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洁之民 <h1>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的中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恢复并有了较快的发展,市立公办中学从战前的 3 所增至 12 所。</h1><h1><br>1946年8月,南京除公办的市立中学外,共有19所私立中学,从南京市副市长兼市教育局局长的马元放签发的私立中学立案公告中可以看到,19所私立中学分别为:钟英中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安徽中学、中华女子中学、青年会中学、成美中学、东方中学、汇文女子中学、明德女子中学、震旦中学、伯纯中学、石城中学、乐群中学、昌明中学、钟南中学、惠民初级中学、华南初级中学、道胜初级中学、宪光初级中学。<br></h1> 1946年8月 ,南京市副市长兼市教育局局长马元放签发的关于私立中学立案的公告 钟英中学校徽 钟英中学西迁办学的校徽 南京安徽中学纪念章 乐群中学校徽及奖章 1947年乐群中学毕业证书 1945年惠民中学成绩报告单 1947年道胜中学的毕业照 1947年昌明中学学生会章程 <h1>此外,还有少数私立中学未被立案,19所私立中学里就没有南京白下路的私立正始中学和南京东牌楼的私立行健中学,私立克强中学也榜上无名。</h1> 私立克强中学毕业证书 <h1>私立正始中学是个寄宿制学校,没有走读生,规模不大,在校生只有百来个,而且全是清一色的男生。学生入学后一律剃光头,集中在校过着封闭式的军事化生活,他们身着灰色特制校服,无论冬夏都穿黑力士鞋(运动鞋)、黑色长筒袜,以至被南京人称为“和尚学校”。该校还有校歌,歌词中有“勿忘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勿忘记:忠、孝、仁、爱”等。抗战胜利后,该校易名为南京一中临时分校。</h1> 1944年正始中学毕业照 正始中学校歌 <h1>行健中学创建于1932年,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烧杀抢掠,行建中学的校舍资产尽毁,学校只得搬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郴州乡下办学。为躲避日军的战火,学校又数次搬迁,颠沛流离,最后落脚在湖南永州新田县的陶岭村,学校设在村公祠里,公祠大门上悬挂着以“行健”二字为联头的对联,“行乎周道止乎至善,健我身心壮我山河”,上联“行乎周道”意为行进在人间正道上,“止乎至善”意为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下联的“健我身心壮我山河”则是希冀学生健全身心,救亡图存,气壮山河,强我中华。</h1><h1><br>从行健中学在陶岭农村办学的一幅老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位女教师正在给一群女学生上课,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做工、读书、救中国、打到日本”等粉笔字。说不定这位年青的女教师就是个南京人,她指着“打倒日本”几个字对着学生在敲黑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br></h1> 行健中学搬迁至湖南办学 <h1>抗战胜利后,行健中学回到南京办学。该校先后有两种校徽,均为三角形,因为国民政府曾规定过中学校徽为三角形。一种校徽上是“南京行健中学”六个字,另一种校徽上是“行健中学”四个字,四字的“行健中学”校徽是在湖南办学时使用的,因为入乡随俗,你再把首都“南京”的校徽挂在胸门口招摇过“村”,你让陶岭村的乡民们作何感想?</h1> 南京行健中学校徽 行健中学在湖南办学时的校徽 <h1>民国时期的南京私立中学在抗战前和抗战后都呈现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风貌,仅从《中国学生》杂志“中学零讯”中就可见一斑,这“一斑”就提到了历经磨难的行建中学:<br>“南京东牌楼行健中学校门宛若庙门,校长入内,学生惊呼:‘大和尚来矣!’”<br></h1> 行健中学校门的微讯 <h1>国人历来讲究“天地君亲师”,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双亲,这种纲常伦理是不可造次僭越的。</h1><h1><br>这所行健中学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还制定了“合作、合理、合法”的校训,校长大人亲自审定的“校训说明书”开宗明义就写着:“一个学校的校训好似一个家庭的家训、一个国家的宪法,用作大家的言行准绳……”谁料到该校学生竟然采取“不合作态度”,不守校训,目无师长,而且是目无校长,把校训和说明书当做废纸一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的言行简直能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校长大人活生生气到吐血,这种欺师灭祖的节奏“也是醉了”!</h1> 1942年行健中学校训说明 <h1>“天行健”也罢,人“醉了”也罢,不管怎么说,民国时期南京的这些公立和私立中学,为日后的南京成为教育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元的校园文化也为灿烂的民国文化增添了一抹青春的色彩。</h1><div><div> 2025年4月8日<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