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5日,在一个阳光温柔、微风不燥的日子,我在一位女诗人的陪伴下,踏上了前往洛阳香山寺的旅程,心中满是期待与虔诚,渴望在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寺中,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与启迪。</p><p class="ql-block"> 抵达香山寺,抬眼望去,古色古香的山门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古朴庄重,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迈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耸立的钟鼓楼,仿佛能听见那悠扬的晨钟暮鼓,穿越千年时光,在耳边回响。</p><p class="ql-block"> 沿着寺内小径前行,自在圆通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依次呈现。每一座殿堂都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精美的佛像庄严肃穆,慈悲的目光注视着世间万物。殿内香烟袅袅,信众们虔诚礼拜,让人心生敬畏,尘世的喧嚣与烦恼也在这一刻渐渐消散。</p><p class="ql-block"> 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对门口的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副对联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文化内涵,或描绘寺内的清幽景致,或表达对佛法的领悟与尊崇。我如获至宝,拿出纸笔,认真地将它们抄录下来,希望能将这份文化的瑰宝带回去,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御碑亭。亭内石碑上刻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其中不乏名人佳作。这些文字,不仅是对香山寺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历史的生动记录。站在碑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文人雅士们在此吟诗作对、挥毫泼墨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这座古寺的热爱与敬仰。</p><p class="ql-block"> 而蒋宋楼,则承 载着一段近代的历史记忆。1936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此避寿,如今,这座楼依旧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向人们展示着那段特殊的历史。走进楼内,陈列的物品仿佛将时光拉回到了那个年代,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香山寺深厚的历史底蕴。据史书介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历经多次重建与修缮,每一次的变革都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与意义。武则天称帝时,敕命“香山寺”,并常驾临亲游幸,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白居易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自此寺名大振。他还以“香山居士”的身份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在寺中吟咏唱和,为香山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会昌六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从此,他与这座古寺永远相伴。</p><p class="ql-block"> 从宋金时期的犹存,到元末的废弃,再到清康熙年间的重修,乾隆皇帝的称颂,香山寺就像一部鲜活的史书,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转。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汇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站在香山寺的高处,眺望西山石窟,俯瞰伊阙风光,山川河流尽收眼底,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人陶醉其中。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交融,每一处景色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这次香山寺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古寺的清幽与壮美,更让我在历史与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那些古老的建筑、精美的对联、动人的传说,都成为了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离开香山寺时,我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站在大门口,同去的年轻女诗人为我拍了一张照片,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我内心知道,这段美好的旅程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去探寻历史与文化的奥秘。</p>