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汉墓

开心

<p class="ql-block">汉中山王墓,史称“平山胜迹”,为定州古八景之一。汉中山王墓被当地人叫大疙瘩,有汉墓175座,划定124个保护范围单位,汉墓群大部分分布在定州市城区东南部18个乡镇66个村街,为两汉时期中山国王及上层贵族的墓地,年代大约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至东汉中平元年(184年)期间。汉中山汉墓大部分墓葬封土已平,仅55座汉墓存有封土,封土最高者30米,一般高5米。</p><p class="ql-block">汉中山王墓、北庄子汉墓石刻和定州石刻馆三馆合一。汉中山王墓的墓葬形制和随葬物品反映出了汉代上层社会的埋葬制度和丧葬等级制度,为研究汉代诸侯王墓葬制度以及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墓室的结构、砖石的砌法,反映了砖石建造技艺在汉代蓬勃发展,是研究汉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汉中山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早在原始“禅让”时期,尧受封于此(今定州唐城村)。</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始有“中山”之名。</p><p class="ql-block">东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中山武公迁都于顾(今石家庄晋州东);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又迁都灵寿。</p><p class="ql-block">秦统一中国后,中山属恒山郡。</p><p class="ql-block">西汉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汉封其第九子刘胜为中山靖王,迁都卢奴(今定州),中山郡改为中山国,始为汉代的中山国。</p><p class="ql-block">中山国西汉共续十王,历经百余年;东汉延续七代王,历经140年。中山王死后,除靖王刘胜墓在满城外,大部分都葬于定州境内。</p><p class="ql-block">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定州境内进行文物勘探调查。</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北庄子汉墓M150——中山简王刘焉墓进行考古发掘清理。</p><p class="ql-block">1965年,定州三盘山考古发掘了三座并列木椁汉墓,出土铜印、“中山”字样封泥。</p><p class="ql-block">196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满城陵山对中山靖王墓进行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定县博物馆对定县(现定州市)43号汉墓——中山穆王刘畅墓进行考古发掘清理。</p><p class="ql-block">1973年5月至12月,原河北省文管处和定县博物馆对定县40号汉墓——中山怀王刘修墓进行考古发掘清理。</p><p class="ql-block">1995年,定县考古发掘清理东汉晚期侯级墓——中山孝王刘兴墓。</p><p class="ql-block">1996年4月至6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领队对陵北村137号汉墓进行考古发掘清理。</p> <p class="ql-block">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定州境内进行文物勘探调查,1959年、1969年、1973年分别对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三盘山120~122号墓、陵北137号墓等进行发掘,出土文物达200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陶、骨器及玉衣、竹简、带铭石刻等珍贵文物,现收藏于定州博物馆,其中“龙螭衔环玉璧”、“玉座屏”为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其中三盘山三座并列木椁汉墓,出土了较重要的铜印,“中山”字样封泥,“中山内府”字样铜钟和一件错金银铜车伞铤;陵北村137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有铜椁轮6件(每个重21千克),和一些散乱器物的金饰片,及彩绘陶器残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