华器有两种类型:中国北方烧制的低温珐华珐器和中国南方烧制的高温珐华瓷器。<br> PDF 798<br>五彩龙戏珠纹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隆庆,1567-1572年。<br>陶工们首先以釉下钴蓝彩绘制某些纹饰,如蓝色的龙纹,而后罩透明釉高温烧制。 待冷却后,使用以红、黄、绿及茄皮紫四种颜色为主的釉上彩完成纹饰的绘制,再以低温烧制以固着颜色。 这种二次烧成的技法称为“五彩”。<br> PDF 704<br>“金襴手”女人形酒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嘉靖至万历,约1522-1600年。此多彩酒壶局部饰釉上矾红彩,上施金彩低温烧成。 这种装饰技法在日本被称为“金襴手”(意为金丝锦风格)。 酒壶表面的金彩易磨损,因此纹饰多有脱落。<div><br></div><div>PDF A631<br>青花观音像,江西省景德镇,明代万历, 1573-1620年。<br>十六世纪后半叶,景德镇陶瓷生产及雇工数量均出现显著增长。 为了满足广大的需求,民窑在完成宫廷命烧的同时,也为当地消费者及国际贸易烧造器物。 青花瓷器是主要产品。 工人们开采了质量较低的新瓷土矿。 这种瓷土与釉的结合度不太好,特征为在釉薄处出现细微小崩,例如观音的衣褶处。 <br></div> PDF 790<br>龙纹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万历,1573-1620年。<br>明代皇帝似乎更偏爱在其建筑、服饰及家居中使用明亮的和色彩丰富的搭配组合。 此龙纹盘直接于无釉素烧瓷胎上施绘彩。 与先罩一层釉烧制,然后添加彩绘后再行二次烧制的方式相比,这种技法烧制后釉彩呈色较深。 <br><br>PDF A795,<br>折枝桃纹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 1723-1735年。1644年满洲军队攻入紫禁城,将近三百年的明代统治结束。 景德镇所产的清代御窑瓷器特色不同,新式精良,器形更为规整。 清代帝王们保持了对以前的中国风格的兴趣,正如这件青花瓷盘所示,其桃枝果实丰硕,是十五世纪早期的样式。 <br><br>PDF 739<br>佛教人物纹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顺治,1644-1662年。此碗直接于无釉素烧瓷胎上绘彩色佛教人物。 与先罩一层釉烧制,然后添加釉彩后再行烧制的方式相比,这种技法烧制后釉彩呈色较深。 <br> PDF C645<br>波斯人物图克拉克青花瓷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约1600-1644年。随着宫廷对瓷器需求的下降,景德镇的陶工们既热切接受来自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者的订单,也出口产品至中东、欧洲及日本。 这件罕有的克拉克盘引人注目,因其绘画结合了不同的题材:两位波斯人物,形象可能源自莫卧儿画作,荷兰郁金香可能仿自荷兰青花盘,另有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 <br> PDF 239<br>青釉刻铭纪年供瓶,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明代,纪年为1432年。此瓶刻铭“宣德七年七月吉日造天师府用”, 是奉献给佛教或道教寺院用。<div><br></div><div>PDF A425<br>天白釉 “和尚帽” 水壶和盖子, 江西景德鎮,明朝永乐,公元 1403-24 年. 这个器皿在身体周围刻有藏传咒语,水壶脖子上是被天白釉覆盖的莲花暗纹。这种形状的水壶被称为僧帽壺,因为细长的壶嘴和形状的边缘类似于藏族喇嘛僧侣黄帽的阶梯状轮廓。永乐皇帝追随父亲的脚步,恢复了与西藏的外交关系,并促进了与西藏的贸易使团。他于公元 1412-13 年派遣使者前往江孜镇 (Gyanytse),并于 公元 1407 年、1413 年、1414 年和 1419 年在当时的首都南京聘请藏族喇嘛为他已故的父母举行佛教仪式。</div> PDF 680<br>青花纪年铭文庙供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弘治,纪年为1496年。此瓶仿青铜器造型,带象首形耳。 环绕器身装饰缠枝莲纹,颈部有铭文,意为:江西省饶州府浮(梁)县里仁村程氏宗族忠实的信徒程彪,欣喜地向北京顺天府关王庙进奉了一套三件器皿,包括一只香炉及两只瓶子,祈求保佑全家平安成功,生意繁荣昌盛。 信徒程存二制作于弘治九年(1496年)五月(应为西历六月)吉日(二十日)。 <br><br><div>PDF 669<br>青花龙纹梅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万历,1573-1620年。,1530年之后(嘉靖至万历时期),御窑厂的生产改由当地官员和工部主事交替监督,陶工们烧造出了更为多样的器类,纹饰图案也更加丰富,巨大的陶瓷产量超越了景德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该梅瓶为皇家用瓷,沿用了更早的十五世纪的器物风格。<br></div> PDF 695<br>伦纳德杯,江西省景德镇; 伦敦镶口,明代,1569-1570年镶口。此碗安装鎏金银饰后呈杯形,是所知最早的带有纪年金属镶座的青花瓷。 其属于英国人萨缪尔•伦纳德(1553-1618年)。 金属器盖及器足有“FR”字母组合图案,这是一位也为教堂作盘子的金匠的标记。 带王冠的豹首表明其制作于伦敦,立行姿势的狮子是标准纯银(纯度92.5%)的标志; 盾牌内的字母“M”是监制标记,表明制作时间为1569-1570年。<br><br>PDF 605<br>雪花蓝釉骰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br>尽管宣德皇帝仅仅在位十年,景德镇御窑厂却奉命烧造出诸多不同器形和纹饰的瓷器。 此深腹蓝釉骰碗即是他统治时期的创新制作。 陶工们在瓷器外壁吹制以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钴蓝釉。 中国鉴赏家们称之为“雪花蓝”,以诗意化描述蓝釉釉面上驳杂的白色斑点正如雪花一般。 存世作品非常罕有。 <br> PDF C612<br>青花攒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隆庆, 1567-1572年。<br>隆庆皇帝在位仅六年(1567-1572年),瓷器数量特别稀少。 风格上隆庆瓷器与嘉靖及万历瓷器联系紧密。 这一组十八件餐用青花攒盘,以一件圆形瓷碟为中心,分两圈同心圆排列组合而成。 外圈器物绘有青花云鹤图案,内圈瓷碟则绘花枝小鸟图案,中心瓷碟书“寿”字、环绕两条格式化龙纹。 每件瓷碟的外底均署本朝年款“大明隆庆年制”。 <br> <br>PDF B687<br>阿拉伯书法青花瓷屏,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正德,1506-1521年。这件罕见的瓷屏写有《古兰经》72章18到20节:“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 当真主的仆人起来祈祷的时候,他们几乎群起而攻之。 你说:我只祈祷我的主,我不以任何物配他”。<br> PDF A663<br>花卉波涛纹大餐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陶工们烧青花所使用的钴青料从中东或中亚进口。 由于部分钴青料会穿过透明釉扩散进去,经烧造并冷却后,钴料烧透瓷釉处会呈现黑色,钴料稀薄处为灰蓝色。 此种类型的餐盘曾外销至东南亚、印度及中东。 <br> PDF A57<br>仿官釉花形酒杯,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成化,1465-1487年。<br>此酒杯为成化皇帝派烧,景德镇御器厂仿南宋官窑青釉器物制作。<br><br>PDF 259<br>青釉刻花龙纹餐盘,龙泉窑,明代永乐,1403-1424年。<br>此盘施青釉,釉层较厚,盘心饰刻花云龙纹,内壁饰花卉纹。 此盘购自印度,代表了龙泉窑最后的辉煌时期,系为永乐皇帝制作的贡瓷。 外底刻“福”字款。<div><br></div><div>PDF A9<br>六方花盆(外底刻“七”),官钧窑或带数字钧窑,河南省禹县钧台,明代,1368-1435年。钧台窑位于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烧造官钧窑器物的时间约为明代早期(1368-1435年)。 由于器底刻有中文数字,官钧窑器物也被称作“数字钧窑”。 这些数字自一到十,似为代表器物尺寸。 器物的器形仅限于带托或不带托的花盆、带鼓钉的浅球茎花盆(水仙盆),以及仿青铜器形瓶。 也有一些餐饮用器如盘及高足杯,和官钧器质量、时代相同,但不刻数字。<br></div> <br>PDF B714<br>竹节式酒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约1620–1644年。<br>此筒形执壶造形似竹节,把手、流以及盖纽也似竹子,以明代五彩风格绘中国的岁寒三友主题,象征逆境中的坚强。 清代早期(1644–1720年)尽管有见青花五彩风格,但多数图案设计都不用釉下蓝色,色彩种类也较少,是类似水彩的透明釉上彩料。 <br><br>PDF 544<br>黄釉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此盘极为罕有,它是景德镇最早烧制使用的单色黄釉。 这以后黄釉作为中国皇家宫廷用瓷的专属釉色历经了五百余年。 也许囿于技术难度,也可能是由于审美品味(这一点目前有争议),十五世纪早期烧造单色黄釉盘似乎非常少,存留至今者更为稀少。 器物为二次烧成,首先是在约1280°C至1320°C的高温下烧成瓷胎,而后在盘子内外壁罩施以铅为助熔剂、铁为呈色元素的黄釉,二次入窑以低温烧将黄釉玻化。 瓷盘外底圈足内为稀薄高温透明釉,釉下可见十五世纪早期典型瓷胎。 <br> PDF A614<br>青花对鸟纹玉壶春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这件玉壶春瓶的装饰源自之前的元代传统,分为几个水平花纹带,最重要的纹饰在中部。 精美地绘以正在开花的梅枝环绕瓶腹,枝上立双鸟相顾。 工匠们使用进口钴料,火烧后呈色不均匀,呈现色阶变化的蓝色,从灰蓝到接近黑色的深蓝,形成所谓的“堆聚”效果(铁铖斑结晶)。 纹饰有的部位密集,有的部位轻淡,有的部位如鸟腹则留白,仅用蓝色轮廓线描绘。 <br> PDF A612<br>鸟立花枝纹双耳扁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这件瓷瓶圆形扁腹,形似月亮,又名抱月瓶,筒形颈部,云形耳。 陶工们在严格的宫廷监督下,器物一面绘以冬天开花的梅枝(没有叶子),上立一鸟,另一面绘不同的花枝,旁有竹子。 这样的纹饰,也出现在同时期明代早期扇面和册页等紧凑的绘画形式上。 <br> PDF 601<br>萱草蝶纹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陶工们在梨形玉壶春瓶的两面分饰萱草花,各有一只蝴蝶盘旋于花丛之上。大朵芬芳的百合花象征着和谐与统一。存世中国瓷器中,技艺嫺熟如此瓶图案者极为罕有。 每一片如刀锋般的叶子及花瓣边缘都以浓重蓝色勾勒,内部则以浅蓝涂抹。 类似的渐变蓝色也同样施用于蝴蝶的描绘。 这种对釉下钴元素的非凡熟练的控制,是最高质量永乐青花器物的特色。 <br>元代及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瓶以繁复密集的装饰纹样为特点,至永乐,由于白瓷胎质量的进一步改进,窑工们得以发展出一种创新的纹样装饰风格,将纯粹而浓艳的青花钴蓝色在雪白而微闪青色的瓷胎上充分表现出来,使艳蓝纯白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 永乐青花瓷器因之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最精美的青花瓷。这种史无前例的光洁细润的釉面效果和品质,一直是后世不断竞相模仿却永远无法企及的。 永乐的窑工们使用进口钴蓝料,经火烧呈色不均,呈现出色阶变化丰富的蓝色,由浅灰蓝至接近黑色的深蓝。 这件作品也代表了用了青花纹饰的最高质量和水平,它们的构图受到了15世纪同时期宫廷画作的启发,特别是一些非常紧凑的绘画形式例如扇面或册页上所看到的。 <br> PDF A696<br>缠枝莲纹执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1368–1398年。用于釉下红色装饰(釉里红)的铜氧化物彩料,在烧成瓷器所需的高温下极难成功烧制。 和烧造釉下蓝彩(青花)的钴氧化物相比,铜红彩料化学性能更不稳定,更难有效烧造。 如果烧制成功,如本件瓷器的格式化缠枝莲纹,铜氧化物会烧成鲜亮的红色,但是如果不成功,会是类似肝的淡红色、灰色或甚至黑色。<br> PDF 593<br>双龙纹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洪武,1368-1398年。此浅盘内壁印两条五爪龙纹互相追逐,间隔以如意云纹; 内底刻划三朵如意云纹。 纹饰半掩于单色铜红釉下,是典型的洪武时期作品。 器底无釉,但有用稀薄浆料处理。 景德镇烧造的这类盘应为供皇家仪式所用。<br> PDF A748<br>斗彩鸡缸杯,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成化, 成化款,1465-1487年。母鸡带着小鸡们啄食的艺术主题,首先见于绘画,这或许启发了瓷器上的纹样设计。 画瓷艺人用不同层次的颜色釉彩来体现不同的质感:如小公鸡的羽毛用细小的红彩笔触,母鸡的翅膀以红彩勾勒再用黄彩敷染羽毛。 而在几百年之后,才发展出现了以不透明的釉彩进行多层渲染的技法。 <br> PDF 784<br>斗彩龙纹罐, 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成化, 1465-1487年.此卵形罐绘青花夔龙两条,即以象鼻替代鼻部,卷尾分叉,有翼的形象。 环绕圈足及肩部一周饰格式化莲瓣纹,青花勾边并加饰红彩。 器底署“天”字款。 这种款识只用于成化时期的斗彩罐。 此类天“字罐可能用于和祭天有关的礼仪,也可能款识只是简单指代帝王,皇帝被认为是”天子“,其受天命而统御。 <br> PDF A779<br>斗彩葡萄纹高足杯,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成化,1465-1487年。和鸡缸杯类似,葡萄纹瓷杯的图案可能也源自绘画。 元代瓷器就有用葡萄纹作为装饰主题,但此处的斗彩装饰不同,构图更精妙。 画瓷艺人试图为图案增加生动感,将葡萄敷为茄紫色调,叶子为绿色,藤蔓为黄和红色。 和中国之前制造的任何高足杯相比,成化葡萄纹高足杯都更小更秀巧。 从十六世纪至今,成化鸡缸杯和葡萄纹杯一直都仿烧不断。 <br> PDF A745<br>神兽夔龙纹斗彩酒杯,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成化,1465-1487年。这件精美的斗彩酒杯装饰以四个团花夔龙纹,按相向成对方式布局。 这些龙鼻部似象鼻,口衔莲花,双翼卷尾。 每个团花和半朵花所用的色彩都巧妙交替有变化。 学者们认为这些斗彩器物和成化皇帝的宠妃万贵妃有关联。 万贵妃四岁时进入宣德皇帝的宫廷作宫女,比成化皇帝大十七岁。<br> PDF 797<br>斗彩岩石茶花纹罐, 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成化,1465-1487年. 此卵形罐上所绘纹饰极为罕见。 器身重复绘制了三组格式化岩石图案,分别为茄皮紫、绿及黄彩,每组岩石两侧绘茶花,以红及黄彩渲染,另有由红及黄彩组成的橙色,花间蝴蝶飞舞,地面则以蓝彩绘制。<br> PDF 662<br>海水龙纹扁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在永乐与宣德皇帝在位期间,这种器形硕大厚重、造型浑圆、纹饰多样的扁壶烧造于景德镇珠山御窑厂。 永乐皇帝与宣德皇帝皆派遣了重要的海上贸易与外交使团前往中东。 这种扁壶的器形并非中国固有,而是受到了中东器物造型的启发。皇室可能将此扁壶用作酒器,但也作为贸易用瓷,土耳其托布卡普皇宫及伊朗的阿德比尔神庙都藏有相似的扁壶。 <br> PDF B667<br>青花龙纹扁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在永乐宣德两朝,景德镇珠山的御窑都有生产这种硕大厚重球状造形的扁壶,装饰各异。 皇家内府可能曾用这种扁壶作为酒器,但也曾贸易使用。<br> PDF A664<br>把莲纹大餐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这件巨大的瓷盘胎体厚重,是餐宴所用。 中心绘有一束莲花、叶子及其他水草,用带子系在一起; 内壁和外部是一周卷枝花纹,口沿边饰为波涛纹,外底无釉。十五世纪早期外销的多数瓷器,是这种胎壁厚重结实的类型,或许因为这样更经得起海上和陆路运输的颠簸。<br> PDF A639<br>缠枝莲纹梅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永乐时期的陶工们采用了新的技术、装饰样式和器形。 他们使用进口钴料,粉碎后配为溶液绘画在胎体上,然后施釉高温烧制。 这种钴料窑火烧后呈色不均匀,但产生深蓝色。 纹饰精细审慎,主体宽带中为缠枝莲纹,肩部边饰为一周折枝果(梅、桃、荔枝、石榴),胫部为一周折枝花(菊、牡丹、石榴及月季)。 <br> PDF A610<br>折枝果纹梅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这件梅瓶腹部绘以折枝桃、枇杷、石榴、荔枝、海棠以及樱桃,胫部为一周僵硬的蕉叶纹,肩部覆莲瓣纹。 外底无釉。 御用陶瓷的生产比较昂贵,因为窑炉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才能达到要求的高温; 而且瓷器是在单独匣钵(用黏土制造的烧窑保护用匣具)中烧造,这些匣钵在烧窑中烧结玻璃化,妨碍烧窑时空气的充分流通,因而每件匣钵仅能使用一次。 <br> PDF 600<br>葫芦形扁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此葫芦形扁壶署青花宣德年款。 陶工们在扁壶的圆形器身装饰格式化花卉纹,形成类似万花筒般的装饰图案。 宣德扁壶的青花呈色通常来说较永乐扁壶(PDF674)暗淡许多。 十四世纪,叙利亚工匠制作这种器形的金属扁壶。 <br><br><div>PDF 674<br>葫芦形扁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br>此葫芦形扁壶器形优雅。 陶工们在扁壶的圆形器身装饰格式化花卉纹,形成类似万花筒般的装饰图案。 宣德扁壶(PDF600)的青花呈色通常来说较永乐扁壶更为暗淡。 十四世纪,叙利亚工匠制作这种器形的金属扁壶。 永乐皇帝对这种外来金属器皿的兴趣,也反映了其在位期间,中国与中东国家,诸如与叙利亚之间密切的外交与经济交流。<div><br></div><div>PDF A629<br>中东金属器形文具盒,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这件文具盒内部分为三个挡格,可能分别用来放置笔、水或墨汁,以及吸墨线。 盒盖里绘青花岁寒三友图。本件文具盒的造型与繁密的装饰,受较早期中东制作的金属镶嵌器启发而来,例如埃及或叙利亚曾生产一种黄铜文具盒,有些还带嵌银工艺。<br></div></div> PDF A778<br>矾红龙纹盒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此碗折腹的造型首创于宣德时期,名为盒碗(或合碗)。 画瓷艺人在碗两侧都用釉上铁红绘一条云龙戏珠纹。 釉上铁红需要二次烧成,十五世纪早期的陶工很少使用。 此碗原本应有较浅的微拱形盖,整器看起来象盒子。 碗内底署六字双圈宣德年款。 <br><br>PDF A678<br>釉里红龙纹盒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此碗折腹的造型首创于宣德时期,名为盒碗(合碗)。 瓷器画师在碗两侧都用釉下铜红绘一条云龙戏珠纹。 此碗原本应有较浅的微拱形盖,整器看起来象盒子。 盒碗内部署六字双圈宣德年款。 <div><br></div><div>PDF 684<br>盖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此碗折腹及微拱形器盖的造型首创于宣德时期,名为盒碗。 器身绘青花云龙戏珠图案。<br></div> <div>PDF 688<br>石竹纹花浇,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这类花浇为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所烧造。 造型源于中东玉器、玻璃器及金属器。瓷器环绕颈部的凸起,可能表明其模仿了金属片(可能是银片)所制作的原形器。宣德时期的花浇造型,与早些的永乐时期略有不同,表现为器底更宽、柄部多有抓手,通常为六字年款。</div><div><br></div><div>PDF A636<br></div>缠枝石竹纹豆,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br>这件瓷豆(带高足的碗)胎体厚重,球形腹,装饰以连续的缠枝香石竹纹,花形似星独特。 起初应该有拱形盖,盖纽为花蕾形。<div><br></div>PDF B696<br>绶带耳几何纹“朝圣”扁壶,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永乐,1403–1424年。<br>这件扁壶的器形与装饰均非常独特。 扁圆形器身 的两侧中央各有一呈凸起状的圆钮,下承外撇圈足,有双耳和圆颈。 青花纹饰以同心圆的样式呈放射状从中心的六 角形开光向外层层铺排,开光内是一朵莲花。景德镇工匠们在按照中东餐具的造型为海外市场生产器物的同时,也烧造受中东器形和装饰启发的器物,来满足中国宫廷对“异域风情”的需求。<br> PDF A607<br>龙纹盘一对,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这件瓷盘内部双圈内绘青花五爪云龙纹,背景为划花波涛纹。 外部划花波涛纹底上,绘以类似的龙纹、云纹和等距分布的格式化己石。 尽管这种龙纹设计在宣德之后的明代以及清代御瓷上一直有仿制,却重未达到类似的质量。 一般而言,细节如精细划花波涛纹底等在后期都省略了。 清代的器形作工更为精准。<br> PDF A626<br>青花釉里红龙纹高足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陶工们制作这一高足碗时,融合使用了十五世纪早期所有的最新瓷器技术。 工匠们在碗内部用凸起的泥浆(泥釉)装饰暗花(意为秘密或隐藏装饰),花纹为前后相追的两条五爪龙戏珠,这一装饰仅在光下可见。 碗外部装饰以划花五爪龙纹,龙纹用釉下铜红料上彩,背景为釉下钴蓝描绘的密集波涛纹,浪峰为白色。 <br><br>PDF A635<br>蓝地白龙纹高足杯,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景德镇工匠们对当地瓷土彻底加工以去除任何杂质,这使得十五世纪早期的瓷器胎料高度淘洗,比明代任何其他时期都纯白精细。 本件瓷器是当时所用纯净胎料的好例证,可见于无釉外平底,器皿口沿,以及透明釉下留白龙纹和釉下蓝色波涛鲜明对比处。 <div><br></div><div>PDF B679<br>波涛龙纹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这件浅盘内装饰以一条威猛的龙纹,张口,背脊有尖,龙爪弯曲有力。 身有鳞甲,以呈色深浓有层次的青花描绘,背景轻亮为线描的浅淡蓝色波涛,浪峰为白色。 外壁两条龙纹描画类似,但为侧面相追,前者转头后顾。 四组等距分布的深青色礁岩之外,有线描的淡青色波涛激荡。 内壁凹弧处环绕两条暗花(意为秘密或隐藏的装饰)龙。<br></div> PDF 683<br>花卉纹盖钵,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盖钵是宣德时期创烧的另一种瓷器器形,但其来源为伊斯兰金属器皿。在元代(1279-1368年),伊朗工匠可以自由来往于中国宫廷,因其也属于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此盖钵环绕器身及器盖均绘制中国式的缠枝花卉图案,包括莲花、牡丹、菊花、茶花及芙蓉花。<br> PDF B668<br>八宝纹盖盒,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瓷盒圆形,盒盖平顶,以深色调青花装饰。 盒盖顶部、边缘以及盒身都分别绘有缠枝莲托八宝图案。 这些佛家八宝指的是盘结(盘长)、莲花、宝盖、法螺、宝瓶、法轮、双鱼,以及象征胜利的法幢。 <div><br></div><div>PDF B670<br>狮子戏球纹深腹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深腹碗外部青花绘五个狮子戏弄饰带球及祥瑞物。 碗内圆环内为对狮戏绶带及吉祥符号。 本碗器形为宣德新创,但狮子戏球的装饰主题却不是,早在金代(1115–1234年)河北定窑的陶瓷上就有使用。<br></div> PDF A755<br>折枝石榴花纹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本件瓷器的图案为十五世纪早期首创,在景德镇持续使用了一百年,后来在清代(1644–1911)又复烧。 瓷盘中心装饰正在开花的石榴枝,内壁为结果的柿子、桃、荔枝及樱桃枝条。 遵循一种有名的传统表现手法,枝条末端都参差不齐,显示它们是从树上折下的。 瓷盘外部是四朵格式化的蓝色莲花,口沿处为横书六字宣德年款。 黄色釉有虹彩晕光,象水中的油。 外底无釉,有很多微小的铁红色斑点。 <br><br>PDF A603<br>葵式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陶工在宣德时期因宫廷要求创制了这种带凹槽的多棱器形。 笔洗内部装饰以团龙云纹,外壁十棱面都绘八边形开光,内有云龙纹。 外底署宣德年款。 <br><br>PDF A602<br>葵式高足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陶工在宣德时期因宫廷要求创制了这种带凹槽的多棱器形。 中国学者称这种高足碗器形为葵花式,上绘十个不带边框的团花式折枝花果,有桃、柿子、石榴和樱桃等。 碗内署宣德六字年款。 <br> PDF 405<div>白釉仿青铜器形铭文瓶,德化窑,福建省德化,明代,纪年为1639年。1600年至1911年间的德化器物以器皿和各类塑像为特色,其胎体洁白,质如极细沙,釉色闪青或呈奶油白色。 铁元素的显著降低使得器物呈色更为白净,事实上胎土的氧化铁含量仅有0.5%。 此器胎釉完美地熔融结合在一起,器身写有褐彩铭文“崇祯已卯十二年十二月三日”,即1639年。 <br><br>PDF 758<br>仿青铜器形铭文瓶,福建省德化,明代崇祯,1628-1644年。此瓶以罕见色彩绘牡丹及凤纹,器底圈足内署红彩款识“长命葍贵”(意为长寿富有且荣耀)。 中国东南部福建德化窑生产的素白瓷在十九世纪因法国鉴赏家所称的“中国白”一词而闻名于西方。 <br></div> PDF 237<br>青釉纪年大供瓶,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元代,纪年为1327年。此瓶器形高大,卵形器身及颈部均饰刻花缠枝牡丹或山茶花纹。 器身与器底分制,以釉粘结,圈足露胎无釉,这是非常典型的元代制作方法。 近内口沿处刻有61字祭文,意为:栝仓剑川流山万安社的佛教信徒张进成,向觉林寺进献一对大花瓶,供奉在佛前,以求家宅平安、阖家幸福。 敬呈于泰定四年(1327年)仲秋月吉日。 考古认为剑川是龙泉的古称,也是花瓶的产地。 而栝仓离今浙江省丽水相距不远。 <br><div><br></div><div>PDF 238<br>青釉纪年大供瓶,龙泉窑,浙江省龙泉地区,明代,纪年为1454年。此瓶颈部一侧开光内刻祭文,以莲花及莲叶纹装饰开光。 铭文为:“景泰伍年,福里镇安社信人杨宗信喜舍,恭入本寺供养,祈自身延寿者“。<br></div> PDF A561<br>仿青铜爵形杯,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嘉靖,1522-1566年。此高温烧制的瓷杯在两方面兼有古风。 首先,其造型仿古代青铜礼仪用温酒器爵; 其次蓝地白龙纹的对比装饰,使人联想起十四世纪早期一些最精美的瓷器。 明朝开国皇帝,即洪武皇帝(1368-1398年在位)时已经命烧此器形的白瓷爵用于礼仪活动。<div><br>PDF 522<br>铜红釉盘,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正德,1506-1521年。十五世纪早期,即永乐帝在位期间,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臻于纯熟。 此后的五百年间,陶工们几乎未能烧造出相似的釉色。 十六世纪,御窑高温铜红釉盘的烧造数量极少,本件托盘因此极其罕有。 由于釉上铁红(矾红)烧造技术更好控制,成品率高损耗较低,大多数陶工为了完成皇命,选择以铁红作为铜红釉的替代品。<br></div> PDF B566<br>划牡丹纹碗,江西省景德镇,明代成化, 1465-1487年。景德镇御窑的陶工们为成化皇帝制作的这瓷碗较为罕见,施淡青釉,划有雅致的牡丹花纹。<div><br></div><div>PDF 38<br>海棠式花盆托,官钧窑或带数字钧窑,河南省禹县钧台,明代,约1368-1435年。花盆托外底有十一个小支烧痕,并在烧窑前刻有数目字“九”。 另有十八世纪早期的两个后刻铭“养心殿”及“明窓 (窗)用”,表明了其放置地点。 养心殿是雍正皇帝(1723-1735年)及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紫禁城中的居所。<br></div> PDF A11<br>花式花盆,官钧窑或带数字钧窑,河南省禹县钧台,明代,约1368-1435年。根据外底刻款,此花盆可能曾为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所用,来装饰紫禁城重华宫(意为珍视荣耀之宫殿)芝兰室(意为鸢尾与兰花之堂室)。 重华宫为皇帝内廷的一部分。 花盆外底在烧制前刻有数字“五”,并有五个排水孔。 此花盆原应有配套的六瓣形盆托(葵花形)。<br><br>PDF 96<br>长方形花盆,官钧窑或带数字钧窑,河南省禹县钧台,明代,约1368-1435年。此刻数字钧窑花盆呈长方形,以四个云头形足承托器身。 存世官钧窑器物中,如此件花盆及盆托(PDF97)可配对者在传世品中十分罕见。 两者器底均刻有数目字“十”。 1504年,学者宋诩所撰《宋氏家规部》首次提到了钧窑器。<div><br></div><div>PDF A49<br>花形花盆托,官钧窑或带数字钧窑,河南省禹县钧台,明代,约1368-1435年。器物外底刻有数目字“六”。 关于官钧类器物的断代,许多学者改变了他们之前曾将其全部归于北宋的观点。 <br><br>PDF A48<br>葵花形花盆托,官钧窑或带数字钧窑,河南省禹县钧台,明代,约1368-1435年。花盆托呈六瓣葵花形,以三个云头形足承托器身。 器外底有一圈十五个不均匀的支烧痕迹,并在烧窑前刻有数目字“十”。 研究表明数目字与器物尺寸相关,数字一尺寸最大,十则最小。与早期钧窑器物更为不同的是,这些带有数目字的晚期花器是模制成形的。 <br><br><br></div> PDF 778<br>鱼藻大缸,江西省景德镇,明代隆庆,1567-1572年。隆庆皇帝在位仅六年,其御窑一直由当地历任行政主管管辖,且无官员长期任职。此大缸二次烧成,首先以青花绘制部分图案并烧制,而后以釉上红、黄、茄皮紫及绿彩完成图案绘制后,再次烧制而成。 隆庆皇帝使用这样的大缸养鱼或种植水生植物。 缸身一面绘鸳鸯游于河面或池塘中,另一面绘苍鹭正在整理自己的羽毛,间绘莲花及其他水草植物。 <br><br>PDF 655<br>龙纹缸,江西省景德镇,明代宣德,1426-1435年。此缸器形壮硕,装饰华丽,以青花绘两条龙飞跃于汹涌的波涛之间。 龙有翼、长鼻、张口。 厚口沿装饰一周卷草纹,内部施釉,署六字宣德年款。此类大件瓷器,陶工们在技术上很难保证在烧造过程中不产生扭曲变形,因此留存至今者极少。 <br> PDF A75<br>仿钧釉瓶,石湾窑,广东省南海县佛山,清代,约1800-1900年。晚明及清代,广东省石湾窑的工匠已经能够烧造出优质的钧釉仿品。 与其他成功的陶瓷生产中心相似,多丘陵的石湾地区并不适于发展农业,但却能为烧窑提供充足的木材燃料,同时,又因其地理位置紧临河网,成品运输便利。 石湾佳作署有工匠标记。 鉴赏家们将这些标记视作代表真品和质量的品牌。 借助这些款识和当地的家谱,可以探索某些陶工的经历。 <br> PDF 134<br>白釉象形香插,漳州窑,福建省漳州; 珐瑯部分制作于北京,清代,1736-1795年。<br>自晚明至清,江西景德镇、福建漳州及其他一些南方窑口的陶工都仿烧定窑器物。 此香插为模制,象形,象身覆坐毯、系缰绳。 漳州陶工的烧造温度低于瓷器烧成温度。 釉色为粉白色,或者说米色。 陶工可能在黄色坯胎上涂抹白色化妆土而后罩透明釉烧成,在冷却过程中形成开片,也有可能施不透明白釉烧成。 鉴赏家们曾将此类陶瓷称为“土定”。 <br><br>PDF 863<br>仙人图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约1700-1722年。清早期烧成的釉上彩为稀薄的透明水彩状,以绿、黑、茄皮紫、红及黄彩为主。 由于黑彩(由猛及钴元素呈色)及含铁的矾红彩相比其他颜色更为不透明,因此被用于勾勒轮廓。 此碗以细腻的笔触绘制精美的图案,增强了色调及质感。 内部绘桃枝,有叶片及一大桃实,上描金篆体“寿”。<br> PDF 861 和PDF 862<br>粉彩杭州西湖家居图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1720年左右,新的不透明釉上彩色系在中国发展起来。 其中新的不透明白彩大大增加了陶工们可以使用的色调,而新的粉色给予了整个新色系更为柔和的质感。 尽管以黄金配制的粉色彩料首先自西方传入,但欧洲和中国工匠调配制造它们的方法却有很大差异。 粉彩器物中技术最为成熟的一些作品制作于雍正时期。 这组似蛋壳般的薄胎瓷器因其外壁所施的单一粉色被称为“胭脂红”器。 <br> PDF 862<br>粉彩杭州西湖家居图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1720年左右。 PDF C644<br>波涛龙纹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约1681-1688年。结合三种高温釉彩装饰此瓶,陶瓷匠师们展现了他们的精湛技艺。 控制这些釉彩十分困难,这一技术成就反映了宫廷的大力扶持及密切监管。 陶工先在瓷胎上剔刻出浅浮雕纹饰,而后在两条龙纹上加绘铜红,以钴蓝绘汹涌的波涛、龙脊和鬃毛,以铁为呈色元素的青釉绘海礁石的外缘。 尽管青花与釉里红的结合使用,在此前三百年的元代景德镇就已出现,在这类器物上加以青釉,却是十七世纪晚期的创新。 此图案以画家刘源在1681-1688年的画作为粉本。 <br><br>PDF 579<br>豇豆红釉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1662-1704年。此瓶细颈、喇叭口、环绕器足刻划一周菊瓣纹,能制作如此优美器形的嫺熟工匠身份,已无从得知。 这种创新的釉色在技术上具备挑战性。 陶工首先施一层透明釉,而后施一层富含铜元素、或许为吹釉法所上的釉,然后在上边再施透明釉。 在还原焰烧造过程中,夹在中间的釉层形成一种柔软的、红色与粉红色斑驳交杂的釉色,其上还有绿色苔点。 西方学者将这种釉色称为“桃花片”,因其柔软且驳杂的色调,青黄、粉及红色的组合使人联想到桃,但中国的鉴赏家们称其为“豇豆红”。 此种釉色制作的器皿样式有限,多为小瓶和文房书写用器,且只在康熙朝短时期内有所使用。 <br> PDF 653<br>青花人物图餐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纪年为1671年。康熙皇帝十七岁之时,景德镇御窑厂首次被官方派烧瓷盘,此餐盘即是其中之一。该器底署“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盘心图案以釉里红和青花绘制,描绘花园内站立一位文人,伴随两位侍从,一位挥长扇,另一位携一包裹,包裹内装一把古琴。 图中人物手指向升起太阳的行为隐喻仕途升迁。 <br> PDF 815<br>五彩十二月花神酒杯(一套12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约1700年。十二只酒杯皆以青花和透明釉上彩,分别描绘象征十二个农历月份的不同花卉作为主题,并配有联句,尾附 “赏” 字印文。 瓷杯胎体甚薄,以致就算无辅助光线,所书文字也可透过杯壁。 依杨伯达研究,一月代表花卉为腊梅,二月为杏花,三月为海棠花或桃花,四月为牡丹,五月为石榴,六月为荷花,七月为兰花,八月为桂花,九月为菊花,十月为月季,十一月为冬梅,十二月为水仙。 完整成套的杯子非常罕见。 <br> PDF 815<br>五彩十二月花神酒杯(一套12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约1700年。 <br> PDF A812<br>香料盒或香炉,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1662–1722年。这件镂空瓷器香料盒不同寻常,每面都装饰以竹纹。 瓷器上的铜绿、铁黄、铁红、以锰呈色的茄紫、以钴和锰呈色的黑彩,在康熙彩瓷上都较为典型。 竹子传统上象征君子(正直的儒家士人),因其为长青植物,压力之下弯韧不折。 器物上部为盖,雕以镂空。 <br> PDF 823<br>彩绘骑马人图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瓶身描绘了一位骑在马上的士大夫,其侍从携古琴,古琴以花布包裹。 骑者持鞭指向空中一对飞鸟,飞鸟自交缠的杏树及木兰树中飞出。 这一场景源于唐代诗人孟郊(751-814年)《登科后》中的诗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陶工们以浅浮雕技法突出纹饰的戏剧性,同时使用釉上彩,以绿彩渲染增加空间感,并以细小黑点表现纹理。 这种水彩般的透明釉彩,如色阶分明的绿彩、黑彩、红彩及黄彩,以及浅浮雕技法,在雍正时期罕见,但在其父亲康熙朝(1662-1722年)却非常流行。 <br> PDF 818<br>桃纹餐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约1713年。陶瓷工匠使用透明釉上彩料绘制及吹制桃纹,创造出一种由绿、珊瑚粉至红色的细微渐变效果。 桃本身在中国即被视作长寿的象征,桃身上书金彩瘦长篆书“万寿”。 盘外壁绘桃、枝叶及“寿”字。 万寿为庆祝皇帝生日用语,此盘的制作可能用于庆祝1713年4月12日康熙皇帝(1654-1722年)的六十岁生日。 <br><br>PDF A836<br>彩绘荷塘图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约1713年。盘心用透明釉上彩绘水草荷塘,两只鸭子悠游,一鹡鸰站立。 环绕口沿书有四字“万寿无疆”。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此盘与其他类似的瓷盘皆为其六旬万寿(即1713年4月12日)所烧之器。 这一国家的重大庆典以盛大规模的戏剧、音乐与宴席为标志。<br> PDF A89<br>仿官青釉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乾隆, 1736-1795年。此瓶呈八方形,有八边形足,颈两侧附贯耳。 陶工以深褐色护胎釉掩盖圈足底的白瓷胎,器身施宋代官窑风格的蓝灰色乳浊厚釉,隐约可见开片。 外底署乾隆六字篆书款。 纵观乾隆皇帝六十年的统治期,器物外底篆书年号款的使用远胜过楷书款。 乾隆皇帝承继了其父雍正皇帝的尚古审美品位,喜爱远古青铜器造型和宋代风格的青釉。 <br><br>PDF 7<br>仿官釉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梨形瓶是此组展示品中唯一没有刻诗的。 此瓶深色的胎体和青釉釉色极似南宋官窑,但器形却为清代流行样式,不见于南宋。 为了模仿在杭州烧造的宋代官窑,十八世纪的景德镇工匠们采用深色的胎土来模仿宋代的深色胎体,有的在裸露的白瓷胎处涂抹酱褐色釉汁以达到宋官窑“紫口铁足”的效果。<div><br>PDF B510<br>深绿釉杯,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器物的单色深绿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以铅为助熔剂。 光线下绿釉有轻微虹光晕彩,象水中的油。 斐西瓦乐•大维德基金会1952年在伦敦哥顿广场53号成立前,蒙斯图沃德•鄂芬斯东 (1871–1957)将他收藏的一批单色釉瓷器转给基金会,瓷杯即在其中。 象大维德一样,埃尔芬斯通也是著名收藏家及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事实上,鄂芬斯东甚至曾拥有“大维德瓷瓶”中的一只。 鄂芬斯东瓷器收藏中,有很多被认为因为包装用草起火而受损。 <br><br>PDF A533<br>仿漆器题诗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乾隆,1736-1795年。此碗略撇口,菊瓣形器身,内外施低温矾红釉。 器形仿清代同期轻盈且精致的夹绅胎漆器。 远距离观察很难区分两种材质的作品。 像生瓷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宫廷非常流行。 内底书描金乾隆诗,纪年为丙申年,即1776年。 诗文为:“制是菊苍式,把比菊苍轻。 啜茗合陶句,裛露掇其英。 乾隆丙申春御题“。意为:造型仿芬芳的菊花,但比菊花还要轻盈。 当我持此杯饮茶,就放佛从新采摘的鲜花之上汲取露水。 乾隆皇帝作于丙申年(1776年)春日。 诗尾附印文款“太璞”,意为极端之朴素。 <br></div> PDF B540<br>金口杯,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此杯施明亮的单色黄釉。 这种釉色用来装饰中国皇家的宫廷用瓷,有五百余年的历史(1403至1911年)。 此杯为二次烧成,首先是在约1280°C至1320°C的高温下烧成瓷器,再罩施以铅为助熔剂、铁为着色剂的黄釉,二次入窑以低温烧将黄釉玻化。 外底署青花六字雍正年款。 杯口饰金。<div><br></div><div>PDF A575<br>黄釉高足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此高足碗碗身划花折枝莲托八吉祥纹饰。 八吉祥纹饰源于藏传佛教,包括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盘长)八种。 高足碗外壁施有透明釉高温烧过,再罩施以铁为着色剂的金凤花色单色黄釉,二次入窑低温烧结黄釉。<br><br>PDF B597<br>“咖啡色釉”菊花形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雍正下旨年希尧造作十二种不同釉色的菊花形盘。 1726 到1735年间,年希尧负责管理江苏淮安关税以及景德镇的御用陶瓷生产。 年希尧为每种釉色进奉了四十件瓷器。 景德镇窰的陶工们曾试验更多的釉色,因为已知这种菊花形盘多过十二种色调。</div><div><br></div><div>PDF B518<br>铁红釉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br>鉴赏家们称这件瓷碗为“珊瑚红”。这种纯色调的红釉以铁元素作呈色剂。 这件瓷碗经两次烧制,第一次高温烧,以将透明釉及青花雍正年款烧结; 然后上红釉再次入窑以低温二次烧成。<br><br></div> PDF B578<br>青釉花插,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雍正篆书款,1723–1735年。这件瓷器低矮稳重,顶部开三孔用来插植物的茎干或羽毛。 尽管这样以铁呈色的高温釉类似宋代的青釉,器物的形状却是创新。 雍正皇帝虽然在位只有十二年,却可说是景德镇清代瓷器生产最具创新性的时期。 <br><br>PDF B573 and B574<br>菊花纹盖罐,江西省景德镇,清代乾隆, 1736-1795年。陶工们在这些造型优雅的瓷罐上刻花,腹部为缠枝菊,罐盖上为叶纹。 瓷罐施浅淡的蓝绿色调青釉。 尽管这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似玉一样的颜色早有传统,瓷罐的器形却是乾隆朝的创新。 <br> PDF 575<br>仿古青铜器形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瓶的器形与釉色皆反映了雍正皇帝的尚古审美品位。 陶工们以古代青铜酒器觚为模本烧造此瓶。这种器形在宋代(960-1279年)伴随着木版印刷古物收藏图录的出版为人所知,并演变为瓶。 青釉的呈色使人联想到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的釉色。<br><br>PDF B572<br>仿古青铜器尊形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瓷瓶的器形与釉色皆反映了雍正皇帝的尚古审美品位。 陶工们以古代青铜酒器尊为模本制作此瓶。<br> PDF B561<br>淡钴蓝釉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此盘施淡钴蓝釉。 外底署青花六字雍正年款。 和PDF B560为一对。 <br><br>PDF B536<br>孔雀蓝釉盖盒,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盖盒施乳浊孔雀蓝釉,以铜为着色元素。 外底署青花雍正年款。 <br><br>PDF B584<br>浅茄紫釉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御窑的督陶官鼓励试验新的瓷釉配方,以获得新的单色釉瓷器。 这种浅淡紫褐的色调,源自碱铅釉中锰钴矿物的呈色。 这是一种低温釉,摄氏一千度左右烧成。 <br><br>PDF B585<br>茄紫釉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种紫褐色的釉,色调象茄子皮,是由含锰的彩料呈色的。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三足香炉看,这种釉可能首先在明代宣德(1426–1435)时期使用。 此釉流动性较强,颇适合施在刻花纹饰上,釉在下凹的刻花线条处积聚,产生对比效果。 <br><br> PDF B530,<br>孔雀蓝釉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托盘施乳浊孔雀蓝釉,以铜为着色元素。<br><br><div>PDF B524<br>青柠绿釉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br>本碗制作精良,先施透明釉,外底署青花雍正年款高温烧制。 之后,陶工在碗外壁施明亮的青柠绿釉,重新入窑二次烧成。 这种釉色是雍正朝的创新,受到西方技术的影响,系将铜料加入到锑酸铅中而成。 虽然锑酸铅在中国储藏丰富,中国陶工却很少使用这种彩料。但是在欧洲,锑酸铅却在玻璃、陶瓷釉以及油画中用作明黄颜料。</div><div><br></div><div>PDF B567<br>青釉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瓷盘内部中心为“寿”字,外为一花卉轮廓,再外为格式化缠枝莲纹。 外壁为莲瓣纹一周。 瓷盘通体施以钴为呈色元素的浅淡蓝色调釉,法国十九世纪鉴赏家们有时称之为月光釉(Clair de lune),中文则称为天青釉(天空的碧蓝色)。<div><br></div><div>PDF B532<br>胭脂红釉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御窑的陶工们用精细的胎料作这件瓷盘,然后在外底和瓷盘内部罩透明釉。 瓷盘外壁施吸引人的斑驳粉色釉,色调在不同部位深浅不一。 陶工们是用吹釉法将这种釉料吹到瓷胎上的,可能是用尾端罩上纱的竹管,这样釉色均匀不会很浓。 这种粉色釉低温烧成,源自西方技术,使用了胶态金,在康熙晚期1720年左右传入中国。 外底署青花六字雍正年款。 和PDF B531为一对。<br></div></div> PDF A733<br>斗彩花开桃枝纹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瓷瓶形似圆月(宝月瓶、抱月瓶),扁圆形腹,筒形颈,卷云形耳,类似器形已有数世纪的历史,最早是景德镇为明代永乐皇帝(1403-1424年在位)制造的扁壶。 不过就所用色彩和工艺技术而言,其装饰却是雍正朝的创新,和明代成化的斗彩风格相呼应。 瓷器上绘画所用的细节令人称道,反映这件瓷器是宫廷令烧的,而且其在景德镇御窑的生产也受到监督。 颈部署青花六字成化寄托年款。<br> PDF 824<br>鸟纹抱月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此瓶扁圆形器身、筒形颈、卷云形耳,造型首创于几世纪前明代永乐时期的景德镇,而釉彩装饰和烧造工艺却是雍正时期的新创举。 瓶身一面以粉彩绘两只白头翁栖于盛放的白色与粉色花枝上,另一面一对白鸟栖于不同品种花枝之上,并伴有一对蝴蝶飞舞于蓝色与紫色雏菊丛上。 画面细节描绘技艺非凡,反映了景德镇官窑奉旨督造的杰出品质。 每组自然写实的叶片均以深浅不同的多达四层绿色来描绘,花瓣也经过精心渲染。 新的釉彩开始使用,如描绘雏菊的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以及鸟翅上的白彩、鸟喙及鸟腿使用的褐彩。<br> PDF 821<br>粉彩罂粟花纹杯,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此薄胎瓷杯圈足和器底较宽,不同寻常。 外壁以不透明粉彩精细渲染白色及红色罂粟花,内部绘果实种子及小浆果图案。 器底署雍正年款。 <br><br>PDF 878<br>粉彩罂粟花纹杯,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此薄胎瓷杯外壁以不透明粉彩精细渲染白色及红色罂粟花,内部绘荔枝及果种子实图案,一些以褐彩渲染。 <br><br>PDF A839<br>粉彩梅纹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大盘绘以灵芝一株和开花梅枝,间以折枝石榴。 使用这种不透明的色系包括白色彩料,使得瓷器画师们得以试验各种各样的色彩深浅色调。 微细小点则用来显示稍为深暗的花瓣色调。 <br><div><br>PDF A840<br>桃蝠纹盘,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瓷盘的画工在盘口沿继续绘画,形成了器物内外连续的图案(过枝纹)。 两株开花结果的桃树用粉、绿和褐色调描绘,越过口沿到外壁,圈足处才是图案的起始处桃根。 此外也成功使用了铁红和黑彩,使彩料色系更为丰富。 这些彩料不乳浊,更贴近表面,产生了一种对比明显的哑光效果。<br></div> PDF A798<br>斗彩岁寒三友图执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这件执壶是清代 (1644 ~ 1911年) 以斗彩风格绘制的,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再在釉上青花线轮廓中填染绿、茄紫及褐彩。 梅花则以极细致的红彩点染突显。松竹梅组成的图案被称为“岁寒三友”。外底署青花六字雍正篆书方章款。<div><br>PDF A809<br>珐瑯彩题诗梅花纹茶壶,江西省景德镇烧成透明釉素面白瓷,北京紫禁城彩绘、烧结釉上彩,清代乾隆,1736-1795年。这件茶壶一面绘以梅花盛开,及花卉、竹石、水仙、灵芝,另一面为两句诗及三枚印。 诗句为“数枝横翠竹,一夜遶朱栏”。 印分别为“佳丽”,“古月” 及 “香清”(纯净之香)。 外底双方框内署蓝料四字乾隆年款,字体异常大。 此诗为宋代杨万里和罗巨济之作,收入《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九七。<br></div> PDF 848<br>珐瑯彩花卉诗文瓶,江西省景德镇烧素瓷,北京加釉上珐瑯彩,清代乾隆,1736-1795年。这件如玻璃质感般的瓷瓶绘有格式化岩石、粉色月季、黄色兰花及绿草图案。 颈部书黑彩诗文,诗前有红色印文款“佳丽”,诗尾附“四时”“长春”红色印两方。 诗文为“朝朝笼丽月,岁岁占长春”。器底双方框内署乾隆釉上蓝料年款。 <br> PDF 829<br>珐瑯彩兰花灵芝诗文瓶,江西省景德镇烧素瓷,北京加釉上珐瑯彩,清代乾隆,1736-1795年。瓶的造型源自古代投壶,即一种短颈、两侧有贯耳的器物。瓶身上的珐瑯彩绘体现出宫廷匠师们的杰出技艺。 “器身绘伴以岩石的兰花和灵芝,并配以十四字诗文”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附三方印文“郁心”, “寿”,“奇”。 器底署四字楷书乾隆蓝料年款。<br> PDF A808<br>珐瑯彩题诗花卉纹盘,江西省景德镇烧成透明釉素面白瓷,北京紫禁城彩绘、烧结釉上彩,清代雍正,蓝料雍正款,1723–1735年。盘子外壁的一面绘交缠的折枝梅花与山茶花,另一面以黑彩配七言诗句“淡妆疏影两依依”。诗前印为“先春”,诗尾两印分别为 “古月” 及“香清”。 盘子外壁的底色是鲜明的青柠绿,这是雍正朝的首创,受到了西方技术的影响,是在锑酸铅中加入铜制成。外底双方框内蓝料署四字雍正年款。<div><br>PDF A806<br>珐瑯璇彩牡丹纹碗,江西省景德镇烧成透明釉素面白瓷,北京紫禁城彩绘、烧结釉上彩, 清代康熙,蓝料康熙款,约1716–1722年。这件瓷碗胎体非常纯细,作工精良,上面的康熙珐瑯彩纹饰绘制精妙,布局工整。 宫廷的 瓷器画师受到了当时皇宫内已有的金属胎珐瑯工艺的影响。 这件瓷碗不是景德镇烧制瓷器常用的釉下钴蓝(青花)款,而是釉上蓝料款,这是典型的北京紫禁城作坊的作法。 此外,款识中常见的“年”字,此处被“御”字代替,写作“康熙御制”。</div> PDF 856 和 PDF 857 <br>珐瑯彩托盘一对,江西省景德镇烧制素瓷,北京加釉上珐珐彩,清代,乾隆蓝料款,1736-1795年。宫廷瓷器画师们以精致的笔触在内部描绘了盛开的木兰及桃花,伴随十字诗文及红印三方。 诗文为“影转团团月,香含细细风”。 诗前有印文款“佳丽”,诗尾附“霞”,“映” 印款两方。 外壁在浅绿锦地珐瑯彩上绘四朵莲花图案,留白呈四瓣花形。 <br> PDF 850 和 PDF 851<br>玻璃画珐瑯山水图酒杯,故宫制作,清代乾隆,乾隆蓝料款,1736-1795年 在紫禁城内同一作坊制作的玻璃胎画珐瑯器物,远比同期制作的瓷胎画珐瑯器物要稀少得多。 中国玻璃器的制作技术传统上一直受到外国工匠的影响,宫廷内的作坊也由欧洲耶稣会传教士负责。 虽然此件不透明白玻璃杯的器形参考了清朝同时期景德镇制作的瓷器,但珐瑯彩的绘制却参考了欧洲的绘画风格。 此杯器底署乾隆四字蓝料款。 <br><br>PDF 855<br>珐瑯彩锦地花卉纹碗,江西省景德镇烧制素瓷,北京加釉上彩,清代乾隆,乾隆蓝料款,1736-1795年。此白瓷碗质量精良,外壁所绘纹饰非常罕见,蓝色珐瑯彩锦地上饰旋花图案,留白处呈四瓣花形,内部绘牡丹及月季图案。 器底署四字乾隆蓝料年款,款识为此高品质碗绘制于宫廷而非景德镇的又一个证明,当时,景德镇并不使用这样的蓝料款。 <br><br> PDF 414<br>白釉佛像,德化窑,福建省德化,清代,约1700-1750年。德化窑陶工制作的陶瓷神像不仅供国内供奉,也远销境外。 在福建,陶瓷塑像的出现原本是为了替代象牙雕塑,因其成本更低。许多塑像都印有工匠个人或家族的款识,此尊佛像背后有葫芦形款。 <br> PDF B525<br>青柠绿釉杯,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此杯制作精良,先施透明釉,外底署青花雍正年款高温烧制。 之后,陶工在杯外壁施明亮的青柠绿釉,重新入窑二次烧成。 这种釉色是雍正朝的创新,受到西方技术的影响,系将铜料加入到锑酸铅中而成。 虽然锑酸铅在中国储藏丰富,中国陶工却很少使用这种彩料。但是在欧洲,锑酸铅却在玻璃、陶瓷釉以及油画中用作明黄颜料。<br><div><br></div><div>PDF B519<br>铁红釉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br>鉴赏家们称这件瓷碗为“珊瑚红”。这种纯色调的红釉以铁元素作呈色剂。 这件瓷碗经两次烧制,第一次高温烧,以将透明釉及青花雍正年款烧结; 然后上红釉再次入窑以低温二次烧成。<br></div> PDF B555 和 PDF B556<br>洒蓝釉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康熙,1662–1722年。陶工将彩料吹到釉上来装饰此瓶。 陶工使用罩上纱的竹管,将钴料吹到未干的透明釉上。 高温烧制后,上加金彩。 这种中国单色釉在欧洲甚为流行,并在1760年左右在英格兰的伍斯特及伦敦堡区瓷厂成功仿制。 <br><br>PDF A572<br>黄褐釉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乾隆,1736-1795年。此类曲腹碗的造形和釉色与众不同,始烧于雍正时期, 与A573为一对。 器物施欧蕾咖啡色釉(浅酱釉),釉的呈色元素为铁。 由于含量、烧成温度及窑炉内其他条件的不同,釉料中添加的铁料能够创造出广泛的釉面呈色,范围从黑色至红色,从褐色至黄色,乃至绿色。 外底署乾隆年款。 <br><br> PDF B507<br>瓜皮绿釉碗,江西省景德镇,清代雍正,1723–1735年。据清朝宫廷档案记载,雍正皇帝鼓励景德镇御瓷窑试验烧制各色单色釉瓷。 明代宣德朝时,见有以铜为着色元素的单色绿釉,施在高温烧过的透明釉之上。 陶工们则为雍正皇帝发明了本器物的瓜皮绿这类变种釉。 他们先在瓷碗上划出线条,以使绿釉在下凹的线条处积聚,形成诱人的表面效果。 外底署青花六字雍正年款。 <br><br>PDF A87, PDF A88 和 PDF A90<br>仿官窑青釉壶,江西省景德镇,清代乾隆,1736-1795年。乾隆皇帝以醉心古物而著称。 他拥有众多极为精彩的藏品,囊括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陶瓷、书画及其他装饰艺术品。 此瓷壶融合了古代青铜器的器形和宋代官窑器物的青釉,将青釉施用于瓷质胎体之上。 这样将对古物的兴趣与心中期望相结合,试验并创造新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