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宝船厂遗址景区

姚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3月11日,我们来到宝船厂遗址景区。宝船厂遗址景区,又称南京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江东街道漓江路57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所乘宝船的建造地和出发地,是世界上木质船建造最大的古船坞遗址,也是全球仅存的中世纪皇家造船厂遗址。宝船厂遗址公园建立在明代宝船厂的遗址之上,占地约198亩,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b></p> 宝船遗址大门牌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门牌楼面宽16.52米,高10.82米,两侧耳房各长9.3米、宽6米、高5.06米,整体为明代建筑风格,“宝船厂遗址”几个大字由武中奇先生题写。</b></p> 仿真郑和宝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复原了郑和下西洋时期使用的宝船。眼前的宝船,宛如一位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的巨人。它船长 63.25 米,恰似一条沉稳而威严的巨龙静卧水面;船宽 13.8 米,宽阔的身躯彰显着大气与豪迈。六桅八帆高高耸立,仿佛是宝船伸向天际的臂膀,随时准备迎接狂风巨浪的挑战。吃水深约 4 米,坚实的船身稳稳扎根于水中,仿若定海神针,无畏波涛汹涌。排水量约 1300 吨,这庞大的体量,承载的不仅是货物与人员,更是一个时代的荣耀与梦想。船上编制约 400 人,他们曾在这一方天地里,齐心协力,驶向未知的远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宝船的基本船型为福船,独具特色。艏艉高翘,恰似灵动的飞鸟振翅欲飞,又似矫健的骏马昂首奔腾,尽显灵动与活力;船舷高耸,宛如坚固的壁垒,抵御着大海的侵袭;吃水深,赋予了宝船沉稳的气质,使其在茫茫大海中如履平地。舷墙的设置,不仅增加了安全性,更添了几分庄重。三层艉楼与二层艏楼错落有致,上层建筑高大宏伟,尽显皇家的尊贵气派,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方艏设计精巧,宽平艉稳重踏实,两头翘起的独特造型,犹如弯月般优雅。艏部正面,兽头浮雕栩栩如生,那威严的神态仿佛能震慑一切妖邪;舷侧前部,龙目庄严凝视远方,透着无尽的神秘与力量;艉部板上,展翅大鹏绘声绘色,寓意着宝船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驶向辽阔的海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艘宝船,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每一道线条都彰显着中华民族探索海洋的坚定决心。它就这样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静静伫立,却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站在大船旁,深深感受到宝船的雄伟壮观,心潮也随之澎湃起伏,沉醉于这跨越时空的震撼之中 。 </b></p> 巨树广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来到巨树广场,这里别具匠心地运用巨树、卵石、芦苇等自然元素,精心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景观画卷,将六百年前那震撼人心的历史场景,鲜活地重现在世人面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大挺拔的大树,像是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片承载历史记忆的土地。它们粗壮的枝干,繁茂的枝叶,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落在地上,宛如历史的碎片,拼凑出曾经的繁华。</b></p> 天妃古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妃”、“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呼之为妈祖,民间对妈祖的信奉极为虔诚,人们建庙立祠,定期举行祭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上在定淮门外明代宝船厂中有座妈祖庙,当地居民称其为“天妃宫”,解放后尚存庙屋数间,殿内有神像和一只宝船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永乐三年(1405)朱棣即位,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在此地设宝船厂建“作”造船,这里集中了众多船工,兵丁和官员。妈祖的影响力,朱棣与郑和都知道,故此在宝船厂内盖一座妈祖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庙内供案上有宝船模型来看,人们祈求妈祖保佑的是造船时安全和航海平安无事。妈祖庙虽盖在宝船厂内,但接受的是各方香火,香客中也有船厂外民众。</b></p> 郑和铜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郑和是15世纪杰出的外交家、著名航海家、播撒中华文明的和平使者,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人。令人惊叹的是,他的航海之旅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早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这波澜壮阔的28年间,他便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那一次次的征程,跨越了无尽的海域,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宛如一幅宏大壮丽的历史画卷,在世界的版图上徐徐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上一尊高达4.2米、重达2吨的郑和铜像,静静矗立在那里。他目光远眺着曾经的宝船厂,手中紧握着航海图,仿佛依然置身于那风云激荡的航海岁月。身上的官服随风轻拂,更显庄重威严。他的神情刚毅沉着,却又透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一代中国伟大航海家的远大抱负。这尊铜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着郑和波澜壮阔的一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b></p> 郑和航海路线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是一座总面积达 360 平方米的郑和航海路线图沙盘,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它像是一扇时空之门,引领我们穿越回六百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沙盘上的每一条线条、每一个标识,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智慧,精准地汇总了郑和在二十八年间七次下西洋的伟大航海路线。那些蜿蜒曲折的航线,犹如灵动的丝带,在蓝色的海洋背景上蔓延开来,从东方的华夏大地出发,跨越茫茫沧海,伸向遥远的亚非大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视线在沙盘上缓缓移动,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一支支庞大的船队,扬起如云的风帆,破浪前行。船头劈开湛蓝的海水,激起雪白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郑和站在指挥船上,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引领着船队驶向未知的世界,去探寻新的天地,传播中华文明的火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沙盘,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细腻的呈现,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勇气、智慧与开拓精神,仿佛触摸到了历史跳动的脉搏,沉浸在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航海历程之中,心生无限的敬畏与感慨 。 </b></p> 作塘遗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洪武帝至永乐帝,原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六省造船厂全部受命迁来宝船厂。船厂规模最大时占地4000余亩,人员工匠多达3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造船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塘遗址即船坞遗址,当年工匠们就是在作塘里面造船,等船造好注水开闸,送船下江。经过600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目前仅剩4号、5号、6号三条古船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3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宝船厂遗址中的6号作塘进行了考古挖掘,共出土文物1500余件(其中有二根巨型舵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成果表明,600年前这里曾是一处极为繁忙的造船场所,这里建造的海船,不仅排水量巨大,而且坚固可靠,经历了七下西洋的考验,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所达到的高峰。作塘原与长江相通,郑和船队当年就是通过水闸门驶入长江,走向世界,开始了他的远洋航行壮举。</b></p> 使节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使节墙,宛如一部凝固的史诗,它由温润洁白的汉白玉精心雕琢而成,每一寸纹理都散发着岁月的光泽,轻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近使节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成祖朱棣诏命郑和出使时的宏大场景。汉白玉细腻的质地,将帝王的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朱棣身着华服,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姿挺拔,目光坚毅而深邃,仿佛蕴含着对远方世界的无限期许。他微微抬手,下达诏命,那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国君主的风范,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周围的侍从恭敬而立,服饰的褶皱、眉眼间的神情,皆被雕刻得栩栩如生,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诏令的声音穿越时空,回响在耳畔,拉开了伟大航海征程的序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光流转,画面切换至郑和所经国家。当地国王率众人出来迎接郑和的盛大欢迎仪式,跃然眼前,每个人的表情都充满了喜悦与好奇。他们的服饰各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郑和及随行人员则带着友好的微笑,稳步向前,双方仿佛在这一刻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开启了友好交流的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使节墙在汉白玉的映衬下,散发着柔和而圣洁的光芒。雕刻师们以鬼斧神工之技,将历史的瞬间定格于此,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间碰撞与交融的奇妙魅力。每一道刻痕,都是岁月的印记;每一处细节,都是历史的沉淀。使节墙,就这样承载着往昔的荣耀与情谊,静静守护着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 </b></p> 跌水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跌水浮雕墙,高4.2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蕴,是循着宝船当年排水的奇妙意念精心构筑而成。墙的首端、中端与尾端,由红砖悉心砌筑,宛如历史长河中三座坚实的堡垒,沉稳而庄重。在阳光的轻抚下,红砖泛出温暖而古朴的色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墙面上各有一个金色圆盘熠熠生辉,恰似璀璨的太阳,夺目而耀眼。盘上,三条巨龙盘旋飞舞,身姿矫健,龙须飘逸,龙鳞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遨游天际。那金碧辉煌的模样,尽显皇家的尊贵与威严,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背后,强大王朝的雄厚底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光移至中间的墙体,上端的红砖延续着首尾的古朴韵味,而下端的灰砖则增添了几分宁静与深沉,两种色调相互映衬,宛如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为奇妙的是,墙上每隔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便有一个龙头探出。这些龙头雕刻得栩栩如生,双目圆睁,神态威严,仿佛在凝视着岁月的变迁。当水流从它们口中喷涌而出,形成一道道晶莹剔透的水帘,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五彩光芒,宛如梦幻般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这源源不断的水流,思绪仿佛被带回到数百年前。那时,郑和船队如同一群无畏的巨鲸,在浩瀚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狂风呼啸,海浪翻涌,惊涛骇浪拍打着船舷,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而宝船却稳如泰山,勇往直前。此刻,跌水浮雕墙上的水流,不正像是当年宝船在汹涌波涛中排出的水花吗?它们见证了船队的坚韧不拔,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勇敢探索与伟大征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跌水浮雕墙,不仅仅是一件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与想象交织的纽带,让每一个驻足观赏的人,都能在这水流与砖石之间,感受到当年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行的壮观场面,心生无限的敬畏与遐想 。 </b></p> 碑  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碑廊位于宝船厂遗址北侧,总长200.5米,于2005年建成,拥有“三亭两廊”,集中展示了郑和航海文化的各个侧面。依次展示古《航海图》《牵星图》,让游客了解当时的航海技术和路线规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9米的西碑亭内置大型书法作品《海魂颂》,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航海精神和文化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廊墙面上有108块字画青铜碑刻,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七下西洋所经地区风土人情及郑和故事,使游客能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异域风情和航海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陈列着郑和下西洋活动中最重要的五块纪念复制品,下关天妃宫碑、太仓浏河镇碑、福建长乐碑、印度古里纪念碑、斯里兰卡锡兰山古碑,这些碑刻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足迹。</b></p> 宝船厂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宝船厂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馆采用明代建筑形式,三进的结构,共分四个展厅,它所展示的是宝船厂遗址六作塘出土的部分文物;通过文物展示,再现建造宝船的壮观场景,了解宝船形制和规模,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尉天池先生的墨宝更为博物馆的“点睛之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郑和雕像高2.6米,重2吨,材质为白铜,由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创作。雕像定格的是郑和成功返航,站在船头,远眺祖国海岸线的一瞬间。展现出一个伟大航海家和爱国者的风采。郑和是中国发现世界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乘风破浪不畏艰险精神的象征,更是我们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宝船造船木制工具有锤、夯、刮刀、木尺、拍、托、耙以及支撑船体的“T”形撑等。此外还有磨刀石、研磨碗等其它工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石为“长江三峡卵石”,是经几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江水冲刷自然形成。高33.5厘米,宽56.5厘米,厚17厘米,重约100余公斤。上面的图案仿佛再现了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待令出发的景象,被誉为宝船厂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馆“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各类陶瓷、金属等生活器皿,上面标识着编号和尺寸的铭文,从侧面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生活状态和船厂的管理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舵杆,出土于六作塘,舵杆全长10.06m,除尾部略有残损外,基本保持完整,为一根整木制作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航海工具的复制品或残件,让观众了解当时的航海技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你知道明成祖为何选中郑和作为出使西洋的主帅吗?看了展板上的介绍,终于搞明白了。明成祖做皇帝后,想用郑和为下西洋的统帅,预先向鸿胪寺(相当于国家外交部)序班袁忠彻征询意见,袁忠彻和其父袁珙,都是当时著名的相士,袁珙在朱棣当燕王时,就预言其40岁后能登上皇位,后来事果发生,因而明成祖十分信任袁氏父子,袁忠彻说,郑和“姿容丰伟,使临众,事必吉”。于是明成祖下定决心让郑和做下西洋的统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内的文物、图片、文字介绍全方位地展示了宝船厂的兴衰历程、造船工艺以及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记载,而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每一张图片都定格了一个珍贵瞬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b></p> 郑和铜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郑和铜钟(仿制品)。此钟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南平镇所铸造,高180cm,直径100cm,上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是纪念郑和下西洋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之一。</b></p> 瞭望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瞭望塔,原为监工监督工人所用。现登高望远,可以远眺长江和欣赏宝船厂遗址的大部分景区。</b></p> 宝船铁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尊大铁锚,身形巨大,气势磅礴。重达4吨的身躯,稳稳扎根于大地,仿若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彰显着无与伦比的力量感。它高达9米,昂首挺立,直插云霄,仿佛要冲破苍穹,触摸那遥远的天际。在阳光的倾洒下,铁锚表面的金属光泽熠熠生辉,反射出的光芒如同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人们对往昔航海岁月的遐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船舶至关重要的部件,它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肩负着维系船舶安全的重任。当船舶抵达驻锚地,它又深深扎入海底,为漂泊的船只提供稳固的依靠,给予船员们安心的港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这仿真巨锚,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金属制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一段鲜活的记忆。它承载着先辈们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见证了郑和船队纵横四海的壮丽征程。每一道斑驳的锈迹,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记录着那些乘风破浪的日子;每一处凹凸的纹理,都是历史镌刻的密码,诉说着曾经的惊心动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抬头仰望这震撼人心的巨锚,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海洋的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勇敢追求。在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的坚毅与果敢,感受到了那份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拼搏力量。这股力量,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扬帆远航,追逐梦想,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b></p> 奇妙小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景区内漫步,不经意间便邂逅了隐匿在树林里的奇妙小径。一条名为“树桩路”的小道,宛如大自然与匠人的精妙合作。地上,一个个圆形石块巧妙地嵌于黄土地上,它们仿若从岁月深处走来的古老树桩,带着逼真的树年轮与丝丝裂纹,惟妙惟肖。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落在这些石块上,为它们披上一层梦幻的纱衣。我怀着满心的敬畏与欣喜,小心翼翼地踱步其上,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美好,又担心一不小心崴了脚,破坏了这难得的诗意漫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蜿蜒的方向前行,另一条更富意趣的小路——贝壳路,悄然映入眼帘。一块块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贝壳形状石块,有序又不失灵动地镶嵌在黄土地上。这些石块仿佛是大海慷慨馈赠的珍宝,被精心安置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低声讲述着关于大海的故事,而贝壳路就像一条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神秘纽带,让人不禁遐想,在久远的时光里,这里是否也曾聆听过海浪的低语,见证过宝船从大海归来时的壮丽景象。行走在这条小路上,仿佛能感受到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独特韵律,每一步都踏在岁月的琴弦上,弹奏出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览南京宝船厂遗址景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悠久的航海历史和灿烂的海洋文明,感受到先辈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离开景区时,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慨。这里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扬帆远航,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