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老称石磙

小溪流水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河南新郑县出了一个大人物,当过皇帝的老师,是隆庆皇帝的首辅,他就是文渊阁大学士——高拱,人称高阁老,此人才高八斗,足智多谋。他用石磙垒砌城墙,成为一段传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新郑发洪水,新郑城西南角城墙被洪水泡塌60丈长,这段城墙必须用石块垒砌。可是,新郑地界缺少石料,新郑县令犯了难。这时,他想到了高阁老,便向他求对策。高阁老心生一计,对县令说密县石头多良田少,粮食不够吃。为了让城墙修的有特色,建议用石磙垒砌又结实又好看,让密县人送石磙换粮食,一举两得。县令说:“这得用多少粮食?”高阁老笑着说:“这用不了多少粮食”,县令只好依计而行。</p> <p class="ql-block">  于是,县令派人到密县城乡到处贴告示,新郑县收石磙,石滚换粮食,期限5天。这对于缺粮的密县人来说是件好事,都争先恐后排队去送,县令看到所送的石磙足够修城墙用,便告知高阁老开始称石磙,高阁老用扁担当称杆,石礅当称砣,没有称星估约摸称一下,小石磙10斤,大石磙20斤,送石磙的人觉得把石磙拉回去也不划算,换上10斤20斤小麦回去再做个石磙也不赔本。从此,新郑县城墙用石磙垒砌,高阁老估约摸称石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阁老,称石磙,讲公道,在人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补城墙,用石磙,换粮食,得民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